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四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2:06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四富四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四明法门中三先分别次判三开初分别中三初列经文。

四明法门眷属者此如普现菩萨问净名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在何所净名答云方便为父智度为母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此生法喜为妻慈悲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此法门以为眷属。

○次若尔下徴起。

若尔者法门不同深浅有异。

○三若三藏下历教分别教教通用而义各异若善四教化主各从四种权实智生四教物机闻法生喜各发弘誓誓境不同故令四人慈悲各异初念善心究竟果舍当分自别各不杂乱己心尘劳随四智转四四谛异故道品不同各开三脱四佛正觉若得此意此义自显无俟委论至别教中别引无量义十住宝性等意若通上下亦应可见。

若三藏法门观真为实观假为权以此二智满即名为佛佛即导师慈悲六道即是女令他善顺真谛名为男得此法时喜名此为妻此心中修诸波罗蜜道品等即是善知识也若通教中法门眷属者观诸法如幻如化体达即空为实分别四门同异为权于此二智生解名导师慈爱众生为女令生善直心为男行六度道品为知识是为通教中法门眷属(云云)。

若别教法门恒沙眷属真俗合为权智是父中实理为母无量慈善无量道品诸波罗蜜通达无滞道种智分明观机识药即是别教中眷属故无量义云诸佛法王父经教夫人母和合出生诸菩萨子十住毗婆沙云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宝性论云大乘信为子般若以为母禅胎大悲为乳母诸佛如实子阐提谤大乘障外道横计身中有我障声闻怖畏生死障支佛背舍利益众生障菩萨修四法为对治修信修般若修虚空定首楞严定修大悲得清净法界到彼岸见如来性生如来家是佛子也既道见如来性生如来家当知用如来为父也无量法门不可说不可说皆能生佛子(云云)。

宝性论云等者以大乘信为初生子此子即以实智般若为所怀母用首楞严以为胎藏既出生已必假大悲将护信心为所养母至于初地方得分名如实子也阙父者即以般若实智兼之言四种障菩萨能治者亦可通于三教菩萨首楞之名虽即在大义可通用此定本在别圆教中南岳随自意等文亦以义通通于通教唯三藏中无此名耳然须分于能治相异言无量法门至皆能生佛子者生佛之子名生佛子又佛即是子佛从法生故佛是子跨节则诸教法门皆从圆生当分则各各自有无量法门生当教佛果。

若圆教法门明眷属自行三谛一谛为实化他一谛三谛为权随情一谛三谛为权随智三谛一谛为实从此不思议生解一心具万行之善为男无缘大慈为女闻佛知见生喜为妻非净非垢等中道道品六波罗蜜为善知识如是等实相圆极法门以为眷属初住之中便成正觉能八相化物即是导师前来诸法门既粗生诸导师亦粗今法门眷属既妙所生导师亦妙也。

次圆教中言自行三谛者即权而实故云三一化他三谛者即实而权故云一三不分而分且作此说。

(○次判)。

用此意历五味教者乳教一粗一妙酪教但有一粗生酥有三粗一妙熟酥有二粗一妙法华但有一妙待粗意竟。

(△三开)。

诸经妙者自妙粗者自粗今经非但妙者为妙亦无复有粗絓是前来诸粗悉皆决了为一平等大慧妙法门也绝待意竟。

絓者结也非此中意亦挂也谓但挂诸经也淮南子云飞鸟不动不絓网罗楚辞云心絓而不解今皆开之故云皆悉决了余文可见。

○次观心眷属中二先列。

五观心眷属者即为六一爱心二见心四则四教也。

○次释释中二先释次明事下寄此文后总明功能初文三先释次判三又决下开初文自六前二文中二释结。

(△一爱心)。

爱心眷属者无明为父痴爱为母出生烦恼之子孙以贪着忆想欲得心中法门魔鬼便入如媚女思想邪媚媚之行人亦尔忆想偏邪邪物得入以鬼力故或生权解或生实解邪解生故鬼导师生起鬼慈善着邪法喜行邪六度道品得邪辩心明口利说诸法门即爱心眷属也。

