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六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3:06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六车六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开章解释中文自为五。

论用开为五一明力用二明同异三明历别四对四悉檀五悉檀同异。

○初释力用中二初正明力用次上已下更展转比决初文又二初通约迹本辨非显是次复次下重以二乘对涅槃明今经胜用初文又二初辨诸经所无次如此下明今经具足初又二初双标所无次不正破下双释所无二文皆先迹次本。

一正明用者诸经不纯明佛智慧不发佛自应迹。

初文诸经下无迹门显实不发应迹下无本门显远也。

(△次双释所无)。

不正破废二乘果不断生身菩萨之远疑起其远信不显本地增法身菩萨本念佛之道损界外之生。

不正破下释初句次不断下释下句。

○次明今经具足中三初双明具本迹二义对他经次今经下正明今经具斯二义独超众典皆先迹次本三盖由下双结叹。

如此力用众经所无今经具之所以命章不论二乘菩萨等智纯显佛之微妙智慧不开众生九法界知见纯开众生佛之知见余经但道佛所变化是迹不道佛身自是迹今经自道佛身是迹其余变化宁得非迹。

初如文。

(△次正明今经具斯二义独超众典)。

○次正明中迹可见。

今经正破废化城二乘之果况其因行耶。

○本中二先废迹。

又破禀方便教菩萨执迹为极今皆发废悉称是权迹及中间诸疑悉断起于深远不思议信。

○次又显下显本显本又二初正显本。

又显本地真实功德令法身菩萨得大利益始自初阿终邻后茶。

○次抹十方下明显本之益助叹显本之能。

抹十方那由他土为尘数增道菩萨不能今尽。

○三双结叹中二先因次果。

盖由如来雨权实二智一味之雨普等四方俱下者一切诸四门俱破也充足求于具足道者断其深疑起其大信令入一圆因控摩诃衍车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大用大力妙能妙益犹自未尽。

因中普雨充足断疑起信之言亦可通于本迹言未尽者一期化毕他方复会节节不休。

○次约二乘对辨涅槃中二先明前经经及教主拱手不治次引涅槃阐提对辨。

复次此力能破二乘之果二乘怖畏生死入空取证生安隐想生已度想堕三无为坑若死若死等苦已如败种更不还生智医拱手方药无用。

前言三无为者文虽举三正明择灭。

○对辨涅槃又二先举涅槃。

至如涅槃能治阐提此则为易阐提心智不灭夫有心者皆当作佛非定死人治则不难。

○次二乘下重举今经能治二乘又二先举二乘难治。

二乘灰身灭智灰身则色非常住灭智则心虑已尽焦芽败种复在高原陆地既聋且哑永无反复诸教主所弃诸经方药不行。

○次今则下明今经能治又二初明能化人法至妙。

今则本佛智大妙法药良。

○次色身下明所化身方知益深又三初身益。

色身不灰如净琉璃内外色像悉于中现。

○次令心下智益。

令心智不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客作贱人付菩提家业高原陆地授佛莲华。

○三其耳下总明身智得益功用。

其耳一时听十法界声其舌随一切类演佛音声令一切闻能以一根遍为众用即是今经之力用也。

此之胜益文似六根实兼上位上位益者具如华严云初住菩萨得十种六根故四念处云六根清净有真有似。

○次重比决中初以此间世智为本乃至佛智又二先比决次佛权力下指广举例一切功用自行化他皆应作此比决初文二先结前生后。

上已说佛智力竟今更重说。

如汉末三分曹公智略当时第一复劣杨修三十五里此真丹人智不及外国外道智如芥比山一切世人外道智不及舍利弗智十六分一二乘智如萤火虫菩萨智如日光通菩萨智如鸿鹄势不及远别菩萨智如金翅鸟从一须弥至一须弥别菩萨智如爪上土比佛智慧如十方土当知佛之智慧至融至即至顿至实不可思议不纵不横圆妙无比喻不可尽问答余经不纯说今经独纯说之此佛实智力大也譬如十小牛乃至一龙十龙一力士十力士不如五通人外五通不如一罗汉一切罗汉不如一目连目连不如一身子身子不如菩萨菩萨不如别菩萨别菩萨不如圆菩萨圆菩萨不如佛佛迹甚大化复作化化化无尽无谋而当如修罗琴一切贤圣无能测者。

