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3:22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富十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例有翻者先释次结初文又五。

二类有翻明观者心即是由三义由心一切语言由觉观心一切诸行由于思心一切义理由于慧心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心是经纬以觉为经以观为纬织成言语又慧行心为经行行心为纬织成众行心竖缘理为经心横缘理为纬织成义理(云云)又观境为经观智为纬观察回转织成一切文章。

初如文次文云慧行观理理体渐深故慧行为经行行属事事门不同惑相非一治法亦多以多对治共显深理故行行为纬。

又心即是契观慧契境是契缘契乐欲心为契教契便宜对治心为契行契第一义心契理。

心为法本心为线者如前(云云)。

心为善语教者法之与语俱通善恶今以善法善语定之心之与观亦通善恶今以善心善观定之即是善语教善行善理故心具三义。

心是可轨者若无观则无规矩以观正心王心王正故心数亦正行理亦尔心王契理数亦契理故名可轨也心常者心性常定犹如虚空谁能破者又恶觉不能坏善觉邪行不千正行邪理不坏正理故心名常。

(△次结)。

随诸事释一一向心为观观慧弥成于事无乖如火益薪事理无失即文字无文字不舍文字而别作观也三类和融有无明观者可解(云云)。

三类和通有无者若定无翻应同前五若定有翻应同后五一切教中虽不见名心为此二五各十五名当知不定有翻无翻今但名心则遍于三十而不使二家有怨。

○次历法中三先略举大小两乘明大有多含次观一心下总具法三如此下正历有翻无翻等乃至十妙文略。

四类历法为观者若小乘明恶中无善善中无恶事理亦然此则恶心非经则无多含之义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若大乘观心者观恶心非恶心亦即恶而善亦即非恶非善观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恶亦非善非恶。

初文中言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者大经第五百解脱中云无窄隘等如止观第六记。

观一心即三心以此三心历一切心历一切法何心何法而不一三一切法趣此心一切心趣此法。

如此观心为一切语本行本理本有翻五义无翻五义一一于心解释无滞遍一切心无不是经大意可领不俟多记也。

已前释通别名竟。

○次第二释体中二先总明来意次开章正释初文又二先正明来意次体者下正明说体意初文二初对上名以明来意次对下宗用以明来意。

第二显体者前释名总说文义浩漫今顿点要理正显经体直辨真性。

初言总说者名含下三三是总中之别体又三中之别未涉诸义故顿点三轨之中体属真性。

○次真性下对宗用。

真性非无二轨欲令易解是故直说后显宗用非无初轨偏举当名耳。

可知。

○次明说体意中四初约部叹次非但下约行解叹三文云下引两文证不可说四又云下正明被机名为因缘。

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

所言众义之都会者本迹二门皆归实相一代义旨咸契于体。

非但会之至难亦乃说之不易。

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大经云不生不生不可说。

又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余如文。

○正解中自为七门。

今略开七条一正显经体二广简伪三一法异名四入体之门五遍为众经体六遍为诸行体七遍一切法体。

○初正显体又开四意。

正显体更明四意一出旧解二论体意三正明体四引文证。

(△一出旧解)。

北地师用一乘为体此语奢漫未为简要一乘语通滥于权实若权一乘都非经意若实一乘义该三轨显体不明故不用又有解言真谛为体此亦通滥小大皆明真谛小乘真谛故不俟言大乘真谛亦复多种今以何等真谛为体故不用又有解言一乘因果为体今亦不用何者一乘语通已如前说又因果二法犹未免事云何是体事无理印则同魔经云何可用有人解乘体通因果果以万德为体因以万善为体引十二门论云诸佛大人所乘文殊观音等所乘又引此经佛自住大乘即果也诸子乘是宝乘是因乘也又引普贤观大乘因果皆是实相。

