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2025-05-02 09:58

医事人员在生老病死

最激烈的环境当中,

千万不要被生老病死的相所压垮,

你修「三摩钵提」就是菩萨。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而医事人员更要在最前线面对生、老、病、死;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而医事人员要面对的是大众的生、老、病、死,所以心情比较沉重一点。也就是医事人员在学佛的时候,所碰到的是更强烈的生、老、病、死。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怎么去学佛?这是今天要讲的重点。

※医事人员只能学「菩萨乘」

医事人员想要学佛的话,只能学「菩萨乘」;不能学「小乘佛法」。因为学「小乘佛法」就是要离开这个世间,离开他的工作;只有「菩萨乘」是深入世间、深入众生的生、老、病、死的环境中来修行,是在贪、嗔、痴、慢、疑的环境里,也就是在五浊恶世的环境里面来修行。所以,「菩萨乘」不是在干净的地方,而是在骯脏的地方一面打滚一面修行的。所以跟小乘的修行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大部分教导的是比丘,也就是小乘,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有菩萨出现了,当中有一位有名的菩萨,就是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在小乘佛法兴盛的时期,就已经开始讲「菩萨乘」的大乘佛法。有一天,维摩诘生病了,释迦牟尼佛想要派一个人去探病,就是派不出人来。凡是被佛点到名的人,都说他们不能去,接着还说一些曾经被维摩诘修理过的故事,说得都很精彩,他们被修理的主要原因,是维摩诘认为他们不可以只讲小乘佛法,因而开导他们讲大乘佛法。大家也觉得他讲得很好,连迦叶尊者都无法反驳他的说教,从此他们就不敢再教小乘佛法了。

修行小乘的话,一般都是要出家的,出家生活比较单纯、比较清净,环境也比较好。但是医事人员就没有办法修小乘,否则医师工作就没有办法再做了。所以,医事人员想要学佛,只能学「菩萨乘」,没有别的路。

菩萨乘佛法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这个一定要懂。因为「是名什么」的时候,是没有相的,是有相又离相的,这样子才能够修「菩萨乘」。不然,会被五浊恶世的生、老、病、死困住,根本动弹不得,想要逍遥自在是不可能的,怎么修行呢?但是当你懂得这个要点的时候,五浊恶世对你来讲,根本没有障碍,反而变成是你的工具,是可以运用、玩耍的材料。正如同我们上次提到的,你把这个「钱」的相拿掉了,你就不会被「钱」的相所煎熬,就能脱离了钱的牢笼,于是这个「钱」就变成是你的奴隶,而你是「钱」的主人。

相同的,如果你修「菩萨乘」的话,生、老、病、死对你而言,就不是捆绑你的牢笼,反而变成是你的玩具、你的工具,你可以主控这个生、老、病、死,这样才是菩萨乘的修行。而五浊恶世对你来讲,也不是什么障碍了,而是被你拿来用的材料。

※菩萨乘要修「三摩钵提」

菩萨乘要怎么修呢?要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是幻观法,这个幻观法,有两种修法:一种是把有相的东西,看成是幻化的、看成是「假」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脱离相了;另一种幻观法是拿幻化的相来玩,既然是幻化的,那我就来创造幻化嘛!既然是如梦如幻,我就作梦来玩玩,爱做什么梦,就创造什么梦吧!这样子也是「三摩钵提」。

我来念一下《圆觉经》里面讲「三摩钵提」是怎么修的这一段。(威德自在品第七)经文:「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喔!一讲根、尘、识就把三界里面的东西都包含了,也就是十二因缘全部都有了。「皆因幻化」,原来都是幻化的,他懂得都是幻化的。「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立刻制造各种幻的东西,既然富贵、生死都是幻的,世间的种种都是幻的,那我们就制造各种幻来玩玩。

其实这样的起幻,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状况呢?就是在创造。科学其实也是创造,经济发展也是,各种各类的学问都是在创造。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电磁学、卫星电讯、汽车、飞机,是怎么生出来的?是幻化出来的!但是我们并不讲幻化,都说是研究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够研究创造出来,以菩萨乘来说就是幻化;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幻化的,是真实的,就不能变动,就不可能创造。「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所以他就创造变化,这就是「三摩钵提」的修行方法。「三摩钵提」严格来讲,就是在起幻。