(△二见心)。

邪相既利发得四见见心推画作诸法门心所见处为实同他为权心起爱为女心分别为男如是心中修六度为道品是名见心眷属。

释二如文。

(△次结)。

何者此之见爱不识己心苦集妄谓道灭不知字与非字如虫食木偶得法门之名有名无义岂非爱见耶。

(△四则四教)。

若能观心识爱见心皆是因缘生法无常生灭即有四番观心眷属如中论偈云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仍于四观各明眷属准前可知。

次约教者亦如止观记兼引楞伽经。

(△次判)。

判五观心为粗后一观心为妙。

(△三开)。

又决粗论妙人尚不自识己爱见心是因缘生何能识因缘心即空即假尚不识空假何能魔界即佛界于见不动修三十七品耶今观爱即是法性观见不动修三十七品魔界见界即是佛界于非字中而能知字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于一切法无不是妙。

此中前后合七眷属此之七名各有通别别在于七通名眷属者七皆于佛性自亲爱莫不臣顺然别名中前一从理次四从事次一从法次一从行于所从中通局不等初一名理俱通后六名局义通是故后六随事别受名故何者业生名义亦通上下事唯局凡所言通者从有漏业乃至不可思议业故业是缚义界内界外诸相并缚愿生名通后二义复通前业通兼愿正是业系复由愿牵是故从胜依愿立名事亦局凡通非无愿亦从胜立名亦通后事局小圣及以大贤不通于凡次应生名局义通小圣及以大贤或有应来通得名应事局大圣不通小贤次法门者名义乃通通于四教能化所化若师若弟若境若智事局出世不通于迷次观心者名之与义通世出世前二爱见唯世间故然法门及以业愿通应莫不观心但为随事得名既殊故以观心别置科目又净名所答正从理观然亦未得观心名者以对事立称观道不专故立观心唯对一境如是等义虽复分别未判未开前诸文中虽逐近略述未若文后总判总开故正释后复立一门法门及观在后复更自别开判。

明事眷属伏听学文字人明法门眷属伏行教人明观心眷属伏观心坐禅人三种法门并过其闻见(云云)。

○次利益妙中二先释名次正释自行功德指前五妙次后四妙已是益他受化得益于兹别立益虽不等同归法华是故名为利益妙也。

第十功德利益者秪功德利益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云云)。

○次正释中先开章。

此为四一利益来意二正说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观心中利益。

○次依章解释解释中所以不言序中益者序但预表当益当文无益可论若作表义神通妙中已略辨竟今初明来意中初总标益意次别明益。

一利益来意者诸佛所为未尝空过。

初文言所为者谓前感应神通说法三妙不空即是利益利益之人即是眷属。

○次释论下别明中二初引他经得益不同次今经下明今经妙益。

释论云佛入王三昧前放光度前者后放光度后者譬如网鱼前获后获见光闻法皆不唐捐净名云法宝普照而雨甘露即身口两益也华严思益并云放光破悭破瞋破痴等具如彼说。

初文中所引一论三经并明由佛得王三昧能身口两益语光指前神通语闻指前说法语身指前感应又语身亦通感应神通前言不空过者若度破获皆不唐捐通是利益别号引净名中法宝是现身普照是放光而雨是说法华严思益放光等者彼思益经第二网明菩萨放光遍照十方阿僧祇国一切烦恼病苦遇光快乐佛又放六度及一切法光皆悉对治众生悭等诸蔽及一切惑具如彼经及华严等。

○次此经中二先信解次述成。

今经四大弟子领佛开三显一之益佛言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说不能尽譬如大云起于世间譬形益也兴雷耀电譬神通益也其雨普等譬说法益也而诸草木各得生长即是四种眷属皆沾七益故次明利益妙也。

