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初善、中善与后善
2025-02-23 06:45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

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

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会产生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正法,就是我们长期追寻的人生问题的解答。找到了答案,知道如何去灭除生死之苦,怎么不令人雀跃万分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听闻了一些法,反而增加了我们的疑惑、产生了恐惧和不安,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正法使我们安详,正法使我们如释重荷。佛陀时期,出家众与在家众听闻了正法,每人都在心中充满法喜。今日,我们只要好好听闻正法,也必然法喜充满,这便是「初善」。

什么是中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

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好好奉行佛陀的正法,在修习戒、定、慧的过程中,不落入极端的苦行,也不落入放逸的欲乐中,而能处在中道。因此,在学佛的路上,是内心轻松而不放逸,于日常生活中保持着正念正知,使三学均衡地发展,不渴求成果的立即到来,在安详中培养出慈悲与智慧,这便是中道之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修习了一些法,反而内心焦躁、增加了贪欲,或太懒散或走入苦行、走入迷信,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

正法的实践,绝对不是非常的艰辛。佛陀经过长期的修行找出这条大道后,我们在后跟着行走,就不必辛苦。只要不偏离这条正道,轻松地往前走就必然到达目的地。不要被路旁的景色所迷惑,不要被禅修过程中的喜悦、灵异所迷惑,不要在条件未成熟时就渴望成果的来临,只要踏实的培养自己的止观,安安稳稳的修行,这便是「中善」。

什么是后善呢?前论又说:

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不断奉行正法,达到终点,必然是内心完全的清净,完全脱离了欲贪、色贪及无色贪。也就是说,我们会达到完全脱离三界的束缚,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从所有的痛苦脱离出来。佛陀的正法的一个特色,便是能指引我们达到苦的完全止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所修的法,反而增加了内心的负担,反而累积出更多的苦,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正法。

正法必然引向灭苦。只要遵循着正法,内心就能层层的净化,依次脱离欲界的束缚、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最后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无明存在,只有圆满的觉性,这便是「后善」。

在学佛的路上,我们只要以「初善、中善、后善」来检查,就不会误入歧途。

世出世间

林崇安(2000)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人类一方面离不开这多灾多难的世间,一方面向往着和平的出世间,我们如何在世出世间找出一条出路?

首先,要先知道什么是世间?佛法上把世间分成「器世间」和「有情世间」。器世间就是我们所生存的大环境,可以涵盖整个太阳系,而以地球为主,人类在这儿生老病死着。有情世间就是众生的身心世界。只有健全的身心,才能使周遭的环境维持清洁,因此,佛陀将修行的重点摆在身心的净化上,认为众生的六内入处(或称内六处)就代表着世间,他说: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杂阿含233经)

由此可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就是我们的世间。弄清楚了世间的内涵后,就容易走入出世间了,佛陀说:

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杂阿含101经)

敦煌本的《六祖坛经》也说: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因此,我们虽然生活在世间,只要好好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于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不要生起执着的心理,就能如同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要在内六处与色声等外六处接触的当下,不要生起「我」、「我所有」的执着,如此就是处在「出世间」了。

但是,要如何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能够看清是「无我」呢?这就有待平时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在行住坐卧中能够念念分明,使定慧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

当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的当下,若不能保持正念正知,那么,就会被世间八风所吹动,也就是说,就会卷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得失心态而受苦。想要处在出世间,就要不为八风所动,要用觉性去面对世间的各种顺境和逆境,心平气和的处理好它们。所以,从个人的摩擦到国际间的纷争,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人们要能够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看清这些冲突都是来自「我」和「我所有」的执着。

所以,我们要将注意力先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看清世出世间的答案,便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从此,好好的落实在生活中,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正念相续,安祥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世间。

精进

林崇安(2002)

有的青少年整天打电玩,不眠不休,通宵达旦,这样算是精进吗?有的人一吵起来就是几个小时,这样算是精进吗?有的人一坐上蒲团,起码半天才下座,这样算是精进吗?