一般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好像都会把「三摩钵提」特殊化,以为一定要演化、展现什么神通,才是「三摩钵提」。这样就把「三摩钵提」限制住了,实际上这个「三摩钵提」是大家都会的,大家都在创造东西。比如说,年轻男女结婚组成家庭,也是在创造啊!又比如说,慈济功德会原先是没有的,后来证严法师把它创造出来了!而基督教讲得更好: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对啊!这个世间本来就是幻化出来的,只是他们不讲幻化这个名词,而说是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创造就是幻化。

※菩萨随时随地都在创造

「三摩钵提」是菩萨最爱修的。菩萨一定要修的有空观、中观、假观。「三摩钵提」就是假观,这是菩萨最擅长修的。「三摩钵提」变化多端,可以创造的东西太多了,随时随地都在创造。原本创造是众生的天性,可惜我们的文化里面,大都在抑制我们的创造能力,是反其道而行的,以至于大家的本能并没有好好的发挥。我们修行人如果能懂得这一点,就会知道怎么去修「三摩钵提」、怎么去行「菩萨道」了。

你如果把这个世界上的东西看成是真的、不断地追求真,就会变成「小乘」;因为追求真的,就不是幻化的,也不是创造的。如果心里面想要创造一个真的,那这个心就不对!如果这个「真的」是你创造的,那又怎么会是真的呢?真的是不会变的,不会变的东西是不能创造的。所以,我们在求真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追到了佛性,我以前修行的时候,人家问我:如果在「真、善、美」里,只能选择一个来追求,你选择哪一个?我说:我选「真」,我要的是「真」。

修行初期我的确在追求「真理」;最后追到哪里去?就追到「佛性」、「本性」、「自性」,就会追到「本来面目」这里!追是追到了,但并没有在创造。一到了如来本性,喔!本来如此,没有变化。而创造就不同了,创造是「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不是讲真理。

科学上的发明,都是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这些创造的东西,也都让我们觉得很有价值。有创造的想法就是修「三摩钵提」。我想医事人员要学佛的话,只有一条路,就是修菩萨乘、修「三摩钵提」,要怎么修呢?就是要去创造。

以创造的态度来面对生、老、病、死,你就会想出很多办法,把这些生、老、病、死所有的病痛,包括死亡的临终关怀等等,作一个妥善的对治:有可能是发明了一个新的医术、也可能是改进了医疗的程序、或者是改善面对死亡的态度。我想这些都可以变成医事人员运用的材料,也就是做为修行的材料。在创造的心态之下,这些材料不会变成一种痛苦、一种让你受不了的苦恼──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则性的观点。

※攀缘则为病的根本

《维摩诘所说经》就讲到:什么是病?病的根本是什么?当然这个跟医学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是维摩诘的观点。仅次于释迦牟尼佛的维摩诘说:「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从「十二因缘」来讲,就是从「无明」一直攀缘下去,来到这个「有」的世界。就有了攀缘,就是有了病的根本。什么叫攀缘呢?「有」的世界就是攀缘。我们如何去断掉这个攀缘呢?经云:「以无所得」来断,「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什么是二见?就是内见、外见,只要有攀缘就会有二见。那你要怎么样不攀缘呢?从「十二因缘」来讲,就是逆着回来,只要逆回来就不攀缘啊!只要一回头就不攀缘啊!但是光这样还不够,还会剩下攀「空」的缘,就是攀「本来面目」,这里要讲的就是连「本来面目」都不攀,这就是维摩诘所说的「无所得」,这个境界是很高的。

至于什么是内见、外见?以我的解释「外见」是被知的对象;「内见」就是摄心内证,如果逆回头来,会攀到知觉者、本来面目,就是攀到了「空性」,攀到了「空性」,还不是佛,只是破了「无明」进了「本明」,那是修成了罗汉或辟支佛,他们都是修「空」的,他们还不是菩萨!菩萨是什么状况呢?菩萨是本来面目也不攀,也就是「能所双超」。这样就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无所得,就是不攀缘,不然还会有个「空病」。这里什么对象都没有了,这样才能把病的根本解决掉,才会没有病。

至于实际上大家在面对那么多的病人时,该怎么办呢?经云:「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经云:「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所覆也。」起了一个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爱见大悲,如果是起了这个爱见大悲,即应舍离。菩萨是断除了这些尘相,没有烦恼相的,而爱见大悲则是没有除掉烦恼相,还是很烦恼,可是很有爱心。那么他在工作的时候,面对众多的病人会疲倦、烦恼,这个障碍也还需要克服。也就是对于生、老、病、死,他有疲厌,如果能够离爱见大悲,就不会有疲倦、厌烦,这样的情绪自动就不会生起。「在在所生」每起了一个想法、作法都不会受爱见大悲所缚,不会被关到监牢里面。如果你自己都被关在监牢里面,你怎么救别人?救来救去,还不是关在一起?

