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清玄:如是我闻
2025-05-09 12:57

释迦牟尼佛将涅槃的时候,弟子阿难随待在侧,想到师父很快就要命终,忍不住悲从中来,流下眼泪。

这时候,另一位弟子须跋陀罗也赶到了,他看到阿难哭泣,就劝阿难说: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随问道,师父死后我们就无法请教了,因此,你哭是无益的,还不如师父没有入灭之时,请师父开示几个重要的问题。

阿难止住哭泣,说:要问什么呢?

须跋陀罗说:第一,师父死后,应以谁为师?第二,师父死后应以何为住?第三,师父死后,应经何为法?第四,一切经的起头,应用什么文字?

阿难就向前请佛陀开示,佛陀说:我圆寂后,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应以四念为住。应以默摈为法。一切经典的开头用如是我闻。

这是佛陀最后弟子简短的开示,等于也是佛陀的遗教,非常重要,我在这里特别加以简短的说明:波罗提木叉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戒律,佛陀要弟子以戒律为师。

四念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翻成白话文是:观照自己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都是不清净的。观照自己的妄想都是无常的,不能究竟,观照世界上所有的法,都是无我的。

第三个问题,佛陀的答案是默摈,默是沉默,摈是摈弃。意思是自己应该沉默离群修行,如果有变心的弟子,有不信的人,不要去理他。

第四个问题的答案,对后世的佛教影响极大,而且它也影响到一切的经典,佛陀说:如是我闻,翻译志白话是:这是我听佛陀亲口说的。

为什么佛陀要用如是我闻为经典的开头呢?我想,是为了强调经典的真实性,佛陀在许多经典里说过:我是真语者,实语者;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是在说明他从来不说假话,从来不说模棱两可的话,不说骗人的话,这是佛教里极重要的一种精神,用如果我闻使得未法时代不能亲耳听见佛陀开示的众生,也能生起对经典的信念。

因此,很自然地把如果我闻做为一切经典的开头,我们今天打开任何一卷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就是这样来的。

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除了如是我闻,佛经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先说时、地、人、事,然后才开始记载经典。这也是为了说明经典所说的经过是确有其事的,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举个例子,像《金刚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吃,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肿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看这段开头,可以清楚地看到经典的记述是如何慎重其事,如何不厌其细,它说明了佛陀说法的地方,听法的人数,佛与弟子如何到城中托钵,吃过饭后是如何坐着,须菩提如何站起来,对佛陀行了一个礼节,向佛陀提出什么问题等等。

所有的经典是如此,对人、事、时、地有清清楚楚的描述,这是非常有历史感的写法,真实记录了一部经典的诞生,给后世读经典的人有可资依循的基础与方向。

最有意思的是一时两字,一时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是那个时候的意思,为什么用一时呢?我们要知道,佛陀说法有次第之分,有大乘小乘之别,不是每一个时间都说一样的法,这种时间的因缘成立就是一时。

在佛陀所说的法里,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并不轻易说法,而是因时、因人、因地而说,因时是要机缘成熟,因人是要智慧根器,因地是要道场庄严。只有这三个因缘都会合,佛陀才开演说法,此可以看出一时的重要。

只要我们深入经典,必然知道佛陀从不在不当的时机地点对不当的人说法,由这时里更可以看出佛陀智慧之深广。后来,演变到今天,《菩萨戒本》里有一条就是不能对大根器者说小乘法,不能对小根器者说大乘法。说了就算犯戒,见法之不易。

一声新雁觉天寒

我们闲话表过,还是回去到如是我闻吧!

记得我第一次读《金刚经》,读到如是我闻四字,有一种特别的感受,送我《金刚经》的朋友对我说道:如是我闻就是这是我亲耳听佛的意思。

我听了,疑惑地问我的朋友:就是这么简单吗?

是呀!就这么简单!

好像不应该这样简单的,那么,如是什么意思呢?是以是什么意思?我是什么?闻又是什么呢?

朋友被我问得满头大汗,说没有有这样读佛经的,应该去找明师指点才行。我后来找到了明师。可却不是教读经的,而是教禅定与智慧的,于是如是我闻就成为心中的小石子,找不到落脚之地。

我找了许许多多关于经典的注释,发现如是我闻确可以更深入的来解释。

六祖慧能的解释是如是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说也,故言如果我闻。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于性,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傅大士更进一步说明如是两字:如者,众生之性,偶别千左,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只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加紧法。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绵是佛法,谓之是。

在《金刚经百家集注》有一位川禅师,他给如是我闻的解释更有意义,他说:如如,明镜当台万象居。是是,水不离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无我,不二自在,名为真我,又云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颂曰:我我认着分明成为两个,不动纤毫合本然。知音自有松风和。闻者,听离也。经云:听非有闻,亦非无闻,了无取舍,名为真闻。又云:切忌随他去。颂曰:猿啼岭上,鹤唳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秋霜午夜,一声新雁觉天寒。

