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梦参法师:梦参老法师有关呼吸念佛法方面的开示
2025-07-15 09:24

现在我们重新讲讲出入息观。

佛开示我们一种方便,叫出入息观。出入息观就是观出入息,注意你的呼吸,出息跟入息;观就是注意,注意你的出入息。出入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习这个持来去念,来念就是入,出念就是呼,吸就是入,呼就是出。修这个来去念,就能够达到“随顺空忍”,“随顺无相忍”,“随顺无愿忍”,就可以证得三解脱门,换句话说,能够解脱。

怎么样念?怎么样观察入息出息呢?有六种程序,一出一吸,叫呼吸,这两个吸呼之间是一个数,你要这样数,从一数到十,一呼一吸,又数,又是一呼一吸,再数一呼一吸,数到十数,数十个。完了,再从头,又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完了,再数,数完了再数。

这是习定,你们试试看。你数数就错乱了,本来是入息出息,本来是数出息的,你却数到入息上,本来是数入息的,你却数到出息了;你怎么选择都可以,数出息也可以,反正一出一入算一个,十个出入息,就是十个,就是数这么十个数,你要静下来数,要专注,试试看,必须得定,全力贯注。

我们都说念佛专注一境,念念妄想就起来了。你数出入息,是要你把你的心吸住,略为一错,又错了。那十个数字,你现在数数总是数不成的,就是随这个呼吸,随这出入息来数。深入到一定的时候了,能够不数了,感觉数数太粗了。

初步用功的时候,数数的感觉就自然了,不假作意了,自然随着那个出入息,念头不走了,专注一境了。念头不走,连这个随念的随,这个念也没有了;念没有了,就止,止就是定。

定的时候,出入息极细微了,你不能见到。这个观不同了,这个观就是思惟,觉照,照了的时候,就把出入息的念头转了,转成清净的,没有了。

在你修定的时候,有种种的现象,定会发慧,会发光明。定一发光明,你对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一切的脉转经绕、蚤生发长,你都能知道。连头发一长,你都知道,看得很清楚。观就是这样子观,你不要作意去观,自然就观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观这五不净业,你心里会生起厌离,观你的身体会生不净,观外边的境界也生不净。转就是还净,这个净是什么呢?空义。清净了,观清净了。这个我们先大概的说一说,之后再说说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智者大师不叫“转”,他叫“还”,也是观出入息。

〈六妙门〉是根据各部经论而作的,各个经都有这个方法。不过其它的经,没有这么明显,《大集十轮经》就说的非常明显。

先说“数”。“数”,大家看经文,有两种的作意,数这个数的时候,能造两种作意。“能依伏诸寻伺”,我们思念的念头,是经常的寻求,伺是伺求,就找些妄念。

我们用什么可以止住这个妄念?就取这个出入息相。入息,就是呼,呼就是出,吸就是入。吸入的时候,看它的相,注意它,当你注意的时候很粗,你刚坐下来出入息很粗,你可以感觉到,也能看到这样出气。这出入息的相,观观观观的,他就细微了,出入息相,就能舍掉了。随顺这个出入息而渐渐能舍了,舍什么呢?舍了那个寻伺,不去再找,不去再寻伺。伏这个是离,能离开了。

“善取入出息相”,所谓善取者,就是没有取,善取就没有取舍了。这个时候出入息很自然,出入息很细微了,要是到了细微的地方,第一个是能够舍;第二个是能够善取入出入息相。入出入息相就随着出入息,自己就运动去了,就是随你的意念,也是专注一境了,心绝对不散乱。

数息观。四教、五教都讲数息观;数这个呼吸,就叫数息,息就是出入息。总的说来,这六种都叫数息观。止,把这个出入息的相灭了,没有了,他能够灭除这个示现的出入息相,灭除了,就定了,能住胜三摩地,很殊胜了。他一住到定中了,非常的愉快,离开生灭相。定的名字叫离生喜乐地,离开了生灭,心里感到非常的欢喜。你观察的时候就知道了,可以觉到出入息灭,没有出入息了。