次正比决中言复劣杨修三十五里者汉顺帝时上虞县令度尚有息名子礼为曹娥作碑后蔡邕字伯喈闻其碑妙特从北来至碑所值夜乃手摸读之叹之不已于夜题其碑背以为八字云黄绢幼妇??孙齑臼至后汉时杨修曹操同至碑所见此八字杨修当时晓八字义曹公尚昧乃云未得说之行过三十五里思乃得之便自叹云才不才三十五里哉其曹娥者史记孝女传云会稽上虞人父盱能弦歌为巫祝五月五日于江迎伍君涛溺水而死不得尸娥时年十四巡江号哭昼夜不绝遂投江死抱父尸而出有是感故为之立碑中间言十六分者诸经校量多分皆以一十六分为校量本如世秤斤亦十六两涅槃经中值佛多少以判信解亦云十六今大论云一切众生智除诸佛世尊欲比舍利弗十六分之一犹故不能及至佛智云无谋而当犹如明镜不谋端丑随其形对任运似真。

(△次指广举例)。

佛权力既如此余诸义例可知不复记。

○二明同异中二先问起次答。

二明同异者问实相体因果宗既通众经权实二智复云何。

初问意者前明宗体皆对诸经迹门以辨同异是则实相体一乘宗通于四时但有兼带之异今明权实智用为复如何。

○次答中二初总答名通而事别。

答名虽通用力大差别。

○别相如何次藏通下出其别相于中为二先出诸教诸部不同次今经下出此经异相初文二先出小教力用短浅。

藏通以二智断四住之疑生偏真之信。

尚不断五住等况长远耶。

○次出大部纵兼显实不断近疑于中先释。

净名虽弹斥二乘及偏行菩萨亦是界内断疑生信不能令小乘及方便菩萨断大疑生大信大品通意亦是界内疑断信生别意虽在界外亦未断近疑生远信华严正意断界外疑生于圆信亦未断近生远。

○次故权实二名下结异。

故权实二名虽复通用而力大异。

○次今经亦二先释次结异释中二亦先释迹。

今经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

○次破执下明本。

破执近迹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觉亦令断疑生信。

(△次结异)。

如是胜用岂同众经耶。

○三别释用中文自分二各自为十初释迹中二先列。

三别释为两一别释迹门二别释本门释迹门为十一破三显一二废三显一三开三显一四会三显一五住一显一六住三显一七住非三非一显一八覆三显一九住三用一十住一用三。

○次释释中二先释次对十妙释又二释结释中二先通次别。

此意通历十妙一一妙中皆具十意义推可解(云云)。

通略不释但注云云通历十妙皆具十意者且如境妙有六境不同且妙因缘自分四教圆教为一三教为三谓破三因缘显一因缘等乃至住一因缘用三因缘等如是乃至行位利益皆有粗妙粗妙相对皆有三一以通十意思之可知。

○于别释中自为十文前六文中皆有三意后四不假初文三者先属对所以次叙昔三述证此经。

今就别说者破三显一正破三情而显一智。

初文初意如文。

○次何者下叙昔。

何者昔若初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既不堪闻大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亦应说三乘说三乘已齐教封三情不更愿好者。

○三今破下明今经意。

今破三执显于佛智故言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也。

○次文。

(△初属对所以)。

废三显一者此正废教。

初如文。

○虽破下次意三正直下述今。

虽破其情若不废教树想还生执教生惑是故废教。

言树想还生等者所诠实理犹如一根能诠权教犹如枝叶若其不废逗缘诸教则千枝万叶权想还生以想生故亡其实本。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初属对所以)。