※在没有自缚的状况下去救人

经文:「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你自己被绑起来,怎么帮别人解缚?在没有自缚的状况下去救人,这才说得通嘛!爱见大悲,会把人关到监牢里面,把人绑起来了。经文:「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已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以爱见大悲做了许多事,这样子做是做了,还是被绑。不以爱见大悲,才能解,「解」就是跳出牢笼,一开始就是要跳出生、老、病、死的牢笼。

怎么解呢?就是去玩!这些「相」都变成你的工具、你的玩具,可以去玩、去创造。自由自在地去创造,没有拘束。你也知道你所创造的东西,都是幻化的,所以也不在乎这些东西是真的、假的,反正都是幻化的,就不用去考虑真假,如果你要追求「真」,那就不是在修「三摩钵提」,真如佛性本来如此,本来如此就是没有创造。医事人员若要修行,就要修「三摩钵提」,懂得这个世间本来就是幻化、有相的,但是不要被这些幻化的相所捆绑住,要跳脱出来。这样子既可以做好医事人员的工作,同时又可以修行。工作和修行合一,医事人员如何学佛?就是这样子学!

讲到这里,我想再多说明一下,菩萨为什么那么喜欢创造?为什么创造得那么有劲?这些菩萨创造的动力是什么呢?《圆觉经》上说:「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他们都是靠着无始以来的清净愿力来推动的。那么什么东西可以把我们的愿力引导出来?就是「愿望」!我们如果有了愿望一个想要达成的目标,这个「愿力」就会被引导出来了;而能够把愿望达成就是创造。愿望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可惜我们的教育文化里面没有,以至于把我们限制了,不敢有愿望,觉得愿望是梦想、做不到的、不可能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的「无始清净愿力」是起不了作用的,当你认为:管他可不可能,我就是要达到!那么你的愿力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愿力大得不得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造的,不是盖一个房子,而是创造出一个世界。世界都可以创造出来,何况是我们小小的愿望,所以这个力量太强了。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这个潜力埋没掉,你只要把它打开来,它就能把你的潜力激发出来,完成你想象不到的事情。

譬如说,以前哪里有飞机啊?根本都不可能的嘛!当怀特兄弟把飞机发明成功之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都证明想要把密度这么大的东西,让它飞起来,简直是疯子才会这么想!这个话才讲没几年,飞机就飞上天了。你认为不可能,它偏偏就是变为可能,这个世界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而且,能让这个世界这么丰富、多采多姿,全都是靠我们的创造,否则世界是很无趣的。

医事人员在生老病死最激烈的环境当中,千万不要被生老病死的相所压垮,若修「三摩钵提」你就是菩萨。因此你就一面工作,一面还可以修行。工作和修行合一,不是最美满的吗?好!这个题目就讲到这里。各位有没有什么问题?

【现场问答】

问:我曾经参加过老师的禅修班,照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在追求佛性,像这样的学佛,是不是「小乘」?

答:不!禅修要「一心三观」,其中的「假观」就是「三摩钵提」,我所讲的前面有一半是外修,外修和「三摩钵提」的「假观」是相通的东西。

问:所以这里面是包含了菩萨乘的?

答:是包含了的。

问:佛法普遍了之后,大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大师。我们可以到处去接触、去摸索。我们怎么知道要怎么修呢?

答:你的问题是:这么多宗派、这么多大师,到底要怎么修呢?只要你找到的是你的「自性佛」就对了。而要找到自性佛,一定要够真诚,只要真心诚意地找,就一定找得到。所谓「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佛。因此你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找到的是你真正的自己。

问:我们都知道要破除「贪、嗔、痴」,这些无始以来的习气要改,但非常不容易,要靠自力来修行,发现困难很多。我认为应该藉助他力,这个「他力」希望老师能开示一下。

答:大家来这里听我演讲,我如果让你们的想法有所修正,或者你们原先觉得不明了的地方,经过我讲了之后,你们明了了,这个就是「他力」。

但是,我晓得你想要的「他力」,好像还超过这一层意思。那个「他力」是在实践上的「他力」。你在这里听讲,所得到的了解,事实上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开悟,影响很大的。很多时候就是观念一转过来,就整个都改观了。

所以,这样子的开示,能使人有某种程度的开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他力」。能把一些错误的、模糊不清的观念,在很短的时间内厘清,好处是非常大的。

再来就是要去实践,光了解是不够的;而想实践的话,就是要修行。在这里的四场演讲,我并没有涉及修行的实际问题,可是我在「普德精舍」有教如何修行,所以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他自动会去找的,难道还要别人推你一把吗?