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达到的。当你修的时候,一般根机、善根好的人,差不多一百天就能够渐渐的入定,入定数息灭。那时候自己能观的境,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心跟境只有一个;这个观照了,那观照了,看着经文,这时候才能安住心,心跟心没有别异了。“转”,就进一步了,这个“转”就是“还”的意思。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能方便舍诸取蕴”,“五取蕴”,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取这“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分别外头一切的色相,这叫“五取蕴”。在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方便善巧的舍掉五蕴;舍掉,不是究竟舍,究竟舍了,就像观自在菩萨似的,照见五蕴皆空,他已经渐渐达到空义。

这时候能成圣,趣入圣地,得成就了。这个成就还未断烦恼,只是降伏了,等到净的时候就能够断烦恼了,把结使都断尽了。到了断见惑的时候,他就证了初果了,渐渐才断思惑。断几品就证几品,那思惑都断尽了,就是阿罗汉果了。再断烦恼习气,随你所修的功用,这就叫修习入出息观,便能随顺的观五取蕴,色、受、想、行、识。

以下讲讲观五取蕴。出入息是依着什么呢?依着“色取蕴”,色身就是色相,“色取蕴”。这个如是的出入息,他造作出入息,来回出入息,就是造作的。造作什么呢?你有出入息才能够呼吸,呼吸才支持你的身。这个出入息一出一入、一出一入,你就感觉到、领受到,如果气只出去,不进来,你就不舒服了。你就感觉到那个受纳,而受者是领纳为义,就属于受蕴了。

而出入息的来回出入,你取他的相,出息的相、入息的相,观照着出入息的相,这属于想。“想取蕴”,能够了达识别入出息造作的形相,了达识别,这就是“识取蕴”。

色、受、想、行、识,这“五取蕴”,那么就修行这个“数、随、止、观、转、净”使你入定,可以止住身口意的三业,随着这个观力能够达到目的。达到什么目的呢?入定了,一步一步的深入无明爱取,一步一步的修行,渐渐就能圆满了。

数息观在这部经当中说的很简略,在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里头,就分成很多科。〈六妙门〉有六种,我们在这里只讲其中的一种,因为〈六妙门〉是习定的一个根本;不论声闻独觉菩萨,这是必经之路。在修道的时候“定要经过的,释迦牟尼佛也如是。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释迦牟尼佛最初实行般若观,就依着这六种,“数、随、止、观、还、净”,一切的行门,都由这个开发的。降魔、成道,佛就给我们示现那么一个规矩,这个修好了,叫什么呢?“色寂三昧”、“心寂三昧”,一切色全寂静了,得定了,心也就止息了。这时候到了“一心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

之前我随着经文讲,我念的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修数息观,并不是说不要数。数的涵义,就是一出一吸,我是出息分做两个;出息或者“阿”,入息或者“弥”,再出息,“陀”,再入息,“佛”。就这样转、转、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那么随着出入息转。

我是用这个来修定的,后来我又改成念“地藏王菩萨”,也是这样。我没有用数,并不是用数数,数一至十。各人的修行方法不同,可以随你自己的选择,“数”、“随”、“止”都是这种涵义,也是这六种。

这六种就是数法,数就是数数的方法。〈六妙门〉一共有十个,数息观是〈六妙门〉的第二个,叫“次第相生六妙门”。我把这个名词念给大家听一听。

第一是“历别对住诸禅六妙门”,一切的禅定不离开六妙门。

第二种就是“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就是“净、随、止、观、还、净”。〈六妙门〉叫“还”,“还”、“转”是一样的意思,次第相生。那么“数”完了,生“随”,“随”完了就能生“止”,“止”完了生能“观”,从“止”而生“观”,从“观”而生“还”,“还”完了而还“净”了。第六是“净”了,这是次第相生的六妙门,你修什么禅定就有什么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这个就深了。第十个是证得佛果,“证相六妙门”,证的时候也有六妙门。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现在我随着《大乘大集十轮经》,来引证一下“次第相生六妙门”,“次第相生”是你想入佛道的一个阶梯,一步一步走;要是你在欲界当中要想修定很困难,怎么办?就依这六种,可以成就你的定力。

