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以菩提心看第一
2025-05-02 08:45

以菩提心看第一

梁乃崇教授

时间:91年12月2日

地点:厦门精舍

纪录:蔡素钰

整理:羊忆玫、梁玉明

有关「第一」的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切的问题。追求第一就有竞争,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这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始终是个两难。如果不追求第一,你不会努力;但是为了追求第一,又产生了竞争,得不到第一的人就是失败了,因此制造一大群失败者,如何是好?

我有一个看法可以把这两难的状况解掉,我的办法就是:当我们在讲第一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就放在那个第一上,而对于第二、第三、第四一直到最后一名则是一齐来分享第一的荣耀,第一的荣耀不是第一名专有的事。所以其他不是第一的人应共同来分享第一的快乐、第一的成果、第一的成就感,同时抱着下一次我也要得个第一给大家分享的愿望;不应是去羞辱那些不是第一的人,来凸显第一有多好,这样就错了。所以我们在称赞第一的时候,不可带有贬损非第一的态度,而要鼓励其他不是第一的人,大家来分享第一的荣耀。

虽然我不是第一,我还是应该分享第一的荣耀。这样子做的话,第一就会有鼓励的作用,追求第一就会变成动力,而不会压抑了不是第一的那一群人,就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是竞赛,包括选举也是一种竞赛,但是在竞赛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人应用所谓「负面竞争」的手段,用抹黑、指责对方缺点的方式,来凸显自己比较好,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是不好的。所以大家在竞赛的时候,最好是用正面的竞争,「比好」而不是「比烂」,用这样的方式才没有问题。

像《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每一个都是第一啊!洗澡也有第一、持咒也有第一、穿衣服也有第一各种各样的第一,共有二十五种,每个都是第一呀!所以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第一,甚至可以创造新的第一,并不是只有分数第一,功课不好的人可以创造新的手艺第一。我甚至可以说:我很会感冒,那我就是感冒第一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某种第一。当你得不到大家所认同的第一,那没关系,你就自己给自己一个第一好了。譬如,倒数第一名,那也没有关系呀!每个都创造出一个第一了。

这样子做,心就会开了,如果你跳不出别人设定的第一,你就会陷进去,那就是一个牢笼,所以你要创造一个第一给自己,那就一切好办了,这种态度是我们要学习的。显然的,佛经教我们的状况本来就是真实的。例如世界小姐选举,别人当选,我落选,我可以给我自己封个第一,别人不给我,我可以自己给个慈悲第一啊!若是我可能自己封个学佛第一啊!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会拥有一个宽松的心情。

这种情形我昨天在电话中与萧先生谈,他说好久以来他都解不开这个第一的负面问题,就在昨天把它解掉了,他觉得心里好舒坦。我觉得他听到了一个东西,他说:「老师,你好厉害喔!你可以把我心里面多年解不掉的问题一下就解开了。」可是我心里觉得没什么啊,这个时候我才注意到:关于第一这个负面问题,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昨天有人提出来,我才去想一下,当时就这样子讲了。因为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当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的时候,我才察觉,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喔,我只好读我自己的心,我只是把我的心读出来,觉得应该要这样子讲解。读出来等于是理解了,理解了以后就是有了思想,有了思想以后再变成言语,就这样讲出来了。刚开始变出来的言语,在叙述上可能还不太理想,大家会听不懂。举例来说,刚才讲世界小姐的竞争,如果我没有当选也没关系啊,因为我就认为自己是佛、是未来佛啊,假使一开始是用这样的说法,就是不好的语言,别人会听不太懂,我是后来才把它调整成慈悲第一。

※菩提心入世间的流程

所以,这整个过程是菩提心流入世间的状态,它先要经过思考,形成一个思想,形成一个思想以后,再演化成语言,然后再说出来,说出来以后才让很多人听懂。如果没有说出来,就算我处在菩提心这个状态,但是大家不会知道,一定要把它变成思想、再变成语言讲出来,大家就听懂了。就像萧先生他就听懂了。我觉得他听懂哪里呢?是听懂那个菩提心,当然,有的人只听懂到那个思想,也有的人可能只能听懂语言,每个层次都不一样的。

我现在所补充的这些内容,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菩提心演化成了思想,再从思想演化出语言,然后讲出来,这个流程就是「现性」。大家如果只是听到了思想的层次,这还是不牢靠的,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走样的,但是如果懂的部分是菩提心的层次,以后怎么变、怎么用都不会走样。当然啦!要听懂到菩提心的层次是不容易的。大家在听的时候,常会有很多想法、很多意见,其实那些意见常常停留在思想的阶段,譬如说:要用一些方法、最好不要奖励个人的第一、要奖励团体的第一等等,有各种调节的技巧,这些技巧都还在思想的阶段;如果是在菩提心的阶段根本不需要,怎么样都是对的,是个人或是团体都没有关系的。

