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一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2:12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一富一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六释感应妙中二先来意次开章解释来意又三初判前五妙次境妙下果满得名三果智下正明感应来意由果满故由机扣故。

第六明感应妙者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

初文云上四妙为因者位妙若立实通因果为对三法且从因说。

○次文为二先释次引证。

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不纵横故名妙果。

初释文言境妙究竟满名毗卢遮那等者前行妙初已融会此境智行三三而论一一而论三及境等三各自具三等具如止观第二卷末指归中文一德具三三各具三等今且从于理事合说以境智行而对三身。

释论云稽首智度无子佛者果地圆极非复因位故称无子。

次引证中云稽首智度无子佛者大论文初归敬偈云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道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稽首智度无子佛古人论音云言无子者有四义不同一者无等一切众生无与佛等二云无碍佛是法王于法自在三云无子复有二义一者就理佛能体悟无生真理名为无子二者就事如来生死种子已尽故名无子四者无子亦有二义一者般若名为佛母母有七子谓佛菩萨及辟支佛并四果人即此七中佛最居长故云无子二者无明蔽中无有智慧种子故云无子今文中用第三第四二无子义果智究竟感应义足。

(△三正明感应来意由果满故由机扣故)。

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应妙也。

三正明来意中且依本业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问前明境妙以证得为无谛前明智妙二十智中讫至妙觉前明行妙次第五行讫至初地不次第行亦至六根若明位妙始终具足向明三法辨始终中始从凡心一念十界终至究竟是三法果今初何得断云四因一果答一家释义稍异今古若得文大旨则不瞢元由若随文生解则前后杂乱前之三妙若离而言之唯境属于理故解依于理依解故起行行之所阶则有诸位若至初住名随分果则分证三法证三法已随机起应此则以智导行至初住位又教所谭须论始末此则具如生起中意若从合明具如行妙初说若相由者不名妙行境智行三此三各三三九秪是一而论三次历六即以至于果皆开权显实成妙感应今从此义故云四法为因若从别说当妙高深自是一意。

○次开章别释中二列释。

即为六一释感应名二明相三明同异四明相对五明粗妙六明观心。

○释中初释名自二初列。

释名又三一释名二四悉檀帖解三料简。

○次释释中初释名又二先总立名者谓感应通论次别释者谓感应二字各具三义。

释名者正法华云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今故用为名。

初文者如胜鬘经胜鬘夫人是末利之女末利及王既信佛已以书与女女得书已即对使者而说偈言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愍我等速来至此处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即是双明感应二义若得此意例应可知。

○次别释中今先明机三义者为二先明用机为名例知缘感。

而经中机语缘语并是感之异目悉语众生且从机释义则易见缘感例可解。

○次机有下正释机名。

机有三义一者机是微义故易云机者动之微吉之先现又阿含云众生有善法之机圣人来应也众生有将生之善此善微微将动而得为机若将生善为机此语为促今明可生之善此语则宽如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发之发之则箭动不发则不前众生有可生之善故圣应则善生不应则不生故言机者微也二者古注楞伽经云机是关义何者众生有善有恶关圣慈悲故机是关义也三者机是宜义如欲拔无明之苦正宜于悲欲与法性之乐正宜于慈故机是宜义也。

言如弩有可发等者众生如弩宿因如机佛如射者应如发之益如箭中善机者大经十八云我观众生不观老少中年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童仆婢使唯观众生有善心者即便慈念。

次明应者亦为三义一者应是赴义既言机有可生之理机微将动圣人赴之其善得生故用赴而释应二者应是对义如人交关更相主对若一欲卖一不欲买则不相主对若卖买两和则贸易交决贵贱无悔今以众生譬买如来譬卖就机以论关就应以论对故以对释应也三者应是应义既言机是于宜宜何等法应以慈悲之法是善恶所宜悲则宜救苦慈则宜与乐随以何法应其所宜故以应释应也。

