学佛笔记

梁乃崇:学习即修心
2025-05-02 08:28

学习即修心

梁乃崇教授

时间:92年3月3日

地点:厦门精舍

记录:蔡素媛、叶国瑞

整理:羊忆玫、梁玉明

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新的教育理念。《瑟谷传奇》里面提到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了解自己是怎么学的?尤其是儿童,他们到底是怎么学的?也就是大家对于学习的了解还是很模糊的。当然,这是教育学里面的问题,就是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虽然有很多人在探讨这个问题,但还是不清楚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清楚,不过有些要求比较严格的人就会认为不清楚。

我也认为大家对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还不清楚,这本书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使我想起在大学时我就探讨过这个问题,离现在应该有四十年了吧!当时我认为我已经把它弄清楚了。四十年前我跟我一个同学在谈,主要是我自己在谈,但是我需要找一个对象来跟我对话,那时我得到的了解是这样的: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学会东西,事实上不是学会,而是在他心里面已经有了,如果他心里面原来没有这个东西,他怎么学都学不会的。那时我主要就是回想我到底是怎么懂的,事实上这个问题,我小学时就在想了。

小学时我就在想「加、减、乘、除」到底是什么东西?虽然我已经学会加、减、乘、除,但是我觉得我不懂,后来我自己去弄就弄懂了。第一个先弄懂「加」是什么意思,后来很快也懂了「减」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花了一阵功夫之后,才弄清楚「乘」是什么意思,至于「除」是什么意思?搞了好久以后才清楚,所以我小学就在想这一个问题。我拿这个例子来做观察实例,来做检讨,我认为:如果我心里本来就没有加、减、乘、除的话,我怎么学都不会懂的,我可能会懂得怎么去做,但是我不懂那个意思,当我弄懂那个意思以后,有关四则应用题、鸡兔同笼问题、奇奇怪怪的应用题,我全都会解了,当时有些题目老师都解不出来,我一看,就都把它解了,就是因为我已经抓到、已经懂得那个精髓是什么?所以根本就不是问题。

※学习是翻译与连结的工作

我那时得到一个观点:如果心里没有那个东西,你就没有办法学会;如果你学会什么,是你心里早已经有了这个东西,所以才有机会学会。这样说来,学习代表什么意思呢?学习的意思就是老师在讲那个东西,学生在学,学生怎样叫做学懂了?就是学生把老师讲的那些东西,跟自己心里面懂的那部份连起来了。喔!原来你讲的这个东西就是我心里的这个东西,一连起来就懂了。如果学生心里面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是怎么学都不会懂的,因为连不到,如果学生心里有这个东西,可是他不晓的老师讲的那个东西就是他心里有的那个东西,没有连起来,那还是不会懂,唯有当他一连起来的时候,就是他学会的时候。

所以那时觉得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翻译工作,连起来了就懂了。这是就学生方面来讲的;而老师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他一直在教,但是他自己也不懂,学生跟这样的老师学是很困难的,因为做学生的想要和老师讲的东西连起来,但是如果老师自己的心里都还没有和他要讲的东西连起来,那么学生的心就很难跟老师讲的东西连起来,所以这时学生学这个东西就会像学无字天书一样,怎么学都学不懂。

※学习遇到佛法就是修心

大学我们学物理时,很多物理老师、教授他们自己都不太懂,我们根本无法透过老师学习,都是透过书本或透过发明这个定律的科学家,去猜这个科学家心里在想什么?只有自己想通了才会懂,所以我们那时候学物理好痛苦!如果老师是真懂,那么学生一连就连上了,学习就比较容易。学物理有的时候很好玩,老师不懂但是我们懂,我们为什么会懂,就是已经跟科学家那个部份连起来了。我们还没弄懂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东西不知所云,太难了;但是只要背起来我们就晓得怎么去考试,怎么去答题,可是心里还是不懂的,所以严格讲起来,我认为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心连心」的问题。

如果我们了解学习是「心连心」的问题,那么就会更懂得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教人,我常常会把大家都听不懂的佛法,讲得很简单让大家都听得懂,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以佛法来讲学习就是修心,是心灵的检讨、反省。

今天把这一点特别提出来跟大家谈,对大家将来要学东西是有帮助的,像我开始在检讨这个问题时,也会误以为学东西是把一个不懂的东西种进去,因为我不会就以为我本来没有,但是外面有、老师那里有,所以要把它种进去,种进去以后我就有了。但是我检讨下来,根本不是这样,其实是心里面早就有了,只是你没有把它连起来。