初如文次文中云此亦通滥者大小乘中俱有真谛以滥小故是故不可但以真谛为今经体借使大乘亦不免滥故云大乘亦复多种以衍门中六种真谛今经唯在一切法中以为真谛是今经体也。

○私破古人此体通因果及引经论。

私问因果之乘为变为不变若变谁是能通谁是所通若不变因果则并皆无此理若别有法通因果当知因果非果者经体也十二门论云大人佛不行故名乘岂应以不行证因果乘也法华佛自住大乘者此乃乘理以御人非住果德也普贤观明因果皆指实相云何将实相证于因果耶今皆不用。

初中云为变为不变等者夫因为能通果为所通若因变为果则无能所故变则不可若不变者因至果边因与果并故无斯理故不变不可次从若别有法去纵难若因自住因不变为果别立一法通因至果者当知此因非果家之因果亦非是因家之果因果自住则非佛果之经体也云何乃言体通因果耶法华至果德也者初句述古人上引文立体此乃下破古立体经文上句虽云佛自住大乘下句既云如其所得法以此度众生故知乘本证得之理以御众生御谓控御制勒众生此之制勒非住果德实相之体是故不得偏用自住之言以为果体普贤至今皆不用者此责古人引彼因果以证经体彼文正可用证经宗经文但云因之与果不离实相是故可证因果为宗若证经体应云实相不离因果此则宗家之体故知古人所引但成证于体家之宗是故不取。

有人明因乘以般若为本五度为末果乘以萨婆若为本余为末又因乘狭果乘广又般若相应心是一体乘不相应心是异体乘又无所得相应行是近乘低头举手有所得是远乘又六度有世出世杂是远乘三十七品但出世名近乘又四句度与品悉无得又度与品俱有得又度杂品不杂又品杂度不杂(云云)。

又有人云因之与果各立本末萨婆若是果智余者谓果上万德今明乘体何须因果之上各立本末本末为体与体永殊广狭与一体异体等亦复非体古人之意以一体乘为今经体以异体乘为余经体今家意以实相为体彼人既云般若相应为与何等般若相应故不可也又人云无所得相应行等并是具度不应为体又人云六度等者有理度事度名为世出世杂去果既远故名远乘道品一向是出世法去果近故名为近乘是故近远俱是乘体亦不可依乃至广破又四句者初句云度之与品俱与无所得心相应俱是出世俱有得者有所得心相应俱是世间第三句如向释也第四句者意言道品有约位故则有有漏及以无漏是故名为世出世杂大乘六度一向无杂所以四句互有远近及俱远近。

○私谓者章安判前诸师所解。

私谓般若为乘本者于今经是白牛非经体也萨婆若为乘本者于今经是道场所成果亦非乘体因乘狭者是纵义果乘广者是横义悉非今经乘体般若相应心无所得近远等于今经悉是庄校傧从都非乘体那忽于皮毛枝叶而兴诤论耶喧怒如此谁能别之有人引释论以六度为乘体方便运出生死慈悲运取众生于今经般若是牛五度是庄校方便是傧从慈悲是轩亦非乘体。

初白牛等者无漏般若称之为白故知白牛非乘体也。

○从中边分别论去章安引五论以出乘体皆非具度先释次结初释中初引中边分别论者即第一乘本以为乘体。

中边分别论云乘有五一乘本谓真如佛性二乘行谓福慧三乘摄谓慈悲四乘障谓烦恼是烦恼障行解等是智障五乘果谓佛果也。

○次唯识论展转相由以释乘义。

唯识论云乘是出载义由真如佛性出福慧等行由此行出佛果由佛果载出众生。

真如居初即是乘本本即体也。

○次摄论中有三不同。

摄大乘论乘有三一乘因谓真如佛性二乘缘谓万行三乘果谓佛果也。

第一乘因以本为因因谓真如即乘体也。

○次法华论。

法华论明乘体谓如来平等法身又云如来大般涅槃此两文似如隐显耳发心低头举手等名乘缘。

云隐显者平等法身名之为隐隐在于缠涅槃是显已成满故虽有隐显莫非经体。

○次十二门论。

十二门论明乘本谓诸法实相乘主谓般若乘助谓一切行资成乘至至萨婆若。

第一乘本即是体也言乘主者由白牛故令至所在故名为主故不以主用为乘体。

(△次结)。

此五论明乘体同而庄校小异于今经明乘体正是实相不取庄校也若取庄校者则非佛所乘乘也。

○次论体意中四先徴起次释论下引论明体意三何故下释疑四此小大下结。

二论体意者何意须用此体。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故身子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