佛法上,把信、精进、念、定、慧合称作「五根」。这儿所说的精进是什么呢?佛陀在《杂阿含647经》上说:

何等为精进根?

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是名精进根。

由此可以看出,佛法中的精进是在智慧的抉择下,分清恶法和善法,使恶法不断地减少,最后不再生起;使善法不断地增加,最后达到圆满。经由这种努力,使自己不断提升慈悲和智慧,达到痛苦的完全止息并去利益大众,这样才算精进。

反过来看看今日许多青少年的努力,虽然通宵达旦,但是所得到的却是疲惫的身心和沉迷的眼神;生命变成只是追逐感官的刺激,换来的只是一片空白。在另一个角落里,有人努力于修行,但是不知不觉粘着于禅定的快乐中,忘了周遭的一切,只图那片宁静的风光,而不知道还要继续增长善法,还要培养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因此,也不算精进。

将八圣道归摄为戒、定、慧三学时,正精进属于那一学呢?《瑜伽师地论》中说: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所摄。

此处明白地指出,佛法中的精进是归属到智慧之学,在致力于学问时要有智慧来结合,在努力修行时也要有智慧来指导。要在精进中抉择善恶之法:一旦心中生起贪心、瞋心、无知的念头时,要立刻将之放下;进而根本不生起这些恶法,并使善法不断生起而圆满。最后,以佛陀自身的例子来说明,《杂阿含211经》中,佛陀说:

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尊由于努力使自己不再追逐过去的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而能渐近无上菩提,今日许多想早日成佛的人,能不跟进吗?

经行的重要

林崇安(2003)

在《阿含经》中,常常提到佛陀和弟子们在露地经行,什么是经行呢?《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

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所以,经行是在一段适当的距离内(约十几步)来回行走。行走时,全身放松,双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后,以自然而舒适的步伐行走,内心一直觉知脚的移动,但不要东张西望,《声闻地》说:

内摄诸根,心不外乱而习经行,不太驰速,不太躁动。

在今日充满紧张和压力的生活中,经行便是一个方便而简单的纾解压力的方法。经行时不但可以纾解压力,还可以净化心灵,在《杂阿含503经》中,佛陀对目揵连说:

目揵连!若此比丘,昼则经行、若坐,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初夜若坐、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于中夜时,出房外洗足,还入房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后夜时,徐觉、徐起,若坐亦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目揵连!是名比丘殷勤精进。

所以,佛弟子们在清晨、白天和初夜要常常经行、晏坐以自净其心,才合乎「殷勤精进」。经行可以脱离惛沉、睡眠来净修其心,还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证果。在《根本说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7卷中,宝德长者子问阿难尊者说:

尊者!云何苾刍,决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难回答:

如佛所说,受三摩地,勤苦经行,速得正定。

宝德长者子便不断经行,但是用功用过了头,佛陀出来指点他:「就像调弦,弦调得太紧或太松,声音都不好听,只有不松不紧才会好听,同样的,修行时不要用功用过了头,也不要太过慢缓,要处中而行。」

宝德长者子便以轻松而觉醒的心来修行,很快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值得注意是,阿难尊者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透过经行迅速地证得阿罗汉果位,而不是用静态的禅定。总而言之,在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禅修中,经行占有显著而重要的地位。

播下圣者的种子

林崇安(2003)

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陀是佛教的圣者。这些圣者都已破除了我执而不同于凡夫。从因果的关系来看,要想成为圣者就要先播下圣者的种子。如果还没有播下圣者的种子,就说自己是几果,别人是几果,岂非都是浪费时间的戏论?如果还没有播下大悲心的种子,就说自己已成佛了,岂非幻想?什么是圣者的种子呢?释尊说:

