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九 明四论用假不同门
2024-12-15 11:08

乙九 明四论用假不同门

丙一 标立四假

次明四论用假不同门。一切诸法,虽并是假,领其要用,凡有四门:一因缘假,二随缘假,三对缘假,四就缘假也。

此文说:一切诸法并是假者,是约佛的言教说的。诸佛说法,随机设教,不可定执。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如来说法,数如恒沙,随机施设,无有定相,故名为假。如佛以四悉檀,说一切法,皆随缘不定。《智度论》卷一说:“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这里略释四悉檀名义。随顺世俗而说,名世界悉檀;根据每个人的根机情况不同,而说法不同,名各各为人悉檀;针对众生的烦恼执见不同而说,为对治悉檀;显示诸法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真理,名第一义悉檀。因众生的根性不同,故约四种悉檀说法也各不相同。兴皇大师,依四悉檀立四假义。《二谛章》卷下说:“四悉檀是通经之要术,解四悉檀则一切经可通;若不解四悉檀,一切经即不可通。大师约四悉檀,明四假义。四假者,因缘假、对缘假、就缘假、随缘假。”今依《玄义》次第,配四悉檀。依第一义悉檀,立因缘假;依世界悉檀,立随缘假;依对治悉檀,立对缘假;依各各为人悉檀,立就缘假。皆是就缘而说,故称为假。梵语悉檀,此翻成就。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令诸众生,成就佛道。

丙二 释四假义

一因缘假者,如空有二谛,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故空有是因缘假义也。二随缘假者,如随三乘根性,说三乘教门也。三对缘假者,如对治常,说于无常,对治无常,是故说常。四就缘假者,外人执有诸法,诸佛菩萨,就彼推求,检竟不得,名就缘假。此四假,总收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因缘即是假名义。《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法则的体现。又二法相待皆是缘起或因缘。因长有短,对短说长,如是苦乐,生死涅槃等相待,皆是因缘假义。因缘假有即非有,因缘假空即非空,如是非空非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故因缘空有,即显第一义理。随缘假者,真如实相,本无言说,所有言说皆是随顺世俗,故言“如随三乘根性,说三乘教门”。《智度论》云:“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对缘假者,为对治众生颠倒知见,如《百论》,外道说一,以异对破,外道说异,以一对破。说异为破一,说一为破异,又如对治凡夫执常,所以说是无常,对治执无常者,又说涅槃常住。说常说无常,皆是对缘假设,故名对缘假。就缘假者,是将对方所提出的主张,与以研讨,如外人种种说生相,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人言,万物从自性生,有言从时间生,有言从四缘生。龙树说,诸法不生。诸法于众缘中,“先有亦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云何当有生?”又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生,是故知无生。这是就外人说有生的主张,与研讨批破,称就缘假。

此四种假如四悉檀一样,总摄三藏十二部经,八万法藏。所以皆称为假者,意谓如来言教,犹如标月指,捕鱼筌,借言以明理,得理须忘言,不应执著和停留在语言文字上,为欲令人不要执著文字,故言一切皆是假名。禅宗说,不立文字,是有它一定的道理,不过,若完全不要语言文字,又何以教化众生,如来何必说此三藏十二部经?可见,不是不立文字,要利用文字弘扬佛法,要由闻思修三慧悟入佛道,只不要执著文字就是了。

丙三 正明四论用假不同

然四论具用四假,但《智度论》多用因缘假,以释经立义门故。《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百论》多用对缘假。

四论都具用这四种假,但各有偏重不同。《智度论》多用因缘假,因为要解释经中所说的真如法性义故。《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因为要破斥诸部小乘的偏执,根据他们的主张,给与分析批破,所以多用就缘假。《百论》是提婆与外人面对面针锋相对的辩论,外人说有神,提婆就说无神,外人说常,圣天就说无常,故《百论》多用对缘假。佛智深远,明见众生的根机,如来随机施教,故佛经多用随缘假。

End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净土经论:太上感应篇本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

第1485部 观音玄义 - 乾隆大藏经

观音玄义 卷上夫法界圆融像无所像。真如清净化无所化。虽像无所像无所而不像。化无所化无所而不化。故无在无不在化应九道之身。处有不永寂入不二之旨。是以三业致请蒙脱苦涯。四弘为誓使沾上乐。故娑婆世界受无畏之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禄三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释会异中二先问起。七会异者问佛有所说依四悉檀今解五义与彼会不。○次答出答中自分二前对五章次解四悉初文又二先对五章。答此义今当说先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七禄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不思议生灭中五亦先立意次为利下通立两根三正释四诸论下行相五结名。三不思议生灭因缘者破小明大。(△次通立两根)。为利钝两缘说界外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七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七侈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最实位即一地所生之次位也故前立三教及以人天今唯在圆若不至法华开显安知一地所生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之谓也故知三草二木各谓自立蒙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禄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

第二卷 观音玄义记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观音玄义记三福慧三。初标示异名。福中之胜不过于定。举胜摄劣。则五度备矣。二定名下依名释义二。初明二法功能四。初定慧之功。静爱观策者。由寂静故能爱摄诸行。由观照故能策进诸行。爱而不策则生凝滞之心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一 - 乾隆大藏经

