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六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2:53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六富六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释此本门十妙于中自二先本迹次十妙所以先明本迹者以本迹名通故须通辨简通从别使今本迹昭然可观是故于中先通论本迹次别论本迹通论中二先列亦名生起次释。

第二约本明十妙者为二先释本迹二明十妙释本迹为六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得处也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约此六义以明本迹也。

初中言事理者只是真俗理教者真俗是理说此真俗名之为教教行等可解。

○次释中且为二先释次若约下结摄初文自六一一文中皆简通以出别又一一文皆三谓先释本迹相次明本迹相显理融三引文证。

一约理事明本迹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一切法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故文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云云)。

初理事中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谛指理也一切诸法事也即指三千为其森罗言从本垂迹者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是故始从理事终乎已今。

二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时所照二谛俱不可说故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教名为迹若无二谛之本则无二种之教若无教迹岂显谛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三约教行为本迹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则有修因致果之行由教诠理而得起行由行会教而得显理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文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云云)。

四约体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证于法身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体起应身之用由于应身得显法身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文云吾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此说。

五约实权明本迹者实者最初久远实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故名为迹非初得法应之本则无中间法应之迹由迹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文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

六约今已论本迹者前来诸教已说事理乃至权实者皆是迹也今经所说久远事理乃至权实者皆名为本非今所明久远之本无以垂于已说之迹非已说迹岂显今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六重本迹前之五重通已通今通本通迹恐滥迹故于一一重显了释云本时实相乃至最初实得实相又以第六已今一重判前五重有本有迹验知前五皆属于本又六重末相显理融中皆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者借肇公言叹本迹理肇公虽有本迹之言本之与迹皆属于迹今言不思议者约事则本昔迹今约理则无复今昔故知理体皆不思议若约今之五重本迹准义说者约事则有本中事理迹中事理约理则无复本迹事理之殊是故皆云不思议一乃至余四亦复如是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门及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故云已说事理乃至权实名之为迹今说事理乃至权实皆名为本故知若无迹中事理乃至权实何能显于长远之本又已今之言虽异前五亦是一往指于寿量名为今本若望初本则应又简已今不同法华已前诸经已今仍属于迹今经所明乃是真明久远之本即是已说已今为迹今说已今为本方是实说所以六门引证之文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何然前三复通本之与迹俱有事理乃至教行体用等三通中复别既云本用本权非迹文能显况以本门为今灼然不可引迹为是义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前之三文既在于因本因狭故但以迹例本故但引迹门。

○次结摄中言若约已今论本迹者去至不思议是却明前来五重本迹以摄十妙有本有迹别约今经本门所明十粗十妙方乃名本乃名本妙又将六重望于十妙有全有缺有多有少故重明之于中为三初正明相摄次最初下简示三若无下总明相显理融。

若约已今论本迹者指已为迹摄得释迦寂灭道场已来十粗十妙悉名为迹指今为本总远摄最初本时诸粗诸妙皆名为本若约权实明本迹者指权为迹别摄得中间种种异名佛十粗十妙皆名为权指实为本摄得最初十粗十妙悉名为实若约体用明本迹者指用为迹摄得最初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利益等五妙指体为本摄得最初三法妙也若约教行为本迹者指行为迹摄得最初行妙位妙指教为本摄得最初本时智妙若理教为本迹者指理为本摄得本初之境妙指教为迹摄得本时之师教妙兼得本师十妙若理事为本迹者指事为迹摄得本时诸粗境指理为本摄得本时诸妙境。

初文乘便六双之中从后逆释若释已今即知余五故逆次释也所以六门明摄不同者以六门中三因二果已今复是今经二门是故随义所摄不同。

最初之本为本但本而非迹最后已说但迹而非本中间亦迹亦本。

次简示中云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等者最初实成既未垂迹故唯属本中间相望互为本迹又中间所成垂迹之时名为亦迹显本之时名为亦本最后已说即是今日已说迹门未显本时故唯属迹。