第一个“修数”,就是数数,数十数;一呼一吸算一,一呼一吸算二,一呼一吸算三,就来回这么数。完了,第二是“证数”,证你所数这个数,这个数有两种,一个修,一个证。证了之后就转入了,转入到随里头去了;一证了之后,这数就止息了,没有数了,就是随。

“修数”,就是调和你的息,把很粗的调成很细的。我们慢慢这么调,但是你可别着急,数数的时候要慢,随它自然的出入息,不假作意,一作意,这定就很不容易生起,那是不假自然的。调和气息,要怎么样呢?不快不慢,不涩不滑,一定要修到这样,安详的,慢慢的,从一至十,这样数。

我们之所以能够摄心就是靠数,如果你能够摄心,就用念阿弥陀佛摄心,你念佛,念到随这个出入息转、转、转、转。息没有了,你还感觉佛号是随着你在转呢!这样你就定了。但是这个随,随着各人的修法,是你先知道这个数字,从一至十,摄这个心,不令它快也不令它慢,使那个心就摄住了,不能驰散;再想别的时候没有了。它要想想什么过去,要想想什么事,没有这个时间,它永远没有空隙给你,使你那个意念,纷想的杂念不会跑。

“证数”,怎么样要算证得呢?你觉察到这个心自然就随那十个数,再不会错乱了,自然应运就证得了。从一至十,你不要怎么作意,不要假用,不假什么力量来督促。

最初的时候你稍微不注意又跑了,又数错了。数到完全成熟了,一至十再不错乱了,任运了,能这样数,不假功力,渐渐的外缘都息掉了。心住息缘,缘息,缘这个气息的缘念,没有了。这缘念息了,这个时候你感觉着气息,若有若无,说没气,好像还有微细的;说有,已经没气了。没气了,到这个功力上头已经没气了,到了这个时候,思想已再不想数数,把这数字舍弃了,这个就叫“随”了。

第二种就是“修随”要“证随”。“修随”,就把那个数的方法,数数的方法舍掉了,你的心自然的跟那出入息转;心不跑了,不须再数数了。数数是防这心,驰散心已经不驰散了,那就不要防备,随这个心念就随着出入息。但是这出入息很细很细的,气如游丝,像人要断气的时候那个样子。但是,你这个心已经完全没有外物了,随这个气息,这微细的气息随它的缘而运用,这叫“随”。“随”就是随着那个气息的缘,极微细的息,令他念住;乃至于到最后“证随”了,心已经净了,不乱了,就是随住了,心已经定了,不乱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时候你觉察到这气息,或者长,或者短,清清了了的。乃至于晓得这个气息,不止鼻息出了,不止鼻尖上,每个毛孔都好像在细微的出息,也在入,也在出,这叫“遍”。“遍”,遍身入出。所以你这个心的微细,任运相依,互相连系。他在出,不一定要这个鼻息来出,鼻息已经觉知不到了,随处都可以出息。这个时候,修行人舍“随”了,不再注意这个气息去了,它已经入定了,气息没有了,就“止”了。

“止”,怎么修法呢?一个是“修止”,一个是“证止”。“修止”的时候,那个缘虑的思想,虑是定。定是息定,你就止了,感觉到息。定,出入息都在,每个汗毛孔,每个出入息,这个所有的能够出入息的,这汗毛是通的,不然怎么会出汗,这汗毛孔里冒出来是通的。那气息有时候你这儿不出,他在那儿出,连这个也息了,一切缘虑都息了,定了,息已经止住了。止息住了,也不念数了,也不念随了,以净其心,使你修行。