事实上每一个东西都是你心里早就有的,所以你自己要能够把你心里面的这个东西,和老师讲的、你要学的东西连起来。老师在教授的时候,都是用文字、用语言、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所表达的都是有定义的。譬如说:每个字都有它的定义,语言也是一样,都是有定义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只不过是去了解它的定义,了解了它的定义以后,再跟我们心里面已经有的那个部份配合起来,喔!原来就是这个,这样一配合上你就有feeling了。

※学习要和心里的feeling连起来

我们说的每一个文字,我们就会有一个feeling,那个feeling就是我们心里的那个部份,当那个文字跟我们心里的部份连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对这个文字有feeling了。当你对这些要学的东西有了feeling,学习就变得很容易,如果说学来学去文字还是文字,就是和你的feeling没有连起来,和你的内心没有连起来,那么学习就变得好困难。

还有一点,如果想要把自己心的那个部份,能够跟要学习的部份连起来,你对自己的内心还要下一个功夫:要让它清楚明白。我们的心是很复杂的,如果对自己内心清楚明白,而且是很精细的清楚明白,那个时候才容易连;如果是混混沌沌不清楚也不明白的话,那你也不晓得怎么连;当然这并不表示你心里面没有,而是你没有把它厘清啊!讲到这里,学习好像是在修行!

问:我读研究所时碰到两位老师,我觉得他们是真懂的、是很清楚的人,所以上他的课很轻松,上完课就学会了,课本就不用再读了。讲到这里我也想到,前阵子我翻了一下柏拉图的书,他也讲到有关学习这个问题,他认为学习是很神秘的,他说:小孩怎么这么厉害,你告诉他这是一只牛,等一下他看到另外一只,他就知道那也是牛,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两只一模一样的牛,所以他认为学习是很神秘的,不然的话怎么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东西,小孩就知道那叫做牛,所以他认为学习是你本来就懂的,只是回忆出来而已。

答:我们反而觉得奇怪,牛当然是一样,怎么会不一样?

问:我想柏拉图是在反省认为:怎么一个小孩子你只告诉他这是一只牛,以后一头油画上的牛或者任何一个地方不同的牛,他会把它归类叫做牛,他觉得这一点很神秘。我们如果从影像分析的角度,你真的要告诉电脑分析这是一只牛,这很难的,你要写很多程式。

答:希望大家明白今天讲的东西,对修行是有帮助的,尤其对修心有帮助。

问:请问是不是要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妄念给清理干净。

答:清理干净也是厘清楚的一部份。

问:妄念越少就越清楚,不然的话就搅和在一起了。

答:这是一种清楚,另外还有一种清楚,就是把那些妄念垃圾弄得很清楚,把障碍本身弄得很清楚;而不是把它丢掉。我学佛以后才知道,数学根本就是末那识的结构,是第七识的结构,是末那识结构当中的一部份,所以不断有新的数学发展出来,那些东西都是末那识的结构。你如果用这样的角度去学东西,根本就不难,你只要把自己的心,厘得够精细,够清楚,那些东西一下子就对应到的时候,你自己就可以发明一套数学。

问:这样说来,在科学界还有所谓原创性的发明吗?

答:有啊!只要没有人写出来,没有人讲出来,就是原创性,所以这里也呈现出内在的丰富性,尤其最近讲《华严经》,我觉得《华严经》就是在呈现内心的精细和丰富,当然它是呈现佛性的庄严,其实这就是每一个人的心清净到某个程度,它就可以呈现出那样的庄严与丰富。

※原有的性质来自佛性

问:您说学习等于是唤醒一个人内心里原来已有的认知?

答:已有的性质。

问:那他原有的性质是从哪里来的?

答:那个性质就是从佛性来的。

问:那是人人都有的?

答:会觉得没有,是因为如果没有把它弄得够清楚之故。不明白时,就会看不见。你会觉得没有,那就是有一层不清楚、不明白的障碍,所以我们说清楚明白就是智慧!

问:这个不光适用于所谓的知识,连才艺都是吗?

