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四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3:36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四车四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三明判中自二。

三明诸门粗妙者为二一就能所判粗妙二约诸门判粗妙。

列章竟。

○次释初章中二先分别能所粗妙次问答释疑初文二先略立能所。

能所为四句门名能通理是所通。

○次以两种四句分别前教次味前四句者列。

自有能通粗所通亦粗能通妙所通粗能通粗所通妙能通妙所通亦妙。

○释。

三藏四门扶事浅近故能通为粗但诠偏真所通亦粗通教四门大乘体法如实巧度能通为妙三乘偏证所通为粗别教四门教道方便能通为粗诠入圆真所通为妙圆教四门证道实说能通为妙即事而圆所通亦妙也。

若以理为言则一粗一妙诠理之教巧拙不同故使通妙理之教别教仍粗。

○次四句者皆约味判判彼部中能所粗妙。

又自有带粗能所生酥教是也不带粗能所乳教是也自有带粗所不带粗能熟酥教是也自有带粗能不带粗所圆接通接别是也涅槃中诸门亦是也。

不带粗能所是乳者为成四句一往语耳故此句中但云无有真谛能所故云也仍有别教能通之粗自有带粗所不带粗能者且云般若本是融门二乘寄此而入真谛虽有但真所通之粗而无诠真能通三藏此亦约部大分为言若随二乘当分所见非无能诠即空粗教自有带粗能等者能通从于通教中来故名为粗所通即是别圆中道故名为妙涅槃中诸门亦是者涅槃部中前之三教能通之门名之为粗并不住真及以教道俱入三德故所通妙。

○次释疑中先问。

问经云唯有一门而复狭小为粗故称一小为妙故称一小。

○次答中三先通明其意次何者下历教解释三今拓下明用门之意。

答此义当通用不可局在一门。

何者如三藏四门赴机异说故言四同是佛教故言一门门方便异故言四同向涅槃故言一所通从能通故言四能通会所通故言一文字中无菩提是约教论狭小譬如隘路不受二人并行即约行论狭小教行两门取真难契即约理论狭小(云云)通教亦如是逗缘别说故为四同是佛教故言一观法不同故有四俱向无生故为一所随于能故为四能随于所故为一通教即事而真文字中有菩提善恶俱观皆不可得即是并行不约此义论狭小但教观取真理难当故名理为狭小(云云)别教四门亦如是为四机说故有四同是佛教故言一入实观异故言四俱向一实故言一所随于能故言四能会于所故言一不即生死是涅槃教狭小不即烦恼是菩提故行狭小教行取理难当名理论狭小圆教四门亦如是逗四种机故言四皆是佛说故言一入实观异故言四四观向实故言一将门名理故言四以理应门故言一此教即生死是涅槃教不狭小烦恼即菩提行不狭小而此教观取理难当名理为狭小若依经文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者正语教行之门取理不当故言狭小也。

一一教中皆作三对四一不同及判门意所言三者即教行理通别之相具如第二卷初当分通别即其义也皆以四故名别一故名通今以此之通别判于狭小若藏别两教教行理三皆悉是狭若通圆两教教行不狭而教行取理不当故名理为狭是则四教皆以教主及所诠理名之为一以所被机及能诠教名之为四是故经言一门者一是四家之门故云一门言依经文者依今经即是以圆教行取理难当。

今拓开一句处处不同岂可定执守一文耶若得此意粗妙自明(云云)。

三明用门意中言拓开等者今开圆经一句而作四解遍一代教故云处处则识前之三教教行理三狭小复粗后之一教教行理三狭小俱妙作此释者意云四门是教十观是行皆通至极恐人不了狭小之言谓一向粗故须此简若约五味意亦可知。

○次约诸门中二先约教次约味先约教中四教不同一一教皆有教行二判教谓四教行谓门中十观教又二义一约门二约悉初三藏中三先且通论无复粗妙。

二约诸门判粗妙者先明三藏四门皆是能通执着四门俱皆壅碍成坏粗妙更无优劣此则不可偏判。

以教门俱妙从能通故若执皆粗从计情故此就当教为语。

○次别论者从若从法为语去互相形比则有前粗后妙。

若从法为语有则附俗入道则拙空则傍真入道则巧故释论云为钝根人说生空为利根说法空即其义也亦有亦无门望前为巧望后是拙非有非无门则是巧也大论云半有半无者名为钝人是约四门法判粗妙也。