川禅师的文字真是美,境界也很高。可见得如是我闻真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用简单的话说,如如是指我们心性的动静,它像明镜一样反映着我们的一切:是是则是指这种情况是确定不二的;我我是指佛性的永恒才是真我,开悟的时候就与我们的肉身合一;闻闻是指我们若有所闻皆是假象,因为所闻一切都将变灭消失,要内外了无分别者真的听闻呀!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其实,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如果能细解,就能触及到佛教的基本精神,当一个修行者到达如如不动、是一不二、了破我执、平等无别的境地,也算修行有了成果了!

这四个字也是佛教里极重要的字。

在佛教经典里,如的意思是诸法的实相,般若经里,如是指空义;法华经里,如是中义。其实两者指的都是实相,佛教里的法门虽个个不同。它的法性,实际、理体则一味平等,这就是如,正是维摩经说的:如者不二不异。所以,如也是真如、如如不动之义。

《大智度论》把如字解释为:诸法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就是如地属坚相,如水属湿相,如火属热相等等,是可变的。穿过这可变的事相,找到了不变的空相,就是实相。

如是实相的缘故,所以佛教里的一切佛都有十个名号,其中一即是如来。成实论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大智度论说: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引伸出来,对于一切契理的法叫如法印可称赞时叫如是,随顺已意叫如意,真实不妄的话叫如语,变化出来的种种事物叫如幻、如化。

可见,如是佛教中重要的字,一个人能如实空、如实智、如实知自心、如实修行、如如不动,就能体证到佛教修证的精妙之处。

是是定词,不像如有奥微之义,我在这里谨引《观无量寿经》的一段经文来说明:诸佛如来是法界,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但是到了我字,问题又大了,我是谁呢?佛教里指色、受、想、行、识和合者是为假我,破除这假我,真我即现前。真我在佛以里有很多名称,自性、佛性、神识、八识心田都是。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大乘起信论》说: 一争邪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牙执。说的无非是我们这个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肉体,不是真正的实我。

因此,佛教修行的道路,是抚看清了假我无常,拼写着破掉对假我的执著、贪爱、傲慢,才能见到真正清净的自心,也才有解脱的可能。这正是先天无我、我空,才能证行自性无垢的妙谛。

闻字在佛教里也很重要,闻、思、修在佛教里称为三慧,闻是三慧之首,也是观音菩萨修行的法门。

《楞严经》里记载了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及大众报告修行的经过,这段经文非常之美,我抄录在下面:

尔进,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年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天,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一悲仰

由于观世音菩萨由闻性修起,后来闻所闻尽,尽闻不住,所以才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

耳根净闻的修持方法观音法门中的重要法门。耳朵是五官中最圆满的器官,它能听上下十方一切音声,不像眼睛只能看前不能顾后;它能不动自在地听左右内外,不像鼻子进进出出,忙个不停;它不需要什么东西,所以藏污纳垢,不像嘴巴爱吃又常乱说话在《法华玄义》里说:闻慧具足,如有人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闻是多么重要呀!

放满一池清凉的水

光是如是我闻四个字的奥义精深已经解不胜解,可知佛教经典确实不能等闲视之,里面的一字一句都大有智慧在。

前已述及,如是我闻是诸经起头,接下来大部分经典都有说法之时、说法之主、说法之处、说法之众,无非在证明其可信而不是妄言,这种坚固具足不可破的开头,佛教里称为六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在舍卫国只树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总称六成就。

有时候读经,开口一念如是我闻想到少年时代初闻此句时的心情,感觉这四个字真是动人、真是美,仿佛包围了人的一切,就像放满了一池清凉的水,自己正要举步走进池水彻底的洗涤一样。

述说了这么我,其实如是我闻也并不难,它确实只是说:这是我亲耳听佛陀所说,可是这么简单明白的话我却绕了十年的圈子,才算笃定了。

End

林清玄:生命的馅

在面包店,我为了买奶酥面包或花生面包而迟疑半天,因为两种我都爱吃,但一天只能吃一种。后来我买了奶酥面包,是不得不作的选择。排队付账的时候,我想到,买面包时的迟疑也就像人生里的每一个选择一样:我们要买一

林清玄:养壶

一个朋友家里有几十把茶壶,用以泡不同的茶,对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他说:茶壶是很奇怪的,只要混过了别的茶叶,就一辈子也洗不清了。所以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问。可以这样说,陶壶是有细胞

林清玄: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他茫然的望着我。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

林清玄:烦恼中生出的菩提

人生的实相是烦恼。佛经里常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就是八万四千种尘劳,我们看到这个数目一定会心生惊吓,原来人生竟人这么多的烦恼,但这是指烦恼的种类,如果说到一个人一生所遇到的烦恼,那么,八万四千也

林清玄:出家、受具足戒之前,要问你是人吗?