有四圣种,是最胜、是种性、是可乐,现无杂秽、曾无杂秽、当无杂秽,一切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无能以法而讥毁者。何等为四?谓我多闻贤圣弟子,随得衣服,便生喜足,赞叹喜足。彼由随得衣服喜足,终不自举陵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如是弟子,随得饮食,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随得卧具,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爱断、乐断,精勤随学,于断爱乐;爱修、乐修,精勤随学,于修爱乐。彼由如是断修爱乐,终不自举陵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

此处指出,四圣种能导致最胜的涅槃果,是生出圣者的种子,是修行者日夜之所乐,不为现在、过去、未来的烦恼恶业所染污,于自于他都无损害,因此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无能如法说其过失。所有佛陀的贤圣弟子都安住于这四圣种:(1)随所得衣服,不管好坏,能够蔽身、御寒,便生喜足。(2)随所得饮食,不管好坏,能除饥渴,便生喜足。(3)随所得卧具,不管好坏,能除劳倦,便生喜足。(4)爱断恶法、爱修善法,乐断恶法、乐修善法。

前三圣种是对食、衣、住的知足,依此知足之心,戒律自易圆满,佛教的道德律或伦理规范便是立足于此。社会的一切问题,主要也是来自于人心的不知足,人们在盲目的竞争下,常常超出自己的所需,造成贪得无厌、浪费和不公等。想改善社会风气,就要先种下这知足的圣种。但是知足并不是懒惰或怠工,而是将自己多余的给大众分享。没有知足之心,社会自然就会缺少温暖。任何修行者,自己有没有播下这三圣种,自我反省一下不难鉴定出来。

第四圣种的爱断、爱修,乐断、乐修,就是老实修行,但要看清目标,不是盲修瞎炼。禅修时,要以修习定慧或止观(寂止、内观),断除烦恼为目标,使自己不断向上提升,这样的精进,才算策勤。如果禅修时,一上坐就猛打瞌睡,或一上坐就胡思乱想,那么坐得再久有什么用?因为修行最起码的正知、正念都不见了。如果修行者,沉浸在禅定的寂静安乐中,不想进一步观察身心的实相,那就表示尚未看清佛法的目标,缺少了正见,并未乐于断除贪爱这一烦恼,还没有播下第四个圣者的种子。

释尊时期,佛的贤圣弟子们时时安住于四圣种,以正精进、正见、正念来耕耘,自然而然的生出圣果来,但是今日的修行者,如果没有先播下圣者的种子,再怎样的辛勤灌溉,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圣果呢?

拘舍弥事件的化解

林崇安(2004.5)

佛陀有一次游行到拘舍弥城,住在瞿师罗园。当地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有的比丘们认为有犯,有的比丘们认为无犯,由于两边意见不合,起了争执,愈演愈烈,甚至在食堂高声詈骂,互相推打。佛陀知道事态严重,便出面调解,以道德规劝拘舍弥的比丘们(t1,p532c):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并讲述长寿王子化解冤仇的故事(详见中阿含的长寿王本起经),要比丘们以忍止诤,接着指出要放大眼光,看清出家修行的目标(t22, p160a):

汝等出家求无为道,如何小事便共斗诤,以失大利?当舍此心,还共和同,如水乳合,共弘师教,得安乐住。

但是个性顽强的拘舍弥比丘们仍不听佛陀多次的劝导,佛陀就离开拘舍弥,到舍卫城,住在祇洹精舍。

这时拘舍弥城的在家信众,闻知佛陀由于比丘们的互诤不止而离开此城,大家检讨后,便对拘舍弥的比丘们采取抵制的态度,不复尊重、供养,敬心转少。这些比丘们便着衣持钵,来舍卫城佛陀之处。给孤独长者听到这些互诤的二部比丘们将要来临,便请示佛陀如何敬待二部僧?佛陀说:

汝当听彼二众语,若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者,受其教诫。

此处佛陀要大家回归到经典(法)和戒律,倾听双方的意见,要依据平时佛陀所讲的经、律作准则,不是单靠佛陀一人来裁决是非。倾听后,在家信众要从如法的一方受其教诫,但是对双方要给予最起码的平等布施:「与一切二部僧饮食」。佛陀要所有大众以客观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盲目的偏袒一边。在这一准则下,该位被认为有犯戒的比丘,后来便冷静地依据经、律来反省,客观而仔细地检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经、律:

尔时,彼被举比丘于屏处作是念:我竟有罪、为无有罪?为成被举、为不成被举?羯磨如法、为不如法?我今宁可谨依经、律而思惟之。既思惟已,知己有罪,知成被举羯磨如法,便到伴傥比丘所语言:我已自见罪,诸大德为我求和合,

该比丘终于明确地看到,自己以前确实有罪,于是请求双方的谅解,最后僧众和合如初。

以上便是当年发生在印度拘舍弥(俱舍弥、憍赏弥)的僧众严重对立事件。其间经由佛陀的道德规劝,在家信众的消极抵制,最后在当事者的反省下,回归到以佛陀所讲的经、律作依据,如此才化解了僧众对立的危机。

今日社会,小至婆媳的口角,大至族群的撕裂、国家的战争,甚至宗教信仰的冲突,如何化解这些由对立所产生的危机和衍生出来的悲剧和苦难?由上述拘舍弥事件,可以看出,对立是容易形成而不易化解的。想要化解,一方面周围环境要消极地「降温」,一方面当事者要积极地反省自己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并以诚意来面对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锁定目标

林崇安(2004)

人要活得有意义,最有效的方式是先锁定一个正确的目标,而后化解途中所遭遇的困难,并培养出达成目标所需具备的能力,如此生命就日渐亮丽起来。

古代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后就锁定一个目标:解决人的生、老、病、死这一问题。他结婚、生子后,仍不放弃这一崇高的目标,不惜出家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面临了父亲的反对,也经历了修行时的瓶颈,尝试过各种高难度的苦行,这些困难他都一一克服了,而最重要的是他积极地培养出禅定和智慧这二种内在的能力,以这能力他才看清了生、老、病、死的根源,是来自贪爱与执着。所以,在菩提树下,他以强而有力的禅定和智慧,灭除心中的贪爱与执着后,体证真理而成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释迦牟尼佛。

我们所要锁定的生活小目标并不是很遥远,而是我们触目所及的,是可以和自己的嗜好结合的,从园艺、烹饪、写作到禅定,都可以锁定。锁定后的一步步实行,便是自我能力的提升,由于立下了目标,开始培养达成目标所需的能力,其他许多无意义的事就会少做,生活自然就有了意义。一旦品尝到了生活的意义,要再深入反省:当自己挫折时是否一再闷闷不乐,当自己一帆风顺时是否得意忘形了?唯有坦诚地面对自己,看出自己生命中的缺陷,接受这事实后,就可以把「灭除心中的贪爱与执着」,锁定为生命的究竟目标,把剩余的岁月往这目标前进。

锁定了目标,就会忘了年龄。

化解了困难,就开拓了视野。

培养了能力,就不再没有依靠。

没有贪爱与执着,就成了最快乐的人。

慈心观的重要

林崇安(2004)

现在是一个瞋心很大的时期。从个人到国家,一旦有利益之争、有见解之诤,挫折的一方就生起仇恨之心,以各种明暗的方式报复、反击,长期下来自然演变成双方的痛苦而已。佛陀的出世,就是要引导众生到达涅槃的境界──痛苦的完全止息,为了灭除众生内心的瞋火,他特别强调慈心观的重要和利益,在《阿含经》中,佛陀说:

1当行慈心,广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当消除。行慈心者,身坏命终,生梵天上,离三恶道,去离八难。(t2,772c)

2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不为诸恶鬼神所欺。(t2,344c)

3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打-丁+王],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t2,806a)