“证止”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身,也不知道心,心身一如了,没有一样,入定了。但是这种定,还没入空,还是在有相之中,要把这个定转成到无相。证的时候,不见内外相,定的方法就是持心,任运不动,那么这个修行人,已经入了三昧了,心里头产生一种寂静快乐,但是没有慧,只是定。

我们讲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要是只定到这儿,不行的。他起慧照就观,观就是慧照,没有慧的方便,生死破不了。虽然定了,定了破不了生死,还得流转,这就没有修成,怎么办呢?还得假,要破坏生死。

“复作是念,今习定者皆属因缘”,这个定是从“数”、“随”这样修来的。修到这儿是因缘法,属于五蕴法,属于十八界法,这是和合而有的。观照就起念了,起念了,就起这么观照念。这个虚诳不实的,现在我定在这儿做什么?我现在不见不觉,也没有念了,也不起觉照了。我应当观照,应当照了,一起念,作是念已,不执着这个心;不执着我这个定,不享受那个快乐,起观分别,就是观。

止观,观照起来了,“修观”呢?于这个定中用慧心所分别,观察微细的出入息,观察他像空中的风一样。像佛所说的,我们的人身有三十六物,都是不实在的,虚幻不实的;这是修习析空观,不是体空观。体空观是当体即空了,这是分析他空的,分析空。心是无常的,剎那不住,也没有我,也没有人,乃至于身受心法,皆没有自性。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样,我这个定依着什么呢?我怎么定的呢?定何所依呢?是“修观”,是随时这么观察,在定中这样观察,这叫思惟修。观慧均等,我们经常讲止观双运,就是这个涵义。用这个来观息,觉这个息出入,全体身心的毛孔,一切诸毛孔都在出入息,这就要你自己开智能,心眼开明,自己观照这三十六物,清清楚楚。那时候你这个肉体,生起厌离心了,每个汗毛孔,就是那个虫子的,呼吸孔,观这个是诸虫户,内外不净,从里头到外头,没有一点干净的。

这个时候心里头就生出悲喜来了。悲自己的这个肉体;喜,欢喜自己也能进步了,破了“四颠倒”了。对身体不净,彻底认识到了,真正的不净,念恋身体的爱心才断了,这叫证。

究竟证得观照了,心里头就缘这个观的境界了,把那定的境界放弃了,这缘观的,还在定中。这不是走动的来观照,是你坐在那的时候,那定境转成观照了,这就是定慧双运。这个时候来观照,用分别的、分析的方法,认识到这是念在流动,念在流动并不真实,应当“舍观修还”。

讲“还”,就“舍观修转”,一个“修转”,一个“证转”。“修转”,就是观察的,我心里起一念,观照这一念从心生起的,心生才法生;这是我所分析的,这不是根本的本缘,不是法身的本体,要用反观来观这个心。观现在这个心,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渐渐的觉到了,这个心是从观生的,还是从非观心生的?如果是从非观心生起呢?谁又来观呢?

观那个心,究竟从那儿生起的?心生一念,那心又灭,这一念起一念灭,就观这个心的生灭,观这个心是从心灭生起的。就这样观,要是从心也生心,从灭也生心,也就是生起了两个心,就是生灭心。那只是一个,这个观也很费功夫,这总共有四句,生、灭、非生、非灭。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这个“观”完了之后,那时候知道我这个心,本来不生,不生就没有,不生就不有,不有就是空,空了我还有什么观心呢?空了连能观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能观的心没有了,我又怎么能观境呢?我的心是对境的,心既然没有了,那么,境还有吗?境智双亡。

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忏悔要这样念,这样想,这样的忏罪最清净了,“心亡境寂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也没有了,境也没有了,你有什么罪可忏吗?罪没有,是这样的观想,空观修成了,才没有。所以我们说是受苦受难,或者身心受痛苦,忧愁烦恼,那是你的妄念。如果你能坐下来,静观的时候,感觉很苦,把这苦拿出来,我是因为那样事情才苦,这个事情是真的吗?是实有的吗?你一观,没有了,都没有了。

