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九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2:41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九富九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前已释别名竟此之别名法喻合题然古人释诸经题或但从人如郁伽长者或但从法如大般若或从人法如仁王般若但作此说何能显于名下深致只如今家解妙法两字二百余纸岂但人法法譬而已如此消释尚恐不能尽经幽旨又复余经当机被物无多关涉若释此经不可率尔是故今师殷勤再三岂节外生文皆事不获已于中二初略对别名重辨次正释。

第二释通名者经一字也具存胡音应云萨达磨分陀利修多罗萨达磨此翻妙法分陀利此翻莲华已如上释。

初中言胡音者自古著述诤竞未生但从西来以胡为称应云梵音元梵天种还作梵语及以梵书梵天初下具如?及止观第七记此土书法本无从始但是大权随其方土为其制立是故仓颉初观鸟迹故感通传云仓颉造书台亦名高四台有人姓高兄弟四人造得此台名高四台仓颉于彼造书有云是迦叶佛说法堂故知迦叶佛密化此土。

○次正释中先列彼音轻重不同有翻无翻此方不定。

修多罗或云修单兰或云修妒路彼方楚夏此土翻译不同或言无翻或言有翻。

言楚夏者京华为夏淮南为楚音词不同所诠不异彼土亦尔虽同梵音诸国轻重不无少异。

○次开章中列章。

释此为五一明无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无四历法明经五观心明经。

○解释初言无翻者又二先列无翻次开五义初文二先立无翻。

言无翻者彼语多含此语单浅不可以单翻复应留本音。

○次述他解。

而言经者开善云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此间圣说为经贤说子史彼圣称经菩萨称论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称经也。

○解未全当是故须开以为五门五门并是毗昙杂心中意于中又三标列释。

既不可翻而含五义。

○列中先列。

一法本亦云出生二云微发亦云显示三云涌泉四云绳墨五云结鬘今只作五义不可翻。

○次列今家义开为三通释五义。

今于一中作三三五十五义一教本二行本三义本。

○释中又二先正释五义次释训初又二先释次结初文自五初释法本具三义者又二先散释次束为法门初文又二初通释次别释所言通者经是一切诸法之本。

今广释之言法本者一切皆不可说以四悉檀因缘则有言说。

○次世界下别释又二先略对。

世界悉檀说则为教本为人对治则为行本第一义悉檀则为义本。

○次广解广解中三初明佛言还以佛言为本次若后下明佛经为论之本三诸外下明斥外道无佛经本故法本义不成。

所言教本者金口所说一言为本派出无量言教若通若别当时被物闻即得道故经言一一修多罗复有无量修多罗以为眷属。

初言若通若别者一经通别诸经通别诸教通别故经下引证教本经云一一修多罗无量修多罗以为眷属者华严第二十五不思议品云随根性行广说不可说亿那由他修多罗一一修多罗初中后善出生一切句身味身又三十六云一切诸佛于一身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音声一一音声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法一一法说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句身味身法及句味名为眷属眷属只是随顺彼修多罗流类法耳。

(△次明佛经为论之本)。

若后人不解菩萨以佛教为本作通论别论申通别经令佛意不壅寻者得道良由其论有本故也。

(△三斥外道无佛经本故法本义不成)。

诸外道等虽有所说不与修多罗合戏论无本不能得道。

经是行本者示人无诤法导达通塞开明眼目救治人病如教修行则起通别诸行从此至彼入清凉池至甘露地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故知经是行本。

经是义本者寻一句诠于一义寻无量句诠无量义或寻一句诠于无量义寻无量句诠于一义若通若别寻诠会入故经是义本。

次义本中云寻一句诠一义等者如大经三十一因佛答迦叶阐提善根不定有断不断迦叶复问何故世尊作不定说佛言譬如医方皆为治病或于一名下说无量名如大涅槃亦名无生无出无作归依窟宅解脱灯明彼岸无畏等或有一义说无量名如天帝释名憍尸迦婆蹉婆摩佉婆因陀罗千眼天舍脂夫金刚宝顶等或有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如来义异名异复有一义说无量名如五阴亦名颠倒苦谛四念处四识住道时众生第一义身戒心慧解脱十二缘三乘六道三世等也名是能诠义是名旨大经从义故义为名本故后二句并义居先初立一名无量名不立一义一名及无量义一名者为酬迦叶是故不立若一义一名即当定义即是迦叶所难之辞是故不立此中文意为释经名从名诠义是故四句以名为先前后虽殊其意不别涅槃云名此中云句者如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今为存于诠差别名是故云句如云妙法莲华殊于诸典即差别也。