答:都是,全部都是。这些事情一讲,你看柏拉图他们都解不了、觉得很神秘的,我们都可以把它解了,所以大家可以知道我们所站的高度。

问:有些学生很努力的学习,但就是怎么样也学不会,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就是他不晓得连,有一种情况是他不晓得要在心里面连,他始终想学,以为把外面的东西硬挤进去、塞进去就能学会,可是结果他就是学不会。所以我这样的观念是会牵涉到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如果你要硬挤,用填鸭式的,那是错的!因此这样的学习,其实是启发式的。

问:我有一个学生是国中自学班的,他各科的成绩都不好,学习能力很差,苦不堪言,我自认为教得还可以,全班平均七、八十分,可是他就只考个三、四十分,我也告诉他,学这些东西要有感觉,可就是教不来。

答:没错,这个就是有障碍,譬如说他对自己的心不够清楚,那也是很难连上;另外就是他不晓得要这样子连,那也是很难的。

问: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他是不是要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真的清楚?

答:也不完全是,如果老师懂得我今天讲的这个道理,他有可能被诱导出来,被启发出来,当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一定要上名校嘛!他也许应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和他性向比较近的课程。

有人看完了《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告诉我,他得到了四种心得:他现在知道自己很多毛病原来是小时候某某原因造成的;其次也知道他的儿子的什么毛病,原来也是小时候种下的一些错误;第三个他知道他老婆有很多怪毛病,原来是她小时候受到什么影响,才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第四个他现在知道,他周围的亲戚朋友大家都有病,他也有病,但是他以前不知道,他说:糟糕了,看这本书发现周围全都是有病的,这怎么办?

当然,他现在晓得怎么解除了,但是他周围的人没有办法啊!不能勉强别人,他就问我怎么办?我说这个问题有什么难的呢?很简单,你不要认为你没有病就高人一等,你要对所有的人不管你是否觉得他有病,大家都是平等的,你要尊重人家的病,这个就叫做平等嘛!不然,为什么说众生和佛是平等的?佛是没有病的,众生就是有病的,但是还是平等的,晓得这个样子就什么困难都没有了。喔!他说那我总可以闪开吧!因为懂了就晓得闪,我说当然可以闪,闪开并不是不尊重,还是很尊重,还是平等的,以前不晓得,所以天天去跟他们硬撞,懂得闪开就是有好处的。

问:众生都在受苦,那你又没有办法去救人家、度人家,连你自己也在苦海当中,那不是很难过吗?

答:不会啊,我认为病也是很好的,没有好坏之分。

问:是不是说自己知道,自己闪开就好了?

答:你知道就可以闪开。

问:是不是说就把它给改掉?

答:有能力,你就把它改掉、化掉;没有能力,就闪开,总比你根本都不知道,蒙在那里乱撞好多了。但是绝不会说原来不清楚,现在清楚了,反而觉得痛苦。如果你会痛苦的话,表示你会认为:这是病,而我是健康的,高高在上。那就是不平等,那才会痛苦;如果你清楚了,那就一切平等,没有痛苦,很自由。

※「意识会谈」的启发

问:您这样一讲,我就懂了。我们有一个「意识会谈」的方法,是跟着人的能力在做教学与引导。人有直观的能力,可以看到外在的世界,也有感觉的能力、直觉的能力、权势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种种能力是有阶层的分别,在引导学习过程里,是从最客观的认知开始,看清楚客观的材料里到底有些什么东西?不管是书本也好或是电影也好;看出来了之后,第二个部份是去引发他的翻译跟他的感觉,好比说这件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自己去连结,然后从那个连结过程当中,去体会背后有什么感觉、感情、情绪在里面?感觉引发出来以后,才有可能进到第三个部份,就是让他去诠释,让他举自己实际经验过的例子,来跟这个做对照,接着才会进到第四个部份,他得到什么启示?回去可能下什么决定或做什么用途?我们这样做就是在做连结的部份。觉得那个方法很有效,而且很容易就把原来的心扩大了,团体学习速度会比较快,从那里也会建立共识,今天老师这样一讲,我就更觉得那是连结的步骤,而且那个方法是有效的。

答:很好!很好!可见大家都很聪明,虽然不懂得这个原理,用也用对了。

问:就是说我们人有旧经验,好像又不是旧经验,应该还有更原始的东西在。

答:对,不是旧经验,刚才他讲的是你内心起了什么反应、感觉,你的内心会起反应,其实当你在读书的时候,你不是读那个书,而是读你心里面会起什么反应?你在读你的反应!像我读佛经或者人家写的那些文章,我怎么鉴别它是对的还是错的?我就是看我心里的反应正不正常,如果我读下去心里的反应不正常,那它就是错了。

问:现在的教育常常会提到旧经验,我觉得还不够。

答:不是旧经验。

问:他们认为要学习的话,就要跟旧经验连结,一直有这样一个学习理念。

答:因为他认为那个是旧经验,是我们从外面种进去的东西,但这个观念根本是错误的啊!其实是心里自己就有的,它是可以生生不息地生出来的啊!