领解文略述成文广具有前来四妙方有今文利益言不能尽者具如药草?中明横竖不及等此明利益益多故也余意在文可见。

○次明正说益中文自分三先列。

二正说利益又为三先论远益次论近益三论当文益。

○次释释中初言远者此是迹门故且以大通为远于中又二先通叙次别释初文为四初略述益由次善生下明益相三死之下结示四故文下引证。

远益者即大通佛所十六王子助化宣扬双击毒天二鼓。

○益相中二先标次始人天下释相。

善生有浅深惑死有奢促。

善生通浅深恶灭亦通浅者若依大经破无明位方名杀人其实恶灭具如今文通于初后。

始人天善终至大树浅益也始初心最实终后心最实深益也始破不善终破尘沙奢死也始破无明终亦破无明促死也。

(△三结示)。

死之奢促是毒鼓之力善生浅深天鼓之力。

(△四引证)。

故文云破有法王出现于世随众生欲而为说法即二鼓之文义也。

○次别释中二先结前生后。

破有义如前说说法益义今当说。

○次列释列释中二先七次十初七中先大师次私释初文二先列。

略为七益一二十五有果报益亦名地上清凉益二二十五有因华开敷益亦名小草益三真谛三昧析法益亦名中草益四俗谛三昧五通益亦名上草益五真谛三昧体法益亦名小树益六俗谛三昧六通益亦名大树益七中道王三昧益亦名最实事益。

○次却以益反释眷属由益成眷属故也。

若二十五有因果益堪为业生眷属若真谛三昧体析益堪为愿生眷属若俗谛三昧五通六通益堪为神通眷属若中道王三昧益堪为应生眷属。

七益中并以三藏菩萨为俗谛三昧五通益者以未断惑故别教出假俗谛三昧六通益者且语断见思益名为无漏通望三藏菩萨全是有漏是故且与无漏之名。

(△次私释)。

私谓应有四双八益直是开前合后故言七益若开后合前亦是七益前后俱开即是八益所谓中道次第益中道不次第益若前后俱合则是六益(云云)。

章安云开前者开小草为因果两益合后者合中道次第不次第为一实事益俱开俱合准此可知次第益者即是别中约教道说耳。

○次大师开为十益于前七中亦不开中道次第不次第唯于小草开为因果又于中草开为声闻缘觉二益更加方便实报二益以成十益于中二先结前生后。

已略说七益竟今更广开为十益。

○次正释释中二先列。

一果益二因益三声闻益四缘觉益五六度益六通益七别益八圆益九变易益十实报益。

○次正释释中二初释次问答料简初文二初正释次若粗妙机下结初中自为十初果益中二标。

果益者即二十五有果报益也。

○释然因果益通二十五有者于果报身得现益相故名果益言因益者谓内心转修今初果益中三先释次此清凉下明益由三大经下引经结益。

有八大地狱谓阿鼻想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焦热大焦热一一各有十六小狱为眷属合一百三十六所此正地狱在地下二万由旬其傍地狱或在地上或在铁围山间傍轻正重重者遍历百三十六中者不遍下者复减其中众生常为热苦所逼不可具说闻者惊怖四解脱经称为火涂初入初出两时可化其中罪人宿世善根可发关宜而为圣人赴对应之或蒙光照或注雨灭火或调达婆薮开示说法热闷苏醒身体清凉获冥显两益诸苦得息八寒冰谓阿波波等亦有百三十六所乃至得冥显两益温暖适身是为地狱果上得清凉益也畜生者略有三种水陆空陆有三品重者土内不见光明中者山林轻者人所畜养强者伏弱饮血啖肉怖畏百端四解脱经称为血涂其中众生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得无所畏获冥显两益是为畜生果上清凉益也饿鬼者或居海渚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重者饥火节焰不闻浆水之名中者伺求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塞海填河四解脱称为刀涂其中众生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手出香乳施令饱满获冥显两益是为饿鬼果上清凉益也阿修罗者或居半须弥岩窟或大海边或大海底与诸天为憾恒怀怖畏雷鸣谓为天鼓龙雨变成刀剑此中众生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软言调伏获冥显两益是为阿修罗果上清凉益也四天下人虽果报胜劣俱有生老病死同是轻报泥犁其中众生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令所离得离所求得求获冥显两益也六欲天者地天别有修罗斗战之难通有五衰死相苦等地狱其中诸天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令获冥显两益也四禅梵王无想那含等色天虽无下界诸苦而为色所笼若命尽时不乐入禅风触吹身唯除眼识余皆有苦其中诸天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令获冥显两益也四空诸天虽无欲色界等苦如疮如痈如痴如箭入体成就细烦恼其中诸天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令获冥显两益。