(△次束为法门)。

束此三种为法门者教本即是闻慧行本即是思慧义本是修慧见真法本之义尚已多含故不可翻也或言出生例此可知。

○次三发者亦二先通。

二含微发者佛以四悉檀说言辞巧妙次第诠量初中后善圆满具足如大海水渐渐转深。

○次闻教下别释别中亦先散。

闻教之者初闻世界悉檀次第领受分别法相微有解生渐渐增长明练通达又遍读诸异论广知智者意多闻强识以至成佛就此即约教论微发初闻为人对治即能起行始人天小行次戒定慧入无漏行见道修道遂证无学从小入大终于妙觉是约行论微发初闻第一义悉檀展转增广入于闻思暖顶世第一次入见谛得真第一义次入修道至无学从小入大见似真中道起自毫末终成合抱也。

○次束。

束此三发为法门者依小乘即三种解脱发依大乘初住中有教发是般若行发即如来藏理发是实相微发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

束中在初住前名教行理至初住时此三开发此约修得三德而说故从发心渐渐微发至初住位一时顿发从初受名故云微发又云若约小乘三解脱者性念处慧解脱约理共念处俱解脱约行缘念处无疑解脱约教应须委释出其义意。

三含涌泉者从譬为名也佛以四悉檀说法文义无尽法流不绝。

若闻世界说一句解无量句月四月至岁如风于空中自在无障碍说初心解已如涌泉何况后心何况如来犹如石泉流润遍益也若闻为人对治起无量行恒沙佛法种种法门一行无量行入善境界登八正直道若闻第一义理若虚空虚空之法不可格量遍一切处是名义涌泉。

束此为法门者教泉是法无碍辩行泉即辞无碍辩义泉即义无碍辩乐说通三处涌泉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

含涌泉中对四辩者教谓教法即十界教辞谓言辞即利他行义谓言旨即所诠理。

四含绳墨者佛以四悉檀说。

初闻世界裁爱见之邪教不为邪风倒惑得入正辙即教绳墨也若闻为人对治远离非道入好正济道品之路即行绳墨也若闻第一义裁爱见此岸得至彼岸不保生死亦不住无为即义绳墨。

束此为法门者教裁邪即是正语行裁邪即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义裁邪即正见正思惟等绳墨已自多含故不可翻。

五含结鬘者结教行理如结华鬘令不零落世界悉檀结佛言教不零落为人对治结众行不零落第一义结义理不零落。

束此为法门者结教成口无失结行即身无失结义即意无失亦是三种共智慧行亦是三陀罗尼教不零落是闻持陀罗尼行不零落行陀罗尼义不零落即总持陀罗尼若作严身释者即是约教名智慧庄严约行名福德庄严约义即是所庄严所庄严即是法身为定慧庄严也一切众生皆有法身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若修学定慧庄严法身则一切见敬也。

(△次结)。

旧云经含五义今则经含十五义岂可单汉翻胡名含之释如此(云云)。

(△次释训)。

训者训常今释其训天魔外道不能改坏名为教常真正无杂无能逾过名为行常湛然不动决无异趣名为理常又训法者法可轨行可轨理可轨今直释训已含六义况胡言重复而可单翻耶。

二言有翻者亦为五一翻为经经由为义由圣人心口故今亦随而释之谓教由行由理由一切修多罗一切通别论一切?记等皆由圣人心口是名教由一切契理行一切相似行一切信行法行皆由圣人心口故以行为由一切世间义一切出世义一切方便义一切究竟义皆由圣人心口故以义为由教由世界行由为人对治义由第一义悉檀又言经者纬义如世绢经以纬织之龙凤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说经菩萨以世界纬织经纬合故贤圣文章成又约行论经纬慧行为经行行为纬经纬合故八正文章成又约理论经纬者诠真为经诠俗为纬经纬合故二谛文章成二翻为契者契缘契事契义世界说是契缘随宜说是契生善随对治说是契破恶是为契事随第一义说是契义三翻法本者即教行理本如前释(云云)四翻线者线贯持教行理令不零落严身等义如前释又线能缝义缝教使章句次第堪可说法如支佛不值十二部线不能说法世智辩聦亦不得经线正语不成又线能缝行依经则行正违经则行邪又缝理者理所不印堕六十二邪理所印者会一究竟道也五翻善语教亦是善行教亦是善理教世界悉檀说即善语教为人对治即善行教第一义说即善理教是名修多罗有五种翻也。