问:现在很多教育都是采取概念构图法的训练方式,一个概念就要跟旧的经验概念连接起来,所以它一直还是这种从外面迭加起来的。

答:但都还是从外面硬种进去的。

问:现在在国策会里,还是有满多论文都是在谈跟旧经验的连结,而我们现在是跟佛性连结。

答:所以大家可以知道我说的概念有多先进。好啦!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End

梁乃崇: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

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梁乃崇教授之前我们讨论过感性、feeling与理性、thinking,我们再来看看心灵的第三个面相愿性,或称愿力、willing。在心灵层次上,愿力是比感性的深度更深。我教大家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梁乃崇教授布施、度众生,以及佛菩萨的加持等都是在做交换;中国人说的「礼尚往来」、「教学相长」,也是一种交换,这些都是智慧上的交换。好比说我们不太懂得修行时,修行要有进步太难

梁乃崇: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

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梁乃崇教授我们说用愿力祈求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但有人就会问:拜佛、拜妈祖不是一种向外驰求吗?如何区别内在愿力的展现与向外驰求?拜佛、拜妈祖的行为像是向外驰求,但做到深处是愿力发动

梁乃崇: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

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梁乃崇教授我们常说要分享,发愿是否也可以分享呢?我想,在还没有发愿之前,是可以讲的,不是一讲出来就要发愿,我们可以先讨论它,互相沟通、切磋一下心里对于愿的意见、想法,我觉得

梁乃崇: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

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梁乃崇教授明了发愿的真谛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如果发了愿,却不准备实践,那就不用发愿了。讲到实践,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读书人,在这个地方有非常大的盲点。因为

梁乃崇: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

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梁乃崇教授人人都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维是「有系统」的,这是比较高层

梁乃崇: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

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梁乃崇教授《第五项修炼》书里讲到一些和「愿力」有关的篇章,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提到:愿不是被别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发出来的。如果自己发不出来,而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就

梁乃崇:学习即修心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

梁乃崇:有学和无学

有学和无学梁乃崇教授唯有学佛,懂得摄心内证,证到本来面目,方能无住生心,才是无学;也唯有启发式的教育能开启无学的能力,也才能展现丰富的灵感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潜能,共创美好未来!佛教成道的果位,从罗汉、

梁乃崇:感性直觉-汁与渣

感性直觉-汁与渣梁乃崇教授其实每一件事情,都含有「表面」部份和「实质」部份。譬如读书,增加知识和智慧是「实质」部份,文凭是「表面」部分,如果很有学问和智慧,可是没有文凭,让人觉得还是少了点东西;如果学

梁乃崇:庄严佛土

庄严佛土(一)梁乃崇教授我们可以在世间找到佛世界,并建立佛世界,可以永无止尽地趋近于圆满。通常学佛的人都接受了一个看法,以为佛性是好的,而众生是不好的;出世间是好的,世间则是不好的;并且视世间如火宅,

梁乃崇:以菩提心看第一

以菩提心看第一梁乃崇教授时间:91年12月2日地点:厦门精舍纪录:蔡素钰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有关「第一」的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切的问题。追求第一就有竞争,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这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始

梁乃崇: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

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时间:2008年9月6日地点:美国圣荷西闻思修居士林主讲:梁乃崇教授纪录:林素能整理:周雅容、汪义丽※有觉知能力就代表生命活着各位午安。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命的价值」,要讲这个题目,

梁乃崇: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时间:90年1月14日公益讲座地点:清大月涵堂讲者:梁乃崇教授纪录:廖堂顺整理:王圣宗、汪满妹主持人:陈国镇教授引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入廿一世纪,大家面对廿一世纪也充满着希望,当然面对最近

梁乃崇:细胞心灵说

细胞心灵说时间:2007年7月8日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主持:陈国镇教授讲者:梁乃崇教授纪录:蔡素钰整理:周雅容、汪义丽主持人:各位女士、先生:早安!我想梁教授不需要我介绍,大家的认识可能比我还详尽一

梁乃崇:工商时代的佛法

工商时代的佛法菩萨六度万行和企业经营是一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觉觉他,提升心灵。梁乃崇教授主持人:陈国镇教授各位女士、先生,早安!又到了我们上半年的演讲,今天演讲结束,下一场