初文者文中从省四趣自四四人合一六欲合一色界七有同为一释四空合一一一文中皆云其中众生乃至??显两益者语略意周具如感应妙中明感应相及同异中三十六句一界十界并相对中苦乐关宜二十五有及别圆等且语现益以对先世据理则通现在未来具如前文十界中说不可尽具思之可及说不可并张例不可全阙一一皆出其苦相为机次关宜等可知初地狱中言八大地狱者八热地狱地狱者梵云泥??此云苦具言地狱者从处为名八中各有十六小狱以为眷属则八个十六成一百二十八并根本八合成一百三十六狱故俱舍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谓煻煨粪屎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无间四门既各有四上七亦然八寒者且准他文云百三十六若准列八文一頞部陀此云疱谓寒风逼身生疱二剌部陀此云疱裂三頞哳咤四嚯嚯婆五唬唬婆此并从声为名也六嗢钵罗此云青莲华七钵特摩此云红莲华八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此并随身色为名也并在前所说地狱傍本处在下支??不定或近山河江海地下空及余处鬼本处在琰摩王界故此洲下过五百由旬有琰摩界纵广量亦尔从此展转以居余处或有端正受诸快乐犹如天中尚有丑陋今文稍略地狱诸相广如观佛三昧正法念阿含婆沙俱舍论等水陆空者此三是畜生所依处也大论又有三类摄畜生尽谓昼行夜行昼夜行五衰相者一者头上华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项中光灭四者两目数瞬五者不乐本座如疮等八圣种者具如止观第八记。

(△次明益由)。

此清凉益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而言之本由菩萨初观二十五有所防之恶而起于悲观二十五能防之善而起于慈以此慈悲熏王三昧不舍众生赴对关宜令得利益。

(△三引经结益)。

大经明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一意略如此也。

余由证二文可见。

○因益中二先与果益对辨难易同异次正释。

二番二十五有修因益者夫自他因果各随义便互举一边说之则易前果报益处所时节不同不得一身备论诸益从多人多处易显若明因益一人之心起无量业其义易显故约一人明二十五有因益也。

初文者一果辨多果则难一心辨多因则易故于一人心中可辨二十五有因益之相以王三昧力而应之也。

○正释又三初正释次合而下明益由三大经下结初文又二先正释次如是等下结初又二初总释次若无下别释。

云何因益四因坏益二十一因成益或一因坏益一因成益二十三亦成亦坏益。

四因坏益者四趣因也二十一因成益者四趣已上至非想也此语先持五戒顿离四趣因者是也一因成者非想也此一无坏故也一因坏者此一唯坏无成此中明益不可更云成此一故也此语先破地狱因说中间渐离故迭有成坏意亦可知若成就地狱及坏非想非此中意六天因果前三具如正法念等三界因果具如俱舍婆沙。

○次别释中亦四趣四人各辨六欲色空合明初四趣坏中二先释次此名下结益初又二先地狱中二先正明恶有。

若无戒自制纵其身口作四趣业名地狱人若舍恶持戒名见天人但禁戒严峻遇缘动退则恶业还兴或四重五逆焚毁塔寺此心生时恶起戒没是业熟成必堕恶道。

○欲离下立机缘中二初直明。

欲离此心成就戒善此有可发关宜之机感无垢三昧赴对应之恶心豁破地狱因息得冥显两益(云云)今人虽入道场忏悔恶心不转则恶业不坏恶业不坏得绳不断罪不得灭也。

○二明得绳者具如止观第七记。

○次余三趣因相略如止观十心中于中又二先正明有相次欲离下辨机缘初文自三。

若悭贪谄媚邀射名闻内无实德欲人称美此恶起戒伏堕于鬼中若无惭愧负债不还无恭敬心憍慢瞋忿贪婪饕餮此恶起戒伏堕畜生道若嫉贤妒能为胜他故而修福力蛆毒恶心方便坠陷惊怖于他是恶起戒伏堕阿修罗业。

