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 静心息妄◎印 光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为了适应众生根机而施教。优婆掬提以黑豆和白豆的增减,来试验心中的善念或恶念的生起,作为修行的方针。在佛典中有一段经文阐述:有一位叫掬提的生意人,为人老实,而且信仰佛法。他的
劝看破世缘 一心念佛黄念祖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您的苦恼,证实了
圣 严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剎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 虚 云【按】虚云老和尚住持鼓山期间,为革除僧团中的种种恶习,对告香一法,极为重视。在《告香仪轨》之后《跋》中,虚老讲:告香一法,诚为末世针砭。今时丛林,多不实行。虚云谬承鼓山大众,推主法席,试观欲
一心念佛,不起二念印光法师昨晚接汝书,光于汝来报国,完全忘之。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
一心 念 道 之 训◎ 莲 池 赵州云:老僧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仰山伟禅师,律身甚严,宴坐忘夜旦。居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
今心念佛乐无穷妙莲老和尚要想转凡成圣、满菩提愿,还得大家老实念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谓: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无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无般若慧念实相佛;至于观想、观相,众生心粗境细,
至 心 念 佛 消 业 障◎ 圆 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
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业往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
影子这东西拿不到的,影子这东西拿得到吗?你去拿,一场空啊,是吧,影子这东西怎么拿得到。所以我们现在人,拚命地想钱,脑筋里转,要发财,要致富,结果是两只脚一伸,两手一摊,一分钱你也没能带得走。你再爱好的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心念的不可思议净界法师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了诸位比丘到处游化,走到了一条河的地方,因为佛陀规定:遇到河,不能显神通飞过去,不可以的,一定要坐船。所以佛陀就带了僧团,坐船,慢慢、慢慢的从此岸要到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紧急关头一心念观音菩萨可化险为夷宣化上人今天传授你们一个要诀,什么要诀呢?就是在紧急关头的时候,保持镇静,不要紧张。将生死置于度外,一心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在最危险的时候,心中这样
年龙上师年龙上师精选教言十条1、修行最主要是把世间的一切妄想全部抛弃,自己的心和法能完全相合,这是修行人需要的。自己的心寂静而调柔,少欲而知足,如果能这样那就非常好。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你们可以放弃工作或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
在没有师父主持,自己放生的时候,可按下面这个简单的仪轨恭敬行之。无量功德。阿弥陀佛! 1、称名(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
仪轨的修习有人也许要问了:那么我要怎么修,才能尽快完成资粮的积累呢?在传统佛教中,集资粮有多种具体有效的方法。念佛或持咒,皈依并发心。勤行诸善事,生起次第身。念佛、持咒、皈依、发愿,做这些都是在集资粮
1、忏悔文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慈父阿弥陀佛!(三遍)弟子(各称法名)众等,代_____,和他身心世界,业力束缚纠缠的众生,无始劫来的冤亲债主,当来现前的有缘众生,在佛菩萨面前以至诚心求忏悔:往昔所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一章 圆通本根五 一心念佛 六根同摄内容提要:大势至法王子忆佛念佛六根同摄,净念相继,相续无间,入三摩提,不失为易行而且容易见效的方便法门。(白云按:这一章即是净土宗四经之
第三十一章 圆通本根五 一心念佛 六根同摄内容提要:大势至法王子忆佛念佛六根同摄,净念相继,相续无间,入三摩提,不失为易行而且容易见效的方便法门。(白云按:这一章即是净土宗四经之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三卷 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内容提要:详细介绍涂抹场地、布置法器、张挂画像、净身进坛、持咒修行等具体修行仪式轨则。原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提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
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内容提要:详细介绍涂抹场地、布置法器、张挂画像、净身进坛、持咒修行等具体修行仪式轨则。原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提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阿央类耶希让夏沃哎嘎匝哲RA结玛奥萨热巴让塔格恰借钦波札坚怎荣借当咪特雷怎多杰札德拉巴匝特吉窍切三耶巴迸茶扎波得措根恭达年内杰巴耶嘉瓦仁增南较旺结涅迪波措钦当括迪惹伦嘿热嘎华钦桑嘿校RA义结达瓜顾丹压
发菩提心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苦因及苦果,证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吾乃发心修持深奥之道。加倍咒嗡 桑巴Ra桑巴Ra 波玛纳萨Ra玛哈臧巴巴 吽帕德 娑哈 (三遍)文殊礼赞南无文殊师利
一、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二、大悲咒心经(各一遍)三、维那击引磬三声主法向佛合掌云:万德庄严相,法性清净身,湛然应一切,普利
为自己:南无阿弥陀佛,请您慈悲救度我,我接受您的救度,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每次念佛30声或30分钟)为别人:南无阿弥陀佛,请您慈悲救度ooo(姓名或称呼),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
什么是火供火供是金刚乘修法中一种非常殊胜的法门,经由火供的修持可以迅速获得二种成就,也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之成就。经由供养以及修持火供的利益,属于世俗谛方面的成就:——「息」的方面,能平息一切对于我们自
梵语kalpa su^tra。原指密部本经所说诸佛、菩萨、天部等,于秘密坛场之密印、供养、三昧耶、曼荼罗、念诵等一切仪式轨则,后转为记述仪式轨则之经典的通称。全称秘密瑜伽观行仪轨、念诵仪轨、秘密仪轨、
一、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二、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
一、顶礼(三称三拜)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心顶礼过去无量亿劫千光王静住佛一心顶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共念三遍。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佛、法、僧三宝,我永远皈依您。我把所修行的布施等等善行的功德,回向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前两句是皈依,后两句
【 皈依 】( 念诵三遍)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心 】( 念诵三遍)诸佛妙法贤圣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功德 为利有情愿成佛【 四无量心 】(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
皈依 发心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四无量心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
一香赞炉香炸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盍菩萨摩诃萨。(三称)二求受皈依弟子(某某)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 得受清净三皈慈憨故〈三遍)三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
只有皈依的在家修行者才能叫居士,第一皈依佛,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
洒净仪轨大众云集大殿排班对面立一、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三称)二、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称)◆主法者说水文弥陀宝池八德水能令一滴遍
(一)杨枝净水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二)持水说文(法师白)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
(称圣号)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称)(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心经一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赞偈)普贤菩萨,行愿齐周,华藏会上阐法猷,瓶泻两千酬,接引凡流,象驾任优游。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
仪轨:一、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二、四无量心(一遍)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
首先,在大殿内为亡者设立灵位。僧众齐集,同唱《香赞》。接念《弥陀经》一遍,诵《往生咒》三遍,唱《弥陀佛赞》:“乐邦教主,接引弥陀,四十八愿度婆婆,九品涌金波。宝网交罗,度众生出爱河。”唱赞完毕,绕佛开
念普佛一般在大殿举行,可以纳入早晚课诵的内容,由寺院的维那主持,全体僧众都参加,请求念普佛的斋主也参加。普佛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生者举行的消灾普佛(即阳普佛),另一种是为亡人举行的往生普佛(即阴普佛)。
炉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身业真言唵,修多唎,修多唎,修摩唎,修摩唎,娑婆诃。(三遍)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