梁乃崇:三界唯心与霹雳说

三界唯心与霹雳说时间:2009年6月6日下午(对大?)+2009年08月08日地点:马来西亚selesa resort bukit tinggi+新加坡佛教总会6楼讲堂纪录:张春美整理:丰智、梁玉明合

梁乃崇:放生的现代意义

时间:2007年1月14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综合科馆第一演讲厅纪录:蔡素钰整理:周雅容、汪义丽、汪满妹、苏莉华主持人:今天梁教授要讲「放生的现代意义」。一谈到放生,大家都认为是对小动物或其他的生物放生

梁乃崇:众生相

时间:92年7月7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月里整理:王圣宗、羊忆玫、梁玉明上次我们讲了四相当中的我相、人相,也讲了一部分的众生相;我想大家应该会想要听得更完整,所以我现在再从众生相开始讲。上次讲到众生

梁乃崇:《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梁乃崇教授【作者简介】梁乃崇教授,原为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清华大学物理系合聘教授。师承圆觉宗华藏上师,深心修持,体悟自性,得师印可。1983年创立「新竹明星诺那精

梁乃崇:菩萨十地品简介

菩萨十地品简介时间:2008年01月13日地点:师范大学201演讲厅主讲:梁乃崇教授纪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汪满妹菩萨乘的修行者,修到一个程度以后就会入地,由第一地、第二地一直到第十地。十地以上还有

梁乃崇:下一个社会

下一个社会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6月2日地点:厦门精舍纪录:蔡素钰整理:王圣宗、羊忆玫、梁玉明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下一个社会》,著者是彼得杜拉克。这本书对我来讲是很有用的,它虽然不是预言,但是它

梁乃崇: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属于小乘对财富的看法;另外一种则是大乘对财富的看法,这两种观点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先谈第一种看法。第一种佛教的看法是在面对财富的时候,要我们不贪,主张不要有贪心

梁乃崇:自性与生死

自性与生死梁乃崇教授时间:2002年7月20日(星期六)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本部礼堂主持:唐松章教授纪录:廖堂顺整理:王圣宗、汪满妹「自性与生死」,自性指的是我们的心灵,生死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状态。

梁乃崇:透过交流才会进步

透过交流才会进步讲者:梁乃崇教授时间:民国92年12月22日地点:崇友人文讲堂记录:吴金英整理:羊忆玫、汪满妹※无意识的修行效果最好我们修法本要修成习惯,当它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时,就可以进入「无意识」的

梁乃崇:现代伦理思维与职场伦理

现代伦理思维与职场伦理时间:2008年4月23日(周三)地点: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训练处主讲:梁乃崇教授记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羊忆玫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现代伦理思维与职场伦理」。以前没有讲过这样的题目

梁乃崇: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医事人员在生老病死最激烈的环境当中,千万不要被生老病死的相所压垮,你修「三摩钵提」就是菩萨。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医事人员如何学佛」。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而医事人员更要在最前线面对生、老、病、

梁乃崇:五浊恶世

时间:92年12月1日地点:崇友人文讲堂讲者:梁乃崇教授记录:廖堂顺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接下来,如果大家有没有其他问题的话,我想要讲一讲五浊恶世。我以前看五浊恶世,只知道意思在讲我们人世间很不好,但是

梁乃崇:谈时间

「时间」是面对变动事件时所感觉的先后秩序,是变动世界才有的现象。「时间有宽度」是由本文首先提出的观念,宿命通可用改变「时间宽度」来解释。拉长「时间宽度」,才有可能从「现在」逆向进入「过去」。摘要:「时

梁乃崇:无住生心的剖析

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有两种状况,若不是无住,那就一定是有住了。而要判断我们的心是不是无住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全部都在有住,如果哪一天体会到了无住的状态,有了无住生心的经验时,你就会判别了;不然就都是在

梁乃崇:佛学与科学论文集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星云大师总监修时间起于变易梁乃崇前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员暨清华大学物理所教授人们面对变易,必然产生先后秩序的认知,此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说:「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如果没有变

梁乃崇:回头是岸

讲述者:梁乃崇教授(良智上师)时 间:民国八十一年(西元一九九二)十二月二日晚上七点地 点: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慧钟社【《圆觉之友》编者的话】《回头是岸》是圆觉宗 良智上师对青年佛子的开示,为其历年演讲中