○次机缘。

欲离此三恶心成就戒善善有可发关宜之机圣用赴对应之恶心豁破戒善完具。

如文。

(△次结益)。

此名四趣因坏人天因成获冥显两益此约人道修因作此释耳若约诸趣欲出地狱入畜欲出畜入鬼欲出鬼入修罗欲出修罗入人道皆传传有因因成业转此例可知(云云)。

○次辨二十一因者又二谓人天各先辨相次机感初文先四人中二先正释因相次明机感初又三先总标人因。

若坚持五戒兼行仁义孝顺父母信敬惭愧即是人业。

○次列。

人业有四品上中下下下。

○三判。

若就果报阎浮提为下下若就入道郁单越为下下。

(△次明机感)。

或时善心歇末恶念唯强善有可成恶有可灭关宜之机圣用赴对应之四恶趣坏四品善成获冥显两益(云云)。

此中但是略论机应正文在下二十一有一时总明。

○次六欲亦三先总辨因。

若修持十善任运无间善心成熟即天业。

○次故云下与四趣四人对辨同异。

故云纯恶心无善念间者即恶道业果时纯苦故善恶相间起即人业人中果报苦乐相间故十善任运成是天业天中果报自然故。

○三若修下别明因相六文不同。

若修十善兼起护法心即四天王业若修十善兼慈化人是三十三天业若修十善其心细妙任运成熟行住坐卧不恼众生善巧纯续是焰摩业若修十善兼修禅定摄心粗住细住者是兜率业欲界定是化乐业未到定破事障是他化业。

此中乃至下四禅四空不别明机感总在无色文后一时通明。

○次四禅中四禅自为四有于中初禅加梵王四禅加无想故略释所加仍不明五圣但是文略。

四禅是色界业兼于慈悲喜舍心数法中得定是梵王业灭心修无心定是无想业。

○次问答引旧等。

问无想是邪见天云何为机感答大集云菩萨调伏众生多种或邪或正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云云)若旧云圣人以两片无漏夹熏一片有漏练成无漏今言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无漏是那含业。

可知。

○次四空文略。

四空定是无色界业。

○次结又二初正结。

如是等二十一有患自地之苦粗欲修出要所求不得所舍不离尔时即名可发关宜之机感二十一三昧慈悲之力破其修因令所离得去所求得成拔苦与乐冥显两益。

○次引证。

此如经文云小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而得生长是此益也。

○次合而下正明益由。

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而言之本由菩萨初持二百五十戒修根本等禅于一一能防善法之中皆起慈悲慈悲本誓熏王三昧不舍众生赴对关宜各得利益。

(△三结)。

大经云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二意略如此(云云)。

结文可知。

○三声闻益中二先明修因意次若持戒下正释。

三番声闻利益者若人猒患生死以死受生以生归死劳累精神轮转无际贪欲自蔽??牛爱尾不得解脱故言若人遭苦猒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既猒心内决志求出离为是事故修声闻道。

