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2025-02-02 12:14

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

佛陀说法

在《佛遗教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性狂躁不定。轻躁的心就好像毒蛇那么可怕,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也好像恶兽那么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像怨贼,像大火肆虐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狂躁之心的可怕。又譬如有个人手里拿着盛蜂蜜的器皿,一举一动都很轻狂躁动,只知道盯着蜜,却没看见前边的深坑。又譬喝醉酒的大象,没有办法用钩子钩住。又好像猿猴遇到树上下跳跃腾挪,很难控制。要赶快把浮躁的心降伏了,不要让心放逸无度。

佛家过法

走在崎岖山路上的小和尚

唐朝时,有个小和尚,从小就在寺院里出家,是寺里的众僧把他拉扯大的。

小和尚每天清晨,担水、洒扫、做早课,然后去寺后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

此外,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他读经到深夜。就这样,晨钟暮鼓中,十年过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他发现别人过得很清闲,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

他还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配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便的。

而十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自然还要多了很重的物品。

于是,小和尚带着诸多的不解去找方丈,问: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轻松自在,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

方丈低吟了一声佛号,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回来时,发现方丈正站在寺的后门旁等着他。

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坐在那里闭目不语,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

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他们看到方文时,一下愣住了。

方丈睁开眼睛,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那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边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加小心,所以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性啊!

几个月后,寺院里忽然严格考核众僧,从体力到毅力,从经书到悟性,面面俱到。

小和尚由于有了十年的磨练,所以在众僧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去完威一项特殊的使命,在众僧羡慕和钦佩的目光中,小和尚坚毅地走出了寺门。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在西去的途中,虽然水阻山隔,艰险重重,但从小磨炼就的心性,促使他战胜了千难万险,取回了真经。

莲如禅师忍苦耐劳

日本的大本愿寺的第八任住持莲如禅师,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困。六岁时,有天晚上,母亲哀伤地告诉他:我们家很穷,我已无能为力扶养你了!贫穷是很痛苦的事!希望你能用心学佛,将来弘扬佛陀的教法,化解人们心灵的苦难和欲念的烦恼。无论环境多么困难,一定不能放弃。

母亲又说:你要将佛法存于内心,并时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广为宣扬,让心灵受苦的人都得到自在、轻安。为了使普天下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于道。如果妈妈不在你身边,也要记得妈妈的话!

六岁小孩听了这些番话,似懂非懂。

隔天清晨,大雪纷飞,他的母亲竟然失踪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于是小男孩被送至大本愿寺当小沙弥。

他失去母亲的怀抱,常常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地流眼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直记得妈妈的叮咛:为了要救天下众生,不论多么辛苦,也要忍苦耐劳!大本愿寺物质很缺乏,生活困难。当时没有电灯,比较富有的人都买棉线和油,藉著火光照亮四周,年轻的莲如禅师精进阅读经藏,可是没钱买灯油,只好常常在煮饭时,利用大灶的火光来念书。

在晃动、微弱的灶火下努力阅读佛典,确实十分吃力。有时候他读累了,闭上眼睛,仿佛又听到妈妈温和的话语:要忍耐啊!所以,无论多么艰难的逆境,他都能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并及时精进、及时付出。

逆境磨练了莲如禅师的心性,使他很快脱颖而出二十多岁时,老方丈就传位给他。

人生活法

读过《阿含经》的人都知道,佛陀在描述境况时,不厌其烦,反复叙说,比如在《长阿含世记经》四天王品中,佛陀为众比丘讲述四天王城的状况,说道:

须弥山王东千由旬提头赖咤天王城,名贤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南千由旬有毗楼勒天王城,名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西千由旬有毗楼婆叉天王城,名周罗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门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以下,仍继续如此反复叙说。

初读《阿含经》中这类反复描写的话语时,你也许为了赶时间,会一目十行,读个大概。

但是,当你耐着性子,一字一字读去,就会分明觉着越读心气越平和,心中越清凉,才知道经典中字字句句都有用意的,显然,这不是我们以凡夫的境界可以揣测的。

佛陀的智慧和福德都已经达到了圆满,归纳概括是世间人都能具备的技能,对佛来说,自然不在话下。那么,明明可以用一句话就表达的意思(比如,可以说成:须弥山东、南、西、北千由旬,各有城,分别名,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亦复如是),佛陀为什么不嫌繁琐,反复使用同样的章句,叙述了整整一大段呢?而且,诸如此类使用同样的语句反复重述的情况在佛教经典中经常会遇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佛陀用这个办法磨众生的心性。

众生的心常常是不调伏的,是躁动的,是不安的。相比之下,以前的人比我们心性平和多了。除了承袭圣贤人的教育,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还因为以前的人得做很多磨性子的活儿。比如,以前的布要一匹一匹地织,衣要一针一线地缝,字要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写,心也在这一梭一线、一笔一划中得到了调伏。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虽然生活便捷,物质丰富,可是,心却空前的浮躁,除了缺乏精神的营养润泽,缺少磨炼心性的功夫活儿也是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知识青年,很少用笔好好写字了,需要写点什么,就在电脑键盘上噼里啪啦一阵敲打,又有速度,还能随意修改,看来很爽。可是回想过去,为了完成一封信,完成一次通过纸与笔传递的心灵交流,在夜阑人静时,凝神静思良久,提笔思如泉涌,这样的情形早已不再。看看周围,好象现在也没有人织毛衣了。过去,每当天气转凉,做妈妈、姐姐、妻子的,手里拿着毛线针和线团儿,三三两两,一边散步或聊天,一边织着毛衣,那是一道温馨的风景,爱心和耐心都随着针线的勾挑,融入了手中的作品,再被关爱着的人穿在身上,时时品味。现在似乎没有人再穿手工缝织的衣物了,代之的是工厂大批量生产的衣服,一模一样的款式,换季的甩卖,以及物质泛滥后对物件的极不珍惜。