余文可知。

○三和融中二初斥次今和融下正融通初又三初双斥二家次释论下二家引证三旧云下重斥无翻。

三和融有无者昔佛法初度胡汉未明言无翻者乃是河西群学所传晚人承用加以此代彼今传译焕烂方言稍通岂苟执无翻犹以多含为解若多含者何局五耶若有翻者以何为正义宁种种翻那得多若翻修多罗为经者修多罗有九谓通别修多罗藏等何不见周正十二部中经部三藏中有经藏耶若翻为契法本等者亦应改正十二部中有契部法本部线部善语教部三藏中应有线等藏彼诸处皆不从此翻何独通修多罗耶。

初如文。

释论云般若尊重智慧轻薄何得用轻翻重若尔即是无翻家证夫实相尊重不可说遂得作胡言而说何不得作汉语而翻若不可翻亦不可说此即有翻家证。

次二家引证中初无翻家云般若尊重智慧轻薄者译梵为汉汉音浮浅故安师云译经有五失及三不易译梵为秦如嚼食与人令人呕哕据此似如非不可翻但薄淡也今既已翻非全不可。

○三重无翻者意在共翻为经故且广无翻次方融通二计于中二初立旧无翻家。

旧云涅槃含三德不可用灭度为翻又梁武云灭度小乘法不可用翻大涅槃。

○次此未必下又四初总举大经次引今经并折三若谓下纵折四若执下以失意折。

此未必尔经言有涅槃大涅槃亦应有灭度大灭度此经云如来灭度岂非大灭度既以小灭度翻小涅槃何得不以大灭度翻大涅槃。

初二如文。

○第三又二初直以灭度名折。

若谓灭度偏不含三德者今作含释灭者即解脱解脱必有其人人即法身法身不直身必有灵智灵智即般若。

○次按经题以大灭度名折。

又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但标灭度含三宛然何得无翻耶。

○四失意。

若执一言则彼彼相是非不达佛意已如上说。

如文。

○次正和融中三初以令家如前所释融通。

今和融有无虚豁义趣若言无翻名含五义于一一义更含三义弥见其美若作有翻于一一翻亦具三义转益旨深任彼有无何所乖诤。

○次大经下引证融通。

大经云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如此通融于二家无失而有理存焉。

何不专凭一理而双是二家故引大经明双是意凡破立之法皆先出彼非彼二无大非何须固故双是二解以三意助之使双益其美复顺如来善权益物。

○三复次下助一家用义处中而立共翻为经又为二初明翻意。

复次圆义无方处处通入乃如上说若正翻名世谛不得混滥今且据一名以为正翻亦不使二家有怨。

○次何者下释所以又三初略立。

何者从古及今译胡为汉皆题为经。

○次若余下重略二家。

若余翻是正何不改作契线若传译佥然则经正明矣若等是无翻何不标微发涌泉等今正用经于多含义强含三法本三微发三涌泉诸绳墨结鬘等义亦含契线善语教训法训常等无不摄在经一字中余句亦如是。

○三诸大小下重立。

诸大小乘教皆以经为通名故不用余句也。

○四历法明经中二先历法次约教初又二先略明经体次正明历法初文又二先明此土三法次若他土下明诸土六尘初文又二初通立三法次明利钝互非初文二初略徴起。

四历法明经者若以经为正翻何法是经。

○次旧用下释三法相。

旧用三种一用声为经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大品云从善知识所闻也二用色为经若佛在世可以声为经今佛去世纸墨传持应用色为经大品云从经卷中闻三用法为经内自思惟心与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但心晓悟即法为经故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云云)。