从佛陀的时代到现在,每当有人请求出家,或受戒之前,一定要先问:你是人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是,才有资格出家或受戒。我听到这种说法时非常感动,在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只有人才可以出家受戒

林清玄:东坡三章

安之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方外知己佛印禅师。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说:这是飞来峰。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

林清玄:为现在,做点什么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一面喘着气,一面说:请问,你是林清玄吗?我说:是的。她很欢喜地说:我正想打电话到出版社找你,没想到就在路上遇见你。你有什么事吗?我说。我她欲言又止,接

林清玄:山谷的起点

一位烦恼的妇人来找我,说她正为孩子的功课烦恼。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她说: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四十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四十个学生。我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很

林清玄:忏悔从前的坏种子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第一个叫忏悔,这不只是宗教的,你对着太太忏悔、对你的小孩子忏悔,都可以改变命运。什么叫忏悔?就是承认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的意外,有很多的遗憾。为什么有很多遗憾?因为从前

林清玄:佛鼓

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仿佛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

林清玄:请把开心当成一种习惯吧!

已看惯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习惯了春夏秋冬的冷暖,世间万物的改变;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清云淡。经过了很多年的改变以后,将开心当成了一种习惯,于是我发现我

林清玄: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语: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这是一句乐观的、顺其自然的话,大约相当于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由于在家乡的时候听惯了大人讲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在我

林清玄:先吃冰激凌 还是先拜佛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劈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正打着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

林清玄:老板打瞌睡的启示

午后,路过一家家具店的门口,看见老板坐在门口打瞌睡。他打瞌睡的动作相当奇特,不像一般人只是点头,而是从腰部以上打折倾斜,整个人好像要载倒在地上一样。更奇特的是,他每次倾斜的时候,口水就从嘴角流出来,到

林清玄:戏与梦

一位在电影上都演出完美爱情的女明星,现实生活的感情却一再遭到挫败。当她接受记者的访问时,感慨地说:演了这么多年的戏,设想到演自己是最辛苦和失败的,因为演别人时可以根据剧本的情节来演出,但是演自己时,却

林清玄:感恩心使他得到更大的回馈

在家后的市场,有一位卖古董、玉石、民俗艺品的小贩,他的声名远播,原因是他每天开市卖的第一件东西,不论价钱高低,都是以成本出售,这开市不赚的哲学,使得他的摊子每天清晨都有人排队等待,要买下他的第一件东西

林清玄:大佛头上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

林清玄:莲花的眼泪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西藏喇嘛美丽的传奇:在一次围战中,一个士兵正要用枪打死一位老喇嘛时,喇嘛对那个兵说:你可以等一下吗?早晚也是死,为什么要等?那个兵说。他的话还未说完,喇嘛已腾空而起,飞上数丈,霎时又

林清玄:空心看世界

当我看到水田边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更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就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说。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亮的花,真

林清玄:蚂蚁三昧

烧香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队蚂蚁,从庄严的佛像爬过,它们整齐地从佛的足尖往上爬高,从佛的胸前走过,然后,走过佛的脸颊,翻越佛的宝髻,顺着佛背,最后,蹑足由金色的莲花台上下来。看这些无声的蚂蚁爬过佛像,我简

林清玄:功名威赫归掌上

布袋戏的历史起源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相传在明朝,有一位泉州秀才梁炳麟赴京去会考。考完试以后,梁炳麟自觉考得不错,心情愉快地回泉州等待放榜,途经扬州借宿在一间天公庙里,晚上睡觉时就梦到福禄寿三仙在唱词做乐

林清玄:内外皆柔软

日本京都大仙寺的住持尾关宗园,是当代著名的禅师,也是有名的演说家。由于自己的经验极有信心,有一次他接受了一个中学的演讲邀约,并没有约定题目,他心想大概和平常一样,谈一些教化的演讲。演讲当天,学校的老师

林清玄:玫瑰与刺

在为玫瑰剪枝的时候,不小心被刺刺到,一滴血珠渗出拇指,鲜红的血,颜色和盛放的红玫瑰一模一样。玫瑰为什么要有刺呢?我在心里疑惑着。我一边吸着手指渗出的血珠,一边想着,这作为情侣们爱情象征的玫瑰,有刺,是

林清玄:你是人吗

从佛陀的时代到现在,每当有人请求出家,或受戒之前,一定要先问:你是人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是,才有资格出家或受戒。我听到这种说法时非常感动,在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只有人才可以出家受戒