二明四悉檀帖释者机应各有三义即四悉檀意也若微以释机赴以释应者是赴乐欲之心也何但心善可生名之为欲如草木无心亦称可生欲生将生故知赴此善生是随乐欲即世界悉檀明机应也若关以释机对以释应更相对当以悲对其苦机以慈对其善机者即是随对治悉檀以明机应也次以宜释机以应释应者即是为人第一义也宜以如此等法与其机感相宜宜生事善即为人悉檀宜生理善即是第一义悉檀也。

三料简者问何意于理善称第一义悉檀耶答理善明生理闇必灭终不理恶灭方始理善生故于理善称第一义悉檀也若事善生事恶未必去事恶去事善未必生事是隔别对治悉檀正是药病相对故不于中开第一义悉檀其意在此问众生机圣人应为一为异若一则非机应若异何相交关而论机应答不一不异理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机应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关骨肉遗体异则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可只不一不异而论父子也众生理性与佛不殊是故不异而众生隐如来显是故不一不一不异而论机应也又同是非事非理故不异众生得事圣人得理又圣人得事凡夫有理故论异(云云)问为用法身应为用应身应若应身应应身无本何能应若用法身应应则非法答至论诸法非去来今非应非不应而能有应亦可言法应亦可言应应法应则冥益应应则显益分别冥显有四义如后说(云云)。

料简中问意者由前贴释中云宜生理善即第一义故今问云为人名生善理事俱是善何意于理善而称第一义答意者理明是理善理暗是理恶故理之善恶其性虽相倾若理善生时理恶必定灭无有先恶灭方始理善生若事中善恶其性亦相倾善生之时未必恶灭恶灭之时未必善生故于生善以分事理理善即属第一义义事中善恶善生即属为人义也恶灭即属对治义也理恶即灭理善即生故于生善以分二悉灭恶唯得立一对治恶无先灭故不分二众生得事等者众生得即理之事圣人得即事之理圣人知即众生不知又圣人得于因果化他感应等事众生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又众生在因圣人居果问为用法应等者此一问答为欲生起机应之相约理虽即不当应与不应约事必有应与非应法应应应俱皆应故得法应俱名应由此与机相对辨致成三十六机应。

○次相中二先正释次广问答料简初又二先标。

第二明机应相者。

○次释释中先略举机应两相。

约善恶明机相约慈悲论应相。

○次释释中先机次应机中二先徴起。

若善恶为机为单为共。

○次释释中有三不言去取应中亦然。

解者不同或言单恶为机引经云我为断一切众生疮疣重病又云如有七子然于病者心则偏重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又云如来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又无记是无明终属恶摄此即单以恶为机。

初机者恶为机中言七子者大经十八释月爱中云譬如有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重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是七子中有起过者心则偏重如来不为无为众生者亦第十八经有为是恶故恶为机又无记是无明者若分三性即立无记今立机缘且对善恶无记虽非身口行恶能覆理善亦属恶摄即属恶机现虽是恶乘于宿种故得为机。

或单以善为机引大经云我观众生不观老少中年贫富贵贱有善心者即便慈念此则单善为机。

○相带为机中二先判次正释。

或云善恶不得独为机何者如金刚后心即是佛众善普会善无过此此何得为机耶虽云佛佛相念此是通语而无拔无与故知单善不得为机单恶不得为机者如阐提极恶不能感佛大经云唯有一发不能升身即是性德理善此是通机终不成感也。

初文中云唯有一发者大经三十一迦叶菩萨问佛一阐提者终无善法是故名为一阐提耶佛言如是又问一切众生有三种善所谓三世一阐提辈亦不能断未来善法云何佛言断诸善法名一阐提耶佛言灭有二种一现在灭二者现在障于未来阐提具二故作是说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没在圊厕唯有一发毛头未没虽复一发不能升身阐提亦尔未来善法不能救于地狱之苦未来之世虽即可救现在之世无如之何以佛性故则可得救佛性非三世故佛性不断今意亦尔于现在世虽有正因不可救故不成机缘。

或取善恶相带为机者从阐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故得为机是故约此善恶明其相也(云云)。

善恶相带为机者初从阐提起改悔心此举极恶以带微善上至等觉一品无明此举极善以带微恶准望前释极善唯在佛极恶唯阐提二既非机故以阐提改悔等觉无明即是相带名之为机若尔何故前明单善单恶今复重明相带为机答前单明者据强偏说相带明者据理实说经虽偏说非不相带四悉顺物作偏说耳以义推之必须相带下释慈悲为应义者若偏若带准此可知。

