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愿力才是真感情
2025-05-05 11:05

以前我们也讲过有关于感情的反省,我觉得讲得还不够清楚,常常把感情和情绪混为一谈,现在我要把感情重新定义。

平常我们讲这个人的情操好不好,但情操绝对不是指情绪;而感情有一个特别的性质,大家好像知道,但又讲不出来,显得有点模模糊糊的。我认为感情是一种愿力,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圆觉经》所讲的无始清净大愿,感情的源头就是一个清净愿力。这个愿力是想要达到无分别、想要达到同体。以一对情侣来说,他们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他们想要不分彼此,希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地溶成一体。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愿望,我不认为他们有感情。

人成长到20岁左右,不论男生女生,大部分都会想要谈恋爱,然后会想要结婚。而谈恋爱、结婚这个过程是在做什么呢?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在修行!自动就在修行,也不见得要有佛法的形式,他们就是在修行。谈恋爱是在修什么呢?是修「我相」进入「人相」,所以谈恋爱中的男女,他们是要把彼此的「我相」解除掉,然后融合成一体,进入「人相」──就在做这件事!等做到不分彼此,溶成一体时,他们才觉得成功了。所以这不是情绪,这是愿力,修行的愿力。做成功了以后,然后结婚、生儿育女,而儿女跟他们又是一体,就组成了一个很美满的家庭。所以谈恋爱、结婚事实上就是在做超越「我相」这件事情,只不过有些人没有做成功,家庭显得不美满而已。

所谓家庭美满就是修行成功,再接下去,就会进入一个家族,而一个家族就是众生相,又再进了一层。所以我现在会把谈恋爱看成是修行的功课。如果这一生没有修好,下一生还要再来修,所以不断的要结婚、要重修,当然,只要你能够离了四相就算修完了。

我把恋爱的「爱」认为是愿力,所以它不是情绪,也不是欲望,它是愿力,是一个推动修行成道的愿力。当然大家也会说:好像很多人不是这样啊!的确,不见得都是这样的,但是一定有这个成分,只是这个成分没有被彰显而已。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清楚、搞不懂这其中的真意,所以在还没有结婚之前,就要订好协议,算好离婚的时候该怎么离?还没有结婚就先谈好离婚条件,那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变成一个契约的关系,这样是没有愿力的。所以这不是感情,但是这里面有没有情绪呢?有情绪!有没有欲望呢?有欲望!只是没有愿力,所以没有真正的爱!

所以恋爱中的男女,终究要从「分别」进入「无分别」,谈恋爱就是在走这条路,让彼此没有分别,就是合为一体,也就进入了「人相」的层次。所以要进入「人相」必须要先把「我相」解除掉,然后超越。如果一定要坚持「我相」,不肯进入「人相」,那就没有在修行,就没有愿力。愿力没有发挥、没有出现的话,我不认为有感情在里面──这就是我最近重新定义的爱。

「爱」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满麻烦的问题,因为佛经里面都是要把爱去除掉的。我们把西方讲的Love翻译成「爱」,我觉得西方所讲的Love不是佛经里讲的爱欲;佛经讲的爱欲是纯粹的情绪和欲望,至于愿力这一部分,佛经就把它讲成慈悲。西方所讲的Love是有愿力的部分,但他们也没有讲清楚,把有愿力的爱和欲望混在一起。我现在帮他们重新定义,把它分清楚,他们的问题就可以解了,不然的话,他们遇到爱情的问题就没有办法解,爱到后来就变成了欲望,自己都搞不清楚了,那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他们能够定义清楚,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告诉大家: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去反省,去问为什么?问到后来你就会问清楚,问清楚了以后,我们的问题就可以解除了。关于这一点大家有没有问题?

Q:您的意思是说: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应该是共同财产制会比较好,而不是夫妻分开财产制?现在法律已经改变了,是分开财产制,这样会让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大吗?

A:我没有去管这些财产制,我讲的是感情、是愿力,是讲心灵层次。当然以财产制来讲的话,财产分开来算,两个人还是没有办法合为一体,分别的个体是比较不好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的感情,当有真感情的时候,法律是没有用的。

Q:中国人一直提倡的仁义道德,跟老师讲的感情,有没有什么差别?还是完全不一样?

