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一僧人
刘先和
在人群熙攘的都市大街上走着一位僧人,他那一身淡蓝色的长衫,在那袒胸露背、敞腰亮脐的都市人群中,在那五光十色、如花似锦的都市人装束群中显得那么醒目、那么清淡平素、那么爽心悦目、那么自然纯朴,给人一种特别的清馨、惬意。
僧人的步履不急不慢,是那么的稳健、那么的均匀、那么的踏实,然又显得那么的轻盈。脚步起落之间无牵无挂、无有拖累、无有羁绊,这不像忽忽忙忙,似奔命一般的赶路人,也不似那悠闲无着、漫不经心的路人,更不似那步履沉重,心思紊乱的烦恼过客。僧人脸面慈祥、安宁,他两眼盯在自己脚步的前方,目不斜视,不环顾周围,直而又不张狂的身子穿行在繁杂的都市人群中。仿佛那时尚的流行音乐声,那此伏的叫卖声,那闪烁的彩色电子灯光,那时高时低、无有间隙的汽车喇叭声,他都听见看见,这一切似乎都没有缠绕住他的心灵,绞乱他的脚步。或许这一切声响点点滴滴他都知道得真真切切,在他心里那只不过是虚妄、是幻影,如雷似电,瞬间即逝。由此尽管幡动、风动,然僧人佛心未动。
“和尚——和尚!”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老远看见僧人,如同发现外星人一般大叫起来,引得许多人都将眼光投向僧人。小孩挣脱掉父母牵其的手,直奔到僧人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此时仿佛僧人才发现立在面前的小施主,停住脚步,微微一笑,举双手于胸前行一礼。
“和尚,我要跟你学武功”。小孩眨巴着眼睛,天真烂漫地对着僧人说。其父母及周围许多行人都立在僧人周围,刹间围成了一个人圈。僧人双手合十,恭敬地说: “小朋友,我从不习武。” “和尚都习武,电视里的和尚都有武功,你不会武功就是假和尚”。小孩手指和尚大声的吼着。僧人微笑着说了一声: “阿弥陀佛!假是真,真是假,真真假假全为假。”他那虔诚的话语,诚挚的神情似乎是告诉小朋友,又好像是劝诫周围的热心观众。说毕,僧人含笑行礼走出人群。
人们自动给僧人闪开一条通道,不知是僧人宁静的神态留给人们一种钦敬,是僧人那谦和的面容留给人们一种慰藉,还是僧人那言语留给人们一种沉思,因为僧人离去后还有许多人伫立在那里久久未有移动,人们的眼光伴随着僧人的背影,仿佛从这背影中猛然想到生命,想到自己,一时忘记了许多、许多。
僧人的身影无声无息地融入到人流如潮的都市之中,在那众生横流的世界中,僧人仍显得那么清新、那么独傲风骨,恰似镶在都市人流中的一粒明珠。
End
僧 一 行 的 贡 献◎ 薛克翘 一行,俗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科学家,但同时又是一名高僧。据《宋高僧传》卷五《一行传》,他早年拜普寂禅师为师,出家为僧。后曾拜印僧不空金刚学密法,又与印僧善无畏译密宗经典
杨民仆苻坚进攻襄阳,既为公也为私。从公事而言,是想和朱序掰掰手腕,试探实力;从私事而言,苻坚想得到一个半人,都是天王巨星级的偶像人物。先来说一个人,他叫道安。他一天能背上万字。道安法师出生在312年(
◎圣 荣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
济群法师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
编者按:你喝过铁观音吗?喝的时候是否想过茶为何要以观音命名?佛教与饮茶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渊源?其实,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
比丘清净自活【经典原文】无学成具我赞赏,胜等善友应亲近,不得受用有罪食,应如犀牛任独行。--《经集》【白话解】证得无学位,修学圆满的阿罗汉的圣者,成就梵行,我赞叹他们所具足的无量功德。对于这样殊胜的善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刘先和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佛学与科学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怎样认识这两者的关系,长久以来各有说法,最近我在一份报纸上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宗教与科学是不相容的。由此又使我想起佛学与科学这个命题,便想
依《金刚经》修菩萨行一位远方的朋友打长话告诉我,他过去与演红楼梦的演员陈晓旭有联系,是在她的指导下学习佛学。陈晓旭去世后他一直很困惑,不知今后的学佛路该如何走。他的情况从表面上看,好像有些特殊,但实质
说执着执着是学佛悟道的一大忌,也可以说是学佛修行人的一大智障。之所以说其是大忌,是大障,这不仅是从理论上来谈学佛和修持,也是通观天下学佛人,无论是居家人还是出家人,可以说皆以执着为最大通病。这是为什麽
生命的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现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生物或细菌都有其内在规律,生命也如此。 认识一切自然规律,有利于我们顺应其规律创造物质世界,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认识生命的规律,有利
人们都知道佛学是倡导和谐的,佛学和谐的观念与思想可以说在整个佛学的理义中随处可见,比如佛学中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十善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侄,不妄语,不两舌,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
佛学的“无我观”——于我离我佛学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奥秘,指出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世间一切既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一切物质与现象本身都没有其永远不变的本性。由此理义来认识生命
时尚刘先和认识他的时候他并不吃肉,原因是他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虽多方医治,也没有疗效。后经人指点,父母在他三岁时便将他拜寄在寺院里的一位老僧的门下,从此他便在寺院与僧人一道生活。令人奇怪的是,他进
我与《金刚经》刘先和我与《金刚经》是有缘的。早在四十多年前,我独自陪伴我的外婆在一座庵堂里生活,我见她每天清晨端坐在佛堂中,手捻佛珠,两眼专注着面前那本黄色的线装书,嘴里老是在咕噜咕噜地念着。我就问她
为甚么要学佛 学佛有甚么利益◎刘先和为甚么要学佛?学佛有甚么利益?笔者接触佛学二十年来几乎常常有人问及这个问题。回答为甚么要学佛,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为甚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个缘的关系,世上的事凡涉及到
都市一僧人刘先和在人群熙攘的都市大街上走着一位僧人,他那一身淡蓝色的长衫,在那袒胸露背、敞腰亮脐的都市人群中,在那五光十色、如花似锦的都市人装束群中显得那么醒目、那么清淡平素、那么爽心悦目、那么自然纯
修持要旨——定随着佛学、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学习佛学和亲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一大批的人中要求修持佛法的人也是与日俱增,笔者就常常遇到一些迫切要求通过修持而证法的人,在这些人中以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居多
生命的密码--业刘先和关注生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类从存在那天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极为简单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上至宇宙天体,下至
