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1:30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富二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明神通中标列释。

第七明神通妙者。

此为四意一明次第二名数三同异四粗妙。

○前诸文中并立来意一门但寄在文前明之今则别列言次第者次前文来故云次第即来意异名也于中为三初举前生后次略示后文之相三上辨下正明次前有此文来初文二初举前。

来意者前论机应止是辨其可生可赴之相。

○次若正论下生后。

若正论化用益他即是三轮不思议化。

○次示后文相中二初列。

谓身轮口轮他心轮。

○次普门下释释中二初引普门证次游于下释经意。

普门品但有二文而兼得三意。

初明普门品但有二文兼得三意者经文先问次答问中具三答文但二问云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问身也云何而为众生说法问口也方便之力其事云何问意也答中句句但举身口以兼于意应以声闻身答身也而为说法答口也既有身口必兼于意或将应以两字即是意也善达机缘故云应以。

○次文又二初约身口表意次又化下从多少以论初又二谓法譬。

游于娑婆世界即是身轮而为说法即是口轮。

○譬又三谓譬合结。

如见莲华大知池水深。

若见说法大则知智慧大。

故两轮兼示他心轮也。

○次文又为三先正论多少。

又化他多示两轮示心轮少从多但二故无心轮。

○次引证。

经言其见闻者悉皆得度也。

○三正辨多用身口一切圣教但多有此二相故也又为四先释二身二鼓次此是下明身口所由二若示下明所兼之意四亦是下举二行以释二身二鼓。

示身轮者即是示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示口轮者即是示毒鼓天鼓。

初文中言药树王身者则示可畏破恶之形如大经第二十九菩萨品云譬如药树名曰树王于诸药中最为殊胜能灭诸病树不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虽不作念能愈诸病涅槃亦尔(云云)如意珠王身者示为可爱生善之形如大品第十云如摩尼珠所在住处一切非人不得其便其珠着身暗中得明热时得凉寒时得湿若在水中随物现色毒鼓者大经云譬如有人以诸毒药用涂大鼓于大众中击令出声闻者皆死此譬说于破恶法也如止观第五记天鼓者如忉利天所有妙鼓随天心念出种种声此譬说于生善法也。

此是慈悲熏于身口则有二身示现二鼓宣扬。

次意者虽现身口皆由意慈。

若示心轮即是示随自意随他意等也。

第三意者睹身口相则知意业今且引大经经从说边故名为语今文略语以证于意谓随自意等语必待意故也随自如珠如天随他如药如毒。

(△四举二行以释二身二鼓)。

亦是同于病行婴儿行。

二行对上亦应可见。

○次正明次第中二先法说。

上辨机感相关而妙理难显应须神通发动现于瑞相密表乎理。

○次譬况先举小譬次小尚下以小况大谓妙感应也。

世人以蜘蛛挂则喜事来鳱鹊鸣则行人至。

鳱鹊鸣者鳱鹊小鹊也西京杂记云干鹊鸣者则行人至亦可作?今时书本多作干字。

小尚有徴大焉无瑞以近表远亦应如是。

○次名数中四列数释名次第虚实后二寄名数中辨耳。

二名数者诸经所出名数不同今且依六种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身通无漏等也。

初如文。

此六皆称神通者如璎珞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心者天然之心也慧性者通达无碍也毗昙亦云障通无知若去即发慧性也当知天然慧性与六法相应即能转变自在故名神通地持力品云神谓难测知通谓无壅碍此解与璎珞同天心即是难测知义慧性即是无壅碍义。

释名中虽三文不同义意不别地持云神谓难测知者易云阴阳不测谓之神非佛教意也。

(△三次第)。

然此六法修无前后证无次第用亦任时故众经列次不同也。

(△四虚实)。

释论云幻术事是虚诳法法于草木诳惑人眼物实不变神通不尔实得变法使物实变如地有成水之理水有成地之义若金银得火则融水遇寒则结火寒是融结法结则实结融则实融若得天然慧性则实能如此变用自在所变水火令他实得受用而非其果报但是神通一时所作耳。

(△三同异)。

○神通不同者具如文列凡夫外道及四教也三教如文略释六通如止观第七记彼文并是发宿习通也复有生得通如鬼畜等有报得通如诸天等有修得通如诸声闻及诸外道三藏菩萨通教出假等修得又四若三藏二乘以无漏心依根本禅若诸外道以有漏心依根本禅通教二乘同通菩萨亦以无漏依根本禅别教菩萨初依根本用无漏心次依界外恒沙三昧后依实相发得妙通圆教初住初心虽别发得义同又约六即六根清净相似发得初住已上分真发得妙觉一位究竟发得今此文中即分真发既从圆位已后起应现通故知正是发得通也故大经二十二云通有二种一内二外外谓与外道共内复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萨菩萨修行大般涅槃所得神通不与小共故知即是别圆菩萨如上得通也。

