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崇安:访问林崇安教授谈学佛历程
2025-02-23 06:36

林崇安教授简介台湾台中县人,1947年出生美国莱斯大学理学博士(1974)国立中央大学专任教授(1974-2000)曾于法光、圆光、中华佛研所授佛学课程现为法光、圆光、内观教育基金会董事专长为因明、佛教宗派思想、禅观等

问:请问林教授,您从尖端的太空科学研究,跨到佛法的领域,其间的经历和学习过程如何?

答:我的学习过程大都是顺着因缘,并没有刻意的安排。1969到1974年,我到美国莱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了太空物理作研究的题目,学完后,当时国内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太空物理的相关课程,因此,我一回国便在这儿执教,后来学校依次增设大气物理及太空科学研究所,我便名正言顺的移到太空科学研究所;从1974到2000这期间,我的太空科学研究范围是磁性流体波、地磁脉动、电浆不稳定性,另外教导科学哲学。从大学起我个人对于「人生」这一问题始终有疑惑,因此,有意无意间都在摸索着,1975年,在中大的觉声社看了不少佛书,也去台北车站附近去听净空法师讲解《金刚经》、《华严经》,并归依三宝,对「人生」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不久,就接触到西藏佛教,从刘锐之上师学习宁玛派(红教)的密宗修行方法;1976年起从欧阳无畏喇嘛学习格鲁派(黄教)的显教论典,一直到1991年10月喇嘛入灭为止。1992年,中大的教职员工成立了「三慧社」,与校外法师互动频繁,我参加了三期由惟觉老和尚主持的禅七,对北传的禅观得到一点初步的了解,也开始阅读南传大师们的内观著作。1995年初到尼泊尔参加葛印卡老师所传的十日内观课程。1998年底起接触到泰国苏谛南法师所教的达磨多罗内观法以及隆波通所教的正念动中禅,一路下来,学习了静态与动态的不同禅观,对于佛法的体验,有「由繁而简」的感觉。

问:我们都知道您在西藏佛教方面,曾经投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有相当的经验,请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进行的参学和实修过程。

答:在西藏密宗这一方面,由于刘上师是西藏宁玛派敦珠法王的直承弟子,因此,我所学习的便是此一系统的密宗修法:从1975年起听闻《大幻化网导引法》的开示,并接受四臂观音、莲师、金刚萨埵、绿度母、邬金药师、普巴金刚、金刚亥母等等灌顶及修持仪轨,所修的以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为主,并协助上师成立「金刚乘学会」、出版季刊及《金刚乘全集》、设立密宗关房,对所出版的《菩提道次第诀要》及《密咒道次第宝鬘释》略作藏文的校译。每年虽然抽空闭关七天或二十一天,但我个人天赋所限,没有特殊的体验,供大家分享。

至于西藏佛法的义理方面,从1976年起,每周周六早上在欧阳无畏喇嘛住处,学习格鲁派(黄教)的义理,从藏文拚音开始,一直学习完藏文原典的《正理启门集课》、《宗义宝鬘》、《现观庄严论妙解金鬘疏》、《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兼及《印度佛教史》。另有《释量论》及《梵文文法》未及授完,喇嘛就入灭了。由于喇嘛全依藏文原典逐字讲解,十五年下来,使我受益良多,但也觉得要想深入,非在寺院全心学习不可,我自己没有这种因缘,只能略窥藏学义海之一滴而已。

问:请您谈谈历年来对藏学的研究和心得。

答:我对藏学的任一主题,常是先搜集旧有的文献,再配合藏文原典,厘清观念以后,写出文章。过一阵子,将相关的文章集合起来,并加以补充出书,如此当做教材也较方便。

首先,在藏文佛学术语方面,配合汉文、英文等相关资料,编出《基本汉藏梵英佛学术语》(1991);在藏文的教学需要上,编写《藏文拚音教材》(1994)。

又如,为了方便在佛研所教导因明的课程,一方面整理汉地的因明数据,一方面配合藏传的辩论方法,编写了《佛教因明的探讨》(1991)。透过《宗义宝鬘》的启发,我对印度初期思想的演变及各派的见解做了一番整理,先后完成了《佛教教理的探讨》(1990)以及《印度佛教的探讨》(1995)这二本书。

至于西藏四大宗派的历史以及教义,由于此时投入在密宗或金刚乘的修行,自然大量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心得就结集成《西藏佛教的探讨》(1993)。另外也写些论文,如〈汉藏的佛性论〉、〈评析藏传逻辑论式〉等。至于由藏译汉的,则有《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广释》一书。有关汉藏佛典的对读研究,1994年起,特别以《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作为主题,因为透过此论可以对《杂阿含经》的义理有深入的了解。

经过各家思想的比对,我深深觉得生命的实相是甚深的,各宗各派有不同的阐释,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许只有自己亲证实相,才能止息内心的纷争吧!