次约慈悲以明应相者或单以慈为应经云慈善根力象见师子广说如涅槃(云云)或单以悲为应如请观音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或合用慈悲为应何者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下文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论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岂是水银真金单能涂色像耶当知慈悲合论应也。

慈善根力者如大经十四梵行品提婆达多令阿阇世放护财醉象欲害如来及诸弟子尔时蹋杀无量众生象闻血气狂醉倍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谓呼是血复来奔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散驰走城中人民谓我终殁调达欢喜快哉适愿我于尔时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而生怖畏失大小便投身礼我善男子我于尔时手指实不出五师子慈善根力令彼调伏乃至五百群贼得法眼等广如经说乃至如请观音现身作饿鬼等如前第四卷引论云水银和真金等者出菩提流支法界性论。

○次料简中有五问答初问答明三世机应。

问众生善恶有三世何世为机圣法亦有三世何世为应过去已谢现在不住未来未至悉不得为机亦不得为应云何论机应耶。

问如文。

○答中二先通答机应之由次别答机应之相。

答若就至理穷核三世皆不可得故无机亦无应故经言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随顺众生说。

初意中言以四悉力随顺众生者至理实无三世善恶约事说故三世咸有但随众生四悉机缘宜作何世善恶而说何世善恶而堪遇圣。

○次正明机应相中又二先机次应机中又二先善次恶善恶各有三世初善中二释证。

或用过去善为机故言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又如五方便人过去习方便者发真则易不习则难是故以过去善为机或可以现在善为机故言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或可以未来善为机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又如无漏无习因而能感佛也故大论云譬如莲华在水有已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翳死不疑众生三世善若不值佛无由得成(云云)。

初文三初文中言五方便者四念为一并四善根四念虽有总别不同只是四念停心治障方便义疏故且云五又如无漏无习因等者此举无漏例未来善如证无漏习果已满现无善因亦能感佛如阿罗汉根败之士在方等座感佛弹诃以有未来一乘善故无漏根败尚能感佛况诸凡夫根未败者故引大论池华为喻已生如往善始生如现善未生如当善遇应如得日。

恶亦如是或以过去之罪今悉忏悔现造众恶今亦忏悔未来之罪断相续心遮未来故名之为杀何者过去造恶障现善不得起为除此恶是故请佛又现在果苦报逼迫众生而求救护又未来之恶与时相值遮令不起故通用三世恶为机。

次明恶中言又未来之恶与时相值者缘合名时故求圣力助遮当恶此三世恶并有可发是故圣救。

应亦如是或用过去慈悲为应故云我本立誓愿欲令得此法或用现在慈悲为应者一切天人修罗皆应至此为听法故未度令度也又用未来为应者即是寿量中未来世益物也亦如安乐行品中云我得三菩提时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次应中亦如机中应先明有应之意谓四悉也文无者略又亦应如机中慈悲各说及引文证等文亦从略。

若通论三世善恶皆为机别论但取未来善恶为正机也何者过去已谢现在已定秪为拔未来恶生未来善耳。

次别答中但语机边亦应论应若别论者以现在为应何者过去已过未来未具若尔机应差舛何名主对答机生未来之善感佛之时还名现在故今且从机一边说耳。

问若未来为正机者四正勤意云何。

次问中言若未来善为机四正勤意云何者四勤中已生未生皆可令生如何但云未来为正若准正勤应云已生善为机如溉甘果?未生善为机如钻木出火已生恶为机犹如除毒蛇未生恶为机如预防流水。

答此已属通意今更别答者秪为过去恶遮未来善故勤断过去恶只为过去善不增长增长者即是未来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虽过去意实未来(云云)。

答意者机分通别通则通于三世如四正勤别则唯在未来如前所说虽在未来功由过现是故过现以为机者本为未来生善灭恶是故四正勤中言虽过去等者文中虽云已生善恶意令此善未来增长意令此恶未来除灭故云也又如救火已烧正烧皆不可救救正烧者本为未烧。

