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八 三论通别门
2024-12-15 11:56

乙八 三论通别门

丙一 正明三论通别

次论三论通别门。以《智度论》对三论,则《智度论》为别论,三论为通论。就三论中自有三别,即为三例:《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所以然者,《百论》通破障世出世一切邪,通申世出世一切正,故名通论之广。《中论》但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两教,不破世间迷,申世间教,故为通论之次。《十二门》但破执大之迷,申大乘之教,为通论之略。

此文明通别凡有二义:一者以《智论》对三论辨通别,前文已说。二者,就三论中自论通别,今文正辨此义。就三论中自论通别者,三论皆是大乘通论,故名通,就通中又有不同,通中有别,故言“三论通别门”。三论不同,即有三别:《百论》是广论,《中观》居中,《十二门》是略论。所言别者,就是指广中略之别。今言广中略,不是约文字多少说,而是就破申含义广狭说。若约文字多少说,《中论》文广,《百论》居中,《十二门论》为略。今约破申广狭说,《百论》为广,《中观》居中。是以文云:《百论》通破障世出世间一切邪,通申世出世间一切正,包括人天乘的是非在内,故为通论之广。中观但破出世大小两乘之迷,通申大小两教之正,不破世间迷,不申世间教,故为通论之中。《十二门论》独破大迷,独申大教,故为通论之略。约破申范围的广狭,分广中略三品不同。

丙二 说明理由

问:何故尔耶?答:外道邪兴,遍障世出世大小一切教,故提婆遍破众邪,备申众教。是以论明,始自三归,终竟二谛,无教不申,无邪不破。《中论》为对大小学人,封执二教,故但破二迷,但申二教。是以论文有大小二章之说。《十二门论》辨观行之精要,明方等之宗本,故正破大迷,独申大教。是以论文命宗但说,略解摩诃衍义。

解释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说《百论》为广论?因为《百论》破邪显正,开始是从三归二善谈起,最后归宗二谛。其间包括世出世间大小乘一切佛教,邪无不破,教无不申,故论义为广。《中论》针对大小乘两种学人,但破大小乘两种迷,申大小乘两门教。所以《十二因缘品》云:“汝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道。”这是论文自分为大小乘二章之说,是故中观为处中之论。《十二门论》开宗明义便说:“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者,即是大乘,因但申明大乘教义,所以名为略论。

丙三 重释三论不同

丁一 重释《十二门论》

问:《十二门》亦备破小乘外道,云何言但破大迷,但申大教?答:虽备破众病,而正意为申大乘,故论文前明略解大乘。而后则言:末世众生,薄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即知寻大乘失旨。但小乘外道,障彼大乘,故须破之耳。又欲令小乘外道,同入大乘,故须破之。

重释《十二门论》虽兼破小乘外道,而论的宗旨大意,正为申明大乘,不为申小。又小乘外道遮障大乘教法,故须破除。又为欲令彼小乘外道,同学大道,故兼而破之。

丁二 重释《中》、《百》二论

问:《百论》申大小两教,与《中论》何异?答:《百论》总申大小,然《中论》别申二教。又《百论》从浅至深,《中论》从深至浅。问:何故尔耶?答:《百论》为回邪入正,始行之人,故始自三归,终入方等,故从浅至深。《中论》示诸佛本末之义,大乘为本,小乘为末,故从深至浅也。

以《百论》对《中论》而言,二论虽同申大小两教,而有总别不同。《百论》凡邪皆破,是正便显,不分权实,故名“总申大小”。《中论》前二十五品,别申大乘,后有两品,别申小乘,大小两乘,分别申显,故名“别申二教”。又《百论》从浅至深,因为《百论》正为舍邪归正初学的人,始说三归二善,终入大乘教理,是从浅至深。言“三归二善”者,三归即归依佛法僧三宝,二善是“恶止善行”。申而言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言“《中论》从深至浅”者,《中论》前二十五品,申明大乘,大乘是根本故深;后两品申明小乘,小乘从大乘分出,是枝末故浅。以是因缘,故二论不同。

End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序

三论宗纲要序近十年来于中国佛学院执教,讲三论宗,除讲述三论外,还必须讲些佛经和章疏,然佛经和嘉祥章疏很多,不能都讲,在经选了《维摩经》,章疏中《三论玄义》固然要讲,但过于简约。因此,为实际需要,曾摘抄

刘常净:百论释义 前言

百论释义提婆菩萨造论婆薮开士注解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释义前 言中观三论的教义,是直承《般若》、《华严》、《法华》、《无行》、《思益》、《维摩》等诸大乘经而建立的。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论,也是方等圣典的中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序

十二门论释义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翻译刘常净 释义十二门论释义序刘常净《十二门论》是中观法门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全理的所在,断惑证真的楷模。所以论说:“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三 观缘门

乙三 观缘门这一门来意简单说有五种:?一者,“因缘门”总就因缘中求果生不可得,第二“观有果无果门”别就因中求果生不可得,今此门别就缘中检果亦是无生。就总别因缘中显诸法无生,要具备三门义理才周圆。?二者

刘常净:百论释义 四 本论的组织义趣次第

四 本论的组织义趣次第此论梵本有一百偈,计二十品,每品五偈。罗什说:后十品五十偈,于此土无益,故缺而不翻。现在的《百论》只是原梵文的前十品五十偈。这十品依次是:《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绪论

绪 论一 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在解释本论之前,首先谈谈《十二门论》和中观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基本思想,其次再简单叙述翻译经过和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正确深入理解本论的思

刘常净:百论释义 二 释论名题

二 释论名题提婆菩萨所造《百论》不止一部,今所知者有三:一是《经百论》、二是《四百论》、三是《字百论》。又有《法百论》、《辨百论》、《广百百论》的名称,此三皆是《四百论》的部分别名,详在后说。今此《百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刘常净:百论释义 一、作者、注者和译者

一、作者、注者和译者作者《百论》作者,是提婆菩萨。提婆,南天竺人,婆罗门种族,或云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出生,约在公元三世纪。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罗什存其梵语,直称提婆;玄奘翻成汉

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 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

正释论文释此论文,分作三大段,第一,总叙造论的意义。第二,释“十二门”以为正宗。第三,总结一论旨归无生毕竟空。??甲一 总叙造论的意义乙一 标明造论的宗旨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此论偈颂和长行都是龙

刘常净:百论释义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根据嘉祥《玄义》三论皆以破邪显正为宗旨。所谓破邪,就是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执。凡有定执,尽皆破之。所谓显正,就是申明如来正教,实相正法,无住无著,无依无得,故三论通以无得正观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