修行主要是修「心要」,整个「心要」是一个功课。差不多每天要做一个小时又十分钟,有了那样的锻炼才能修行成功。当然,有的人是不需要功课的,只要听一听就会自己做了,这样子的人可能就是所谓的上根上器的人,他就不需要什么法本、什么修行的「心要」了,但是一般人不行。「心要」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的师父交给我的,整个修行成道的次序都在里头。我们曾经问过他老人家:老庄的境界跟佛教经典里的境界有什么不同?我的师父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老庄(道家)的那些东西跟佛法是相同的,可是他们没有一个锻炼的功课,所以要修行成功不容易。他老人家教的东西,就是有这么一个课程。这个是要锻炼的,我只是选「一心三观」里的「假观」来说,其实那是有一整套的。有了这些课程才能够锻炼,每天持续不断地锻炼才会进步啊!

至于要选什么法门,这么多的大师,要怎么选?你要用你的Feeling去选,合你的心,能够得到启发,就可以啦!天下有这么多大师,你正好有机缘碰到了,那就继续啊!如果是听过后不满足,感觉找得不对,就再换嘛!你自己应该晓得对还是不对啊!也许刚开始觉得对,后来又觉得不对,那就换啊!一个正直的修行人是不绑人的,如果说你跟我学了之后就不能脱离,这个是黑社会的作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正修行人不可以绑人,也不能被绑。绑人者跟被绑者,都不是真正的正修行者。

皈依的意义,就是皈依你的「自性佛」,也就是皈依自己真正的「真我」,这样我才能教你,不然我不知道怎么教你。至于我的角色是什么?我就是善知识啊!很多地方跟大师学了以后,弟子就变成了奴才,那是不对的!如果发现这个状况,就不要去了。能够让你清楚明白的,能够让你学到东西的,就可以跟他学,一定要保持自由之身。

问:我们有一个医师,研究人在入定状态时,生理是什么状况?起因是西藏很多修行者,修到某种程度时,就有所谓的「拙火」实验,能在冰天雪地里打坐;能靠自己的功力,把湿的毛毯烘干,用这种方法来证明他的功力。我们希望平常就有佛性的表现,不只在行为上能够表现得很好,是否在生理上也能有什么改变?

答:我觉得我的生理有很多地方都改变了。从医学上可以看得出来的,我觉得我的记忆力比以前好很多;「拙火」的事情我也有过,但是你要晓得那是「三摩钵提」当中的一种,也是一种创造,这个也是特异功能当中的一种,但这种能力不是像科学的东西那样,每次做一定都做得出来,它有时会自动消失的。这样的状况是跟身体有关系,但是它又跟修行的境界有关,所以并不适合跟大家讲。至于「拙火」很多人有过,也讲得很多,我可以说明一下:「拙火」做得最好的时候,就像是日落,夕阳西下,非常的红,在海边看不到,应该是在一片草原或者是沙漠,太阳有一小部份已在地平线下了,红红的太阳即将落向西方,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方向,你看阿弥陀佛不就是红红的吗?死亡时要往生西方,就是要往西方看,跟这个「拙火」都有关系。

以前,当我的日轮出来的时候,我要谁发热,谁就发热。对我来讲很简单,我只要把日轮调一下就好了,只是这样子而已,没什么!这样子能证明什么?修行修到什么程度?只是证明你会修「假观」,还不叫修成。因为那个东西是创造出来的,所以那样子还不算成道。会拙火的境界有两种,一个是日轮,一个是月轮。月轮是代表「水」,日轮是代表「火」。这个道家都懂的,他们叫它为「坎、离」,「坎」为水;「离」为火。只有火,没有水,就会燥,所以他们都懂得要水火相济。这样你的肉体就会起变化,很舒服的。一直保持这个状况,沈迷在日轮、月轮的境界当中,就是修「假观」修出来的。