问未来未有佛云何照。

答如来智鉴能如是知非下地所知仰信而已何可分别。

○次问答者为离性计初问。

问为是众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来自能应由众生故应。

如文。

○次答中二先破次无性故下立。

答此应作四句自他共无因破是性义悉不可无此四句故则无性。

初中作四句者若四计者先破性已然后方可点空说四是故感应各有四句感四句者谓众生自能感由应故能感感应和合故有感离应离感故有感应四句者谓诸佛自能应由生故有应感应和合故有应离应离感故有应是故机应各以三假四句破竟方以世谛四悉四说。

○立中二初通立能所。

无性故但以世间名字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等。

○次而能下别判出能所又二先判。

而能应属佛所应属众生能感属众生所感属佛。

○次若更下诫劝。

若更翻叠作诸语言世谛名字则乱不可分别虽作如此名字是字不住是字无所有故如梦如幻(云云)。

言若更翻叠等者若从应为言即以应为能以感为所若从感为言则以感为能以应为所故以义推从感为名亦有能所从应为名亦有能所是故不可以能所为名应以生佛定之使能所不乱若但以能所为名节节更立能所之号则为生佛之上更立生佛世谛则乱故须且依今文为定。

○次问答。

问既善恶俱为机者谁无善恶此皆应得益耶。

答如世病者延医而有差不差机亦如是有熟不熟则应有远有近。

可见。

(△三明同异)。

○三不同中四先标名。

三明机感不同者。

○次列章。

即为三意一就四句论不同二就三十六句论不同三就十法界论不同。

○三但众生下叙不同意。

但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随其种种得度不同故文云名色各异种类若干如上中下根茎叶等随其种性各得生长即是机应不同意也。

○四今略下释释不同自三先四句中三先列次释三若解下结感应益意。

今略言为四一者冥机冥应二者冥机显应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

○释中自四皆先标次释三结释中句句皆先机次应。

其相云何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名此为冥机也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名为冥益也。

二冥机显益者过去殖善而冥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者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洹月盖曲躬圣居门阃如即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即是显机显应也。

言如须达长跪者大经二十七佛在王舍须达尔时为儿娉妇入王舍城夜宿长者珊檀那舍因见长者匆匆办供因问其故乃知有佛寻见如来请佛至彼如来许竟须达及与舍利弗同往经营精舍七日成立所设已讫即执香炉向王舍城遥作是言所作已办唯愿如来慈哀怜愍为众生故受是住处我知彼心即与大众发王舍城至舍卫国祇陀园林须达精舍月盖曲躬者如止观第二记。

四者显机冥应者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益。

○三明结益意中若??若显俱名为应不可以凡目不睹故而言无应此堕自性及无因过于中为四初劝其自励以生善。

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

○次若见下劝信因果以息恶。

若见喜杀寿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

○三若不解下劝解四意知不弃其功。

若不解此者谓其徒功丧计忧悔失理。

○四释论下引论文证须解四意。

释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将来正念无僻得此四意也。

○二释三十六句中二初指前四句略举机应各有??显以成四句。

二就三十六句论机应不同者前冥显互论略举四句。

○次若具足下机应各列一十六句先列次结先列中二先列根本四句次十六句初文三先列四句。

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显机亦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

○次??是下略列四相。

冥是过去显是现在冥显是过现非冥非显是未来。

○三如佛下引事证相。

如佛为阐提说法(云云)。

但证未来一句余如前文机应相中故略耳机中云非??非显者非过去之??非现在之显故也问应中非??非显与??何别答并是法身益物然??益者不见不闻而觉而知若非??非显不见不闻不觉不知。

(△次十六句)。

于一句中复为四句所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非显应余三机亦如是四四即成十六句。

○次机既下应中不列根本直列一十六句据机中自列根本应中合有但是文略。

(△次应)。

机既召应应亦有十六句。

(△次结)。

一机而感四应一应而赴四机机应各为十六合成三十二句就前根本四句便是三十六句机应也。

次结中云三十六句者若准此取前文四句为根本若取机中四句更列应中四句即应四十句。

三就十法界论机应不同者只约一人身业机具三十六约三业即有一百八机约三世三业则有三百二十四一界既尔十法界即有三千二百四十机应不同就自行既尔化他亦然合则六千四百八十机应此就历别十法界如此若就十法界交互则增九倍都六万四千八百机应也。