(△三总明相显理融)。

若无本时之本不能垂得中间最后之迹若无已说之迹不能显得今说之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若无已说即举今日迹门今说之本即举今日本门。

○次正明本迹中二先列。

二明本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

○次释释中文中自为十重释此十妙。

释此十妙又为十重一略释十意二生起次第三明本迹开合四引文证成五广解六三世料简七论粗妙八结成权实九利益十观心。

○初略释中自为十重于初文稍广余九文略初文三初举本次若十六下举迹比决三若留下拂迹显本。

一略释者本因妙者本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修因也。

若十六王子在大通佛时弘经结缘皆是中间所作非本因也若娑婆为墨东行千界方下一点点不点等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复过于是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弥勒补处以出假种智直数世界尚不能知况数其尘宁当得尽特是如来巧喻显其长远之相况以世智巧历算数耶文云我以佛眼观彼久远犹若今也唯佛能知如此久远皆是迹因非本因也。

迹文中云娑婆为墨至宁当得尽者此引迹门化城品文不合引于弥勒等言弥勒不知文在本门或是借于本中之文来此况喻假使迹中三千尘点补处智力亦不能知若定用迹文则应除弥勒等二十五字义理即顺师云恐别有意然虽引弥勒语势稍殊彼本门文但云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今此文中以出假智数世界不知况其尘数若取知尘只应合用出假智耳是故应用前文说也。

若留中间之因于后难信是故法华拂迹除疑权而非实我本行菩萨道时不在中间过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为本即是本因妙也。

言拂迹显本者但指若干尘数已前成佛则中间今日任运被拂久远之本任运可见下去九妙例皆如是。

○此下本果本国二妙唯有二文立妙及拂迹显本下之七妙直尔指本下更广释故此未论文并可见。

二明本果妙者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乃是本果不取寂灭道场舍那成佛为本果也尚不取中间之果以为本果况舍那始成云何是本但取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初证之果名本果妙也。

三本国土者本既成果必有依国今既迹在同居或在三土中间亦有四土本佛亦应有土复居何处文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按此文者实非今日迹中娑婆亦非中间权迹处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土妙也。

四本感应者既已成果即有本时所证二十五三昧慈悲誓愿机感相关能即寂而照故言本感应也。

五本神通者亦是昔时所得无记化化禅与本因时诸慈悲合施化所作神通骇动最初可度众生故言本神通也。

六本说法者即是往昔初坐道场始成正觉初转法轮四辩所说之法名本说法也。

七本眷属者本时说法所被之人也如下方住者弥勒不识即本之眷属也。

八本涅槃者本时所证断德涅槃亦是本时应处同居方便二土有缘既度唱言入灭即本涅槃也。

九本寿命者既唱入灭则有长短远近寿命也。

十本利益者本业愿通应等眷属八番十番饶益者是也。

○次生起中三初标来意。

二生起者此十种义赴缘直说散在经文今欲编次故须生起。

○次正生起。

所以本因居初者必由因而致果果成故有国极果居国即有照机机动则施化施化则有神通神通竟次为说法说法所被即成眷属眷属已度缘尽涅槃涅槃故则论寿命长短长短之寿所作利益乃至佛灭度后正像等益。