次文言若有无常至三法印者大论第二十云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问寂灭中何以但说一不说多答初印中说五众第二印中说一切皆无我第三印是果故名寂灭若说无常破外五欲之我所也若说无我破于内我我我所破故是寂灭涅槃行者观于无常便生厌离既厌苦已存着能观故有第二无我观也推求能观至不可得是一切法无所依止但归寂灭以是义故说寂灭印也问摩诃衍中诸法不生一相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法无我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而不相违答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犹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坏故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故无色相现在无住故不可见不可分别故无色相无色相故是空无生灭无生灭及以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耳问摩诃衍中说一实相声闻法中亦应说于一实相法答声闻法中三种法印广说四种略说一种无常即是苦谛集谛无我即是道谛寂灭涅槃即是灭谛是故衍中唯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无相即是寂灭涅槃论云衍中明法印者是法华前共部所说小乘法印数复不同故须料简若此经中独明实相为一法印故须料简。

(△三释疑)。

何故小三大一小乘明生死与涅槃异生死以无常为初印无我为后印二印印说生死涅槃但用一寂灭印是故须三大乘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二不异净名曰一切众生常寂灭相即大涅槃又云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本不生者则非无常无我相今则无灭者则非小寂灭相唯是一实相实相故言常寂灭相即大涅槃但用一印也。

(△四结)。

此大小印印半满经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当知诸经毕定须得实相之印乃得名为了义大乘也。

○三正显体中三先约法次譬三约诸三法初文三初指体。

三正显体者即一实相印也。

○次约三轨简。

三轨之中取真性轨。

○三历诸妙简于中又二初广约境。

十法界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体四种十二因缘中取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是法身四种四谛中取无作四谛于无作中唯取灭谛七种二谛中取五种二谛五二谛中唯取真谛五三谛中取五中道第一义谛诸一谛中取中道一实谛诸无谛中取中道无谛也。

○次略指余九妙。

若得此意就智妙中简乃至十妙一一简出正体例可知也。

问前智行妙初皆悉简言境是体是法身智行是宗是用今何故于此诸境一一复简耶答通论开权显实诸法皆体亦如后简今取权实相对的示体相是故简之。

○次譬中二譬结譬中二重譬合初梁柱等譬中三初正譬体次屋若下譬体功能三释论下引论初譬中二先譬次合。

若譬喻明义如梁柱纲纪一屋非梁非柱即屋内之空。

初文言非梁至屋内之空者空譬于体屋譬于宗空为所取屋为能取能取可多空不可多所取是体体不可多能取是宗宗是因果是故不一。

柱梁譬以因果非梁非柱譬以实相实相为体非梁柱也。

(△次譬体能)。

屋若无空无所容受因果无实相无所成立。

(△三引论)。

释论云若以无此空一切无所作。

(△次重譬合)。

又譬如日月纲天公臣辅主日月可二太虚空天不可二也臣将可多主不可多也。

次譬日月纲天等者重举譬简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日月周行遍历于天日月可二天不可二公臣辅主者公者举五等之初五等皆臣共辅于主五等可多主不可多言五等者谓公侯伯子男公者正也当为王者正行天道侯者候也当为王者伺候非常伯者长也当为王者长理百姓子者慈也当为王者子爱人民男者任也当为王者任其职理合文甚略准前可知。