三就十界中云就自行既尔化他亦然者自行化他俱能感佛故也若分善恶自他俱有生善灭恶是故善恶并得为机言交互者且约自行如地狱中有九界机乃至佛界亦复如是问下下法界有上上机如地狱中有九界机鬼中有八畜中有七乃至菩萨有佛界机此则可尔如何佛界有九界机菩萨有八乃至鬼中有一耶答所言机者可发为义发有近远是故不同若下有上机则通因果所谓下果求于上果亦可下因发于上因若上有下机则唯在果所谓下果求于上果亦可下果发于上因如佛界机在地狱者谓虽发心求于佛果破戒堕狱于彼可发成地狱机余八准此若尔与地狱界有佛机缘有何差别答众生无始未曾出界不妨无始有出界种然于十界重重交互不可具知且据一往约多分说若佛界心强已名佛界益在九界则名佛界有九界机若已堕九界则名九界有佛界机如恶业深重本是地狱名地狱界曾闻一句可为佛因圣人亦以??显应之是名地狱有佛界机未堪顿入渐渐诱之故用八界以为方便则为地狱有八界机故知下有上机与上有下机其相有异上下既尔中间交互准说可知故应一界皆具九界若约化他义分凡圣凡位但约观行相似交互设化圣位则界界之身能为十法界化问约四句说以论机应已兼三世何故更约三世说耶答三世之上更加三世故得更论乃成九世论交互也故华严中十种三世九世为九更加三世说平等以为十种大璎珞中亦明九世是故今文重约三世。

○次相对中三先标章。

四明机应相对者。

○次列四文。

即有四意一明诸有苦乐与三昧慈悲相对二者机关等相对三者三十六句相对四者别圆相对。

○三释释中二先释四意次料简初又四先释初意又二先总述。

诸三昧相对者诸机乃多不出二十五有诸应乃多不出二十五三昧。

○次地狱下正释释中且约地狱余二十四略而不云下机关及三十六句亦然至第四意方始例出二十四有今正释又二先释次是为下结释中二先并列。

地狱有有善恶之机关无垢三昧慈悲之应。

○次释释中先机次应。

论其恶者即有黑业恶见思恶尘沙恶无明恶论善则有白业善即空善即假善即中善是名地狱机也。

○应中有标列释。

无垢三昧慈悲为应者初修无垢三昧观地狱界因缘观慈悲即空观慈悲即假观慈悲即中观慈悲以因缘观时悲拔地狱黑业苦以因缘观时慈与白业乐以即空观时悲拔见思苦以即空观时慈与无漏乐以即假观时悲拔尘沙苦以即假观时慈与道种智乐以即中观时悲拔无明苦以即中观时慈与法性乐。

释中机则先恶次善应则先悲次慈望前二十五三昧中四意略无诸有过患及结行成何者此中既明机应即行已成故须更明本法功德机中复加善者欲明机遍故前但明过患者且从恶边。

(△次结)。

是为地狱有善恶之机以关无垢三昧慈悲之应拔苦与乐相对义也。

二者机关相对者地狱界中黑业之恶有微义有关义有宜义如此三机即关无垢三昧时慈悲有赴义有对义有应义地狱白业亦有六义相对即空见思尘沙无明等善恶皆具六义相对(云云)。

次机关相对中机中善恶各有三义应中慈悲亦各三义以慈对善以悲对恶各各以微对赴以关对对以宜对应下善恶中具足应云即假尘沙即中无明文无者略。

三者三十六句相对者地狱黑白业具有冥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显应显机冥应即关无垢三昧慈悲冥显四应赴于地狱见思即空尘沙种智无明中道等皆具四机四应相对(云云)又地狱有冥显三十六机即对无垢三昧三十六应(云云)。