昨天在谈这些事情的时候,谈的东西太多了,大家听的时候,可能还抓不到这个层次,后来我在电话里问王教授,问她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想?她问道:为什么对于一般化的东西我不愿意讲?我回答:因为希望大家问的问题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事情每一个case都是很特殊的,我比较喜欢这样子。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是说明苏莉华问的问题都很general,像做学问一样,我不要去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当时我没有说明,后来既然王教授问到了,我的回答现在也让大家知道,因为一般化的问题会脱离实际的真实状况,讲的时候就会有一点不切实际,不切实际就会变成戏论。

※一般化的问题会脱离真实状况

事实上我在面对一般化的general状况,当时就会有困难,不是我有困难,而是一个general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在场的听众每一个人对于这个general case 的定义都不同,根本没有一致性,这个时候我想要回答的话,我要花好多功夫,我先要让大家把心里面对这个case的定义弄一致了,让大家晓得这个问题在问什么,可是要大家一致几乎不可能。另外,像苏莉华提出来那样子的问题,本身有的时候还不见得可以general,要组成一个general case 的话,那一定要有很多special case累积起来,我们再把这些special case分类,直到可以一群一群分类,这一类special case是相同的,然后我们才得到一个general case,苏莉华问的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所以不适合用一个general case来谈,所以我要你举出实际的例子,一举出实例,大家的想法、了解就一致了,因为那是实际的问题,大家对问题的了解就一致了,这样我才好解答了。

这样会不会就因此没有办法有general case 呢?不会啊,对我来讲任何情况我都有办法把它general化,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听众不可以,听众没有这个能耐,所以我如果只是从general case 来谈的话,大家会听不懂。我现在补充说明,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的心多复杂,在短短一问之间,我的心理反应是复杂得不得了,其实我已经忘记了,是因为事后我打电话给王教授,她又问起来,我才想起来的,所以我可以这样讲:昨天那样的连线法会,这么一开下来,我的脑袋是做了很辛苦的工作,绝不轻松;不过对我来讲,我还是轻松的,并不那么辛苦,只是那个智慧和资讯的流动量是很可怕的,怎么有那么多东西,深的、浅的全部都有,全部都要考虑,大家心里面会有的反应也都考虑了,一瞬间都纳入了考虑之后,才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做回答。

问:关于您刚刚讲的第一,我觉得讲得很好,将内心的一些状况表现出来让我们了解了菩提心的运作,非常感谢您。所谓第一,是不是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里,不管是学校还是各种场合,他们用各种方式来颁奖给第一名,或者设各种第一、第二、第三的竞赛。显然这第一的产生是来自于各种竞赛,那为什么人类社会要设这些竞赛?我的想法是:竞赛其实是在鼓励人类发挥潜在的能力。譬如奥林匹克运动赛,是在体能上鼓励这些人,不管是赛跑、丢铅球、丢铁饼、游泳各种技艺,鼓励大家把潜能发挥出来,学校里头的考试科目也是一样

答:当然,这是大家都了解的。

※肯定第一名所创造出来的成就

问:我想说的是,那些得第一名、很优秀的人,他们把人类的智慧、各种能力发挥到极点,这些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肯定。

答:对啊,是这样的。

问:其实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知道:还要做多少努力,然后才能达到这些境界,等于是在给大家做示范、鼓励大家。所以我觉得可以从正面来思考这个问题,肯定这些最好的、这些优秀的第一名所创造出来的成就,让我们社会更丰富。

答:对的。

问:我觉得如果了解了第一的正面意义和其背后的精神,大家就不必为拿不到第一而难过!反而要鼓励自己和别人好好去发挥潜能,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那么即使拿不到第一,甚至得到最后一名都无所谓,因为已经尽了全力!大家看,在马拉松的竞赛里,那跑最后一名的人常得到很大的掌声鼓励,因为那位汗流浃背的选手仍然坚持努力跑完全程,精神真令人感动啊!大家没有因为他落在最后而瞧不起他,就是基于这一点了解吧!

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不必重提。今天是有人因追求第一,而产生了负面作用,这才是我要解的问题。

问:我都没有拿过第一。

答:你没有拿过第一,你自己可以创造一个第一给自己啊!

问:刚刚梁先生在讲的时候,我就想到日本的冠军赛,吃饼干也可以第一,泡温泉也可以第一,有非常多的第一,所以日本在这地方做得是满出色的。

答:对啊!人家不给你第一,你自己给自己一个第一就好了嘛!