例如两夫妇吵架要离婚,当时感觉很苦,一观,他不是我,我不是他,我连自己都找不到,还说他!他跟我是什么关系?这么一空了,什么苦恼都没有了,这是因缘。因缘所生的法是假合的,假合的没有真实的;既然是不真实的,我生起什么烦恼?苦就是烦恼,这样你的烦恼就断了,这是断烦恼的方法。

心亡境智两空了,这就转,是为转者,就这样转了。要是离开境,离开智,也就是离开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没有境智;你要是观久了,境也没有了,智也没有了,不假功力,心慧开发。你自己产生大智能,这个智能是照了,这要“修净”了,修净了,又要“证净”,证净就清净了。

“修净”的时候,你知道一切诸色本来清净的,身心本来清净的,一切诸法本来没有染污的,其性本清净故;一切妄想分别,你不分别了,净非净,染非染,染净不存都是境。外境都空了,妄想就是垢,妄想没有了,那垢染也没有了。就是从息分别的时候开始,那个时候是垢,到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都空了,空了是真正清净了,这样修。

这只是〈六妙门〉当中的次第,既然次第相生就有因有缘,彼此相生的。但是这只是〈小止观?六妙门〉的部份内容,要是想真正修观、研究止观,还得修〈摩诃止观〉。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华严经》讲的止观,很玄妙的,很不容易进入;一开始就修“真空绝相观”,一切相都不存在,心内相、心外相,一切诸佛的色相,一切诸法一切的法宝,凡有形相都是虚妄,真空绝相。

这个真空绝相修成了,再产生“理事无碍观”;理遍于事,事就是理。理遍到事上,事就是理,理事无碍的,理无碍事也无碍。所以在一微尘里头能转**轮,就是这个涵义;那一微尘就是理,一切事都融在理,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无碍。

再进一步就是“事事无碍观”,不用理遍事,而事的本身,事事都无碍,那就到了华藏境界。

那种观,我们是修不成的,因为我们的心力不够,我们连叩头观想,都观不成。如果我们一叩头,你想“能礼所礼性空寂”,能礼的我所礼的佛没有,他的性、他的体是空的,是寂静的。就像我们讲那个“心寂”,我们连“心寂三昧”都还没有证得;“色寂三昧”更不可得了。“色寂”完了,是达到“心寂”,完了,达到“一心三昧”,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不是一句话;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七天当中可以一心不乱,七十天、一百天,你也可以一心不乱了。

依着这个修,是从出入息观的,如果你不观出入息,你就观“阿弥陀佛”四个字来转你的心,也不求什么还净,求能止住就行了。

一天当中,要是连在梦中,你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作意念的,而是自然的运转念,你死了还不生极乐世界吗?肯定的生。因为你的心已经跟极乐世界合了,已经跟阿弥陀佛,身土不二。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身土不二,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你这样观想久了,你跟佛合了。我念念的是阿弥陀佛,我就变成了阿弥陀佛,你已经在极乐世界了,这个深入一点。不过,大家听这类语言,听久了,就能够入了。开口骂人听脏话,熟悉得很,因为无量劫来根器很深,一来就现相,他就熟了。但你听这个,不晓得好多劫没有闻到,你听到这些话,还是不能进入的;你要从浅处说,别说多了,要一步一步入。

为什么修行的时候,要有善友,或者善知识?当你走错了,他马上给你拨过来。你不要想太多,数数就好了,就数十个数,你想这个很简单,你数数看,很不简单。十个,你还不错,等到二十、三十,你早错乱了,散乱早攒进来了。十个数数不成,等你把这个数数观修好了,才再进一步说随。