初中言??牛者由爱尾故人贪其尾乃害其身说文云西夷长尾牛也有作猫字是人间捕鼠者非此中义又有作猫字未知所从正应作??字。

○次正释中亦三先正释次益由三大经下结益初又二先释次结位初又二先明破见次明破思初又二先释次是为下结初又二初明所修之法。

若持戒时爱见罗刹毁损浮囊令戒不净戒不净故三昧不现前既无戒定无漏不发是故一心修戒定慧有可发关宜之机感无垢等四三昧力加之令四趣业不起使戒清净。

通伏爱见以为机缘初明出家修戒在五停心前。

○次若均下行相又三初五停心位。

若均修定慧慧若有定慧不狂定若有慧定不愚名之为贤。

○次贤名下四善根位。

贤名邻圣修此定慧一心精进如救头然愿乐禅慧如渴思饮而为二十一有漏业之所扰乱若得诸三昧力加之定发观明四善根成就伏道纯熟。

言如救头然者如止观第七记。

○三一刹那下初果位。

一刹那转即便发真成须陀洹破二十五有见谛烦恼八十八使。

文相并略但列大位耳细相不论。

是为二十五三昧通加令断见谛惑而复兼除四思故云第十六心即入修道是其义也。

○次修道中二谓超果及次第也。

次入修道若是超人一时用十三昧力加之破五下分思惟惑。

若钝人随其分分断思惑则分分用三昧加之尽三界惑究竟真谛三昧益也。

○次结位及由结。

此中草利益。

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而言之由本慈悲初观十法界中析空灭色之善因起弘誓熏王三昧不舍众生致有中草利益。

大经明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三意略如此。

可知此中节节有机感相寻之可见以明贤位及明见道修道等处处须加故尔。

○次明支佛又三先略明行相次此人下略明机应三结位与声闻共为中草故云犹也。

四番缘觉利益者若人宿善深利在无佛世猒患生死乐独善寂观深因缘文云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此人大福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使其华飞钏动获冥显两益悟支佛道。

次言华飞钏动者论云有国王观华飞叶动得辟支佛钏动者禅经云有国王令宫女摩身为镮钏闹令渐渐减钏乃至唯一则不复声因思此声从因缘生悟辟支佛亦如猕猴见支佛坐禅后于余处见诸外道种种苦行乃教外道跏趺而坐手捻其口合其眼诸外道叹云必有胜法外道受教皆证支佛。

(△二结位)。

此犹属中草利益也。

○五六度中二先释次由文阙引大经结初文又二先释次结位初释中四先总次若行下别明行相三六蔽下指教四以伏下功能。

五番六度菩萨观于四谛行六度行。

若行檀时人从乞头索眼国城妻子心或转动檀度不成自知是恶欲成檀善可发关宜之机蒙三昧力伏其悭蔽是破饿鬼有蔽心既去欢喜布施如饮甘露知有为法危脆无常是蒙心乐三昧冥显之益也尸罗若成是伏毁戒蔽破地狱有是无垢三昧益也忍成伏瞋蔽破畜生有不退三昧益也禅成是伏乱蔽破人有是四三昧益也精进成伏懈怠蔽破修罗有欢喜三昧益也慧成伏愚痴蔽破天有十七三昧益也。

初二如文破人言四者谓如幻等四破天言十七三昧者二十五有除四人四趣犹有十七谓欲界六色界七谓四禅无想梵王五含无色四。

(△三指教)。

六蔽是六道业具出菩萨戒本。

三明六度对破六道出地持菩萨戒本。

(△四功能)。

以伏六道业故不为诸蔽所恼得五神通游于六道成六度行。

(△次结位)。

此即上草益也。

(△次由)。

通应如前别而论之由本观十法界事中善恶而起弘誓熏王三昧不舍众生(云云)。

○六通教益中亦但释由释中三先总标三乘次释次结。

六番通人益者此是三乘共学人也。

初如文。

○次文二先二乘次菩萨初文二先破见次破思。

若干慧地性地八人见地即是用二十五三昧益从薄地去至十地用二十一三昧加破思惑。

如文。

(△次菩萨)。

又侵除无知。

(△三结位)。

是名小树益也。

(△次由)。

总别慈悲例前可知(云云)。

言总别慈悲者例如前文前文云合而言之即是总也别而言之即是别也亦是通别通以慈悲用二十五三昧加之别者若令伏见思时用菩萨本初自伏见思中慈悲弘誓熏之若令入空则用菩萨本初修空时慈悲弘誓加之假中准此思之可知。

○七别人亦先释次由释中二先总次别。

七番别人益者此是次第心中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总中言一念等者但期心在果耳如前广释。