问:请您也谈谈在佛学研究所的教学情形。

答:我在1990年起在法光佛研所开始佛学方面的教学,当时是教「因明学」,而后依次教过「西藏中观学」、「宗义」、「印藏佛学专题」、「印度佛教宗派思想」、「藏文摄事分与阿含经研究」、「瑜伽师地论研读」等,也曾在圆光佛研所教过「藏文」、「宗义」及「止观学」;1994年起在中华佛研所教「藏汉佛典对读研究」等,并指导论文。我把《瑜伽师地论》的汉藏对读及其与《阿含经》的义理关系,当作佛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所指导的论文也以这一方面为多。

至于佛学与科学间的关联,有许多可以会通,我写成《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论》一书(1994),讨论到生命的延续,宇宙与业力等问题,这些可以再深入的结合生命科学来研究。

问:近几年来,您极力推动南传的内观法门,其经过如何?

答:内观,其实就是「毗婆舍那」的近代译语,它的意义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南传的内观法门有很多种,1990年起,泰国阿姜查、佛使比丘等大师的著作已在国内通行,书中已有内观方法的介绍,但是国内尚未有长期的内观课程。1995年初我接触到葛印卡老师的十日内观课程后,觉得这种静态的禅修方式有其特色,静静地观察自己的呼吸和全身的感受可减少贪瞋的习气,因此,当年暑假便邀请老师、准备教材、安排学员的食宿,借用圆光佛学院校本部举办第一期的十日内观禅修营,有220位学员参加,另外还有很多报名者,因此再借南部、东部其它寺院继续办下去;最初三年由我负责,平均每月有二期课程,每期学员平均约60位,一直辨到台中县新社乡有了较稳定的禅修地点后,便移交给其它热心的学员继续办下去。我个人接着遇到动态的动中禅,从泰国的隆波通学习如何在行住坐卧中培养觉性,由于这方法容易与生活结合,适合今日社会人士的步调,因此,1998年起,也在不同的道场办了二十期的动中禅。其它的南传内观方法,有机缘时,也抽空去参与。以上是禅修营的训练课程。至于在义理方面,慧炬、圆光、香光等出版的内观书籍有所介绍外,1997年我与一些中坜朋友成立「财团法人内观教育基金会」,在桃园县立案,它的重点之一就是禅修义理的探讨与比较,因此,在1999年出版了「佛法与内观系列」,介绍了毗玛拉兰希法师、孙伦法师、达磨多罗、隆波田、阿姜念、马哈希法师、阿姜查、摩诃布瓦以及帕奥禅师的不同禅修方法,这些南传的禅修方法各有其特色,目前国内各有学习者。义理的研究,当然不能只局限于南传的论著,要结合北传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因为南北传的禅修源流都是上溯至释尊。在这方面,我抽空整理一些相关文献,写出〈内观禅修的探讨〉,另外,将《阿含经》的研究,集成《阿含经的中道与菩提道》一书,用以阐明禅修的次第,这些研究都是几年来点点滴滴的整理心得。在禅修的原理方面,最近编写《生活即禅修》一书,将觉性的培养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介绍在内。

问:南传的内观法门和藏传的金刚乘修持,有那些显著的异同?

答:由于南传的内观法门有很多种,只能抽出几种来比较。例如,有的开始以专注于一点的方式来训练,帕奥禅师及葛印卡老师的专注于呼吸的方法属此,这一部分和金刚乘的专注于观想本尊的形相,有共通之处。南传四界分别观与观察全身感受的方式,与金刚乘(或密宗)的观想甘露由顶降下遍及全身的修法也有某程度的相似,前者只是由上而下的观察,后者则要配合观想。密宗对气、脉、明点的强调以及拙火的修持,都与四界(地水火风)以及感受息息相关,这一部分,南传显得简单而直接,观察时由粗而细;藏传则与观想配合,显得复杂,在气息的调御,也是由粗而细,这是依据「心气不二」的原理。

另一种的禅修方式是利用肢体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隆波田的动中禅属此,其训练的原则是内心轻松地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在行住坐卧中使觉性持续如炼,就能看清自己念头的来源,从而拔除无明习性。这一方法与藏传密宗的大手印、大圆满也有共通之处,同样是放松身心,不去压抑念头,也不卷入念头,要在生活中时时保持觉性。南传的动中禅有善巧的培养觉性的方法;藏传则是由上师直指心性(明体),无迹可寻,不易切入;若由观呼吸或观想明点下手,则难免走向过于专注而未能轻松,因此,有其难度。