三明神通不同者鬼道报得通人能服药亦得通外道因根本禅亦发通诸天报得通二乘依背舍胜处一切处修十四变化发得神通六度菩萨因禅得五通坐道场时能得六通通教菩萨因禅得五通依体法慧得无漏通别教地前依禅发五通登地发正无漏通任运常照不以二相见诸佛土。

前言十四变化者初禅二谓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准初禅说可以意得具如法界次第委释。

○圆教文相稍广者用今经意以余文助释于中又二先广释次料简初文中二先出不同。

圆教通者依今经及普贤观以鼻舌两根以为六数菩萨处胎经同他心宿命入意根摄。

○次然下申今经以六根为通之意余经不明者今经最广故知应用六根为通于中二先明意次今云下释。

然经文明鼻通最委悉取其互用无壅舌根取四辩无碍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而不取知味知味是报法经云诸根通利智慧明了也六根皆智慧即互用意也。

初文中云然经明鼻通最委悉者一切诸经不明鼻通非究竟说岂有诸根并得神通而鼻舌独无唯有今经六根清净于中鼻根文最委悉若华严明十种六根亦是六根皆有神通但彼经在果谓初住已去当知住前亦有似发华严又明十种神变即十通也一众生身二佛刹三供养四音声五行愿六调伏七成就八菩提九说法十住持。

○次释中二先明所依次文云下出通相。

今云六根之通不因事禅而发此乃中道之真真自有通任运成就不须作意故名无记化化禅不别作意故名无记任运常明如阿修罗琴化复能化故言化化中道真通任运如此与余通异论其修习皆缘实相常住之理。

初言无记化化如止观第一记。

○次释通相中二先且约眼根略释次见有下判真似初文三初略引此经。

文云得是常眼根清净既言是常即本性清净常性无垢染。

○次借毗昙自尔之言彼论在小此中在大自尔名同意义各别自尔秪是自然之异名耳。

毗昙婆沙云六入殊胜本自尔故。

言毗昙云六入殊胜者皆有通用故云殊胜自尔之名通于大小且引证大然小乘中于一切法立因缘已皆云自尔如青叶红华非染使然故云自尔通亦如是但是得禅自尔有通虽是作意即是诸禅自尔力也小乘尚尔何况大乘故今借小以证于大。

○三引央掘。

鸯掘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耳鼻舌身意皆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闻知等也彼者于佛为自于众生为彼众生谓为无常于如来是常也减修者依禅而修名为减修依实相修名无减修不见佛性名不了了见若见佛性名了了见又见实相理名了了识法界事名分明也。

具如止观第七记及第七文。

○次判真似中借华严意对辨之也。

见有二种一相似见二分真见相似者如六根清净中辨论其真见如华严所明佛眼耳鼻舌身意也此经中亦明真身通相所谓普现色身示一切众生所喜见身即是外身通也现身如琉璃十方诸佛悉于身中现即是内现身通也眼耳鼻舌等内外示现亦例如此是则圆教神通异于前辨(云云)。

言内外身通者此是真如镜净任运能照以能照外现十界像故外像现内也有此二用故分内外论其实体内外不二。

○次料简中言三根增减者此引大论四十文云鼻舌身三者但引彼论云有增减若对六根与今不同意云论文许有增减何妨今经眼鼻身三数劣余三是故引论以例今经故云若例此义余如?说于中三先例不同。

问若以六根为六通者云何功德有增减答大论四十云鼻舌身同称觉眼称见耳称闻意称知三识所知为一三识所知为别而三识助道法多故别说三识不尔故合说又三识但知世间事故合说三识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故别说又三识但无记法三识或缘善恶无记等又三识能生三业因缘故别说也若例此义三根种种义强故有千二百功德三根力弱故但八百功德者盖一途别说非经圆意。