入十住得真谛三昧益入十行十回向得俗谛三昧益入十地得中谛三昧益此即大树之益。

(△次由)。

总别慈悲例前(云云)。

○八明圆人中二先明总别次明机缘初又二先总次别。

八番圆人益者此是修三谛一实之理一念法界系缘法界。

总中亦言一念系缘等当知二名二义同异永别。

若历缘对境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其心念念与诸波罗蜜相应修四三昧观十种境。

次若历下别中言十种境者阴入等十境也。

(△次明机缘)。

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豁然开悟或似或真得冥显两益此是圆用二十五三昧圆加破二十五有显出我性得究竟实事之益也。

蒙加益等可知。

○九变易者在方便土于中为五初辨人类次故下文下引证三是人下辨利钝四是为下明益相五若分别下辨土体一异。

九番变易益者此是方便有余土人益也前八番中凡有四处或九处谓声闻缘觉通教菩萨别教三十心圆教似解止破见思未除无明无明润无漏受方便生。

初文云前八番中四处或九处者四处谓四教中各有断通惑者生于彼界言九处者三藏二人通教三人别教三人谓住行向圆教一人谓净六根。

○次引证中引四文也。

故下文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即是彼土入一乘也胜鬘云三人生变易土谓大力罗汉辟支佛菩萨等楞伽云三种意生身者一安乐法意生身此欲拟二乘人入涅槃安乐意也二三昧意生身此拟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意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拟别教修中道自性意也通言意者安乐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别圆似解犹未发真皆名作意故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若发真可是智业未发真犹在意地。

此经可见胜鬘当知菩萨义兼三教楞伽三人义当四人俱生彼土大论文反举真以释似。

(△三辨利钝)。

是人生彼析法者钝体法者利别人已习假又小利圆人先即中最利既有利钝之殊于彼修学即有次第不次第两益又是次第不次第用二十五三昧两应也。

(△四明益相)。

是为九人生方便国始于彼土见诸有我性得最实益。

○五明土一异者随机所见二义常存。

若分别而言谓方便土在三界外若即事而真不必在远下文云若能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声闻众僧围绕说法即方便土意也。

○第十实报益中三先总举人类次但无明下明益相三若分别下正辨土体一异。

十番实报土益者即实报土人益也八番中有两人生方便土又二人悉破无明见实相者方得生彼。

初言八番之中两人者别教地前圆教住前在同居土得入此位进断无明生实报土方便土又二人者是前四人中后之二人也此之二人先已入于断见思惑及无知位生方便土于彼土中进断无明亦生实报。

但无明重数甚多虽三贤十圣住于实报报未尽犹有残惑更用王三昧四十一番益之至于妙觉竖穷横遍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者无明永尽智慧圆足故言不生不灭又机感满足利益究竟故言不生不灭。

次文言三贤十圣住果报者名虽似别义必依圆以别证道同圆教故即是两处十地合说。

(△三正辨土体一异)。

若分别为言谓实报在方便之外若即事而真此亦不远文云观见娑婆琉璃为地坦然平正诸台楼观众宝所成纯诸菩萨咸处其中即实报土意也。

○次结中三初若粗下总结文旨。

若粗妙机若别圆应若净秽土若浅深益不出十番包括法界利益略周大意可见不俟繁文。

○次是为下结益由。

是为大通佛所毒鼓损生闻有远近死有奢促天鼓增道闻有远近。

○三故令下结正益人。

故令益有深浅致有业通愿应诸眷属利益也。

(△次问答料简)。

问初番已破二十五有得益竟则无有可破更无益可论何须至十番耶答初破二十五果报苦获果报益次破二十五因苦获修因益次破二十五有见思苦得真三昧益次破二十五空令出二十五有假得俗三昧益次破二十五有有空二边显于中道王三昧益次破方便有余土出二十五假得俗王两三昧益次破实报土但深显王三昧益三谛未了了者益意不息故有十番其义如是。