○三义乃下结意。

义乃无量止作十条收束始终复成次第也。

(△即玄科三明本迹开合)。

○次同异中二先立。

三迹本同异者迹中因开而果合合习果报果为三法妙也本中因合而果开开习果出报果明本国土妙也。

○次作此下释释中又二先明开合意。

作此同异者依于义便互有去取。

○次迹中下正明开合于中四先明迹中因开果合次明感应等不开不合三本开下明本中因合而果开四利益一亦同感应等意。

迹中委悉明境智行位本文语略通束为因妙得意知是开合耳果妙者即是迹中三轨妙也。

初文迹中离因为四合果中寿命涅槃为一三法合此本门涅槃寿命。

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名同上也。

次感应等本迹俱有二处名同同是果上之用。

○三明本中因合如前但明果开迹中无果名即成离三法以为果等三本中有果名故但云离二于中为三先释开意。

本开涅槃寿命妙者久远诸佛如灯明迦叶佛等皆于法华即入涅槃义推本佛必是净土净机。

今佛法华未入灭故未论涅槃往佛既于法华唱灭皆是净机。

○次又往事下约事已定正明开出。

又往事已成故开出涅槃等妙也。

○三迹中下重释迹中不用所以。

迹中无此二义者释迦虽于法华唱言涅槃而未灭度此事方在涅槃故迹中不辨。

利益同上也。

最后一妙二处名同而今昔时异既本迹十开合之殊若不了迹中十门安能晓此理等六义及以因等十妙旨归。

(△四引文证成)。

○次引证文三初引文意次正引三结初文三初略示引文处所。

四引文证者不远索他经亦不通引部内但就本门证成十义也。

○次然先佛下明本文略意。

然先佛法华如恒河沙阿閦婆偈今佛灵山八年说法胡本中事复应何穷真丹边鄙止闻大意人见七卷谓为小经胡文浩博何所不辨。

○三今就下明文略而义周。

今就数纸之内十证宛然。

(△次正引)。

文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者即是本之行因妙也文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亿那由他又云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此说即是本果妙也文云我于娑婆世界得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又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导利众生此之国土非复今时娑婆即本国土妙也文云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此即本时照机之智是感应妙也文云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又中间文云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即是垂形十界作种种像验本亦然是本神通妙也文云是诸菩萨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今皆住不退修学我道法又中间或说己事或说他事验本亦然即本说法妙文云此诸菩萨身皆金色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即本眷属妙也文云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又云今非实灭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往缘既讫而唱入灭中间既唱涅槃例本亦有涅槃即本涅槃妙文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年即寿命大小即长短常无常也中间既尔本寿亦然即本寿命妙也文云又以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即中间利益又云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即迹中之益迹与中间既尔例本亦然即是本利益妙也。

十据在经非人造也。

○第五广解十文文自为十于中又二初总明本妙意次正释初文又三初略明来意。

五广释者夫非本无以垂迹若能解迹则亦知本为未解者更重分别。

○次但本极下明本远难知。

但本极法身微妙深远佛若不说弥勒尚闇何况下地何况凡夫。

○三虽然下明不可不知。

虽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如来功德何容不识今略依经旨仿佛推寻。

○次正明因妙又二先释次料简初又三初立本次迹因多种下引迹辨异三以三义下拂迹显本下去九妙分文皆然初文又三初引文次释三一句下结本因四义下九皆然。

本因妙者经言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者慧命即本时智妙也我本行者行是进趣即本行妙也菩萨道时者菩萨是因人复显位妙也一句文证成三妙三妙即本时因妙非迹因也。

(△次引迹辨异)。

迹因多种或言昔为陶师值先释迦佛三事供养藉草然灯石蜜浆发口得记父母名字弟子侍人皆如先佛即是初阿僧祇发心既不明断惑知是三藏行因之相也或言昔为摩纳值然灯佛五华奉散布发掩泥跃身虚空得无生忍佛与授记号释迦文大品亦云华严城内得记义与此同并云断惑故知通佛行因之相也或言昔为宝海梵志删提岚国宝藏佛所行大精进十方佛送华供养既为宝藏佛父又是弥陀之师称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知是别圆行因之相。