○次明随根利钝异故各取者之二初总标。

三尘为经施于此土。

○次别释三文。

耳识利者能于声尘分别取悟则声是其经于余非经若意识利者自能研心思惟取决法是其经于余非经眼识利者文字诠量而得道理色是其经于余非经此方用三尘而已余三识钝鼻臭纸墨则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啖文字宁别是非。

然今古共以法为经者文从强说虽别立三法然声色两种必假法通若睹若闻不以意思无能令教与心相应。

○次他土中二先总立言亦六亦偏者或一土具六或一土偏一或二三四即如此土具足用三复有增强若单双具若尔何妨此土根性不等亦有因味及香触等即如下文通释者是于中二先释六相。

若他土亦用六尘亦偏用一尘如净名曰以一食施于一切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此即偏用舌根所对为经或有国土以天衣触身即得道此偏用触为经或见佛光明得道此偏用色为经或寂灭无言观心得道此偏用意为经如众香土以香为佛事此偏用香为经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

○次明此土不用之意。

此土三根识钝鼻不及驴狗鹿等云何于香味触等能得通达。

○次正释中二先假问徴起。

问根利故于尘是经钝者尘则非经耶。

○次答下正释释中二先通辨六尘皆具诸法。

答六尘是法界体自是经非根利取方乃是经。

(△先略明经体竟次正明历法然是前释中第二科一科两用)。

○次别释即正历诸法于中二先寄历十八界次是则下总结初文二初广约六尘次略例根识初六尘中初色极广次声渐略余四全略初广色中二初约色立相次结成三谛初又二初举一黑色次青黄下以余色例初黑色中二初一黑字历于有翻无翻及和通等次正以黑字为法界遍摄诸法即是结成三谛也初文二先总引大品色具诸法。

何者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此色能诠一切法。

○次正借色能诠诸义于中又三初诠无翻次有翻三和通初文五义即为五文。

(△初诠无翻初法本中先且积黑字为诸法本即是教本)。

如黑墨色一画诠一二画诠二三画诠三竖一画则诠王足右画则诠丑足左画则诠田出上诠由出下诠申如是回转诠不可尽或一字诠无量法无量字共诠一法无量字诠无量法一字诠一法于一黑墨小小回转诠量大异左回诠恶右回诠善上点诠无漏下点诠有漏杀活与夺毁誉苦乐皆在墨中更无一法出此墨外。

初法本中先且积黑字为诸法之本即是教本中云左回等者此以所表为善恶等左谓偏僻以表于恶右谓便易以表于善在上为胜以表无漏在下为劣以表有漏亦如梵书以十一点加于本音成十二字各有所表故知回转皆由于墨。

