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
2025-04-29 10:31

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

梁乃崇教授

明了发愿的真谛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如果发了愿,却不准备实践,那就不用发愿了。

讲到实践,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读书人,在这个地方有非常大的盲点。因为他们有很多构想、理论,但他们只「立言」,认为只要写下文字,写成文章,那就是经世之作,责任就完成了。这就相当于发愿而不实践!而且他们还会窄化他们的实践,以为写成文章就已经完成实践,这样的实践是非常肤浅的,我认为这根本就没有实践!这是普遍存在中国的知识份子的毛病,这毛病很严重!或许他们也可能考虑到实践的问题,但是他会认为:我都已经帮你计画好啦!实践的事情是别人做的。

所以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发愿就一定要实践,而且是要亲身去实践;如果没有实践,不发愿还比较好些。也因为一定要去实践,所以我们发的愿是要可行的。如果发的愿,对自己而言是不可行的,这个愿就有问题。我们不能发愿时不考虑自己的实践能力。

记得以前跟我同辈的师兄,看到华藏祖师发的愿很大,所以想要效法祖师,祖师就劝他说:「你们发小一点的就好了,不必发那么大。」我自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我当时没有发愿,也没有因为看到祖师发大愿就想要跟着发大愿。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发的愿要能实行,不能发一个自己都无法实行的愿,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后来回想,我当时是不是真的没有发愿?好像也不是,只是没有佛经里讲的那种愿,像阿弥陀佛、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他们发的那些愿。那我发了什么愿呢?我就是想修行,也许这就是我发的愿。我只有这个心愿,我想找出什么样的佛法是正确的、可行的、可修的,我大概只有这个想法。后来我发的愿也就是你们所听到的,我希望帮助一千个人修行成道。

不过这个愿我现在还要补充一下:「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如果成道就是成道,那就糟了!所有的都应该是「是名」层次,所以一千人成道即非一千人,何况「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那我度一千个算什么?大家对这些说词,对这些愿,要有更高层次的理解才行。

(摘录整理自2003年11月2日连线法会)(忆玫、满妹整理)

End

梁乃崇: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

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梁乃崇教授之前我们讨论过感性、feeling与理性、thinking,我们再来看看心灵的第三个面相愿性,或称愿力、willing。在心灵层次上,愿力是比感性的深度更深。我教大家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梁乃崇教授布施、度众生,以及佛菩萨的加持等都是在做交换;中国人说的「礼尚往来」、「教学相长」,也是一种交换,这些都是智慧上的交换。好比说我们不太懂得修行时,修行要有进步太难

梁乃崇: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

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梁乃崇教授我们说用愿力祈求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但有人就会问:拜佛、拜妈祖不是一种向外驰求吗?如何区别内在愿力的展现与向外驰求?拜佛、拜妈祖的行为像是向外驰求,但做到深处是愿力发动

梁乃崇: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

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梁乃崇教授我们常说要分享,发愿是否也可以分享呢?我想,在还没有发愿之前,是可以讲的,不是一讲出来就要发愿,我们可以先讨论它,互相沟通、切磋一下心里对于愿的意见、想法,我觉得

梁乃崇: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

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梁乃崇教授明了发愿的真谛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如果发了愿,却不准备实践,那就不用发愿了。讲到实践,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读书人,在这个地方有非常大的盲点。因为

梁乃崇: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

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梁乃崇教授人人都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维是「有系统」的,这是比较高层

梁乃崇: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

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梁乃崇教授《第五项修炼》书里讲到一些和「愿力」有关的篇章,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提到:愿不是被别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发出来的。如果自己发不出来,而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