○次引正法华证等。

正法华功德正等等千。

○三复引今经证互用。

今经显六根互用将三根足二百向三根而互用耳自在无碍能等如正法华说能缩如身眼鼻之八百能盈如耳舌意千二百经云若能持是经功德则无量如虚空无边其福不可限互用之意彰矣。

○次明粗妙中二先判次开初判中二先通叙变化所作不同次正释初文三初立。

四明粗妙者若言神通度物非但变己身同其正报亦变己国土同其依报。

○次引证。

如璎珞云起一切国土应起一切众生应也。

○三若应同正报下各辨不同。

若应同正报者即是示为十法界像也若应同依报者即是同十界所依处也。

○次正释中二先正次依依正各二先教次味初先正报约教中二先释次如是下结。

若应同四恶趣者用观恶业慈悲熏无记化化禅应作地狱等形质黑发缠身猴猿鹿马犬鹫鵽鸟修罗等像各各皆见同其事业若应人天身者是用观善业中慈悲熏无记化化禅作善道身如后身菩萨正慧托胎堕地七步盥洗手足杨枝自净纳妃生子猒世出家乃至天像亦复如是各各皆见同其事业若应作三藏二乘者是用析空慈悲熏无记化化禅起老比丘像共僧布萨律仪?矩各各皆见同其事业若应通教者是用即空慈悲熏无记化化禅作体法应观无生习应苦空等悉不可得各各皆见同其事业若应别教者是用即假即中慈悲熏无记化化禅起渐顿应示修恒沙佛法各各皆见同其事业若应圆教者是用即中慈悲熏无记化化禅起圆顿应示修一中无量无量中一皆各各见同其事业。

初文只是十界不同而四趣合人天合二乘合菩萨离寻意可见黑发缠身者饿鬼状出大论盥者古暖切洗也澡也涤也通论诸洗皆名为盥若别论者洗手曰盥洗足曰洗洗音铣洗头曰沐洗身曰浴?圆矩方。

如是应同正报不可称计可以意知不可以言尽(云云)。

○次若得下约五味中二先四味。

若得此意往望渐顿五味教中用神通者乳教所用神力若多若少但表两意一粗一妙三藏用神力若多若少但为一粗方等用神力若多若少三粗一妙般若用神力若多若少二粗一妙。

○次今经又三先总判是妙次别示妙相三总示妙相。

此经神力若多若少唯为一妙所以序品中瑞相有十咸皆表妙也。

初如文。

地皆严净表理妙放眉间光表智妙入于三昧表行妙天雨四华表位妙栴檀香风表乘妙四众咸有疑表机见万八千土表应此二明感应妙也地六种动表神通妙天鼓自鸣及而为说法表说法妙天龙大众欢喜表眷属妙又见佛子修种种行表利益妙此用神变若少若多俱表妙也。

次文中云地净表理妙者理者境也地既能持能生为诸法本故表理妙光表智者光处二眉之间故可表于中道智妙三昧表行者首楞严定正当妙行风表乘者风行于空而实非空不异于空乘乘实相乘非实相而不异实相地动表神通者地本不动而能现动实体非通而依实现通。

文云今佛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现希有事是妙神通也。

○次应同依报中二先重判所属两意不同次今且下正释。

若应同依报者有两意若国土苦乐由于众生非佛所作佛但应同而已若作折伏摄受者佛鉴机缘或作苦国或作乐国苦乐由佛不关众生。

初文者论其正报尚乃亦可生佛相摄但众生唯理诸佛事成故一切众生悉皆摄在佛境界中况所依土本是诸佛所化之境如世王土土必属王而万姓所居各谓自得其实王为万姓以治国万姓归王而立家是故以慈以忠更互相摄彼此相望而从王义强今为分于机应义异前从机说故云且从况诸佛寂理神无方所所依寂境号常寂光是故砂石七珍随生所感若依此意复由生造是故从之以立土为机。

○次正释中为二初释初意次若作下第二意初文为三初引大论总列次若戒下释所以三净秽下结归初文二初列。

今且释初意大论云有国土纯声闻僧或国土纯菩萨僧或菩萨声闻共为僧或净或秽。

○次皆由下结示。

何故差别皆由乘戒缓急。

(△次释所以)。

若戒缓乘亦急亦缓者即是秽土以声闻菩萨共为僧以戒缓故五浊土秽乘亦缓故是开三乘乘亦急故是显一乘娑婆是也戒急乘亦缓亦急者净土也戒急故土无五浊乘亦缓故开三乘亦急故显一安养是也乘缓戒急者即是净土纯声闻为僧此可知也戒缓乘急即是秽国纯菩萨为僧此亦可知。