问:所以把自己某一部份的德行作最好的呈现,那就是第一了。

答:但是不是自己乱找第一,是这一方面真的很好,你就给自己一个第一,第一当然就是说你这个地方做得最好。譬如说:起初奥林匹克运动只有几种竞赛项目,以前像棒球都不在里面,乒乓球也没有,是后来才慢慢增加项目,所以我们自己也可以创一个竞赛,像是中国武术的竞赛,那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并不是一定要人家规定好的那个才算。有的时候我喜欢看日本的相扑,就是两个大胖子在那里推来推去,不是很精彩,但是满好玩的,我觉得也满好看的,这个就是他们自己弄出来的竞赛,他们自己发明的一个奥林匹克运动。

如果你去看〈二十五圆通〉那真可笑,洗澡也可以得第一,穿衣服、仪容也有第一,还可以成道;像多力檀陀他是清扫第一,你们看连清扫也可以修行成道哪!当中还有一个数息第一,那个人为什么数息,因为他脑筋之差,教他念一个咒他都念不完,念了第一个字就忘掉后面那一个字,是这样一个愚笨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教他:「你数息就好了。」所以后来他数息还数到修成,这就是数息第一。这样子的话,只要修成了就好,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用聪明的方法也可以,你用笨的方法也可以,像那个用数息的是一个笨人,笨人也有第一啊!如果我们把第一限定成要聪明才行,那数息的笨蛋怎么可能参加比赛?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太狭窄了,那么追求第一会变成痛苦,因为有的人他就是不聪明啊,你教他怎么变聪明,他就是变不过来,但是他还是可以成道,为什么一定要用聪明的方法才可以成佛呢?如果是用笨办法修成佛不是更有本事吗?别人要用聪明的办法才会成佛,而我用笨方法就成佛了,那不是比别人更高明吗?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很多人都认为一定要有钱、要大富大贵才可以有所作为,那也不尽然,我根本不需要花钱,我也一样可以做成事情,和别人要花很多钱才可以做成事情,哪一个高明呢?所以这些比较都是你的心态,看你要怎么看这个问题?佛法专门教人不住相、无所住的,就是不要坚持一定要用哪一个方法,什么方法都可以,这也就叫解脱自在;如果认定一定要某个方法,那就是一种拘束,就变成不自在,就是所谓的住心,就是有所住。

问:您刚刚说的general case 是不是就是比较抽象的,而special case 是比较具体的?

答:可以这么说。

问:我们的问题尽量要具体化一点吗?

答:大家最好问实际的问题,你真的面对了这样的问题你才来问,而不是你想象的问题,因为general常常是推测的问题,而不是实际的,回答那个推测的问题就比较不切实际,像佛陀遇到抽象的问题都沈默不言,因为他不做戏论,他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事实上他沈默不语也是回答,那个沈默本身就是回答。

问:一般佛教徒对于六字大明咒有两种不同的诵法,一种是唵。嘛呢。啤咩。吽。一种是唵。嘛呢。吧咩。吽。这两种有甚么不同?我们在诵咒的时候,如果念的声音不是很准确,有没有影响?

答:没有关系,不是声音的频率问题,是念的时候你的心是不是专注的、是不是清净的?重点是在这里,是心的问题不是声音的问题。只要你的心是一个专注的、稳定的、清净的就可以了。

所有的不平等都居于平等的基础,不平等就是有差异,当你一入世的时候,必然有差异,只有出世到佛性世界,那就没有差异了。因为入世有差异,才会有五花八门的东西出来,才会丰富,我们需要丰富、差异、多样化;同时我们又需要单一、平等、不变,这是很矛盾的。

修行就是要把这个矛盾超越化解,这也就是金刚经要做的事情。并不是佛法本身有矛盾,而是还没有修好,还没有超越,所以才有这个矛盾,修好了就没有矛盾,所以我们需要修行。

问:持咒如何持到专一,达到持咒的状态?

答:喔,这不是用讲的,我怎么讲都没用的,这个是要自己做的。

问:唵。嘛呢。啤咩。吽。六个字是从上到下顺着脉轮下来?

答:有没有这样子下来都没关系,可以下来也可以不下来。

问:光是守在一个境界?

答:也可以。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须菩提之涕泪悲泣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之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须菩提之空生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的故事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之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须菩提是不是菩提老祖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是谁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世尊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他悟出了诸法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别胡思乱想,就是要打掉妄想,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大慧曰:『有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提心是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

经常有人说要发菩提心做大乘人。我是由衷的随喜赞叹。但是,大多数人发菩提心只是发了外表而菩提心的根本确缺失了。菩提,其实就是佛,又名自性清净心、真如。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用来修行的五蕴身随学“菩提”,

发菩提心有什么意义

大乘佛教鼓励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四大菩萨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观音菩萨代表大慈悲,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力,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大愿大行。要有悲心,要有智慧,要有愿力,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

原文大乘正宗品: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

发菩提心的人是什么样

如果大乘行者(菩萨),不能正确理解佛法的真实含义,而生起偏离佛法的异见、邪见,或讲解宣传异见邪说者。比如说:大乘行者不要喜乐、志求涅盘,应该对涅盘生讨厌背舍的心,不必断除烦恼而应随顺烦恼,不应害怕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