至于慈悲观的修持方法,有简有繁,帕奥禅师的慈悲观配合禅那来进行,这点值得藏传密宗做参考。金刚乘强调成佛,南传则注重苦的灭除。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身体力行,让修习的人愈来愈没有贪瞋的习性,愈来愈能安祥自在,愈来心胸愈开扩,那就对了。

我觉得尽管南传、藏传、汉传的各种禅修形式有所不同,禅修者要清楚自己禅修的目标是:内心轻松而柔和,能以觉性来面对生活的顺逆境界,安祥地处在世间而没有烦恼,并能尽自己的义务去帮助别人。

问:佛法的修持法门那么多,各有特色,可否请就您的经验,给我们一些建议。

答:每人的因缘不同,开始所接触到的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定」这一方面,要能达到「身心轻安」与「一心」,也就是说,要能够使心安住于对象而没有散乱,并且身心轻松而安祥;接着是在「慧」这一方面,以稳定的觉性去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不被修行途中所出现的种种禅相、感受、念头所迷惑,要一直与自己的觉性同在,因此,各种法门开始也许不同,后面都要走在相同的觉性的路上,都要在生活中保持觉性,看清自己的念头,使贪瞋的习性一直灭除,那就对了。

问:请问您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计划?

答:目前还是顺着因缘的出现而进行,在教学和研究仍是以《瑜伽师地论》与《杂阿含经》的相关主题为主,透过藏文的论典比对,可以澄清一些基本的观念。在禅观的理论上,有关佛性、如来藏这一问题,有空还是会去思考一下,这跟实践有关,只能慢慢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希望减少一点教学的奔波,多点禅修的实践,但是,在内外因缘的推动下,还是不停的安排禅修课程、写心得,似乎只好随遇而安了。

问:作为法光佛研所的资深老师,请您就法光的教学、研究、服务各方面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答:我觉得佛研所的设备、环境都很理想,剩下的只是学生们如何好好去学习佛法。透过巴利文、藏文、梵文先掌握阿含的义理,是一个共通的基础,学生们也要参加几种七天以上的禅修课程,好好观察自己的身心,这也是一个共通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学生们可依自己的性向投入更深入的义理与实践,在自动自发下,就会出现弘扬佛法的人才,这是顺着因缘而呈现。学生们在共通的基础上,再去广泛的理解南北传以及显密的教法,就较能掌握核心而不被外表的事相所迷惑,也较能客观地去看待各地方不同形式的佛教。

End

学佛要读什么经?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李炳南:学佛重在力行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刘素云:当前学佛怎么学法?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刘素云: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刘素云:学佛人的榜样刘素云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刘素云:学佛的几个误区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李炳南:儿童学佛浅问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

学佛的观点决定终点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李炳南:为什么学佛后更多的业障现前?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学佛人如何使家庭越来越和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刘素云:想引导家人学佛,该如何做?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刘素云: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

学佛的基本精神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看破红尘之后 才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

学佛不是休闲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学佛人,不要再迷信!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佛要信因果,做人要有道德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修心与学佛

◎ 静 波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学佛之简明标准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在家学佛与课诵

慧 宣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 于在家居士修学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北宋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 左志南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儒学的丰富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大夫学佛特点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过程,与其诗歌典故运用、书写内容及诗美呈现关系密切。

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 慧 律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 虚 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

学佛,从真诚面对自己开始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

元音老人:学佛要先正知见,知见不正不堪学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

学佛人的道德培养人生所走的道路,有正道,也有邪道;有迷道,也有觉道;有大道,亦有小道;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险道。邪道不合法、迷道不合理,小道太自私,羊肠险径不安全,绝不会有良好的结果。所以道德,该是正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传印长老:莘莘学子学佛应注意方式

(一)要珍惜这番大好因缘诸位同学值遇殊胜因缘非同一般,不可以寻常视之。诸位年方韶龄,正信佛教,发心出家,实非寻常人所堪能;生值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丰足,日用不缺,这都是夙世为善之所感召。能够入学到中国

学佛先从做人下手

昌臻法师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老居士著一、前言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学佛路上的8个智慧锦囊,带给你一生喜乐安康!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学佛路上。长路漫漫,你是否有时会感到迷茫?是否有时会找不到方向?今天,我们选取了8个学佛路上的智慧锦囊,它们不仅是一份提醒,更是一份陪伴。陪伴每一位佛弟子,增长福慧

女性学佛后只能素颜?

有人问法霞法师:女性学佛之后是不是不能打扮了?法霞法师:一些女众学佛后认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从而不注意形象,以至于到了邋遢的程度,这导致对佛法缺乏深入了解的大众对佛教产生误解。其实,佛教不提倡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