林清玄:清凉菩提

清凉菩提有一天,佛陀走到菩提树下,对自己说:如果我不能得证,就不起此座!然后,他坐在菩提树下,接受了魔王及内心的严格试炼,经典上说,他进入禅定三昧,经过七天七夜的时间才从三昧中张开眼睛,他已彻底地觉证

林清玄:与父亲的夜谈

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父亲对我谈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他说:就在

林清玄:水晶石与白莲花

在花莲监寮海边,有一种石头是白色的,温润含光,即使在最深沉的黑暗中,它还给人一种纯净的光明的感觉。把灯打开,它的美就碰然一响,抚慰人的眼目。把它泡在水里,透明纯粹一如琉璃,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人间之石。

林清玄: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因此,我忍不

林清玄:苦瓜变甜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

林清玄:吝啬的人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林清玄:浴着光辉的母亲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

林清玄:开发新生命的大美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开发生命的大美。开发生命的大美,是希望一个人在平凡、平淡、甚且平常的生活中,建设一个好的、美丽的、光明的心灵,来面对这个世界。◆学佛要躲在山中?很多年前,当我刚开始学习佛法时,我非

林清玄:天下第一

从前有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人,不管什么事情,他看一眼就会做了,他以为自己的聪明无人能比,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发下豪语: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这位想要通晓天下一切技术的青年 ,就开始游学

林清玄:椰子壳的万卷书

江州刺史李渤有一次来参访归宗智常禅师(智常是马列祖的高足),他问说:佛教里常说纳须弥于芥子,如果说芥子纳于须弥山里,我就不感到怀疑,如果说芥子可以包纳整个须弥,这不是妄谈吗?智常反问说:大家都传言你读

林清玄:如是我闻

释迦牟尼佛将涅槃的时候,弟子阿难随待在侧,想到师父很快就要命终,忍不住悲从中来,流下眼泪。这时候,另一位弟子须跋陀罗也赶到了,他看到阿难哭泣,就劝阿难说: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随问道,师父死后我们就无

林清玄:系好你的牛

师父带着一个弟子,各自骑一头牛,到外地去参访。到了晚上,他们抵达一个客栈,师父把牛交给弟子照料,自己先进去休息了。弟子在客栈外面的院子,做着例行的晚课,诵经和祈祷,然后面对天空礼拜:菩萨呀!请您照顾好

林清玄:悲心的感召

下雨的时候走在衔上,有时会感觉那雨是天上的泪,心里感到忧伤。有阳光的时候走在街上,差不多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温暖地看待世界。从前不知道原因何在,后来才知道,水性不二。我们心中的忧伤不就是天上的雨吗?明性

林清玄:味之素

在南部,我遇见一位中年农夫,他带我到他耕种稻子的田地。原来他营生的一甲多稻田里,大部分是机器种植,从耕耘、插秧、除草、收割,全是机械化的。另外留下一小块田地由水牛和他动手,他说一开始时是舍不得把自小养

林清玄:何况恶人

日本净土真宗的祖师亲鸾上人有一册《叹异钞》传世,他有一段话令我非常非常感动,就是连善人都可以往生净土,何况恶人?他说:具足无量虚妄和烦恼的我们凡夫,除念佛以外没有任何修行法能借以脱离此迷妄的人世,由于

林清玄:善听

在部分地藏王的塑像,我们会看见他的身旁蹲着一只狗,这只狗有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善听。就像许多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的青狮子,普贤菩萨的白象,孔雀明王菩萨的孔雀一样,这只善听常常给我非常美丽的联想。传闻善听

林清玄:鸟声的再版

有时候带一部录音机可以做很多事。清晨,我们可以在临近海边的树林录音,最好是太阳刚刚要升起的瞬间,林间的虫鸟都在准备醒来,林间充满了不同的叫声,吱吱喳喳窸塞卒宰。而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不仅风景被唤醒,鸟与

林清玄:快乐无忧是佛

当我们读到了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真是令人深深的感动,对于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是无与伦比的教化,像我们在生活里还有许多的烦恼、不安、忧伤,心灵中充满了喧闹、哀愁、骚动的人,哪进而配谈什

林清玄:随俗罢了

收到您的来信后,我不敢称呼您洪博士,但是我想不管称呼您的名字或头衔,您我都知道那叫的就是您,不是别人!您的问题是:佛要人去我执,可是我阅读的佛学书籍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履历及著作列出来。看他们讲的是禅

林清玄:胸怀千万里

有一部《老女人经》记载了一个年老的女人向佛陀问法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因为老女人所问的问题,差不多是我们都想问的问题,在下面。我把老女人的第一个问题保留文言,其余的译成白话。有一天,一位贫穷的老

林清玄:以自己为灯

一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有一天问师父慧思一心具万行之意。慧思说: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者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吾即身证,不劳致疑。这是说明了实践的重要,如果没有透过实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