开三显一者正就于理傍得约教。

开中初如文。

○次文两重举昔。

约教者昔教明三人入真今教明三人得佛也正约理者只是二乘真空自有实相昔方便不深不能妙见。

○三今开下述今。

今开此空即是实相故言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大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

(△初属对所以)。

会三显一者正就于行。

会中初如文。

○大品下次文。

大品会宗云四念处四禅等皆是摩诃衍但会其法未会其人。

○此经下第三文。

此经人法行俱会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低头举手皆成佛道(云云)。

(△初属对所以)。

住一显一者此就佛本意本以实智化物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是事为不可故知从得道夜常说中道常说大乘。

住中初如文。

○而众生下次文。

而众生罪故故使如来以毒涂乳着弊垢衣方便婆和引令向大。

○故言下第三文。

故言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云云)。

(△初属对所以)。

住三显一者此就佛权智方便化物。

住三中初如文。

○寻念下次文。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亦如是即趣波罗柰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过去诸佛亦住三乘而显一乘今佛亦尔故言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又昔下第三文。

又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然佛实以大乘而得度脱。

○住非三中初文阙次文事理二重但述今不叙昔既言住双非而显一故无昔可叙覆三亦然。

住非三非一显一者或约理或约事约理者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不可示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无性即非三非一从缘起即是三缘显一今会非三非一约事者即是人天乘此乘非三亦复非一常以此乘引入于大低头举手皆成佛道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

覆三显一者此就权巧多端前权前度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不除故拟化后缘若破此法后何所用机息则覆机兴则用何但佛尔入实菩萨亦然若有不信此法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云云)。

三既被覆无三可述所以文中但语除病谓除执三之病法何所伤所言但除其病者病谓执权为实法谓一切权法执权之病若除即此权法是实是故除病不须除法。

住三用一者此就法身妙应眷属前住三显一是师门今住三用一是弟子门如富楼那等实是法身现作声闻示住于三而常显一饶益同梵行者。

住一用三者此就本誓如华光作佛愿说三乘而非恶世今佛亦于宝藏佛所愿于恶世说此三乘(云云)。

(△次结)。

但权实大用包括法界岂止十意而已为显十妙之用故略言十耳。

第二结意中云为显十妙之用略言十等者初迹中用对迹中十妙者具依前释十妙之文准望自了。

(△次对十妙)。

破三显一是用智妙废三显一是用说法妙开三显一是用境妙会三显一是用行妙住一显一是用乘妙住三显一是用感应妙住非三非一显一是用神通妙覆三显一是用位妙住三用一是用眷属妙住一用三是用利益妙将十用对当十妙文义相拣大意可解(云云)。

次十妙者破既破情以显于妙故用智妙废既废教教是所说故用说妙开既约理理即境也会既约行应用行妙住既元是佛之本意佛之本意唯用一乘故是乘妙也住三既其约佛权智权即起应随机逗物故用感应妙也住非三非一者法性不当权之与实人天之乘非三教之权非实理之一非此双非何能起通故用神通覆三是用位妙者三法恒须是故须覆覆三粗位即是用于常住妙位住三是用眷属妙者权同于三而常显一非妙眷属则无此用住一是用利益妙者如住一地而用三益约令得于一实之益。

○次本十用又三初标数。

二本门力用例为十意。

○次述意。

若扶文便应言开近显远若取义便应言本迹秪呼近为迹远为本名异义同。

○三列释。

所言十者一破迹显本二废迹显本三开迹显本四会迹显本五住本显本六住迹显本七住非迹非本显本八覆迹显本九住迹用本十住本用迹。

○释中二先释次对十妙初文又二谓有通别。

通就本门一一妙中皆具十意。

通亦略无。

○别释又二初正别释次佛散赴机下结引证意初文自十一一文皆先属对次释对意三引文证结释对意中文有二别前之四文皆先叙迹次明拂迹后之六文住本显本住非迹非本显本无迹可述余四即此迹而论本亦不须广述于迹先总知此异至文易了初破迹显本中初述迹为二初述动执之文次推三品文下结迹文意也初述中三文各二皆先叙文次出文意。