释签缘起序禄一君山除馑男普门子属辞四教成列开合之旨蕴乎其中十子既往幽赞之功在人方绝惟三转遂周一乘载导经文显而约玄记博而深后进难窥蒙求尚壅不远而复存乎其时我哲匠湛然公当之矣公孩提秀发志学名成渊解得于自心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禄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七得用不得用者得谓自证用利他也于中为二先标。七明得用不得用者。○次释释中又二初举极果。夫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妙能用。○次举因

第一卷 观音玄义记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观音玄义记知礼俯伏惟念。早年慕学投迹宝云。遇授法师讲说此品。神根既钝遂数咨疑。先师念我学勤。不辞提耳。故所说义粗记在心。昔同闻人今各衰朽。虑乎先见不益后昆。共勉不才抄录于世。但疑识暗谬有所传。

第四卷 观音玄义记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观音玄义记二若缘下约法简判二。初简生法不周。次第生法二种慈悲。藏通二教及别住行。若众生缘亦兼凡外。二有所缘何得名普。二若无下别无缘方普。别教十向圆教初心。修此慈悲至入地住。乃能分证。犹如明鉴不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六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六禄六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以偈结中二先明结意。复次百界千法纵横甚多以经论偈结之令其易解。云纵横甚多者于一一界各具十法故名为横按次第起名之为纵虽若纵若横无

第三卷 观音玄义记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观音玄义记第二释观智二。初标列。二结境下解释二。初结束世音之境。欲明观智先束境界。世间音声品类无边。尘沙莫喻。须依圣教结示谛境。方可明观。观不依谛邪错何疑。十界是因缘境者。以十如是类十二缘。义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八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八禄八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释随智置于世人心所见者独明圣人所见二谛自为一番于中为五初立相次如眼下举譬三又如下引事四毗昙下重以譬显二谛深胜五故经下引教结名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五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五禄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四正论今意又二先借光宅义以显今妙次正释初文为三先标次释三结。四正论今意为二先略用彼名显于妙义。○释中二先释次初约下判初文自四初约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三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三侈三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定圣行中三标列释。定圣行者略为三一世间禅二出世禅三上上禅。○释中三释判开释中自三初释世禅又自为二初列。世禅复二一根本味禅隐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九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九禄九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二论诸境同异)。○次诸境开合者文中二初明来意次正明开合六境依文次第以后后境尽向上合十如居初是故先以因缘合如四谛第三是故次以四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富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神通中标列释。第七明神通妙者。此为四意一明次第二名数三同异四粗妙。○前诸文中并立来意一门但寄在文前明之今则别列言次第者次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一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一侈一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对七二谛明智者为二先例境略列次正释初文又三初总标意。三对二谛境明智者权实二智也。○次上真俗下例上开为七。上真俗二谛既开七种今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禄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问下料简先问。问世第一法有三品不。○次答。答一人无多人有身子上目连中余皆下就佛支佛声闻为三品。○次世第一法者下叹第一义先立全胜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四侈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愿行观成具法中三先略引次引地持等广释离五怖畏等三约大经广明二十五三昧初文又七初明得无缘慈悲次修色下明具道品三遍舍下明具诸波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侈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明圆五行中二初约教次观心初文又四初引经立行次此大下判因果三举此斥偏四若圆行下正明圆行。圆五行者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七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七富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七眷属妙中但出本相从文殊观音至惑者未了略出迹中不同之相随诸部中列众之相亦可以为四相不同今初。(△立本)。七本眷属妙者经云此诸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九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九侈九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别教中二先引。第九卷凡夫佛性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佛性如清净乳支佛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此譬别教五位。○次释。乳譬无明血譬四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二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二侈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依章解释)。○次正释中二先叙来意。前对境明智今亦应对智明行。○次若直下正释释中先释通途次释约教言通途者还依向妙以立通途未判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四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四富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四明法门中三先分别次判三开初分别中三初列经文。四明法门眷属者此如普现菩萨问净名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三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三富三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三明对缘者以前大小对何等缘若通若别若不辨对徒施法音于中为四初辨法名有无次次约十下正明对缘之相三前以下明所依四虽复下明摄法初文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一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一富一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六释感应妙中二先来意次开章解释来意又三初判前五妙次境妙下果满得名三果智下正明感应来意由果满故由机扣故。第六明感应妙者上来四妙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八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八侈八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若约下判通别中二先约位判次约因果先约位中二先别次若论下通。若约位别判伏顺二忍但伏不断例如无碍道妙觉一忍断而不伏例如解脱道无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侈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次别教中三初明三法次缘修下明教意三若尔下判初文亦二初总明三法。别教以资成资于观照观照开于真性三法为乘。○次十信下明三法所至。十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十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十车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第三历诸教中二先总以五味对凡夫及四教次一一教各具五味初文二初引经。三历诸教料简者如大经云凡夫如乳声闻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二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二车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第四明入实相门中为二初明来意次正开章解释初文二初正明来意。第四明入实相门者夫实相幽微其理渊奥如登绝壑必假飞梯欲契真源要因教行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九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九富九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前已释别名竟此之别名法喻合题然古人释诸经题或但从人如郁伽长者或但从法如大般若或从人法如仁王般若但作此说何能显于名下深致只如今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七 - 乾隆大藏经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七车七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唐天台沙门湛然释○五教相中二先明来意次开章解释初文中又二初正明来意次但圣下述开章意。大章第五释教相者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