言藉草然灯等者大论第四释佛与阿难先世因缘中云释迦先世作瓦师名曰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彼佛弟子名如今佛弟子与佛俱至瓦师舍宿瓦师以草座然灯石蜜浆施佛及比丘发誓愿当来五浊之世作佛佛及弟子如今佛名字不异昔为摩纳者具如瑞应然灯授记得无生忍故知是通佛也昔为宝海梵志具如悲华第二云有菩萨名寂意问佛其余诸佛世界清净今佛世尊何故处斯五浊而说三乘佛云净不净土皆本愿故我于过去恒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轮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有一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善知占相时生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天常来供养因为作字名曰宝藏后出家成道亦名宝藏转法轮度众生已次游聚落为圣王说法已王请安居王之七宝亦自申供养王有千子亦各三月供养广如经说乃至满二百五十年后宝海来至佛所得记作佛十方微尘世界众生凡是宝海先所化者一时成道宝海次劝轮王发心次劝太子发心次令诸天八部发心乃至三千世界皆发菩提心次于畜生地狱道中一一众生前现一佛身令得离苦七年之中人天八部无欲心者皆兴供养又是弥陀之师者彼授记品彼佛先入三昧现十方净土集诸菩萨先授宝海记宝海次授弥陀记次授轮王太子记云汝观人天及三恶道生大悲心断诸苦恼令住安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等轮王太子乃至一切诸天世人莫。

不皆是梵志劝其发心故皆是师。

○三拂迹中二先拂次若得下融通初文三初示拂之方法应求三义次今世下释拂迹方法意三若执下斥执迹之失。

以三义故知此诸因悉是迹因一近故二浅深不同故三被拂故。

初文者自一代教门无不皆云伽耶始成大乘融通无过华严经初亦云于菩提场始成正觉故知大小说成皆近故知是迹第二义者若是本因不应多种秪应修一圆因感一圆果既有四义深浅不同当知即是本实成后随顺物机机缘不同从本垂迹示四因相故知不同定属于迹第三义者但开寿量点出最初长远之本中间今日任运自废拂者拨也除也初为迹覆今拂却覆示真实本因妙既尔乃至利益类此可知。

今世已前本来已后中间行行悉是方便故知是迹因也。

次文可知。

○三失中三初明执迹迷本。

若执迹因为本因者斯不知迹亦不识本。

○次准下知上令识迹知本。

如不识天月但观池月若光若桂若轮准下知上光譬智妙桂譬行妙轮譬位妙若识迹中三妙拂迹显本即知本地因妙如拨影指天云何临盆而不仰汉。

准下知上此之四字应在轮譬位妙下或可书误即成两文各有法譬。

○三呜呼下叹责。

呜呼聋騃若为论道耶。

(△次融通)。

若得斯意迹本非本本迹非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次料简中问。

问经称本行菩萨道时者应在初住得真道时也中间应是诸地增道损生今之寂场应是妙觉妙觉显本应指昔初住此一途为允。

可知。

○答中二初总答非初住之难。

答文义不可文云尽行诸佛所有道法又云具足行诸道悉具足因乃是本因初住不得称悉具故非所指本因也。

○次又中间下举果况因。

又中间之果悉拂是权况今寂场之果何得为实又中间之果尚被拂者中间之因宁实因也故尔问非也。

○次本果妙中亦三如前初文二初引经立本。

二明本果妙者经言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

○次释。

我者即真性轨佛者觉义即观照轨已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即是起应资成轨也如此三轨成来已久即本果妙也。

(△次引迹辨异)。

本果圆满久在于昔非今迹成迹成又非一种或言道树草座三十四心见思俱断朗然大悟觉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名之为佛唯有此佛无十方佛三世佛者悉是他佛非我分身此即三藏佛果相也或言道树天衣为座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气而得成佛大品中说共般若时十方有千佛现问难人皆字须菩提释提桓因等亦是他佛非我分身此即通佛果成相也或言寂灭道场七宝华为座身称华台千叶上一一菩萨复有百亿菩萨如是则有千百亿菩萨十方放白毫及分身光白毫入华台菩萨顶分身光入华叶菩萨顶此名受法王职位穷得诸佛法底而得成佛华台名报佛华叶上名应佛报应但是相关而已不得相即此是别佛果成相也或言道场以虚空为座一成一切成毗卢遮那遍一切处舍那释迦成亦遍一切处三佛具足无有缺减三佛相即无有一异法华八方一一方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安置释迦悉是遮那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此即圆佛果成相也。