唐朝有个诗人叫寒山子,他说: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说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他心中的月轮。日轮、月轮都是在「名色」的世界里。当然它跟身体有关系,一有这个东西以后,肉体就会不一样,会起变化,当然西医是碰不到这个范围,当日轮、月轮迭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日蚀」的景观,这些东西都很好玩的。但是,你如果执着这些相就不能解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这种相当成不得了,这个修行者就完蛋了,就掉进这种「相」的牢笼里。这种牢笼我是不进去的,不是不要它,而是把它当做是我的工具。

我知道很多人一有这个东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是大师了,就放放光,然后就收钱了。这些东西十几年前,我早就有了,我没有着相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学科学。这些东西出来了,我还是照样把它当作我观察的「相」,我没有把它当作多了不起的东西。说来说去,学科学对我修行实在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特异的现象,有保持几个月或一年的,后来就消失了,有些人一消失,就自己觉得程度差了,但我没有这样想,反而觉得进步了。当然,这个东西别人有,你没有,吹牛给你听的时候,你就会羡慕得很。我这样有经历,也有免疫力。有的修行者会以为是不是要经过这样的考试?我却觉得这样是很着相的,就像大专联考会妨碍我们的教育一样,那样子是会妨碍我们修行的。

还有「生、死」是怎么一回事?「死」就是「名色」以上脱离了六入,也就是离开了这个身体,人就死了,没有什么特别。昏死了之后又活过来,是灵魂又回来了,就是「名色」以上的东西又回来了,跟「六入」又接在一起了。讲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跟接电脑一样,要把它连线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从「十二因缘」来看,很多现象都很简单,不是那么难以了解的。

问:是不是每一个修行者,修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舍利子?舍利子是不是像胆结石的那种构造?我发觉很多人都很执着那个舍利子。

答:一般人讲的舍利子,是人死后,火化所烧出来的一些比较硬的结晶。那么佛要讲的「舍利子」是不是这个东西呢?跟这个有一点关系,但不是全部。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一个象征,一个比喻,真正的东西是讲不出来的。所以,舍利子也是一种比喻,它比喻我们的「金刚心」。「金刚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已经不被知了,你连思议也思议不及了,它当然就不可能坏,舍利子是要比喻这个的。那么烧出舍利子代表着什么呢?就是要暗示我们有「金刚心」。用骨灰里火化出来的比较硬的结晶,来暗示我们有「金刚心」。现在的人就是执着在这个比喻,就像以手指月,大家竟都把手当作月了,这不就错了吗?对于释迦牟尼佛创造出「舍利子」的讲法,我是非常地感动的,而且认为这应该是「金刚心」的代表。

End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刘素云:当前学佛怎么学法?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刘素云: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刘素云:学佛人的榜样刘素云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李炳南:儿童学佛浅问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

学佛的观点决定终点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李炳南:为什么学佛后更多的业障现前?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学佛人如何使家庭越来越和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刘素云:想引导家人学佛,该如何做?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刘素云: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

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看破红尘之后 才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

学佛不是休闲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学佛人,不要再迷信!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佛要信因果,做人要有道德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修心与学佛

◎ 静 波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在家学佛与课诵

慧 宣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 于在家居士修学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左志南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儒学的丰富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大夫学佛特点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过程,与其诗歌典故运用、书写内容及诗美呈现关系密切。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 虚 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

学佛,从真诚面对自己开始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

元音老人:学佛要先正知见,知见不正不堪学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传印长老:莘莘学子学佛应注意方式

(一)要珍惜这番大好因缘诸位同学值遇殊胜因缘非同一般,不可以寻常视之。诸位年方韶龄,正信佛教,发心出家,实非寻常人所堪能;生值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丰足,日用不缺,这都是夙世为善之所感召。能够入学到中国

学佛先从做人下手

昌臻法师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学佛路上的8个智慧锦囊,带给你一生喜乐安康!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学佛路上。长路漫漫,你是否有时会感到迷茫?是否有时会找不到方向?今天,我们选取了8个学佛路上的智慧锦囊,它们不仅是一份提醒,更是一份陪伴。陪伴每一位佛弟子,增长福慧

女性学佛后只能素颜?

有人问法霞法师:女性学佛之后是不是不能打扮了?法霞法师:一些女众学佛后认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从而不注意形象,以至于到了邋遢的程度,这导致对佛法缺乏深入了解的大众对佛教产生误解。其实,佛教不提倡奢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