次三十六机对三十六应者以三十六句中句句皆有一机一应故得机应各三十六如一显机以对四应虽同是显从所对应四义不同故成四别余句例此又一一机中各具善四恶四各具微等三义应中若慈若悲各各皆以赴等三义应彼善恶各四中三若??若显机应皆然今且从总为三十六况复如前约于三业三世十界及以一念等别若三业之中更开善恶微赴等别则无量无边不可数知所以文中先约苦乐相对次以机关次三十六恐杂乱故知此意已方可将此入前四句三十六句及十法界则可知矣。

○次别圆相对中亦先总标。

四者别圆相对者若地狱有历别之机三昧应即历别若有圆普之机三昧应亦圆普。

○次若历别下正释释中先释次简初文先释一有次例余有。

若历别机起三昧别应一有业谢余有业未必谢三恶思尽余有思未必尽地狱道种智明余有未必明地狱佛性了了余有未必了了若作圆机圆应者地狱自在业未究竟余有亦未究竟一有见思未尽余有亦未尽一有道种未明余有亦未明一有佛性未了了余有亦未了了一有了了余有亦了了乃至一有业自在余有业亦自在。

此言别圆不同者此约教证两道得作此说如地狱有破一品惑余二十四有亦一分破岂有地狱无明究竟名为了了余有未尽名不了了耶故知且顺教道说耳若约证道地即是住故知不别。

分别地狱机应相对如上说余二十四有机应相对例亦如是。

问颇有善机恶应恶机善应偏机圆应圆机偏应不答无方适时亦有此义净名云或时现风火照令知无常即恶应于善也妙庄严信受邪恶三菩萨应为妻子即善应于恶圆机偏应者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不失即圆机教声闻法即偏应也偏机圆应者先引三车后与一大领解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即其义也拔乐与苦例此可知(云云)。

次料简中先问颇有善机恶应等者意不异前随无方问故有此异是故还以无方之答故引经云或作地水及火风等如大经云云何名为不施一钱而得名为大施檀越佛言不饮酒肉施以酒肉不服华香施以华香如是施者无一文之费而得名为大施檀越如是施者施名流布此等并是答无方之问之流例也三菩萨应为妻子者谓妙庄严王净藏净眼应为二子光照菩萨应为夫人广如?第十卷?乐与苦者假使有问既有圆机感于偏应乃是机应不相主对亦应?乐而与于苦此举例者如?人天之乐与变易苦?涅槃乐与入假苦?分别乐与实报苦或?浅乐示现与苦如大经第四云又复示现于阎浮提疫病劫起饥馑刀兵亦复如是又为说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

○次明粗妙者判前不同相对二门名相余之二门通于粗妙故不须判又此二门中但判十界者四句三十六句及相对中二并摄在十界中判以十界有优劣余无故也于中先标。

第五明粗妙者。

○次列章。

即为三意一明机之粗妙二明应之粗妙三明开粗显妙。

○三解释中准前诸文亦可以开别为一门今随文便于此列之亦如明位中以开寄在圆位门中列之但从义正分章无定就释中二先判粗妙次结初文二先机次应机中二先地狱次余九例初文先判粗妙中三初立具十。

一机粗妙者如乐闲地狱此乐因微善故立世毗昙云人养六畜饮饴温清者在热地狱得冷闲寒地狱得温闲若从此义乐闲得论十法界机。

○次阿鼻下释疑。

阿鼻无乐闲则无事善云何具十然阿鼻有性善不断故又近世虽无事善远劫或有恶强善弱冥伏未发若遇因缘发亦何定是故阿鼻得具十机。

○三即判下正判。

即判粗妙九界机为粗佛界机为妙。

狱中十界则九粗一妙。

○次粗机下辨机生熟召应不同先粗。

粗机召方便应此机有熟未熟方便应有浅有深机熟者被应未熟者未应应浅深者如从无间得之于闲出地狱至畜生出畜生至鬼出三恶至人天出人天至二乘等悉是机之生熟应之浅深悉属粗机摄。

