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清玄:蚂蚁三昧——请留意生活中的悟道因缘
2025-05-10 10:11

烧香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队蚂蚁,从庄严的佛像爬过,它们整齐地从佛的足尖往上爬高,从佛的胸前走过,然后,走过佛的脸颊,翻越佛的宝髻,顺着佛背,最后,蹑足由金色的莲花台上下来。

看这些无声的蚂蚁爬过佛像,我简直呆住了,仿佛听见几百个出力吆喝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它们是搬着孩子散落在地上的饼屑要回家去。

我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们吹落,因为佛像是何等的庄严,岂容这些小蚂蚁践踏?

但我的第二个念头,使我停住了,这些蚂蚁都是佛陀口中的众生。佛告诉我们: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我怎么能把这些与佛无二的众生吹落呢?

第三个念头,我想到了,这些蚂蚁是多么伟大,在它们的眼中,佛像与屋前的草地,甚至是平等而没有分别的,它们没有恭敬,也没有不恭敬,反而我对佛像的恭敬,成为一种执著。

其实,依佛所说,我对爬着的蚂蚁或屋前的草地,都应该同样恭敬,《法华经》不是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吗?

于是,我便很有兴味地看着蚂蚁爬过佛像,走回它们的家。

这时,我又发现它们爬过佛像,并没有特别的理由,反而是走了艰苦的路。为什么蚂蚁要走这条路呢?

我想不通,后来知道了,原来,平坦与艰苦的路,对蚂蚁也没有区别,只有两度空间的蚂蚁,平地与高山,对它都是平等。

坐下来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也只是一只蚂蚁。从前,我总认为一般人在这个世界是走了平坦的路,我们学习佛道的人,则是选择了艰苦之道。今后,应该向蚂蚁看齐,要做到平坦与艰苦都能平等才好。

看蚂蚁时,不知道为什么就浮起蚂蚁三昧四字。

三昧,一般都被说是定或正受,心定于一处不动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曰正受。但更好的说法是等持等念。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故曰等念。

多么尊贵的蚂蚁,它们受到佛菩萨的平等护念,而且对佛像与草地有平等的心。

这使我悟到了:真正的三昧,不是远离散动,而是定乱等持。

在平静之境,善心一处住不动固然好;

在乱缘之中,能真心体寂,自性不动,不是更高妙吗?

三昧,讲的是自性的平等,与法界的平等。

佛经里说:众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尘之游泥,出现自身之觉理,如赖春雷之响而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者,是平等之义也。

知道山河大地无不是佛的法身,这是平等。

传说,从前五祖弘忍去见四祖道信时还是个孩子,在大殿里解开裤裆就尿来,门人跑来驱赶:去!去!去!哪里的野孩子,竟敢在佛殿小便?

年幼的五祖说:你告诉我,何处没有佛,我就去那里尿尿!

四祖听了,惊为大根利器,收为徒弟,果然传了衣钵。这是等持!不过,这是祖师行径,我们凡夫可不要真到佛殿乱来!

看过蚂蚁爬过佛像,令我开启不少智慧。

当天夜里,搭计程车,司机说:开计程车也有火候,空车与搭客时,能同等看待。空车时,不着急、不忧心;载客时,不心浮、不气躁。能这样子,才算是会开计程车了。

呀!原来到处都有三昧!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寂静法师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德就是功德,物就是物质,德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吃糖的蚂蚁

蚂蚁喜欢吃糖,乃是人尽皆知的事,可是,您知道终日以糖为食的蚂蚁,会吃出怎样的形貌吗?日前,开饼店的莲友某,就其长期观察所得下一结论:终日吃糖的蚂蚁,会吃得形貌一代比一代小,乃至萎缩而绝种。在酸、甜、苦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刘素云: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

问: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请刘老师举例,我们怎样克服?答:我不知道你怎么个执著法,比如说学历高、工资高、有职位,可能比较爱打扮,你是不是执著这名牌?你让我举例,因为我对你本人不太了解,我不知道你执著的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生活中修心的三个好习惯

贤 宗打坐打坐,是回归内心、获得宁静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培养福德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思维会变得清晰,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对你破口大骂,让你感到很受委屈,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

生活就是修行,因为"道"就在我们生活中!

近年来,教内外的一些道士、居士开始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静坐炼养无疑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加之许多宫观古迹都是开放的旅游景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闲暇时能有机会静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