(△次结)。

为此义故须简出正体。

(△三约诸法)。

如三轨成乘不纵不横不即不离显示义便须简观照等唯指真性当名正意分明三轨既然余法例尔(云云)。

○四引证文二初正引证。

四引证者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方便品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偈中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身子领解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又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法师品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安乐行云观诸法如实相寿量云如来如实知见普贤观云昔于灵山广说一实之道又云观于一实境界。

○次故知下结意。

故知诸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秪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非因非果之理耳经文在兹可为明证也。

○次广简伪中为二初叙来意。

二广简伪者夫正体玄绝一往难知又邪小之名乱于正大譬如鱼目混杂明珠故须简伪。

○次广简文自为六列章。

即为六意一就凡简二就外简三就小简四就偏简五就譬简六就悟简。

○解释释中初约凡中二初通列次解释初文二初列次结。

一就凡简者释论云世典亦称实者乃是护国治家称实也外道亦称实者邪智僻解谓为实也小乘称实者猒苦苏息以偏真为实也。

初文意者且约凡简文中兼对外道小乘简者何耶答对况来耳外小尚乃不实况复钝使凡夫。

如是等但有实名而无其义。

○次释中二先明世间邪恶次若周孔下明世间清正初文二先释次结释中又三初略判次或下行相三内则下明过患。

何者世间妖幻道术亦称为实多是鬼神魅法此法入心迷醉狂乱自炫善好谓胜真实立异动众示奇特相。

初如文。

或髑髅盛屎约多人前张口大咽或生鱼臭肉增状餔食或裸形弊服夸慠规矩或直来直去不问不答种种谲诡詃诱无智令信染惑着着已求脱叵得。

次文约行简中云或髑髅盛屎约多人前等者此等皆是钝使凡夫悉能如是若利使外道各加所尊及宗计等乃至神通及韦陀等今此凡夫如大论第十云狂有二种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恶邪自裸人不知狂如南天竺有法师高座为王说于五戒多有外道在座??法王时难曰若言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者今时何故狂愚者少正见者多诸外道言善哉善哉斯难甚深是秃高座必不能答以王利故法师以手指诸外道更说余事外道语王是难甚深果不能答耻所不知更说余事王语外道高座答讫将护汝故不以言说向者指汝云是狂不少汝等以灰涂身裸形无耻以人髑髅盛屎而食???卧刺倒悬熏鼻冬则入水夏则火炙皆是狂相又汝言卖肉卖盐便言失法于天祀中得牛布施即时卖之即言得法牛即是肉是狂惑人法师护汝而不说之且约行事与钝使同晡食者字书云申时食也又楚辞云餔其糟糠谓进食也谲权诈也齐桓公正而不谲谲诡变异也。

(△三明过患)。

内则病害其身外则诛家灭族祸延亲里现受众苦后受地狱长夜之苦生生障道无解脱期。

(△次结)。

此乃世间现见何实可论钝使爱论摄。

○次世间正法中又三先杂明次引经三结总而言之不出人天。

若周孔经籍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间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稷若失此法强者陵弱天下焦遑民无聊生鸟不暇栖兽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马内向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实金光明云释提桓因种种胜论即其义也盖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诸天欢喜求天然报此法为胜故言胜论耳又大梵天王说出欲论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爱论摄耳世又方术服药长生练形易色飞仙隐形者称此药方秘要真实此亦爱论钝使摄耳。

言周孔经籍者周公制礼孔子删诗经谓五经七等九也籍谓坟籍即三坟也三坟谓三皇之书典谓五典即五帝之书古人书简故籍篇等字皆从竹也治法谓治家治国之法在忠在孝也礼法如三礼等兵法如六韬等医法如神农等天文者如孔子有三备卜经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八卦者东震西兑南离北坎西北干西南坤东南巽东北艮一卦生七七八五十六并八纯卦合六十四卦各卦系象彖等词非此可尽善占者以此能知一切五行如止观第六记亲谓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各有其亲社谓后土稷谓后稷略如止观第六第十记非父母无以生非师长无以成非君主无以荣人生在三事之如一国安所以家安家安所以行孝是故先须安其国也鸟不暇栖等者若准儒宗獭未祭不施网罟豺未祭不施畋猎獭二月祭豺八月祭所以去奢去泰汤除三面之罗古施四面之罗故祝者曰四方无极入吾网中故云鸟不暇栖汤除三面之罗而祝者曰犯命者入吾网中牛马内向者若依周孔之法牛马自归世间之法尚有斯感况出世耶张陵为大蟒所吞嵇康为钟会所谮而记传云得仙者谬矣故知此土必无仙术岂有服灵芝吞玉液令飞升耶故西土神通非禅不发故并结云爱论属钝使论谓凡夫所述也。