这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如果这个数字没有数好,你天天这样修。像你不能专修,一天抽一个小时,或者抽半个小时,最初修的时候,不要坐太久了,不要贪多,这也是贪。你贪多了,做不到。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为什么呢?你说:“我一定要坐三个钟头!”你有时间吗?你刚开始坐的时候。最初先坐十分钟,或者一刻钟;感觉不舒适,念头一错了,要起来不坐了,有时间了,你再坐一个十分钟,到渐渐入了,你就多坐。增加个一刻钟,增加二十分钟,增加半个小时,逐渐的增加,不要一下子,一定要坐一个钟头。还要来个双盘膝,表示精进,腿子一痛也定不下去了,别人一叫你,你一起来慌慌张张想办事,就把脚弄坏了。有很多人他的脚麻木了,入一喊他有紧急事,他就站起来,当时是不痛。过了,脚也不灵活了,走不成了,我就看过很多这种情形。

我们有个道友,要快过年了,他想要闭关,我说:“你别闭关了。你的事务很多,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再说吧!”他不信,还是要闭关,一下子就把腿摔断了。他是在夜间,屋子没有灯,他舍不得开,又怕浪费公家的钱,舍不得开电灯。那地下非常滑,年龄又大,他想上洗手间,一走啪摔倒在那儿,起不来了,腿也不能走了,又没有人来,就倒在地下。

过年前后,北京零下好多度,就那么冻着,等天亮了,他的弟子来了,才看见他的老师父倒在地下。问他发生有什么事?都摔了,就抬去医院治疗,有些事是不能勉强的。

精进是好的,下决心是好的,但是你要先衡量一下环境,看看自己的力量,要渐进的。顿入,我们是不可能的,修行的时候不要贪多,像我们好多道友也练习盘双腿,那是自然的,能盘上就不错,那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你盘上了,坐不了很久,腿又很痛,只要能坐就行了。

要注重在你的心上,别注重形式。我们很多道友注重形式,看别人也看形式,看他的威仪好不好,坐得端正不端正;说你打坐,先问他会不会跏趺坐。你问他会不会修心好了,跏趺坐有什么用呢?跏趺坐,你只能坐得住,就行了,不要求坐的形相,要求实用。

学一部经要实用,别在形相上讲,我听了什么经,听什么经又有什么用?那部经说什么?说断十恶、行十善,你断了吗?一天当中你检查检查,得要求实际,先审思,审思。我们要求达到什么,要先考虑到中间的障碍,跟我的事实能不能达到?不能达到,我的标准定低一点,别定太高,你不是想修行?想逐步深入、想了生死吗?随你沾边,生死已经开始了,不必急,也不要贪多;打坐也好,闻经也好,干什么也好,持圣号是最好的。我们要先把现实的生活灾难免了,之后才说到修行。

End

上堂开示颂

◎ 黄 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摘自《禅诗三百首》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慧远大师开示

慧远大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梦参老和尚开示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黄念祖: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黄念祖居士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对共产党员的开示

我最后还想说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在其他任何道场都没有说过。我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座的肯定有共产党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可以堂堂正正的,我毫不隐瞒,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你入党那一天,你肯定在党旗下宣誓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一)

博主:以下是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可谓字字珠玑,画龙点睛,振聋发聩,是学佛修行不可多得一篇法宝,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学习领悟,南无阿弥陀佛。黄念祖大德开示(一)《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色界有四禅,无色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二)

黄念祖大德开示(二)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三)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开示念佛方法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聆听虚云禅师开示记

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十月初六日,余因送宝生老和尚灵龛入塔,特由耒阳金钱山到南岳上封寺,恰巧我们久仰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也因中央请往重庆,顺便道来岳。当时祝圣寺大众曾请他老人家讲开示,我也随众参叩听讲,特提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来果禅师开示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几句话,是说用功人一天到晚心行上的事。见得要你们动、静一如,不分昼、夜,用功是要这样的。为甚么要这样?不可以歇歇吗?要晓得:你有这样真切的工夫,将来才有真切的悟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请法时开示自己认识自己

梦参老法师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