(△破迹中三先属对次序品下释对意于中又二先叙迹次所以下拂迹叙迹中二初述动执之文次结迹文意初中三先序品二先叙文)。

若别论者破迹显本亦就破情序品方便宝塔三文已动执生疑如文殊答弥勒云昔八王子师事妙光妙光先居补处而王子成佛号曰然灯弟子今又成佛号曰释迦妙光翻为弟子字曰文殊动迹执生此疑何由可决。

(△次出文意)。

今言非是补处淹缓亦非弟子超越良由释迦成道已久昔示弟子今示作师耳拂此迹疑显于本智故言破迹显本也。

(△二方便品二先叙文)。

方便品云我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道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次出文意)。

当知生死久已永尽非是中间始入涅槃。

(△三宝塔品二先叙文)。

宝塔涌现证示灭不灭即迹而常分身皆集八方不可称数。

(△次出文意)。

分身既多当知成佛久矣如荷积满池之喻。

第三宝塔文中兼以第七卷莲华喻本妙中意助成。

(△次结迹文意)。

推三品文已是破迹之渐。

(△次明拂迹)。

○次所以下拂迹显本。

所以下方涌出非寂灭道场受化亦非他方分身所受化此两处人弥勒皆识而今不识所以惊疑破此近情显本长远。

(△三引文证结)。

○三引证中二先正引。

故文云一切世间皆谓我释迦牟尼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得三菩提然我实成佛来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次直举下释文意。

直举世界问弥勒弥勒不知其数何况世界中尘而当可数此是破近执谓生其远智也。

(△废迹中三初属对)。

废迹显本者亦就说法。

废迹中初如文。

(△次释对意)。

○次文者初昔为下先叙迹。

昔为五浊障重不得远说本地但示迹中近成。

○次今障下拂迹。

今障除机动须废道树王城迹中之说皆是方便执近之心既断封近之教亦息。

(△三引文证结)。

○次引证亦二先正引文。

文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次即是下释文意。

即是废一期之迹教显久远之本说也。

○开迹文中初就法下先叙迹。

(△开迹中三先属对次释对意)。

开迹显本者此亦就法亦就理只文殊所述然灯佛及久远来赞示涅槃道及分身诸佛如此迹说以是显本之意惑者未悟玄旨。

○次今若下拂迹。

今若显本亦不迥就余途还开近迹示其本要耳。

○次就理中但明就理拂迹之意。

就理者但深观方便之迹本理即显。

(△三引文证结中二先正引次释文意)。

文云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若入佛道即于迹得本也。

(△会迹中三先属对)。

会迹显本者此则就行。

会迹中初如文。

(△次释对意)。

○次文中先叙迹。

寻迹中诸行或从此佛行行得记或从彼佛行行得记或示己身他身随机应现长短大小。

○次诸迹下拂迹。

诸迹悉从本垂若结会古今还结迹而显本耳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三引文证结)。

文云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此皆是方便分别即会迹显本意也。

(△住本中三先属对)。

住本显本此就佛本意。

住本者秪是不离于本而常显本。

(△次释对意)。

即如下方菩萨于空中住法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法身修道纯说一乘。

(△三引文证结)。

文云娑婆世界纯以黄金为地人天充满又云人众见烧尽我净土不毁能如是深观是为深信解相常住此本恒显于本文云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岂非住本显本也。

引文意不离本时娑婆于迹娑婆以显本娑婆常住下结文意可知。

住迹显本者此就迹意即是释迦住生身而显一由显一故古佛塔涌塔涌故召请分身分身集故慕觅弘经下方出现慕觅弘经下方出现弥勒疑问问故说寿长远动执遣疑是为住迹显本也文云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乃至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也。