○次正诠法本即教行义三。

略而言之黑墨诠无量教无量行无量理黑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

○次黑墨下成三微发。

黑墨从初一点至无量点从点至字从字至句从句至偈从偈至卷从卷至部又从点一字句中初立小行后着大行又从点字中初见浅理后到深理是名黑色教行义三种微发。

从浅至深故云微发。

○又从黑色下涌泉。

又从黑色涌出点出字句偈不可穷尽涌出诸行无尽涌出义无尽是名黑色具三涌泉。

○次又下约诠裁邪。

又约黑色裁教行义邪。

○次又约下诠结鬘。

又约黑色结教行义鬘又以严身。

结鬘中二义今亦具之。

(△次有翻前经由为义在有翻科中故今此科是诠有翻字训附在有翻科中故言及也)。

○次又色下诠经是由义及训等。

又色是由由色故缚有六道生死由色故脱有四种圣人又色训法法色故能成教行理又色是常色教不可破色行不可改色理不可动。

(△三和通)。

○次又色下诠不可翻。

又色不可翻色义多含故。

文略准前可知。

○次又可翻下共翻为经今亦诠之。

又色可翻名色为经故。

(△次正以黑字为法界遍摄诸法即是结成三谛)。

○于诠经中具结成三谛以一切法不出三谛故非字亦字即双照空假。

见色经时知色爱见知色因缘生法知色即空即假即中色即法界总含诸法法界文字文字即空无点无字无句无偈句偈文字毕竟不可得是名知字非字非字亦字。

○次于一黑色既名为经经诠诸法故于经字广历十妙方是今文妙法之经于中先约迹文自为十即十妙也于中二先释次如此解下结功能。

墨色是经为法本者若于墨字生瞋断他寿命若于墨字起爱而作盗淫乃至于墨起痴而生邪见当知墨字是四趣本若于墨字生慈生舍乃至生正见者当知墨字是人天本若知墨字是果报无记无记是苦谛于报色生染即是集谛知字因缘所成苦空无我是道谛既知字非字不生字倒诸烦恼灭即灭谛知字四谛知字四谛能生暖顶若向若果贤圣解脱当知墨字是声闻本若于字不了名无明于字起爱恚是诸行分别字好丑是识识于字名名色字涉于眼名六入字尘对根名为触纳领染着即是受缠绵不舍是爱竭力推求是取取则成业名为有有能牵果是名生老病死苦轮不息是则十二因缘本若能知字非字无明即灭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无明灭则老死灭当知此字是辟支佛本若知字即空非灭已空字性本空空中无爱恚乃至无邪正字不可得知字者谁云何众生妄生取舍起慈悲誓愿行六度济众生入如实际亦无众生得灭度者当知此字是菩萨本若知字非字非字非非字无二边倒名净净则无业名我我则无苦名乐无苦则无生死名常何以故字是俗谛非字是真谛非字非非字是一实谛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是名境本若知墨字从纸笔心手和合而成一一字推不得一字一一点推亦不得字则无所不得心手即不得能无能无所知能所谁是一切智本字虽非字非字而字从心故有点从点有字从字有句从句有偈从偈有行从行有卷从卷有帙从帙有部从部有藏从藏有种种分别是道种智本虽非字非非字而双照字非字是为一切种智本雪山为八字舍所爱身是为行本我解一句乃至半句得见佛性入大涅槃即是位本我得三菩提皆由闻经及称善哉字即乘本若忘失句逗还令通利与其三昧及陀罗尼即感应本依文学通即神通本依字故得语即说法本说字教他即眷属本勤学此字禄在其中即利益本。

前九可见十利益中云勤学此字等者通论五乘皆因勤学别论今经专能利益佛乘学者禄即是益。

如此解字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声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如此学问岂不大哉当知黑色是诸法本。

次结功能中云手不执卷等者卷轴是色今以色法遍一切法乃见一期佛法常在一尘岂假执于黄卷经耶是则一念具读一期色教色具众典未借口言如来一音出一切音此中遍诠何殊梵响一尘即足何须别思如此劝学岂与夫一经一论至皓首耶。

○次例余色。

青黄赤白亦复如是。

可知。

○结成三谛中四先结三谛次不可下历事双非三能于下劝诫四若于下结示。

非字非非字双照字非字。

初如文。

不可说非不可说不可见非不可见何所简择何所不简择何所摄何所不摄何所弃何所不弃是则俱是非则悉非。

次历事中色中诸法既在一色故不可说亦可寄事分别解释色是可说色中诸法则不可见色为法界无可简择复须简九以从佛界即空故无所摄即假故遍摄弃等重释于摄遍摄故不弃无所摄故遍弃同一法界故俱是法界离念故俱非。