A:中国人讲的「仁」,定义很不清楚,我们之前也探讨过,虽然「仁」比西方讲的「爱」要清楚一点,但是也有模糊的地方,我觉得还不够清楚。「仁」的层次可以讲到feeling这个层次,但我今天讲的不只是feeling,是愿力,把感情这个部分、爱这个部分提升到愿力的层次来说明,而且是修行的愿力,是从「分别」修到「无分别」,比feeling层次要高。

Q:愿力的本质就是慈悲心、就是无分别吗?

A:No,No!愿力就是本来面目的性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本质就是愿力,愿力是我们本来面目性质当中的一种。

Q:我们讲的愿力,是属于相的展现吗?

A:它还不太有相,是已经要出来用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

Q:有一种状态我觉得不一定用爱来展现,譬如说契合的状态,它会达到没有人我,不是光,也不是清明,就是没有人我,没有外在,没有世界,没有客观存在,这个是没有人我的状态;还有一个状态是跳脱你、我各自独立之中,我们有一个共体的状态,所以不晓得老师讲的,是应该要超越哪个状态?

A:通通要超越,因为达到更高就是无分别,它是一种菩萨的愿力,其实也就是大家都有的、众生都有的、凡夫都有的愿力,都在内心深处。

Q:其实我们不应该局限在个人,定位在我、色身、思考啦

A:也不是说应该不应该,因为我们既然在这一个状态,有这个身体,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来修行,就是要透过这个锻炼的历程你才会成熟。

Q:基督教讲的:爱你的敌人、爱是恒久忍耐那些是不是也有一点接近人、我、众生平等的解脱状态?

A:是有的!是趋向某种程度的无分别。

Q:所以他们在世间展现的时候,基督教的力量也是非常Powerful,而且是满平等的状态。

A:对。

Q:我觉得最近有一个体悟,爱要有一个先决条件,他要让对方展现个别的模式,而不是用你自己想的模式.

A:这就是你要进入「人相」,你要了解别人的模式。所以谈恋爱的时候不能闭着眼睛跟自己谈恋爱,你是要跟别人谈恋爱,你要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这个时候就有很多状况、很多问题出来,很多人看起来像是在跟别人谈恋爱,其实他是在跟自己心中的模式谈恋爱,外面那个人只是刚好套到心中的模式而已,谈了半天才发觉:怎么对方跟自己心中想的那个人完全相反!那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啊!怎么会这样子?原来他根本没有管真实的对象是一个什么状态,也就是闭起眼睛来谈恋爱,住心在心中想象的、希望的那个模型。一旦住心在那里,这个人的眼睛就蒙住了,真实的状况就看不见了。类似这种事情非常多,所以我始终觉得:看清真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课。我想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文系梁乃崇教授于91年8月5日,在厦门精舍带领同修共修的开示。纪录:蔡素钰;整理:羊忆玫、梁玉明。)

End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什么才是最好的礼物?

送礼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从古至今,人们藉着送礼来表达彼此的关怀、感谢与祝福。然而,送礼要能送得适时、适当,才能发挥送礼的价值。有的人送礼不当,造成对方的困扰、不悦,或是彼此的尴尬,反而适得其反,失去了送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广钦长老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心要怎么修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虚云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

楼宇烈: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

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在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安排下,龙泉寺教化部研修处负责人悟光法师、学修处负责人禅兴法师和两名常住义工前往北京大学拜访了楼宇烈教授。楼教授就佛教发展、佛教本土化、佛教和科学的关系

简单才是安闲自在

◎ 智 藏佛祖说:欲望微小的人,内心坦然,没有什么担心和害怕的事,遇到事情总可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缺憾。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能力、处境以及拥有的资源是一定的,有没有担心的事、能不能把事情办好、会不会留下遗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了生死才是人生大事

净慧法师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还有一种人有腿

当心触碰到外尘,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当心触碰到外尘,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阿姜查当你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苦)时,你会想要出离,心会变得无动于衷并会寻求出离之道。出离心是来自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如实知道事物和爱恨的本质。无动于衷,指我们不再