次举迹中四教不同中云或言道树草座三十四心等者俱舍婆沙智论所明三祇四阶成道菩萨今文出处非一道树天衣具如大品或言寂灭道场具如华严或言道场虚空为座等亦如华严普贤观大论三十八云声闻经说敷草座衍经中说或见敷草座树下或见敷天綩綖六天天衣不同随福所感或见无量由旬宝座。

(△三拂迹显本中二先拂次融通初又三初示方法)。

有三义故知此诸果皆是迹果一今世始成故二浅深不同故三拂中间故。

○若是下释上三义。

若是本果何得今日始成本果一果一切果何得前后差别不同自从今世之前本成之后百千万亿行因得果唱生唱灭悉是中间拂为方便寂灭树王何得非迹。

(△三斥失中二初明执迹迷本)。

若执迹果为本果者斯不知迹亦不识本。

(△次令识迹知本)。

从本垂迹如月现水拂迹显本如拨影指天当拨始成之果皆迹果指久成之果是本果也如此解者中间果疑?然皆尽长远之信其义明焉。

失等如文。

(△次融通)。

迹本非本本迹非迹迹本虽殊不思议一也。

○次国土妙中分文如前。

(△初立本三初引经立本次释三结)。

三本国土妙者经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导利众生娑婆者即本时同居土也余处者即本时三土也此指本时真应所栖之土非迹中土也。

(△次引迹辨异)。

○迹不同中又二初约他经次约今经迹门。

迹中明土又非一途或言统此三千百亿日月者同居秽土也或言西方有土名曰无胜其土所有庄严之事犹如安养者同居净土也或言华王世界莲华藏海者此实报土也。

初文中四土不同中云或言西方有土名无胜者涅槃云西方过三十六恒沙有土名无胜又云十方世界各有释迦净土首楞严中复云释尊有净土名一灯明是释迦本土此亦迹中之说。

○言常寂光土者又二先标。

或言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者。

○次释。

即究竟土也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饭业力所隔感见不同净名云我佛土净而汝不见此乃众生感见差别不关佛土也。

如本门中地涌菩萨下方空中住从地出已亦诣虚空七宝妙塔彼此虚空俱表寂光寂光理通如镜如器等者譬如诸天共宝器食如止观第三记。

(△次约今经迹门)。

若言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诸土净秽调伏摄受皆佛所为譬如百姓居土土非其有如父立舍父去舍存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而取佛土化讫入灭佛去土存此乃佛土不关众生也复次三变土田者或是变同居之秽令见同居之净或见方便有余净例如寿量云若有深信解者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声闻众僧者是也或见实报净例如见娑婆国土皆绀琉璃纯诸菩萨即其义也或见寂光等也法华三昧之力使见不同耳。

三变土田或见同居净乃至方便有余者三变之净皆据土相似同居净据移天人置于他土纯诸宝树宝师子座唯有诸佛及诸菩萨则似方便有余故着或言准文又应亦似实报无障碍土。

(△拂迹中二先拂次融通先拂中三初明拂之方法)。

有三义故得知诸土悉迹土也一今佛所栖故二前后修立故三中间所拂故。

(△次释拂迹方法意)。

若是本土非今佛所栖今佛所栖即迹土也若是本土一土一切土不应前后修立深浅不同今土已前本土已后皆名中间中间悉称方便况今之土宁得非迹。

(△三斥失中二初明执迹迷本)。

从本垂迹执迹为本者此不知迹亦不识本。

(△次令识迹知本)。

今拂迹指本本时所栖四土者是本国土妙也。

(△次融通)。

迹本非本本迹非迹非迹非本即不思议一也。

○四明感应中文句大同文后更加粗妙广狭料简耳。

(△初立本中三初引经立本次释三结)。

四本感应妙者经云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众生来至者感扣法身也我以佛眼观者慈悲往应也诸根利钝者十法界冥显欣猒不同也此指本时证二十五三昧感应非迹中感应也。

(△次引迹辨异)。

迹应多种或言一日三时入定观可度机此三藏佛照分段秽国九法界机析空感应也或言即俗而真不须入出任运能知此通佛照分段净国九法界机体空感应也或言用王三昧历别照十法界机此别佛照方便有余土次第感应也或言王三昧一时照十法界机此圆佛照十法界寂光土机圆感应也。