有位学佛的朋友,他读过许多佛经,也看了不少佛学书刊,还朝礼过众多名山大寺,对儒家、道家乃至民间气功学说也广学博览。有一次他与我谈及佛学,话语间他富有感慨地对我说:我思考过许久,也反反复复作过比较,我以
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
病,人人望而生畏,凡是人都逃不脱病的磨难,这是人生无法抗拒的一种灾难。佛祖释迦牟尼在论说世间八苦之中,就有一个病苦,因而认识病苦的根源,如何对待疾病,这是人们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大问题。人为何生病,病从
佛教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教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
释迦牟尼创建佛学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佛学历经沧桑,累遭劫难。但佛学以她不可灭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照亮着众生解脱之路,普渡众生走向觉悟和自由。时值今天,国泰民安,社会文
我国佛学、佛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前不仅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增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佛学教育上也有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境况,不少高等院校破例地设置了宗教专业、佛学专业或设置了相
一位学佛的青年朋友问我:许多学佛信佛的个人、民族、国家很贫穷;不少并不学佛信佛的个人、民族、国家,倒蛮富裕:这是为什么?这位朋友还进而问到:按理说,学佛的、信佛的应该具有福报,具有福德,应该得到善神菩
这里给大家讲述一位西藏僧人和一个小老鼠的故事,梗概如下:很久以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有一位西藏僧人在那里过着平静地修行生活。有一天,当这位僧人出门的时候,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于是就
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都市佛教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其作用和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都市佛教能否健康地发展,关系着佛教的整体发展。那么,都市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或者说,目前佛教界应该关注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一)媚俗与庸俗化问题。主要针对都市佛教活动中本末倒置的不良现象。国际大都市是开放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并存,社会阶层复杂。因此,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素质的人群,对精神信仰的需求是不同的。复杂多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
十八物则指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是哪十八物呢?具体如下——一、杨枝:又叫齿木,是用来清除口内臭气的木片。二、澡豆:指
问:半月刊第六期[时报所载坐化僧人之考证]一节文内,有[参狗子话头]一句。不悉如何解法。请详示。范古农答:禅宗教人明心见性,先令人心中放下一切念头,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使心凝静为入手,名曰参究,或曰参
禅七作为集中、统一的修行方法,一直受到禅宗寺院的重视。现代许多禅宗寺院,仍然遵行冬天打禅七的传统。僧人与禅修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为适宜,故多云“坐禅
高估自己的僧人观骸骨无欲望11~4犹如葫芦瓜弃撒在秋季见灰色骸骨谁还有欲望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群高估自己的僧人。一群僧人向佛陀取得禅观题目后到树林僻静处禅修。他们勤奋努力于禅定的修习
一群僧人彻悟佛法如巧匠采花4~1 谁能彻悟地界阎魔界和天界谁能宣说法句如巧匠选花朵4~2 有学彻悟地界阎魔界和天界有学宣说法句如巧匠选花朵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提到一群僧人。一群比丘随从佛陀
视身体如幻象的僧人超魔界到无死涅槃界4~3 知此身如泡悟此身如幻折死亡花箭越魔王视线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某位僧人。这位僧人从佛陀那儿得到禅观题目后,到僻静处禅修。他虽然很努力,却无进展
僧人阿示具和富那婆修圣者珍惜善导6~2训诫与教导阻他人犯恶善者爱此人恶者憎此人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阿示具和富那婆修,以及一些不修行的僧人。他们住在迦罗赖精舍时,屡犯清规,扰乱清修,
自负的僧人优达夷愚者不易领悟正法5~5 愚者虽终身与智者相近不领悟正法如匙不知味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自负的僧人优达夷。优达夷比丘喜欢坐在讲经说法的讲台上。有一天,一群比丘来祇树给孤
都市佛教的地位与作用陈星桥都市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却不一定是宗教或宗教信仰的中心,这是由于多数宗教具有出世的品格,其信仰是以宗教领袖的言行及相关的圣物和活动场所为中心的。佛教
供养僧人,可以从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因僧侣在修行的前期需要摒除一切外缘,所以就无法自谋生活必需品,需要信众的布施。布施这样的僧侣是有功德的,帮助他人修行就是助人成就,如能如此发心布施,
一、何为丛林?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过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据《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系
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为适宜,故多云坐禅。以打坐来修习禅定的方法,略称打坐。关于坐禅的方法,《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指出,应该四时随时坐禅,有能够舒适的床
【中文版】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赵朴初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
赵朴初答:这件事不见我国的正史纪载,但是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时代的人,当时阿育王派遣一批传教师来到中国也是可能的事。阿育王的祖父时代一部文献中曾提到中国丝织品(梵文里有关丝的字,如C]napawwa即成
赵朴初答:南方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他们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