○次妙。

妙机召究竟妙应妙机亦有生熟妙应亦有浅深如慈童女在于地狱代人受罪即得生天此乃妙机浅熟近在乎天耳。

慈童女缘如止观第五记发菩提心名为妙机未入六根名为浅熟不至方便有余但近在于欲界天耳。

其余例可知。

○次判应中二先总论应次约教辨判初文二先辨因果次若无下举非显是初文二先因果。

二明应有粗妙者圣人慈悲誓愿愿持于行如物有胶任运与机相着。

○次引证。

故慈善根力手出师子。

由慈悲熏为因故果时能尔。

○次文二先非。

若无誓愿虽观苦乐不能拔与。

○次是。

以慈力故随机粗妙先熟先应后熟后应。

正明应相。

○次约教中四教及别接通所以不言接别等者意如止观初藏通中三先判次譬三何者下释所以。

三藏通教等圣亦得有应但是作意神通譬如图写经纪乃成核论无本何者灰身灭智无常住本约何起应若别接通别惑未断亦不得应纵令赴物皆名粗应也。

言譬如图写经记乃成者譬藏通神通皆是作意如图画写像经始记录尔乃成就不同镜像任运相似不同水月遍应诸器。

若别圆两教初心伏惑未能有应初地初住三观现前证二十五三昧法身清净无染如虚空湛然应一切无思无念随机即对。

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而随河短长任器?矩无前无后一时普现此是不思议妙应也又如明镜表里清澈一像千像无所简择不须功力任运像似是名妙应此是相待论感应妙也。

别圆法譬可知亦约证道同故合说。

○次开者又二先单约机应次约五味经。

二开粗显妙者若九界机粗一界机妙未得法身应粗得法身应妙者。

初文开前机应中九界之粗同为佛界之妙若佛界中生亦名妙若余九界熟亦名粗又四趣中妙机近熟亦名为妙粗机远熟亦名为粗。

(△次约五味经)。

○次开前诸粗应中亦约教道须开两教佛应然但言诸经及以华严对无量义与今经者华严之后渐教并在无量义中所指者是是故从略不须复叙。

诸大乘经华严等明粗妙相隔二乘不闻不解如哑如聋。

○次无量与今经中又二先无量义。

无量义经明粗妙从一理出生无量粗妙机应一理为妙生出无量为粗此则从妙出粗隔而未合。

○次今经又三初法说次譬如下譬三此即下明开合意。

今经无量还为一此则开权显实只粗是妙何者本显一理作诸方便方便即是真实故云凡有所作唯为一事未曾暂废譬如三草二木只是一地所生即是同源机一一雨所润即是同受应一愚者未解谓草木四微永非是地智者了达四微生只是地变四微灭只是地还岂有草木而非于地耶此即开权而显实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若识此意则知草木生之与灭不离于地三草二木具如第三经合譬中人天为小草二乘为中草三藏菩萨为上草通教菩萨为小树别教菩萨为大树此乃藏通二教二乘合说名为中草若作七方便名开人天为二二乘为二三菩萨依本各为一此开合之义随机不同不可一准。

(△次结科)。

九法界机皆佛界机四圣之应无非妙应也第六明观心(云云)。

观心感应妙者境如感智如应境智和合即感应道交具如止观烦恼境中诸法般若三十六句智照于境一十六句如四应赴机境发于智一十六句如四机感应应中一切智如??道种智如显两智共为亦??亦显一切种智如非??非显机中真境如??俗境如显两境如亦??亦显第一义如非冥非显境之与智不出色心色心净故般若亦净色心秪是三业三业为境用智观之是故亦可对前三业机应又三谛之境不出十界界必交互及以自他故亦对前十界自他故知观心感应义足。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一

音释

(莫班切)。

(七情切圂也)。

(尺兖切错也)。

(祖官切穿也)。

(部迥切并也)。

(与之切)。

(七政切)。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持莲华菩萨的简介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持莲华菩萨相在哪里收藏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是哪里的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持莲华菩萨的实例

印度学者B•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有关“无量光”的内容中谈到“莲花手”这个概念时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

持莲华菩萨的形象特征

大乘佛教流行以后,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组合,逐渐取代了释迦牟尼、帝释和梵天的组合,尤其是观音菩萨,在佛教盛行地区可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崇拜对象。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