次文者然乘戒四句文在大经具如止观第二记净名?初委释今且从略直对声闻菩萨而为缓急之乘直对净土秽土而为缓急之戒者为以大概摄诸土遍故也于一一土若欲委明应随诸教及三品戒各各对之为上中下具如止观第四卷中所言乘亦缓亦急者初开三后显一即初缓后急也亦是中间具有诸乘缓急四句依大经第六大无量寿经呼安乐为安养大论二十八云有佛土说一乘纯菩萨也有佛土杂如弥陀也多菩萨僧少声闻僧若大论中明安养国非三界者只是非此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无量寿经阿难白佛彼安养界既无须弥忉利诸天依何而住佛反质云此土夜摩乃至色界依何而住阿难默领反质意者此夜摩等既许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空而住具明土相复有多种共别不同如无动界虽是净土犹有男女及须弥等此同居净土既其不同同居秽土亦应不等委明四土横竖等相具如净名佛国品?此中大略示其纲纪以明神通现土不同若细分别乘戒缓急应分三观一观三品九品理观细对三品事戒缓急以验诸土声闻菩萨若纯若杂广寻经论以求其异知大小乘所被不同则不起此座而观法界。

(△三结归)。

净秽差别悉由众生高下苦乐不关佛也。

○次明国土应第二意中二先标意。

若作伏摄义者国由于佛不关众生。

以两属故故安若作之言。

○次佛以下正释中二先释次判初释中二释结初中自六四趣人天四教如文。

佛以观恶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起于秽国折伏摄受四趣众生也以善业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折伏摄受两趣众生也佛以析空六度等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或起于秽国或起净国折伏摄受声闻菩萨两界众生也佛以体空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或起净国或起秽国折伏摄受通教声闻菩萨两界众生也佛以历别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或起秽国净国折伏摄受别界菩萨众生也佛以即中慈悲与无记化化禅合或起净国或起秽国折伏摄受圆界菩萨众生也。

一一文中皆言或净或秽者教由乘种土藉戒净故戒有缓急使土有净秽故也既分菩萨四人不同应言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乘声闻既分两教二乘缓急亦四品不同一一皆言与无记禅合者无记是理慈悲是事事熏于理至理能用故云合也若圆教修无缘慈初心即合但用有广狭耳。

○如是下结。

如是种种为国不同皆由如来神力转变。

○次今将下判也通约依正者前正报文约教之中直列而已未判粗妙故今合判于中又二初约教次约五味初约教又二约教判者别教即约教道也。

今将此依正转变待三教作意神通悉名为粗譬如图画尽思竭力终不似真名之为粗若明镜写容任运相似名之为妙方便神通譬如粗画中道任运即对即应譬于净镜故为妙也。

○次约无记化化判者约证道也又二先正判次引经。

就无记化化禅所作神变自论粗妙若为九界众生用方便神力作净作秽若广若狭悉名为粗若为佛法界众生用真实神力作净作秽若广若狭悉名为妙。

初文者无记如镜众机如形发应如像像关形对非镜端丑但以形端丑判粗妙耳故不以多少广狭判也言净秽者如镜任运现像有通有别通像如土别像如形通别皆有净秽皆有粗妙是故山河为通所照人面为别所照故有通照端丑别照端丑合譬可知。

○次引经。

如经放眉间光照万八千土及三变土田比余经神力何足为多但为开发大事故言妙也。

○次约五味中三初正约五味次又诸经下重约粗妙难易转判三唯以一大事下约能所判粗妙。

又约五味论粗妙者乳教一粗一妙酪教一粗生酥三粗一妙熟酥二粗一妙法华一妙又诸经妙同粗异粗有二种一难转粗二易转粗易转者于诸经中已得为妙难转者今于法华无复两粗但有一妙。

难转谓二乘易转谓菩萨。

唯一大佛事因缘曾无他事假同九界神通众生自谓他事于佛常是佛事客作自谓贱人长者审知是子此即相待神通妙也。

三能所中即所粗能妙。

○次又诸下开。

又诸经诸粗神通隔妙神通者今经皆开权显实同妙神通是名绝待明妙神通此略记不周悉也。

如文然此中神通之名通于深浅故前判教中四俱神通但有粗妙耳若准下眷属妙中初乃别判以地前住前为神通已上名应后料简中亦通取之如妙音是神通来等今文通者以神通感应果上之变用耳故与应色相例判之粗则俱粗妙则俱妙思之可见。

