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籍高僧昙曜
2024-10-08 07:12
◎柴多茂
一、昙曜生平简介
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
昙曜年轻时期所处的时代是匈奴族卢水胡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在都城姑臧,他受到了太傅张潭的特别礼遇。太延五年(439)七月,北魏攻陷姑臧,北凉灭亡,迁僧人工匠3000人,北凉国人3万户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昙曜亦在遂迁的僧团之中。
入魏后,昙曜历经北魏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四朝,深得皇帝知遇和礼敬。北魏太武帝年间,灭佛事件中诛沙门,焚寺院,毁佛像,许多僧人纷纷还俗以免惨遭杀害。唯独昙曜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加劝,仍密持法服器物。文成帝即位后,再兴佛教,特任师为沙门统,管理僧众,整修寺宇,道誉日高。后来,又奏请皇帝设僧祇户、僧祇粟和佛图户制度,作为兴隆佛法之资。并于大同石窟通乐寺,召集诸德,翻译佛经。
二、历代古籍记载
昙曜的事迹首载于梁朝慧皎《高僧传》,唐朝释道宣《续高僧传》,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和唐朝靖迈《古今译经图纪》亦有记载。《魏书释老志》的记述颇为详细,载曰:
沙门昙曜有操尚,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减灭,沙门多以余能自效,还俗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又云: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高宗并许之。于是僧袛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昙曜又与天竺沙门常拿邪舍等,译出新经十四部。
三、昙曜对中华佛教文化的贡献
昙曜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以超凡的智慧展开一系列复兴佛教的工作,在政治、教化、艺术或译经方面将佛教带向复苏、繁荣,为中华佛教文化有重要贡献。
(一)在凉州的功绩。十六国时期,凉州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翻译佛经,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为中原的佛教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魏书释老志》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翻译佛经。五凉时期,凉州僧人赴西求经,返回后译经传播,使凉州成为中国禅法兴盛之地。除前凉外,后三个凉国中,北凉的译经最为突出,当时闻名凉州的佛经翻译家有道龚、法众、僧伽陀、昙无谶、沮渠京声、道泰和昙曜等。在凉州,昙曜参与了长达10万偈的梵文本巨著《大毗婆娑经》。这部经书被称为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由凉州僧人道泰从西域带回姑臧。为了翻译此经,北凉王沮渠牧犍召集300多凉州僧人翻译,昙曜便参加了这次译经。可惜书成不久,北凉灭亡,此经横遭劫难,百卷之数,仅存60卷,即为流传于后世的《贤愚经》。同时,昙曜还参与翻译《优婆塞戒经》。
建寺立塔。五凉时期,凉州城乡塔寺林立。据《高僧传昙摩密多传》载:顷之复适凉州,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于州南北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遵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姑臧城内的清应寺及姑洗塔即建于前凉时期,武威天梯山石窟亦开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约在412-433年间)。这些佛教活动,昙曜亦全部参加。特别是天梯山石窟的开凿,昙曜应是深度参与,在建筑艺术的中西结合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为日后主持开凿云岗石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昙曜参与开凿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称之为凉州模式,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
(二)昙曜在平城的功绩。《魏书释老志》载:太延五年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昙曜对中华佛教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入魏后的平城,集中表现在文成复法后的沙门统任上,开窟造像、翻译佛经、改制寺院经济。