一日禅| 别用金钱,来衡量感情

金钱只是金钱,它并不是能衡量人与人情感的标杆。对金钱的态度不同、实力不同,每个人对待借钱的态度也不同。没有人的钱是大风吹来的,你不容易,别人也不容易。不要觉得,真正的朋友就该在借钱的时候二话不说。这是

人生苦短,趁健康时努力修行才是正事

【经典原文】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无量寿经》【经文解释】善变化即善趣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众生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因果各异而生处悬殊。所以临终

夫妻是最深远的修行,家才是极好的道场!

夫妻就像两扇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男女。阴阳也代表天地,阳为天,阴为地。在家庭天地里,伦常关系就叫天地阴阳。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在一起为明,如果阴阳不合就不明。所以,夫妻阴阳和

一日禅|一个人独处时,才是自由的

叔本华有言: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真正优质的生活,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而是行为上的自由,精神上

一日禅|没得选的时候,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一个人选择太多时,也容易给自己设置退路,往往不会拼尽全力。当选择有限时,反而不容易纠结,一旦做了决定就全力以赴去完成。有时候的孤注一掷,也往往更能激发一个人前所未有的潜能。当没得选择时,也不太容易受

《周易》:守住人生的低处,才是真正的高人

人往高处走,大抵是不错的。《周易》上说,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可见不管是处在事业开端,还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克制低调。委身低处,是中国人处世的一门千年绝学。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守住人生的低处,是一种

太极拳才是真正的“运动之王”!不说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贵在坚持练习。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太极拳动作比较

苦, 才是生活

有时候,不是不在乎,而是无能为力,只好选择逃避;有时候,不是不愿意,而是做不到,只能选择放弃;有时候,不是不喜欢,而是不能够,只能选择忘记。人生总有许多遗憾,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做不到波浪不惊,心无外物

吃素到底应该怎么吃?这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众所周知,吃素对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现在吃素是全球流行的一种趋势,可是不正确的吃素方式,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对健康反而不利。那么,吃素到底应该怎么吃?吃素怎么保证营养?光吃素食并不能满足机体对营养元素

这才是真正的天机,泄露给有缘人!

无极生太极,宇宙大爆炸,从无到有,大爆炸之前,没有物质,一切物理定律皆不存在! 太极生两仪:物质世界出现「相对」性质,宇宙中的任何物质,精神都是相对存在,包括时间空间!两仪生四相,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

一日禅丨不辩自明才是大智慧

讲一个故事: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旧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

雪漠: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修行一切东西都是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烦恼也罢,困难也罢,都是自己心里面的感受。假如一匹骏马从小就被拴马桩拴着,即使有一天它长大了,稍稍一挣,就可能挣脱那桎梏,但它不一定会去尝试,因为

一日禅:真感情不是占有而是奉献

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

一日禅:能忍才是幸福

人若能时时抱着结缘心,随时随地送上一句关怀的话语,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脱离危难,宽容忍耐他人的失误过错,诚挚真心和他人交往,必能以善心改变周围的世界,为自己带来好运。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忍过时间

生存能力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

为什么说业果才是最大的护法

如果你业果没有如理取舍,你认为说,你学学中观,修修什么大圆满,你会开悟,你会证入空性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先得业果不诬慧,后证人法空性见。”首先要得到业果如理取舍的智慧,而且真正去实践,才能够促使

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我?