○次说法妙中二标释。

第八说法妙者。

○释中二先明来意次正释初文为三初约说不说明来意。

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示。

为其机熟者说云因缘。

○次神通后明为来意也。

前药珠二身先以定动今毒天二鼓后以慧拔。

前虽通叙二轮三轮傍正正意但在身轮故神通预表当说法之先兆所以现瑞表于十妙前相若据行说则十妙之中说法为说若从教言之则十妙俱教故序中所表表当说十妙故前为二身今为二鼓若灭恶生善通于偏圆而二身二鼓无不咸妙。

○三演说下正明说意。

演说一乘无三差别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其所说法皆实不虚是故次说法妙。

○次正说中先列章。

即为六意一释法名二分大小三对缘同异四判所诠五明粗妙六明观心。

○次解释释中先略标释名意。

释法名者三世佛法虽多无量十二部经[(冰-水 〡)*ㄆ]罄无不尽。

○次正释名于中先出达磨郁多罗释。

先出达摩郁多罗有七种分别体一相二制名三定名四差别五相摄六料简七。

达磨郁多罗者此云法尚是阿罗汉佛灭度后八百年中于婆沙中取三百偈以为一部名杂阿毗昙又撰增一集三十卷此义依彼此中章门初一至五增数列之第一一法第二二法乃至第五五法。

体一者经以名味章句为体经无不然故体一也。

初云体一者同是名句等也诸经皆然故为一体。

相二者长行直说有作偈赞颂两种相别何者以人情喜乐不同有好质言有好美语故相别有二也。

相二者有于长行偈颂二种相故。

制名三者修多罗祇夜伽陀三部就字句为名不就所表授记等八部不就所表又不就字句从事立称方广一部名从所表何者修多罗等三部直说法相可即名以显所表如苦集灭道依名即显所表故就名以为名也授记等经所表之法不可但以言说要寄事方乃得显如授记经从事为名止明行因得果道理理托事彰事以言辨如法华中与声闻授记彰一切皆当得成佛寄授记以彰所显故名授记经无问自说经者圣人说法皆待请问然亦为众生作不请之师故无问自说又佛法难知人无能问若不自说众则不知为说不说又复不知为说何法故无问自说乃所以彰所说甚深唯证是以寄无问自说以彰所显也因缘经者欲明戒法必因犯彰过过相彰现方得立制此亦托因缘以明所显也譬喻经者法相微隐要假近以喻远故以言借况寄况以彰理也本事本生经者本事说他事本生说自生因现事以说往事托本生以彰所表名本事经托本生以彰所行名本生经也未曾有经者说希奇事由来未有者未曾有也示法有大力有大利益托未曾有事以彰所表也论义经者诸部中言义隐覆往复分别得明所显寄论义以明理也故授记等八经从事立称方广一部从所表为名者方广之理虽以名说而妙出名言虽寄事以彰然不可如事而取故不就名不就事就所表以为名也。

制名三者十二部中所制之名不出三义初言从字句者此之三部长行二颂只是字句耳次言寄事得显者谓所记是事所说是事结戒因事托事为喻本生事本事事未曾有事相最易知论义者假往复事三从所表表理深故。

定名有四修多罗名线经经体是名字而名从况喻祇夜偈陀当体为名授记无问自说论义等三经体事合目自余从事也。

定名四者从喻从体从体事从事也授记无问自说论义体事合目者如授记经记是当体所记是事无问自说说是当体所说是事论义往复名为当体所论是事不同二偈但是二种偈相而已以无孤起重颂事故其中所说各别有事不得名为孤起等事。

差别者修多罗有九种经云从如是至奉行一切名修多罗是则修多罗名通而体总皆名为经故名通就文字经体分为十二部故体总也第二就总修多罗中随事分出十一部即对十一部余直说法相者是别相修多罗三者论义经解释十一部经是则十一部为经本当知论所解释前十一部皆是修多罗又杂心中修多罗品亦对论以经为修多罗又如婆修槃?解提婆百论论为经本亦名论为修多罗又经云除修多罗余四句偈以为偈经即对四句偈经余长行说者是修多罗又云祇夜名偈颂修多罗即对祇夜颂偈所颂即是修多罗也又如分别三藏以敷置理教为修多罗对别毗尼阿毗昙也又如经说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对十二别教以通教为修多罗是九中初二偈亦是也。

(△差别有五是总科一者九种修多罗是别科因文不可断并入注中)。

差别有五者一者九种修多罗如文从通总至二偈言二偈亦在九中摄也又如分别至修多罗去但是敷置说理之教属修多罗不同二部故对二部得此藏名彼云别教非今家别即指大乘为别小乘为通。