住迹中只于迹中显一之时已现古佛之塔正为显本故也。

住非迹非本而显本者此约绝言冥会即是非本非迹而能本迹昔非迹而垂迹今非本而显本文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如斯之事如来明见也。

覆迹显本者亦约机应多端若执迹障本故覆令不执更对后机还须用迹故有师子奋迅之力文云以若干言辞因缘譬喻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覆迹中云师子奋迅能前跳后跳后跳即未来益之相也。

住迹用本者上来住迹显本者直是迹中随机方便显本地理今言住迹用本者即是中间迹至道树数数生灭他身他事者皆用本地实因实果种种本法为诸众生而作佛事故言住迹用本此就师为解若约弟子者即是本时妙应眷属住于权迹垂形九道而用本法利益众生文云然我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此是住迹而用本时灭度而示灭度也。

住本用迹者即是本地不动而迹周法界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常用此迹利润众生此义据师若据弟子者即是法身菩萨以不住法住于本地无谋之权迹用无尽文云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次结引证意。

佛散赴众缘文小不次今题来证义引于寿量文尽。

如文。

○次对本十妙。

破迹显本会迹显本别用因妙开迹显本是别论用本果妙住本显本是别用本国土妙废迹显本别论是用本说法妙住非迹非本别论是用本感应妙覆迹显本别论是用本神通妙住迹用本别论是用本寿命妙亦是用本眷属妙住本用迹别论是住本涅槃妙亦是本利益妙(云云)。

文中阙于住迹显本准迹十用对十妙义兼取前来开合之义来此勘会即知文误此中应将破开会三以之为因故前迹中破约智开约境会约行此三属因位通因果本门开果以出国土故覆迹显本对前迹门覆三显一前是位妙故今应对果妙更加住迹显本为感应妙以住非迹非本为神通妙文则相当或别有意也寿命合在眷属妙中涅槃合在利益妙中即对迹辨所以可知本迹十用还各用十妙如前明体即指十妙之中中道实性宗即指迹前之五妙及本中前二今用既益他即是果上之用应在迹中六七八九四妙及本中第三乃至第九今通用者在果非但用其果法亦复用其因法何者他宜须此境智等故况复不依境智行等将何以为利物之本是故须有通别二对而释于用。

○四结成悉檀者前明十用若非权实二智之力焉能去取出没适时能显实发迹是故更须辨此结悉檀于中二先叙意次正释。

四结成悉檀者权实二智十用不同即是一音演说随类各解迹中破废令七种方便开佛知见本中破废恒沙菩萨断疑增道皆是四悉檀意成熟众生。

初文者秪是权实二智作二十用令众生断疑生信耳。

○次文者更束十为四使用文可见又为二先迹次本。

今束此十用为四悉檀先束迹门次束本门。

○迹中自二先别次通别谓分十以对四悉通谓一一各具四悉。

迹又为二先别束次通束别者开三显一住三用一会三归一此三条属为人悉檀何者本习此三今还约三修一不改途易辙秪深观此三一理自显三中有一不须取舍故开三显一属为人悉檀住三用一亦如是秪就此三而修一道如富楼那但住声闻而自饶益亦能饶益同梵行者即是不改三法能生一解皆属为人悉檀也破三废三覆三此三属对治其封三疑一斥破其情废于权教密覆权法令执病心除入一实道安住实智中也住三显一住一用三两种属世界悉檀何者世界以乐欲为本若众生欲得三乘之道不欲闻一实之化故佛自住一同彼说三又三乘缘异如世界隔别故名世界悉檀也住三显一亦是世界何者佛随人法住于方便调熟显一故属世界悉檀也住一显一住非三非一显一此属第一义悉檀也。