○次约外简为二初通叙不实次若此下别出相状。

二就外简者即是外道典籍也若服药求知聦利明达推寻道理称此药方为胜为实者药力薄知不能鉴远触药则失药歇则失亦非实也。

初如文。

○次为二初此方次西方初又二先明见相。

若此间庄老无为无欲天真虚静息诸夸企弃圣绝智等。

○次直是下结。

直是虚无其抱尚不出单四见外何关圣法纵令出单四见外尚堕复四见中见网中行非解脱道。

斥中言不出单四句者计天真者仍属有句计自然者仍属无句所言纵者与而言之实不可出。

○次西方中亦二先明见相次。

若外国论力受梨昌募撰五百明难其一云瞿昙为一究竟道为众多究竟道佛言但一究竟道论力云云何诸师各各说究竟道佛指鹿头汝识其不论力言识究竟道中其为第一佛言若其得究竟道云何自舍其道为我弟子耶论力即悟叹佛法中独一究竟道又如长爪云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转观诸法实相于久不得一法入心释论云长爪执亦有亦无见又云亦计不可说见。

初文言外道论力受??昌募者大论十八云毗耶离梵志等大顾其宝令与佛论取其顾已即以其夜撰五百明难与??昌来至佛所问佛言为一究竟道为众多究竟道佛言唯一究竟道无众多也梵志言我法各说有究竟道佛言虽有众多皆非究竟何者一切皆以邪着故非究竟佛言鹿头梵志得道不答言一切道中其为第一时鹿头比丘在佛后扇佛佛问诸梵志汝识其不梵志云识惭愧低头佛说偈云各各谓究竟而若自爱着各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是人入论众明辨义理时各各相是非胜负怀忧喜胜者堕憍坑负者坠忧狱是故有智者不堕此二法论力汝当知我诸弟子法无虚亦无实汝欲何法求汝欲坏我论终无有是处一切智难胜适足自毁坏长爪缘如止观第五记具在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及绝言见中所摄以彼外道所见巧故所摄处多。

○次中三先总次或时下历诸句三引证。

如斯流类百千万种虚妄戏论为惑流转见网浩然邪智澜漫触境生着。

或时褶揲有无为有无有无无为无有非有非无为有无非有非无为无百千番揲悉皆见倒生死诸边非真实也。

如是褶揲但是复四句耳言或时褶揲有无为有等者如止观中直列名而已此中略解粗寄复句以示其相初句语略应云有有有无为有此是有家之有无也虽有有无之别同属于有故褶著有中无等三句例此可解若约具足四句则有中具四皆属于有褶著有中无等三句准此可见百千番揲者假使一句复生无量随其所生摄属能生此之能所不出于见故非真实。