偈陀者有四种如言法华有阿閦婆等偈涅槃二万五千偈是则偈经复是通总若四句为偈一字一句得名为经非一字一句皆名为偈但以圣言巧妙章句成就数句为偈故通得名偈二除修多罗余四句为偈三偈中重颂者名祇夜当知不重颂偈名为偈经四如修多罗通总随事克分别为异部以直说为修多罗当知偈中亦随事克分若授记因缘等别为异部以不随事直尔偈说名为偈经。

二者偈陀四中初言阿閦婆等偈者且准俱舍明十六重后数前十五重者初从十十增之至第十六重名矜羯罗初谓一十百千万亿兆京该梓欀构谏正载此即前十五重也第十六矜羯罗第十七矜羯罗矜羯罗为大矜羯罗第十八频?罗第十九频?罗频?罗为大频?罗第二十阿閦婆第二十一阿閦婆阿閦婆为大阿閦婆此第六经所列即第十六第十八第二十也言除修多罗者除长行也第三意中复除重颂孤起方名为偈第四意者于孤起中复除十部相方名偈经从通总来渐渐向狭若前明修多罗则宽狭不定。

○祇夜有三。

祇夜者名为重颂颂有三种一颂意二颂事三颂言。

○初颂意二先标次颂颂意下释。

颂意者颂圣意所念法相及事若颂心所念法相则名偈陀经若颂心所念授记等事则随事别为异经。

初颂意中释取所念法相方名祇夜中偈意次若颂下释余部意。

颂事谓授记等事亦随所颂事别为异经。

次颂事中亦简却余九部中事外方是祇夜中事。

颂言者若颂随事之言随事别为异经若颂直说修多罗者名为重颂祇夜经也。

三颂言中亦简九部之言直说之言方是祇夜之言二偈同是偈颂虽开为两同是偈中差别耳。

○授记有二于中先释名。

授记者果为心期名记圣言说与名授。

○次正释大小二别。

授记有二种若与诸菩萨授佛记莂是大乘中授记若记近因近果是小乘中记也。

○四者无问自说二。

无问自说有二种一理深意远人无能问二非不可问但听者宜闻佛为不请之师不请之师不待问自说也。

○五方广。

方广有二种一语广二理广。

○第六相摄应有多义文但列四。

相摄者就修多罗中出十一部若偈与直说相对言之修多罗中得出九部但无二偈偈陀中得出十部但无直说修多罗也祇夜中得出九部无修多罗亦无偈经也。

○料简全阙。

料简有无(云云)。

(△先出达摩郁多罗释已竟次大师正标释又二初标)。

○次大师正标释先直标十二名即别名也。

释法名者上起教中已说今标名互有不同翻译多异今依大智论标名者一修多罗此云法本亦云契经亦线经二祇夜此云重颂以偈颂修多罗也三和伽罗那此云授记四伽陀此云不重颂亦略言偈耳四句为颂如此间诗颂也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云如是语亦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一阿浮陀达摩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云论义。

此标法名全依大论三十七文论文甚广。

○次部者即通名也新译名十二分教恐滥部帙故也经名亦通于中三先略释。

部者部别各有类从也经者外国云修多罗此云线经线能贯穿经能经纬言能持法如线如经。

○次斥论师。

然阿毗昙杂心中说修多罗五义者乃是彼论师解义非翻名也。

○三举世经义以释出世也。

世俗亦对纬名经而训经为常如物经亘始终始终时别而物无改异不改异故名之为常。

(△先直标十二名已竟次释十二部别名义)。

修多罗者诸经中直说者谓四阿含及二百五十戒出三藏外诸摩诃衍经直说者皆名修多罗也。

次释十二部别名义者言出三藏外者即简小门三藏已尽取衍门为修多罗彼释大品故作此说况复今文释法华耶若如第一卷通途释者则不然下去皆须在大然文中释义皆通大小意在大也。

祇夜者诸经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定重颂上者皆名祇夜也。

和伽罗那者说三乘六趣九道劫数当得作佛若后尔所岁当得声闻支佛后尔所岁当受六趣报皆名授记夫授记法面门放五色光从上二牙出照三恶道下二牙出照人天光中演说无常无我安隐涅槃遇光闻法者三途中身心安乐人中癃残者差六欲天猒患欲乐色天猒禅乐光照十方遍作佛事还绕七匝从佛足下入是记地狱道入?入脐入胸入口入眉间入顶入者是记佛道论不见记修罗光当是开鬼道出修罗从容在于?脐之间耳。