初别中初三本未有一乘之善而今此三即成一乘善无过此故属为人次破废覆名对破三恶其名最便住三住一对世界者但三一异义当世界第一义文甚可见。

○次通中二先释次结意初释中二先释一番。

通明四悉檀者只破三显一得有四种益何者君子乐闻过小人恶闻愆欲知过必改即为破执除病欢喜奉行即是世界也若执住三不能进道破三从一觉悟心生善法增进是名为人也执三是病说一为药是名对治也若闻破三得见理名第一义也。

○次余例。

余九种例尔。

(△次结意)。

故知佛之善巧称合机缘皆令得益四悉檀之力也(云云)。

○次本门中二标释。

二结本门十用为四悉檀者亦有别通二意。

○释中通别二意。

住迹显本住本用迹此属世界悉檀亦名随乐欲释如前开迹显本会迹显本住迹用本属为人悉檀不改途更修还约本法修显本也释如前破迹废迹覆迹属对治住本显本住非本非迹显本属第一义释如前。

○别中例迹可知。

次通约一科结四悉檀亦如前余九例亦尔具解(云云)。

次通约一科以结四悉檀意者意亦如前类前说之可以意得。

○五悉檀同异中先叙意标列。

五悉檀同异者余经亦用四悉檀破三显一破迹显本等而与此有异即为两一迹门明异二本门明异。

○次释释中二先迹次本迹中二先释次问答料简初文者三一名同意义各异藏通各以三乘为三涅槃为一别圆对前为三实理为一以此三一遍历五味四教分别则教教十用不同部部增减十用复异将前十用之文展转遍入使意明了于中三先释。

迹门异者三藏中亦有四悉檀破废等意但为有余无余涅槃(云云)大品中共般若亦用四悉檀破立废等意但悟真理未能入圆(云云)方等中亦破三显一于菩萨人有一分同二乘人不得入实故十弟子被净名诃堕八邪不入众数此是破之语称叹不思议大乘之道皆用四悉檀意而二乘不悟也此经用四悉檀意二乘而得断疑除执入佛正道受记作佛。

○次故知下结意。

故知此经用四悉檀巧妙。

○三文云下引证。

文云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身子领解云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安住实智中即其义也。

不能委记宜须细思。

○问答中三法。

问法华显一还藉先破无前调熟今亦不解答今日得悟由昔弹诃但功属此经名非彼得。

○譬。

譬如百人共围一贼而攻围之力实赖众人能擒贼者得勋不属百人(云云)。

○结意。

此经开权显实四悉檀大用最为雄猛(云云)。

(△次本)。

发迹显本四悉檀永异众经何者迹中力用已出诸教本中十用诸经无一况当有十迹中悉檀已出诸经本中悉檀诸经无一何况有四可以意推无烦多记也。

本门所言无一者随以一文例斥应无别指。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六

音释

(音皆)。

(匈于切)。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禁火莫烧山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申四、因摄果摄自利利他5 酉一、征起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酉二、标列略说应知三因三果。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六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是故如来为诸菩萨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世间事物就是那么在变化,这一切都属于幻术的境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

第三十六节 树下魔军 、落堂自在一、树下魔军黄檗曰:『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六卷

卷第三十六: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白话】第四地佛子闻此广大胜行,可乐深妙殊胜上地,心皆踊悦生大欢喜,普散众花供养佛陀。演说如是胜妙法时,大地海水皆起震动,一切天女威皆欢喜,悉吐妙音同声赞叹。自在天王心大

宋智明: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

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是天台历代祖师一贯的主张。其故有三:一、因为净土的理性,即是实相理体,也是如来藏妙心的净性,所以天台即净土;二、净土的行持,即是一心三观的念佛法门,性修不二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六卷○投子(大同)和尚语录师示众云:你诸人。来者里觅言觅语。新鲜句簇花。四六徒口里。有可道。我老儿气力稍劣。口觜迟钝。亦无闲言语与你。你若问我。我便随你问答。也无玄歼可及你。亦不教你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