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我?大安法师: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个“无我”。“无我”不是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有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无我”的状态,要从空性中去领悟。实际

怎样才是无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

卢志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佛典记载:有位书生以教书为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很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二十年后,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他带着这些

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根

文/道伟法师通常,佛门里经常会赞扬一个人有善根。佛法中讲的善根,是建立在自他增长的菩提心的基础上而言的,不仅是诸恶莫作,更应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意思就是自律,众善奉行就是利他。或者说,用世间人比较熟

出离心怎么才是修好了

当一切世间法对你都没有作用了无我了,在梦境和生活当中,什么东西都能放得下了,那真的是不要名、不要利了。一切世间法对你都没有作用了,一切凡夫对你的刺激都没有作用了,你就出离心修好了。凡夫刺激你两下,你就

光明菩萨--心里放下才是真放下

有些人学佛,不在出离心上下功夫,开口就是:我是出家好呢还是不出家好?心里为此很纠结,跑来问我该怎么办,这倒让我为了难。出家当然好,修行的障碍少,可以专心办道,进步自然快,但前提条件是要有出离心,与世无

弗沙尊者--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

其实,钱财积累得越多,人的执着和妄念就会越多,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财富呢?那就得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首先福德是你的财富,其次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七种财富是真正解决人生问题的财富。有一次

学佛时怎样发心才是如法的

大德关于学佛的发心开示:发心阶段,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依教奉行因为我们终归是个凡夫,刚发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去做,还有很多的习气和毛病。有时互相要产生抵触,自己的知见可能胜于别人。那我

禅宗公案:如何才是开悟?

一、无心可安即可开悟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禅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法云: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

佛理禅机:容通法师:生命固然可贵,慧命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千万要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生命没有和智慧发生因缘关系,不能给你的法身慧命提供帮助的话,生命又有多大的价值呢?无非生生死死,吃吃喝喝,反复地翻滚轮回而已。大家千万要记住,生命固然可贵,慧命才是

梁乃崇: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

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梁乃崇教授之前我们讨论过感性、feeling与理性、thinking,我们再来看看心灵的第三个面相愿性,或称愿力、willing。在心灵层次上,愿力是比感性的深度更深。我教大家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梁乃崇教授布施、度众生,以及佛菩萨的加持等都是在做交换;中国人说的「礼尚往来」、「教学相长」,也是一种交换,这些都是智慧上的交换。好比说我们不太懂得修行时,修行要有进步太难

梁乃崇: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

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梁乃崇教授我们说用愿力祈求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但有人就会问:拜佛、拜妈祖不是一种向外驰求吗?如何区别内在愿力的展现与向外驰求?拜佛、拜妈祖的行为像是向外驰求,但做到深处是愿力发动

梁乃崇: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

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梁乃崇教授我们常说要分享,发愿是否也可以分享呢?我想,在还没有发愿之前,是可以讲的,不是一讲出来就要发愿,我们可以先讨论它,互相沟通、切磋一下心里对于愿的意见、想法,我觉得

梁乃崇: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

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梁乃崇教授明了发愿的真谛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如果发了愿,却不准备实践,那就不用发愿了。讲到实践,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读书人,在这个地方有非常大的盲点。因为

梁乃崇: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

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梁乃崇教授人人都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维是「有系统」的,这是比较高层

梁乃崇: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

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梁乃崇教授《第五项修炼》书里讲到一些和「愿力」有关的篇章,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提到:愿不是被别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发出来的。如果自己发不出来,而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就

梁乃崇:学习即修心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

梁乃崇:有学和无学

有学和无学梁乃崇教授唯有学佛,懂得摄心内证,证到本来面目,方能无住生心,才是无学;也唯有启发式的教育能开启无学的能力,也才能展现丰富的灵感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潜能,共创美好未来!佛教成道的果位,从罗汉、

梁乃崇:感性直觉-汁与渣

感性直觉-汁与渣梁乃崇教授其实每一件事情,都含有「表面」部份和「实质」部份。譬如读书,增加知识和智慧是「实质」部份,文凭是「表面」部分,如果很有学问和智慧,可是没有文凭,让人觉得还是少了点东西;如果学

梁乃崇:庄严佛土

庄严佛土(一)梁乃崇教授我们可以在世间找到佛世界,并建立佛世界,可以永无止尽地趋近于圆满。通常学佛的人都接受了一个看法,以为佛性是好的,而众生是不好的;出世间是好的,世间则是不好的;并且视世间如火宅,

梁乃崇:以菩提心看第一

以菩提心看第一梁乃崇教授时间:91年12月2日地点:厦门精舍纪录:蔡素钰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有关「第一」的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切的问题。追求第一就有竞争,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这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