○三劝诫中二先劝。

能于黑色通达一切非于一切非通达一切是通达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一切法正。

○次若于下诫。

若于黑色不如是解则不知字与非字黄白赤青有对无对皆不能知。

○四结示中二先结。

若于黑色通达知余色亦如是。

○次示今经意。

此即法华经意以色为经也。

今经秪是开显十妙色具十妙及一切法故是今经意也。

(△次声渐略)。

○声中二先诠诸法。

声尘亦如是或一声诠一法(云云)。

○次略示三谛相余文指同。

耳根利者即解声爱见因缘即空即假即中知唇舌牙齿皆不可得声即非声非声亦声非声非非声声为教行义本种种等义皆如上说即是通达声经。

(△余四全略)。

○次香下余四尘例。

香味触等亦复如是。

文云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即此意也。

次引证中云但举资生等余摄有翻等及十妙等并如前。

○次余根识中二先引例次引证根识皆为所观故也。

外入皆经周遍法界者内入亦如是内外入亦如是。

初云外入等者如相传云有三藏至此嗅春秋书云有血腥气嗅周易云有玄气故知鼻根具知诸法故经中鼻根最为委悉余身根等例此可知六尘皆具一切诸法更互相摄犹如帝网。

经云非内观得解脱亦不离内观(云云)。

○次总结亦不出三谛文举尘识略不列根又三初结三谛次自在下叹三若欲下结用义势。

是则一尘达一切尘不见一尘一切尘通达一尘一切尘于一识分别一切识亦不见一识一切识而通达一识一切识。

初文初句假次空通达下中识中例知。

(△次叹)。

自在无碍平等大慧何者是经何者非经。

何者下如前是则俱具三谛等。

(△三结用义势)。

若欲细作于一一尘识例可解有翻无翻以三义织之后用三观结之(云云)。

(△次约教)。

历诸教分别经者若言理绝文字文字是世俗寄字诠理理可是经文字非经六尘等皆是经诠非正经也此即三藏中经耳若无离文字说解脱义文字性离即是解脱六尘即实相无二无别如上所说者圆教中经也带三方便作此说者方等中经也带二方便如此说者般若中经也带一方便作如此说者华严中经也。

次约教中文不次第五时义足圆是法华藏是鹿苑。

○次观心经中具约前来四段明经又二初标。

五明观心经者皆类上为四也。

○次释释中先无翻中三初来意次正约十五义三结。

一类无翻者心含善恶诸心数等当知此心诸法之都何可定判若恶是心心不含善及诸心数若善是心心不含恶及诸心数不知何以目心以略代总故知略心能含万法况不含五义耶华严云一微尘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即其义也。

初华严一尘有大千经卷如止观第三记。

心是法本者释论云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无心无思觉无思觉无言语当知心即语本心是行本者大集云心行大行遍行心是思数思数属行阴诸行由思心而立故心为行本心是理本者若无心理与谁含以初心研理恍恍将悟稍入相似则证真实是为理本。

心含微发者初刹那心微微而有次心若存若亡次渐增长后则决定畅心而发口是语微发初心习行行犹微弱次少树立后成大行即行微发初观心不见心理更修仿佛乃至相似真实即理微发。

心含涌泉者心具诸法障故不流如土石压泉去壅涌溜若不观心心闇不明所说不长若观心明彻则宣辩无方流溢难尽岂非语涌泉若不观心行则有间以观心故念念相续翻六蔽成六度六度摄一切行是行涌泉若能观心如利钁斫地磐石沙卤理水清澄滔滔无竭即义涌泉。

心含结鬘者观念不谬得一闻持穿文无失观心得定共力穿行无失观心得道共力穿义无失又观心得定慧严显法身此皆可解又心是绳墨若观心得正语离邪倒说观心正则勉邪行心无见着则入正理事行如绳理行如墨弹爱见木成正法器也。

(△三结)。

是为心经多含略示十五义(云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九

音释

(于用切塞也)。

(居縳切大锄也)。

(竹角切斫也)。

(郎古切沙卤埆薄地也)。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四巳二、四正断2 午一、结前显后如是于四念住串习行故,已能除遣粗粗颠倒,已能除遣粗粗颠倒者:此中麤麤,义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九、本经详说沙门法及沙门果。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九卷

卷第二十九: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累积聚集一切的善根,即所谓小的善根、大的善根、广的善根、多的善根、无量的善根、种种的善根、微

宋智明: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九课 大千世界

第二十九课 大千世界经中说:虚空之中,世界无量无数,故国土众生,亦无量无数。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 (1),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则属虚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九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九卷赞颂偈诗。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归宗至真禅师颂一首。香严袭灯大师颂十九首。筠州洞山和尚颂一首。潭州龙牙和尚颂十八首。玄沙宗一大师颂三首。招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九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九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为亡僧下火:几度曾经恁么来。者回又是入天台。一堂道侣同相送。珍重峨嵋下五台。遂下火云:遏辣辣。上堂:近日亡僧迁化。此一则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王教授(大受)不识。左右别后。日用如何做工夫。若是曾于理性上得滋味。经教中得滋味。祖师言句上得滋味。眼见耳闻处得滋味。举足动步处得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九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九卷大通本禅师禅师名善本、生董氏、汉仲舒之後也。其先家太康仲舒村。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颖、遂为颖人。初母无子、祷於佛像前。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本骨相秀异、方晬而孤。母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