次料简中初问答者二十五有其名虽遍一一有上惑有浅深是故重重用二十五故大经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问三谛独在极地亦得通凡答如大品云众生色受想行识又云无等等色受想行识仁王云法性色法性受想行识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则从凡至圣皆悉是有即俗谛也净名云众生如弥勒如贤圣如一如无二如大品云色空受想行识空若有一法过涅槃者亦如幻如化此则凡圣皆空即真谛也大经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答言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中道因缘生法一色一香无不中道此则从凡至圣悉皆是中道第一义谛。

次问三谛在极亦通凡者由前答云破实报土显王三昧三谛了了既云破实报土状当三谛唯在于佛是故更问亦通凡不答中意者三谛名理实无深浅由证不证故分凡圣初云五阴即是俗谛阴既至佛当知俗谛亦通至佛言无等等者如前第二卷记为显后地云破实报耳妙境观法实通凡圣此中亦是寄文分别令易解故作三谛相其一一谛无非究竟若不尔者如何五阴而至于佛。

○后问答中二初简二文。

问远论利益经语远多第一云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道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第二云我昔于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第三云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定据何文耶答第一文直云从久远劫来久远之言信实杳漫而未显本地或据中间第二直云昔曾二万亿佛所未判劫数久近难明将后文准望似如近近。

○次取后文于中又四先示远相次从是下明远益由三彼之下明益相四斯等下结前生后。

今论远益取第三文以三千界墨东过千界乃下一点点与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用此明文望二万亿佛所始为昨日。

从是已来为结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

初二如文。

○三益相中二初明已入实益次于时下明未入实者初文又二初正明次引证初又二初得入自满。

彼之经论文广时深于时听众或可当座已悟或可中间化得或可近来化得咸至宝所受法性身为应生眷属。

○次益他。

内秘外现共熟众生而作佛事。

○次引证中成道证自法轮证他。

净名曰虽成道转法轮而行菩萨道是此意也。

○次文若为未入者复须成熟又为五初标忘不忘二人不同。

于时听众未得真实益若相似益隔生不忘名字观行益隔生则忘或有不忘。

○次忘者下明忘者须熟。

忘者若值善知识宿善还生若值恶友则失本心是故中间种种涂熨。

○三或多以下明成熟不同。

或多以大乘熟或多以小乘熟。

○四生方便下明入实之处。

生方便者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亦复皆令得至宝所受法性身而于彼国被第九番十番真实利益。

○五如千下示入实之人。

如千世界微尘菩萨即其流也。

(△四结前生后)。

斯等已究竟于前名久远利益其中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更近论利益如后说(云云)。

故知前明四种结缘四种成熟处处得益成内外眷属及感应中过去感应并境妙中明二谛意尚取本行菩萨道时而为华台而作方便已入华台者自是一边即是其事今但大通已后若于此土若方便实报已入实者即是今文远益之相其未入者故生后文近益之相。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四

音释

(侯旰切卫捍也)。

(卢含切贪也)。

饕餮

(饕土刀切贪财也餮他结切贪食也)。

[(牦-厂)-未 牙]

(音茅长髦牛也)。

(胡怪切)。

(于危切蔫也)。

(舒闰切目动也)。

煻煨

(煻徒郎切煨乌回切煻煨灰火也)。

(并教切)。

哳咤

(哳陟辖切咤陟驾切)。

(正许略切今相承音霍)。

(正呼交古获二切今相承音虎)。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三寅四、初夜后夜修习悎寤瑜伽3 卯一、征复次,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者,云何初夜?云何后夜?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本经叙说有四念处。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

第二十四节 一色正位维摩诘告弥勒菩萨言:『无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维摩诘告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众香国饭)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宋智明: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

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是说四种可以获得安乐的行法。一般地也就是指《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安乐行一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八(下)有三种解释:一、依事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果卿居士: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八 奉为师长礼佛第二十四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为父母亲缘礼佛竟。次复应念师长恩德。何以故尔。父母虽复生育我等。不能令我速离恶趣。师长于我恩德无量。大慈奖喻。恒使修善。愿出生死。到于彼岸。每事利益。令得见佛。除烦恼结。永处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