(△三引证)。

大经云被无明枷系生死柱绕二十五有不能得脱即此义也。

○三约小简中二初示小乘名同同有实相中道。

三就小简者声闻法中亦云离有离无名圣中道大集云拘邻如沙门最初获得真实之知见。

○次然小乘下释其体异又三初释初句。

然小乘不运大悲不济众生功德力薄不求作佛不深穷实相则智慧劣弱虽云离有离无名圣中道乃以断常二见为二边真谛为中道。

○次真无漏下释大集经意。

真无漏慧名为见证涅槃法名为知虽断见思除灭分段而住草庵非究竟理。

○三对前下结非真体。

对前生死有边即是涅槃无边二俱可破可坏非真实道故不名实相也。

○四对偏简中二初明简意。

四就偏简者诸大乘经共二乘人带方便说者名字既同义须分别。

○次如摩诃下正简者前对小简即三藏小乘今对偏简即对通别二教及前四味中诸偏教故今文中仍有二乘者即通教二乘耳故云三人同断等所以不云三藏菩萨者义同凡故虽无邪倒未断惑故于中又二初约教次约五时初约教中又三初空对不空简次见不空下直就不空简三释论云下约一相摄无量相简此之三文展转生后何者由共位菩萨中有利根者能见不空即指不空为今经体以此不空复有教道带方便说故云但中不但中即次不次行相别故此不但中摄一切法中无中相故云一相此之一相入无量相故云相入故有第三文来意在此也初文二初引大品示相次引大经证成初文者即通教位从始至终待至法华方乃被会即其人也初文又二初正释。

如摩诃衍中云三乘之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中论云诸法实相三人共得者二乘之人虽共禀无言说道自求出苦无大悲心得空则止钝根菩萨亦尔利根菩萨大悲为物深求实相。

○次共实相下还引大品。

共实相者智如萤火是故非实不共实相智如日光是故为实。

○次引大经。

大经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二乘但空空无智慧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慧此慧寂而常照二乘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实相菩萨得寂又得寂照即是实相。

言无智慧亦夺之辞非无自智慧也又云至二乘得寂等者且据但空与寂义等以其未得即寂而照故云但寂。

(△次直就不空简)。

见不空者复有多种一见不空次第断结从浅至深此乃相似之实非正实也二见不空具一切法初阿字门则解一切义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异无三无一二乘但一即别教但二即圆具三即三即真实相也。

次文中云二乘但一即通教二乘也别教菩萨二即者兼通别入空出假两菩萨也以附论偈且与即名其实未即唯独圆教方具三即今经体者但是中即假空尚简假空即中况但空偏假宁是经体。

(△三约一相摄无量相简)。

○三引释论菩萨入于一相等例此可解所以前之三义皆对二乘简者于共部中皆有二乘此空不空及一相等复在共部中明故须节节相对简出于中又二初正对教简。

释论云何等是实相谓菩萨入于一相知无量相知无量相又入一相二乘但入一相不能知无量相别教虽入一相又入无量相不能更入一相利根菩萨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无量相即中故更入一相。

○次如此下结成圆意。

如此菩萨深求智度大海一心即三是真实相体也。

○次约五时中二先正约五时次大经下更独明一实。

华严不共二乘但约菩萨三智次第得亦非正实不次第得者是正实也若方等中四人得三智三人为虚一人为实大品三慧说三智属三人前二不深求浅而非实后一人深求一心三智是故是实此经汝实我子无复四三之人十方谛求更无余乘但一实相智决了声闻法但说无上道纯是一实体也。

初文不云鹿苑者以鹿苑中无大可论前以对二乘人竟今文欲相对简之故云方等三虚一实等或是略无若云鹿苑无实唯虚亦应无爽。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

音释

(音位)。

髑髅

(髑徒谷切髅洛侯切髑髅顶骨也)。

(于甸切吞也)。

(博孤切歠也)。

(郎果切赤体也)。

夸慠

(夸苦瓜切大言也慠五告切慠慢也)。

谲诡

(谲古穴切诡过委切谲诡权诈也)。

(古犬切诱也)。

褶揲

(褶之涉切犹折也揲徒协切折揲也)。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持莲华菩萨的简介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持莲华菩萨相在哪里收藏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是哪里的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持莲华菩萨的实例

印度学者B•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有关“无量光”的内容中谈到“莲花手”这个概念时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

持莲华菩萨的形象特征

大乘佛教流行以后,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组合,逐渐取代了释迦牟尼、帝释和梵天的组合,尤其是观音菩萨,在佛教盛行地区可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崇拜对象。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