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炳南:植物是否有情?

问:植物是否有情?含羞草有知觉,捕蝇草能引诱昆虫消食,似与动物无异,若属有情,则食素与食荤是舍牛食羊远庖厨之意?(何博元)答:含羞捕蝇等草,非有情也。情指心之种种变态,如喜怒哀乐等。含羞捕蝇草,不过植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 莲 池【原文】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二师虽损而不损也。今以喻明:如

在苦中而不以为苦,是真正的灭苦

圣严法师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其实只要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有情的产生与延续

◎ 东 初无论是五趣或是六趣的有情,要依有情新生长育种种去分别,可分为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如人、牛、羊等畜生,都从母胎生。二、卵生,如鸡、鸭、鸟、雀等,都从卵生。三、湿生,如蚊蚋

元音老人答: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问: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元音老人答: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一切众生,都是有情。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道德经》:小善如大恶,大善最无情

《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但是一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一日禅| 最好的生活是忙而不盲

我们常常觉得,忙就好了啊。因为忙并不可怕,它能为学业,为工作得到一种升华。只不过,可怕的是我们在忙的同时,弄丢了初心,顾不上快乐,蒙住了双眼,看不到生活的色彩。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就像得了白内障的患者

我们可以内心皈依,而不举行仪式吗?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

知人而不评人,是做人最温柔的姿态!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里,年轻的女孩子哀求情郎:别踩坏我家的菜园子,也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树。我并不是心疼青檀树,而是害怕流言。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流言啊,是多么可怕啊。一、不能知人,遑论评人

一日禅|做一个世故而不圆滑的人

古人讲究外圆内方,意思就是做人要像钱币一样,外表圆润,但内心方正。更通俗点来说就是凡事都应讲究与人为善,精通世故,但更要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心中自存尺度。黄炎培就曾写信勉励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

雪漠: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

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非是无情物,本性自圆通。空寂灵知者,清净之心体。这个本元心,它不是无情之物,不是什么感觉都没有,而只是因为了知一切都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多变,没有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能够享受当下

静波法师:执着贪嗔痴而不能悟“空”,必然会起情绪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

菩萨乘的智慧: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

周叔迦:无情有佛性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宋智明: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

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不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神)不二,依(

陈燕珠:佛法要义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

佛法要义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一、有情的分析佛法以有情为根本。satta萨埵华译有情,就是有情爱的、有情识(vinnana)的、有精神的活动者,与动物相近。有情以情爱情识为本,由于是冲动的、非理性的对于环境

禅宗公案: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

道楷禅师,宋人,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曾担任过净因寺、天宁寺等大寺的住持。一日,皇上派遣使者,颁赠紫衣袈裟,以褒扬他的圣德。并赐号定照禅师。禅师上表坚辞不受。皇上再令开封府的李孝寿亲王至禅师处,表达朝

禅宗公案:身居险境,危而不危

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树上搭窝棚居住,人称鸟窠和尚。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访,说:禅师住这么高,摇摇晃晃,危险啊。禅师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险。白居易不解:我身为地方大员,镇守一方,有什么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求生净土再回娑婆度有情

面对他人的指责怀疑当做成就想,面对他人的不合理对待当做消业想。为成就为往生净土没有障碍,当以忍辱成就自己往生的因缘,这种忍辱不去争辩不是懦弱,而是为往生具足因缘。但是面对他人对破坏佛法和对成就众生因缘

佛理禅机:灯云法师:随缘而不攀缘,脚踏实地面对人生

随缘的人,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所以能于一切得失输赢随缘面对。而攀缘的人,迷恋世间财色名利,犹如攀登悬崖,不能放手;譬如有人,为了工作升迁,贿赂上司、伪造业绩、开后门、走捷径,一味的向

紫虚居士:佛教对物质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

一《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彩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修行人能随一切境而不动

修行人能随一切境(环境)而不动,心不被外境所影响。要是心取环境的话心就会烦恼就会嗔恨,因为环境和他人不能随你的愿、若能转境即同如来。是心改变不是环境变。原标题:华平法师修行法语开示转自微信公众号:此处

净土经论: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细菌非有情,不算犯杀戒

问:佛法戒杀,但我以为世上万物,必须互相牺牲方能生存。在此互相的牺牲中方能维持其生命。不然一刻也无法生存。如我们人类,必须要行呼吸、饮食,然而在我们的呼吸饮食间,就无法保持无数微细菌的生命了。为了保持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一)因果不虚【1】夫因果者如影随形夫因果者,犹形声与影响耳。未有有形而无影,有声而无响者。(续编下.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序)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回应声。声和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4】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三)生死解脱心非断常染净随缘我人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前无有始,后无有终。若有始终,即落断见。何以非常?性本常然不变,而复有随缘之义。随悟净缘,则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1.两种胜法(1)通别之判通途特别二种不同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5】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一)善观时机理虽如是轮回依旧五蕴本空,谁肯一照。六尘无性,人皆认真。(增广下.永悟和尚公堂序代〔本人作〕)观照未起,焉知五蕴皆空。贪染成性,岂了六尘即觉。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3】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二)人生是苦娑婆之苦无量无边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2】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一)因果不虚【2】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

净土旨归:在家修行之放下得失,而不是你的事业

问:有一位女居士,现为一家私营企业老板。她现在想放下,但现实有四百多名员工,一时还未找到合适的人选。一旦放弃,将会使这些员工失去就业的机会,应该怎样处理?答:佛法里面讲放下,诸位必须要记住,不是放下你

佛教居士:觉有情居士:淫报启示录

序言社会多的是色情案件,淫为万恶之首,淫风日盛,人类的灵格,便日趋兽性,于是,形成一股暴戾叛逆的不良习气,今日出版这一本书,就是要大家正视色情与淫欲的问题,不要老是避而不谈,怕引起人格上尊严的损失,而

太虚大师: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二十五年一月在广州菩提林讲──诸位住在菩提林中,想都是已发了菩提心的人。菩提林、是佛法的大功德聚,总持一切佛法;佛法的本质,即在乎菩提。各位既已发菩提心,我就略说如何不使

济群法师:什么是“爱”_佛教的爱是不是太无情了?

问:请问法师,什么是爱?济群法师答:爱的定义,弹性比较大,有爱情、亲情,还有自私的爱、无私的爱,情况很多。从广义来说,爱有慈悲的特点,不忍心看到对方痛苦,要帮助他,爱护他,希望对方有更多的快乐。所以,

证严法师答:为何要将佛圣化而不可神化?

问:为何要将佛圣化而不可神化?证严法师答:神与鬼同道,因为还有瞋心在,所以随业流转于三界内。而佛菩萨疼爱众生,如母之爱子,无怨无求;因此是圣人而非神。神离人很远,而圣人却随时在我们周围。

梦参法师:学佛不要光知道而不去做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地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这

净宗法师:有时间不念佛,有余力而不行善

既然阿弥陀佛这么慈悲,我就可以随便了,反正无论如何佛都要救度我。此是邪见。阿弥陀佛虽未设戒善为往生条件,但戒善是佛弟子的分内之事。一个领受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人,必能体会我身如此庸劣,阿弥陀佛却毫不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