4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受持五戒,虽有此福,故不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福功德不可称计。(t2,644c)

从解脱道来看,慈心观可以促成修行者证得1.声闻或2.独觉(辟支佛)的果位,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在《阿含经》中,佛陀也说:

1其行慈心者,躬自见如来,承事诸佛,不乐在家,要当作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后有,如实知之。(t2,772c)

2若如来不出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或有是时众生之类执草便成刀剑,断斯命根,其中众生行慈心者,无有瞋怒,见此变怪,离此恶处,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修无上梵行,克己自修,尽有漏心而得解脱,彼人当名正在辟支佛部。(t2,772c)

从菩萨道来看,慈心观更是菩萨所必修,不可或缺,以慈无量心,播下利益众生的菩提种子,并积聚福德资粮而得以成佛,佛陀说:

1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复过七劫不来此世,复于七劫中生光音天,复于七劫生空梵天处为大梵天,无与等者统百千世界。三十六反为天帝释形,无数世为转轮王。是故,诸比丘!作福莫倦。(t2,565b)

2吾昔日着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t2,772c)

所以降伏魔怨不是靠武力,不是以暴易暴,而是靠慈仁之心。以上这些经典的引据,虽似老生常谈,却是不易的真理。

唯有能够平等地对待亲友、怨家以及陌生的人,同样地给予快乐,才算是慈心,处在今日意识型态高涨的时期,看似不易做到,但从人性的基本面来看,每个众生同样都有眷属,都希望离苦得乐,都不愿意生活在恐惧、暴力的阴影下,因此采用「自他交换」的方法来修慈心观,先止息自己心中的火气,并将慈心散播给对方,如此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化干戈为玉帛。

End

林崇安:《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

《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林崇安(《内观杂志》26,2004)一、前言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接着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

林崇安:规律与自性空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林崇安: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林崇安教授简介台湾台中县人,1947年出生美国莱斯大学理学博士(1974)国立中央大学专任教授(1974-2000)曾于法光、圆光、中华佛研所授佛学课程现为法光、圆光、内观教育基金会董事专长为因明、佛

林崇安:培养内观的能力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意,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贪爱和嗔恨,内心不再平静了。

林崇安:初善、中善与后善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

林崇安: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一、制戒十利的内容与次第佛教不同部派的律典都说到释尊制戒的「十利」,其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次第却有出入,现在将具有代表性的《摩诃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南传巴利律藏

林崇安:西藏大手印的思想

一、前言大手印在西藏佛学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这四派都有有关大手印的教导,其见解并不完全相同。对大手印的字面意义,阿逸多法自在所着的《俱生契合深导了义海

林崇安: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

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一〉、修行的共同次第1. 思维暇满难得2. 思维死亡无常3. 思维业之因果4. 思维轮回痛苦5. 归依及发菩提心6. 忏悔及除障〈金刚萨埵除障法〉7. 积聚资粮〈献曼达〉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谈到禅修,要先了解禅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会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

林崇安: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林崇安(1990)提要本文探讨印度部派佛教发展过程中,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并配合各部的师资传承来研究。1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优波离结

林崇安:绳与蛇喻

绳与蛇喻林崇安,2007【例】草堆上盘着一条杂色的草绳,由于光线昏暗,最初粗粗一看误以为是一条蛇,光线明亮下,仔细观察,看清只是一条杂色的草绳。(1)自续派认为:a「草绳看成蛇」的蛇,是以心增上安立,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林崇安:内观禅修的探讨

一、前言梵语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

林崇安:佛教的宇宙观

一、前言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

林崇安:《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

一、前言菩萨的正性离生,是菩萨道中不落入声闻地和独觉地的关键阶段,以下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来探讨其内涵。此中先厘清正性离生的意义,以及菩萨的正性离生在菩萨道中的阶位,并探讨如何入菩萨正性离生