梁乃崇:从基督徒变成佛教徒的心路历程

问:我对佛法有些兴趣,很想要多了解一点,但都是自己摸索着看一些书,所以也有不少的困惑。当我正在问朋友知不知道谁会讲经说法,能够让人对佛法有所体悟时,结果今天早上看到报纸刊登梁老师的文章,就很想来认识梁

梁乃崇:时间起于变易

人们面对变易,必然产生先后秩序的认知,此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说:「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如果没有变易,也就没有变易的先后秩序,因此没有时间。所以一切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摘要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

梁乃崇:开悟

有那一点开悟的经验,对修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亲身体验是我们修行──把整个无明壳打掉──的第一步。在一般佛教圈子裹,对开悟看得非常崇高,认为一开悟以后,就是佛了,就是祖师了,就是圣者了,就样样

梁乃崇:依法不依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的进行方式与佛法是不合的;可是由于人们的习性使然,又不得不如此进行,那是什么呢?就是把事情和一个人结合成一体。譬如说我们敬重某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做了让人尊敬的事情。当他做了这些

梁乃崇:探究真心(上)

探究真心(上)梁乃崇教授时间:91年8月11日地点:清大台北办事处月涵堂纪录:廖堂顺整理:羊忆玫、汪满妹张文雄引言 :民国89年2 月22日下午林哲生先生送我《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这本书,在这之前我并

梁乃崇:认知结构的检讨

所谓的「景象」都是透过人的意识来认知才有的,离开意识就没有其他途径鉴别「景象」的存在性,所以独立的「真实景象」非意识可认知,所知的全是「认知景象」。摘要:「认知」是意识的功能,人具有意识,所以人能够认

梁乃崇:喜佛所喜 乐佛所乐

若对佛性有所体悟,你就是佛要讲这个题目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佛是什么?这是今天首先要交代清楚的。大家如果看了佛经,就会知道:佛者,觉也。「佛」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可以说就是觉性、觉者。所以,觉悟的人就是

梁乃崇:菩萨道的修行

菩萨道的修行(1)菩萨怎么做才叫度众生呢?就是要领导一个团体,去完成某一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时让团体修行成道。梁乃崇教授※权力本身没有善恶接着上午的话题,可以再讲一件事情。中午休息的时候,陈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五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五)时间:2011年08月13日、8月25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好,我们翻到132页,我先把经文念一下:「王白佛言:『如佛所说

梁乃崇:探究真心(下)

探究真心(下)梁乃崇教授时间:91年8月11日地点:清大台北办事处月涵堂纪录:廖堂顺整理:羊忆玫、汪满妹※主控权是在能知再来我要讲的是主权在能知,也就是我们的主动权都在能知这里,而被知这边是没有主动权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4:独立自主,许下承诺

独立自主,许下承诺梁乃崇教授我们心里真正要追求的是本来面目,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真正向往的是成佛成道,连追求爱情都隐含追求悟本来面目的影子。「独立自主,负起全责」才能谨慎决策,全力以赴「独立自主」,就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四

圆觉讲座《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四)时间:2011年07月09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梁玉明我们继续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大家请看到106页。下面大部分是波斯匿王在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8:进入人相的实例

进入人相的实例主讲:梁乃崇教授当要别人评断你这样做是不是慈悲的时候,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你把别人心中的慈悲已经启发出来了,那个才是真正的慈悲……时间:2003年10月5日地点:新竹-台中-台北连线法会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6:如何进入人相

如何进入人相梁乃崇教授指导时间:民国九十二年6月1日下午地点:新竹精舍记录:张嘉发整理:羊忆玫、梁玉明问:我们如何进入别人的我相?答:这里所谓的「进入」是一种假想的状况,假想如果我是他的话,在他的状况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5:成熟我相

成熟我相梁乃崇教授修行要从感受(Feeling)入手,你的感受就是你的自我,而且是贴近本来面目的自我。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通常保险公司会注意到一件事情:汽车驾驶旁边的座位是「自杀位」,是最危险的座位。当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一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一)时间:2011年04月09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我们今天要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我想就这部经的内容来做解说,而不会照着经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二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二)间时:2011年05月14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今天接着再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上次讲到阿逸多王,因为接受了安陀罗王的礼

梁乃崇:「心」与「物」──探索心物的本质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安。又到了我们公益演讲的时候。今天邀请梁先生来跟我们讲「心与物的本质」。我们晓得「心」涉及到宗教,「物」涉及到科学,「心、物」互动,产生了人类文化,所以想要了解人类文化,这一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