授记中虽言二乘人天故知亦大又复通释放光[(冰-水 〡)*ㄆ]光等以表记也言入等者入记畜生?入记鬼脐入记人胸入记天口入记二乘眉间入记菩萨顶入记佛修罗既从鬼畜二道开出今且略言从鬼故寄?脐中间入也。

伽陀者一切四言五言七九等偈不重颂者皆名伽陀也。

优陀那者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如佛在舍婆提毗舍佉堂上阴地经行自说优陀那所谓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是名优陀那又如般若中诸天子赞须菩提所说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是名优陀那乃至佛灭后诸弟子抄集要偈诸无常偈作无常品乃至婆罗门品皆名优陀那也。

自说部中先举自说无我所等者且举小耳次即云又如般若方等正明大也从乃至已下去明通摄之相乃兼婆罗门事何但小乘耶。

尼陀那者说诸佛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

毗尼亦小一切通大况事毗尼本通于大。

阿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如中阿含长譬喻长阿含大譬喻亿耳二十亿耳譬喻等无量譬喻皆名阿波陀那。

譬中亦然先举阿含次通一切言亿耳者生时耳上自然有环评堪一亿金钱二十亿耳者亦耳有环堪二十亿故中阿含二十九云佛在给孤二十亿耳亦游舍卫在暗林中初夜后夜学习不眠精勤正住修习道品于是亿耳安坐思惟作是念言佛弟子中精勤我最第一不得解脱我家大富不如还家布施修福佛知彼心令比丘呼来至已礼佛却坐一面佛言汝实如向所念耶答实尔佛言我今问汝随汝意解汝在家时弹琴调弦琴随歌音歌随琴音耶答如是佛又言弦若缓若急有乐音耶答曰不也调和有耶答曰有也佛言极大精进令心掉散极不精进令心懈怠故当观察时与非时二十亿耳闻佛教已于闲静处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大论三十三广明。

伊帝目多伽有二种一者结句言我先许说者今已说竟二者更有经名一目多伽有人言因多伽目多伽名出三藏及摩诃衍何等是如净饭王强逼千释令出家佛选堪得道者五百人将往舍婆提令离亲属身子目连教化初中后夜专精不睡以夜为长后得道还本国从迦毗罗婆林五十里入城乞食觉道路为长时有师子来礼佛足为三因缘说偈(云云)说此三事本因缘故名一目多伽也。

次释本事中云已说者本谓谢在于往故云已说一目等梵音轻重耳言更有者大小部中复有此等本时之事耳言为说三因缘者如大论三十三释因目多伽云如净饭王强令五百释种出家堪得道者将至舍婆提城所以者何未离欲故若近亲里恐其破戒令身子等亲教化之初夜后夜专精不寐是故得道得道已佛还将至本国一切诸佛还本国时与大会诸天俱至迦毗罗婆仙人林中去迦毗罗婆城五十里是诸释种所游戏园此诸释种比丘以精进故以夜为长从林入城乞食觉道路长佛知其心有师子来礼佛足在一面住佛以三因缘故说偈云不寐夜长疲极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道佛告诸比丘汝本在家时放逸多睡今精进故觉夜为长本在家时驾乘游戏今着衣持钵步行疲极故路为长此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业故从彼佛时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堕畜生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如是长久生死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如是等经名因目多伽。

阇陀伽者说菩萨本曾为师子受猕猴寄攫胁肉贸猴子于病世作赤目鱼施诸病者或作飞鸟救于泫溺如是等无量本生多有所济皆名阇陀伽也。

次本生中云??胁肉贸猴子者大论三十三释本生经中昔有菩萨曾为师子在林中住与一猕猴共为亲友猕猴以子寄于师子时有鹫鸟饥行求食值师子睡取猴子去住于树上师子觉已求觅猴子见鹫持去在于树上而告之言我受猕猴寄托二子护之不谨令汝得去辜负言信请从汝索我为兽中王汝为鸟中王贵势同等宜以相还鹫言汝不知时吾今饥乏何论同异师子知其叵得因以利爪自??其肉以贸猴子于疫病世为赤目大鱼者出过去因果经经文广明?中略辨救于泫溺者大论云菩萨昔为飞鸟救诸泫溺诸商人等乃至溺水而心不退泫字(乎??切)混流也又救泫溺者如大论斥三藏中云于大海中自刺而令诸商人依之至岸等。