现代物质社会训练出来的心,是追求速度和方便的心,这样的心自然也是功利的、浮躁的。心性的平静、安定和祥和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而这恰恰是真实快乐的永不干涸的源泉。

人生中,当遇到什么着急的事儿,想发怒的事儿,想挑剔、批评的事儿,得忍一忍,慢两拍,换个想法;令心调伏下来,别让自己的心总落著在它素日喜欢的贪好求快的地方,那样就永远找不到自己平和安祥了。

有时侯,我们也不妨多花点时间,做些花工夫的细致活儿,比方说自己养养花,用手洗洗衣服,自己编辑一本有插画的剪报集,练习书法,弹奏古琴,练练瑜伽你,打打坐,诵诵经,等等,把自己的心打磨得平平的。心性不急不躁,平和安详,那才是真自在啊!

End

心性待提升

◎ 索甲仁波切 1. 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2.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慧 律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 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

陈兵:心性之印定

明心见性,是一种常人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或神秘经验,只能由体验者本人自内证,如禅宗人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吐露于人。如何确定所悟乃真正的心性,是大乘性宗修行中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

陈兵: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陈兵:三教一贯心性法门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陈兵教授以丰厚的学养,贯通三家,条分缕析三家心性修养的方法、层次以及其间细微的差别。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的研究。国学现在是一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杨维中:本体与心性: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

一、天台宗的性具范式依照本文的分析,天台宗的这一心性论体系由四个基本理论命题构成:一是性具善恶,二是生佛互具,三是一念三千,四是贪欲即道。第一个命题性具善恶,是指众生之心体本具善、恶二性。这是对众生之

杨维中:论佛教心性论所受道玄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形成过程之中,道家、玄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思辨性极强的佛学为了更好地得到世人的理解,不得不暂时依附于道家以形成格义佛学。当佛教为了扩大影响附丽于玄学而形成所谓六家七宗之时,道

杨维中:试论巨赞法师对吕澂先生心性问题学说的质疑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吕澄先生连续发表论文论述了其对中国佛教心性论问题的看法,巨赞法师则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教界的立场对其所论提出若干质疑,吕澄先生也作出了部分回应。本文以最初发表于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卢志丹:宁舍身命不破戒

宁舍身命不破戒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

卢志丹:智者似水,因境而变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卢志丹: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卢志丹:结佛缘就有好人缘

结佛缘就有好人缘《结佛缘,好人缘》序言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是佛教经典中著名的缘起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基石和总纲,甚至被强调为佛陀的法身。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

陈士东:心性在何处?

心性在何处?陈士东慧可当年欲求正觉,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遂将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祖师开示,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这

卢志丹: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卢志丹:随他人修善,喜他人得成

隋希和季度大学毕业一起来到广州闯天下。隋希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季度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在隋希的手下干活。季度心里很不平衡,就去向一位讨教禅师诉说。禅师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

卢志丹: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

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喧嚣的都市中,有一大片树林,树林深处有一座禅院。一天,禅院的住持老和尚看见小徒弟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小和尚没精打

卢志丹:忍他,避他,由他,耐他

忍他,避他,由他,耐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在中国古代战场上,一名士兵不幸被敌人的小箭射中。但他的战友们赶过去救他时,却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

卢志丹: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

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现代人学佛发菩提心,有一个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普贤菩萨学习,以《普贤行愿品》为修行指南。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

卢志丹: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

卢志丹:《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

卢志丹: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无量劫以前,有一片旷野,平坦宽阔,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众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只见这水牛王,昂首阔步

卢志丹: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摘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位挪威年轻人漂洋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严格的考试过程中,尽管他竭尽全力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

卢志丹:佛说懈怠懒惰的危害

我们今天给一个懒惰的人的送的绰号就是懒猪,大概是源自以佛教为题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吧!因为唐三藏的这位高徒,总是一幅懒洋洋的样子。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

卢志丹: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卢志丹: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摘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 好人缘》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空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

卢志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佛典记载:有位书生以教书为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很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二十年后,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他带着这些

卢志丹: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卢志丹:放空成见,善于倾听

放空成见,善于倾听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古时候,一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可把当时的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进献的同时,还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金人

卢志丹: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三十余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高风,即遣使者奉诏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晤谈。使者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

卢志丹: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

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

卢志丹答: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报他人恩,报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的恩。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

卢志丹: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

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节选自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良宽禅师是日本曹洞宗高僧,俗姓山本,字曲,号大愚。他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良宽禅师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卢志丹: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

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好人缘》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

卢志丹:“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

卢志丹:助人为乐是身心良药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

卢志丹:“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节选自卢志丹《佛说舍得》唐朝时,韶州刺史韦璩有一次设斋宴,请禅宗六祖惠能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和尚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六祖惠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