翻译佛经。昙曜在武州山通乐寺设官署译场,这是中国石窟寺最早的译经场。昙曜译经僧团主要人员有吉迦叶、常那邪舍、昙靖以及负责笔录汉文的刘孝标等。昙曜在此组织过两次译经活动,一次是在和平三年(462),另一次是在延兴二年(472)。唐朝智升《开元释教录》卷第六载:以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为昭玄统沙门昙曜译《大方广十地》等经五部,刘孝标笔受。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第三载:和平元三年,昭玄沙门昙曜欣三宝再兴,遂于北台石窟寺,躬译《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流通像法也。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载:《杂宝藏经》十三卷(阙)、《付法藏因缘经》六卷(阙)、《方便心论》二卷(阙)。右三部,凡二十一卷。宋明帝时,西域三藏吉迦夜于北国以伪延兴二年,共僧正昙曜译出,刘孝标笔受。此三经并未至京都。
昙曜五窟。《中华文明史》(第4卷)写道:大同云冈石窟中年代最早的16-20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是来自凉州、当时身为沙门统的僧人昙曜所开。昙曜五窟是武威天梯山石窟凉州模式的承袭与超越,揭示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国佛教艺术的开创,代表了我国北魏时期造型艺术的巅峰水平。昙曜五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特别是凉州模式,发展创新了中国式的佛教造像艺术,体现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传统艺术精髓。昙曜五窟所显示的粗犷、雄浑、朴实的风格,以及造像中以气为主的造型艺术特色,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所特有的。
改制寺院经济。昙曜任沙门统后,还把产生于凉州的僧祇户制度移至北魏,僧祇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尼,随以给施;民有窘弊,亦即赈之。另外,还创立了僧祇粟佛图户制度,这不仅改善了当时的经济生活,更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大贡献。
摘自《凉州文化》
End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鸠摩罗什 (传法东土 关河大师)龟兹国又迎来了一个平静的黄昏。国师官邸内,却出人意料地爆发出一场争吵,这对恩爱夫妻究竟怎么回事呢?你为什么非要出家,去过冷清的寺院生活?究竟为什么?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农历十二月初四,是临济宗高僧首山省念禅师圆寂纪念日。首山省念禅师(926~993),俗姓狄,山东莱州人,风穴延沼禅师之法嗣。首山省念禅师自幼出家,从本郡南禅寺受业,受具足戒后,遍参丛林。省念禅师为人简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赵朴初答: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谛闲、印光、弘一、虚云等,他们分别弘扬贤首、天台、净土、律宗、禅宗。还有积极从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扬大乘精义,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太虚法
日本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度,其佛教文化源流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国人们多知道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扶桑传教弘法之史事,但未必了解当今日本佛教曹洞宗之开山祖也出自中国。这个人就是唐代莆籍高僧本寂禅师。本寂俗姓黄
农历二月十三,云门宗高僧香林澄远禅师圆寂日。香林澄远禅师(908年~987年),俗姓上官,四川绵竹人,五代云门宗僧,世称香林澄远。幼年投成都真相院出家,十六岁时受具足戒。后离蜀入秦,四处游方,依云门文
佛教高僧大德禁绝食色二欲,是否违反人性?且为了健康与营养人应吃荤。佛教并未禁绝食、色二欲。居士身修行很多皆有妻子家庭,出家人禁欲是为精进修行,是其自愿。佛经有言,色欲乃众生系縳于三界之因,这是由于有执
诸佛菩萨慈念关爱众生胜过父母。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慈爱只是今生这一世,佛却是众生若不成佛,就生生世世无止境地救拔他、加持他。再者,父母若见子女不听自己的话,或者背恩违义,心里就会怨恨,可见父母的慈心是
问: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印光法师答:及至大教东来,庐山创开莲社,一唱百和,无不率从。千五百余年来,潜修显化者,多难胜数。举其尤者,元魏则有昙鸾。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善导,怀感[1]
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
第一卷 高僧传 译经上摄摩腾一 竺法兰二 安清三 支楼迦谶四 昙柯迦罗五 康僧会六 维只难七 竺昙摩罗刹八 帛远九 帛尸梨密十 僧伽跋澄十一 昙摩难提十二 僧伽提婆十三 竺佛念十四 昙摩耶舍十五摄摩
第三卷 高僧传 译经下释法显一 释昙无竭二 佛驮什三 浮陀跋摩四 释智严五 释宝云六 求那跋摩七 僧伽跋摩八 昙摩密多九 释智猛十 畺良耶舍十一 求那跋陀罗十二 求那毗地十三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