初四教迹不同中云三藏佛一日三时照机者及下通教皆云照九法界当教皆有三乘故也三藏中又如大论等云佛入城乞食者为女人父母所遮不得出故为病者故为欲令人见相好故为本无施心待乞方施者故如是有十因缘并三藏佛观机益物之相。

(△三拂迹中二先拂次融通拂中三初明拂迹方法)。

有三义故知诸感应迹而非本始成故不同故被拂故。

(△次释拂迹方法意)。

寂场树下始偏圆满故知是迹或前修后学深浅不同故知是权中间已来拂皆方便宁非迹耶。

(△三斥失中二初明执迹迷本次令识迹知本)。

从本出迹岂可执迹为本拂迹显本宜舍迹指本。

(△次融通)。

本迹迹本不思议一(云云)。

(△文后更加粗妙料简)。

复次或本感粗迹感妙或本感妙迹感粗俱妙俱粗应亦如是又本感广迹感狭或迹感广本感狭俱狭俱广应亦如是但取今昔判本迹不约粗妙广狭也(云云)。

次分别中云复次本感迹感粗妙相对四句者本文远指最初实得之时所被机缘亦有四教则三教为粗圆教为妙迹中被机亦不出四粗妙亦尔故今不从粗妙以判本迹但从最初名之为本当知本时粗妙俱妙迹中粗妙俱粗广狭可知应中四句粗妙如文又被多世界为广被少世界为狭最初垂应及中间等亦有广狭今亦不从广狭以判故知久成广狭俱妙中间今日广狭俱粗。

○次神通中文句大同。

(△初立本三初引经立本次释三结)。

五本神通妙者经言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又云或示己身他身示己事他事示己身己事者圆神通也示他身他事者偏神通也秘密者妙也若偏若圆皆是妙也此指本时神通非迹神通也。

(△次举迹辨异)。

迹通多种或言依背舍除入十四变化获得六通过外道胜二乘此乃三藏佛通也或言依体法无漏慧获得六通胜依背舍者此通佛神力也或言束前六通为五依中道发无漏通此六是别佛通也或言中道无记化化禅具六通一切变化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语默不相妨动寂无二理又如今经中六瑞变土等皆是圆佛通也。

(△三拂迹中二先拂次融通初中又三先拂)。

以三义故推诸神通迹而非本始获近修拂疑等如上说。

(△次料简)。

又四句料简亦如上。

又四句料简如上者本通粗妙迹通粗妙以为四句本迹广狭四句亦尔亦不以粗妙广狭而判本迹但取最初以之为本。

(△三令识迹知本)。

然从本垂迹迹则非本拂迹显本宜弃迹指本。

(△次融通)。

本迹迹本不思议一也。

○六说法妙中。

(△初立本三初引经立本次释三结)。

六本说法妙者经言此等我所化令发大道心今皆住不退我所化者正是说法令发大道心者简非小说也此指本时简说非迹说也。

○明迹不同中二初略例涅槃三味出牛。

迹说多种若依涅槃明初后两味从牛而出若以义推中间三味亦应从牛而出。

○次何者下释释中二先释次问答料简初释中二初举譬次佛亦如是下正合初文又二先总别举譬次若牛下略以三教结初又二初总次若啖凡草下别。

何者凡犊啖凡草但能出乳不啖忍草故不出四味良犊调善不高不湿酒糟麦?五味圆满具足在牛但听饮啖随??而出。

初文言良犊不高原不下湿等者此引大经第二破旧医中云若是乳牛不食酒糟(酒真糟俗)麦?(分别)其犊调善(不驰空不骤有)放牧之处不在高原(涅槃)亦不下湿(生死)饮以清水(非欲浊也)不令驰走(不见散也)不与特牛同共一群(佛不共法)饮食调适(不饥空不饱俗)如是乳者名为甘露(秘密藏也)。