毗佛略者所谓摩诃衍般若经六波罗蜜经华首法华佛本起因缘云法云大云如是等无量诸经为得阿耨三菩提故说此毗佛略也。

毗佛略略字大论云(来夜切)。

阿浮陀达摩者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放光动地种种异相皆名阿浮陀达摩也。

优波提舍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广说诸义如是等问答解义皆名优波提舍也佛自说论义经迦旃延所解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说者亦名优波提舍经也。

○次分大小中二初大小相望以论通别次为缘下明通别意初又三初小九望大三对十二为通别次有人言下大九望小三对十二为通别三有经言下大一望小十一对十二为通别初文中三初略标三九别次释十二通小三又涅槃下明十二大小共。

二明分法大小者此经指九部为入大之本则九部是小三部是大盖别语耳。

初如文。

○次文又五初明通小。

通而为言小亦有记莂六道因果又阿含中亦授弥勒当作佛记岂非授记经亦有自唱善哉无问而说声闻经中以法空为大空故成论中云正欲明三藏中实义实义者空是阿毗昙所不申而成论申于空空即广经当知小乘通具十二部也。

言大空经者阿含经中有大空经经中广明是老死谁老死为人法二空如止观第六记。

○次故涅槃下证通小意三大品下举大品况四有经下若通小故大小俱十二五但是下释三别在于大则十二唯大。

故涅槃云先虽得闻十二部经但闻名字不闻其义今因涅槃得闻其义又云先虽得闻十二部经我意犹谓故不如是大涅槃经。

次故涅槃下十二通小者大经既云先虽得闻十二部者并指鹿苑故知鹿苑亦有十二如次文魔虽不能说顿十二部故知亦能说权十二部也亦为二乘说小十二部。

○三大品下举况。

大品亦云魔作比丘为菩萨说声闻十二部经。

魔说尚具十二况小乘耶。

(△四若通下故大小俱十二)。

有经言大小乘各具十二部若信六部通大小乘不信六部互不相通按此者即是大小俱有十二部也。

四引一经据信者情不偏于九则大小俱十二按此下结言若信六部通大小乘不信六部互不相通者河西云修多罗祇夜和伽罗优陀那伊帝目多伽优波提舍此六显现是故易信余六深隐是故不信复有人云但信六部不信六部不论深浅今谓不然将大小俱十二望大小各九各九是别各十二是通各九之中缘喻议三局在于小广问记三局在于大余之六部通于大小此以通难别故云既信六部通于大小不信余六三唯在小三唯在大故云不信六部互不相通此六若许通于大小则成大小俱有十二。

(△五释三别在于大则十二唯大)。

○五正释三九别中三初先通义。

但是小乘中说非大乘之义。

○次正立别。

故别让三存九。

○三何者下释小无三。

何者小乘灰断无如意珠身故无广经假令以法空为广说之文小乘根钝说必假缘无天鼓任鸣少无问自说虽有授记记作佛少。

○三明十二大小共。

又涅槃第七云九部中不明佛性是人无罪例此而言十二部中不明佛性是人有罪。

可知。

○次大九望小三中二先明大别在九。

有人言大乘九部除因缘譬喻论义大乘人根利不假此三斯亦别论。

○次通语下明大通十二。

通语大乘何得无此三经耶。

(△三大一望小十一对十二为通别)。

○三明一与十一中二先别立十一。

有经言小乘但让广经一部有十一部无方广者大乘说如来是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正理为方包富为广又理融无二亦名为等声闻中所无但十一部耳。

○次若言下亦通具十二。

若言小乘定有九不应复有十一部既取十一亦通有十二。

言十二部者大经十四云又有说者名十一部菩萨纯说大乘方等第十九云复有十一部经除毗佛略亦无如是甚深之义。

为缘别说或让三或让一以判大小乘(云云)。

次明通别意者如上所说一往赴机据理应以通说为正故第一卷中明一十六番十二部也通别之意意在于斯。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二

音释

(音干鳱鹊鸟名)。

(知滑切黄雀也)。

(古获切)。

(莫候切)。

(音隆疲病也)。

(市兖切腓肠也)。

(前西切)。

(胡畎切)。

?

(部礼切股也)。

(虚业切腋下也)。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持莲华菩萨的简介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持莲华菩萨相在哪里收藏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是哪里的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持莲华菩萨的实例

印度学者B•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有关“无量光”的内容中谈到“莲花手”这个概念时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

持莲华菩萨的形象特征

大乘佛教流行以后,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组合,逐渐取代了释迦牟尼、帝释和梵天的组合,尤其是观音菩萨,在佛教盛行地区可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崇拜对象。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