林崇安:生活与禅修

一、前言禅修分为动态内观及静态内观。所谓内观,「内」为往内,「观」为观察自己。广义而言,所有禅修均为内观的修行功夫,差别仅在于方法不同而已。禅修并非不着边际的,它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可以应用于生活,并与

林崇安: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林崇安(1998)佛法是佛陀所发现的正法,是适用到所有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复兴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林崇安: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

一、前言今日社会的不安,种种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缘起现象,有前后的因果关系、有相互的利害冲突。但社会毕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因此,佛陀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个人的贪、瞋、痴。将贪瞋痴再追究下去

林崇安: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于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众生之所以沉沦苦海,是由于内心被无明烦恼所笼罩。如何区分这些烦恼的类别和性质,以及如何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便是佛教心理学的重点所在。佛陀教导弟子们修习内

林崇安:天的证悟和佛法的源流

天的证悟和佛法的源流林崇安(法光杂志,234期,2009)天人师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为何称作「天人师」呢?《法蕴足论》说:「天人师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

林崇安: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林崇安(2001)一、前言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释尊亲身体验后所传出,今日的学佛者想正确地禅修,就要先清楚地知道当年

林崇安:内观的法流

内观的法流林崇安(2003,6)约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达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无明而成佛了。从此,释迦牟尼佛便在印度开始教导内观的法门──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

林崇安: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二

林崇安:西藏白教大手印的禅观方法

西藏白教大手印的禅观方法林崇安一、传承西藏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及格鲁派(黄教)。白教有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由藏人马尔巴(1012)赴印向那洛巴、麦止巴等人学习

林崇安: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一、前言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释尊)度化众生固然是因材施教,但是众生的学习过程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本文以《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此经在《大正藏》中的《杂阿含经》的编号是第二○○经(T2,p51a)

林崇安:阐陀的疑惑

阐陀的疑惑林崇安(内观杂志61期,2008)一、前言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是由车匿一人在深夜驾车送行。车匿,或叫做阐陀。六年后,悉达多太子成佛,称做释迦牟尼佛。再过六年多,阐陀也跟随着佛

林崇安:内观问答

1问:什么是内观?答:内观,是梵语「毗婆舍那」的意译,英语是insight。2问:什么是内观法门?答:内观法门就是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相,不再执着身心为「我」,依此方式灭除烦恼的一个禅修法门。3问

林崇安: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

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林崇安,2007(1)一般人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的眼识,都看到眼前的计算机。这是正确的认知,没有错误,合乎世俗的事实,所以眼前的计算机是「名言有」。(2)自续师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

林崇安: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

林崇安:《阿含经》的中观见

一、苦乐与中道要了解佛法的「中观见」,最直接的方法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阿含经》下手。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首次的开示,便是对五比丘讲解中道,他们奉行中道后,都得到了开悟。对中道的正确见解,称作「中观见」

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林崇安:《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一、前言佛教知识系统的源头,来自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教导(时约西元前531-486年)。释尊所教导的佛法中,已具备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随着时代的推演,形成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佛教知识系统,除了律学、因明、

林崇安:《阿含经》的成佛之道

《阿含经》的成佛之道林崇安(1997)《阿含经》中所揭示出来的正道,不是只拘于声闻道而已,例如,在《杂阿含三九三经》中,释尊说:一、「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三结是戒禁取、疑、身见三种烦

林崇安:《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林崇安(2001)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坛经》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流传中的《坛经》,有敦煌本、曹溪本、惠昕本、德异本等不同的版本。《坛经》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本文

林崇安:《杂阿含经》的探索

《阿含经》,又称作《阿笈摩》,是由《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所构成。此中,以《杂阿含经》为根本,将佛陀所教导的一切事(蕴、处、缘起、食、谛、界、四念住等)间厕结集在内。《

林崇安:《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一、前言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林崇安:《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林崇安(2002)一、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共100卷,分成五分:〈本地分〉、〈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