若啖凡草??即出乳啖下忍草??即出酪啖中忍草??出生酥啖上忍草??出熟酥啖上上忍草??出醍醐。

忍草者义含多种故别出四味如文。

(△次略以三教结)。

若牛出五味譬渐法也牛出醍醐譬顿法也牛出三味譬不定法也。

○次合中二先总。

佛亦如是偏圆满足在佛心中听机扣击说则不同。

○次善趣下别别中二先人天四教。

善趣机击出人天法轮析法机击出二乘法轮体法机击出巧度法轮历别机击出渐次法轮圆顿机击出无作法轮。

○次五味又二初约部从教次略对四教四佛正合五味并从牛出。

又两机击出第四第五味又一机击出第二味又四机击出四味除第一味又三机击出三味除第一第二味又一机击出第五味除四味。

初云两机击出第四第五味者此华严中别圆两教此即约部从教立名余例可知。

复次三藏道场所得法如乳在牛起道场即说乳法轮通佛道场所得法如酪在牛起道场即说酪法轮别佛道场所得法如五味俱在牛道场起说次第五味法轮圆佛道场所得法如醍醐在牛道场起即说醍醐法轮。

次文者又约当分所说不同。

(△次问答料简)。

问大经云如食乳糜更无所须应是乳法轮答乳有多种粗牛出乳乳则为害善犊之乳是乳最良问乳既多种醍醐不一答经以罗汉支佛为醍醐故知优劣此中大有义宜熟思之。

(△三拂迹中二先拂次融通初又三初示方法次释意三结释)。

例三义往推上诸说法迹而非本始满始说中间被拂中间满中间说尚皆方便况今满今说宁非迹耶执迹则俱失拂迹则俱解。

(△次融通)。

非迹非本不思议一也。

复次已说为迹今说为本已本今迹俱迹俱本(云云)或实本权迹四句(云云)体用乃至事理四句(云云)。

复次下复以四句分别已今故知初明已今本迹犹是一往已迹今本如前分别已本今迹者已本者最初也今迹者迹门是今迹佛所说俱迹者本成已后迹门已前为已迹今此本门亦是迹佛所说故也今已俱本者最初为已本本门为今本权实乃至事理四句云云者各以已今本迹相望为四句也如已实今权已权今实俱权俱实乃至事理亦复如是但以最初为已为本例前可知。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六

音释

(卢含切)。

綩綖

([綩-(夗-夕) 匕]音[宛-(夗-夕) 匕]綖音延[綩-(夗-夕) 匕]綖坐褥也)。

(下楷切惊也)。

(五骇切痴也)。

??

(音构取牛乳也)。

?

(音弋麦皮也)。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辛二、品类建立2 壬一、广征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六卷

卷第二十六: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各种珍宝庄严的车子,布施给诸佛、诸菩萨、师长、善友、声闻、缘觉等无量的福田,乃至于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这些大众,有些是从远方而来,有些是从

宋智明:第二十六课 四重因缘观

第二十六课四重因缘观这里的因缘指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十二支。如下: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行过去世所造作一切业。识投胎时一刹那的意识妄念。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识和身体。六入胎中位诸根具足。触出胎后三至四岁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六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下至第十一世。第九世,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三十三人。一十三人见录。苏州笃福绍明禅师。泽州古贤谨禅师。宣州兴福可勋禅师。洪州上蓝守讷禅师。抚州覆船和尚。杭州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舒州法华山(全)举和尚语要师入院上堂示众云:夫第一义谛。非智辩所诠心机所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既到这里复且如何?直须坐断毗卢不存凡圣。还能如是么?若也未能。山僧重说偈言去也。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六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六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江给事(少明)人生一世。百年光阴。能有几许。公白屋起家。历尽清要。此是世间第一等受福底人。能知惭愧。回心向道。学出世间脱生死法。又是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六卷圆通讷禅师禅师名居讷、字中敏、出于蹇氏。梓州中江人。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一、去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十七试法华得度、受具於颖真律师。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会有禅者自南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