言为钝根说生空等者此是三藏生法二空具如止观第六记准理二门俱得二空一往从便有门附俗为生空空门附真为法空二空名同意义永异是故生空义归于有法空方乃义顺于空。

○三今约下从行所宜以判粗妙。

今约根性便宜若宜有门有门成三门坏若宜无门无门成三门坏乃至第四门亦如是。

(△次约悉)。

若就一门皆得四悉檀者皆名为成失四悉檀者皆名为坏还就一门赴欲为得乖情为失当宜为得不当宜为失治病为得不治病为失见第一义为得不见第一义为失传有成坏约此得论粗妙也。

次约四悉中四悉文相可见一门既尔余门亦然。

○次约十观中初三藏者若门中有观为妙无观为粗。

又约十观判粗妙者观因缘境正为得境邪僻为失发真正心为得不尔为失安心得所为得安心不调为失破法遍为得不遍为失知通塞为得不知通塞为失乃至顺道法爱不生为得顺道法爱生为失若一门十法成就则此门为妙余门为粗若余门十法成就此门不成就则此为粗余门为妙(云云)。

○次通教通论无通无塞。

通四门粗妙者通理唯一一不可说有何形比粗妙可论。

○次别论有通有塞。

就赴机说门不无优劣判四门深浅如三藏中说又约一一门若说会四悉檀机名之为妙若乖四机名之为粗若于一一门十观修行句句得所名之为妙句句失所名之为粗粗故四边火所烧不得入清凉池异此者名之为妙也。

有通有塞即四门四悉十观具如三藏中。

○次别中亦应明通不论通塞但是文略故云若论法相既有若论之言即是置通从别别中亦有约四门教及以根性并十观法。

别四门粗妙者若论法相有门附事故为粗空门傍理故为妙空门单理故为粗亦空亦有门两通故为妙亦空亦有两存故为粗非空非有门两舍故为妙若约根缘则不如是有门称欲故为妙三门不称欲故为粗有门是宜故为妙三门非宜故为粗有门对恶故为妙三门非对故为粗有门见第一义故为妙三门不见第一义故为粗余三门亦如是。

○十观中二初约十观。

又识有门真善妙色之境者名镇头迦不识境故名迦罗迦正发心故名镇头迦不正发心名迦罗迦安心定慧名镇头迦不安二法名迦罗迦破诸法遍名镇头迦破法不遍名迦罗迦善识通塞名镇头迦不识通塞名迦罗迦修三十七品名镇头迦不修道品名迦罗迦善解对治名镇头迦不善对治名迦罗迦善知次位名镇头迦不识次位名迦罗迦安忍不动名镇头迦不能安忍名迦罗迦无顺道爱名镇头迦顺道爱起名迦罗迦。

○次迦罗迦果则有九分下判。

迦罗迦果则有九分镇头迦果才有一分若十观成就则十分镇头十观皆妙若九分迦罗迦罗则粗一分镇头镇头则妙叠华千斤不如真金一两故约此判粗妙也有门既尔余三门亦如是。

镇头迦罗者大经文意以林譬寺以果譬僧以采者譬请僧之人明僧相相似真伪难分今借譬十乘邪正须判第六云善男子如迦罗林其树众多林中唯有一树名镇头迦二果相似不可分别其果熟时有一女人皆悉拾取镇头迦果唯有一分迦罗迦果乃有九分女人不识将来诣市凡愚不识买迦罗迦啖已命终有智人辈问是女人汝于何处得是果来女人答言于彼林中得是果来诸人闻已即言彼方多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株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舍去下文合譬以畜八不净者为迦罗迦以清净众为镇头迦今以十观合于十分若十分善巧则十分镇头若从偏小及外道中得是观法则十分迦罗若用三教方便观法则节级递判迦罗镇头(云云)是则教主如林观法如果采果女人如弘教者诣市譬于说法之堂买果之人譬听法众愚人受教不穷教主智者审问邪正自分命终即譬失于正谛。

○次明圆教中三初明圆门融妙次明四悉机异三此就下更结圆门判粗妙意。

圆教四门者则皆妙无粗何者有门为法界摄一切法不可思议即是一切法况复三门空门即是法界摄一切法况复三门余二亦如是法相平等无复优劣。

初文者具如止观第五圆无生门后及第六四门料简中圆四门相。

(△次明四悉机异)。

○次文者先徴起若依圆门四尚非四岂况更有门中四悉根性不融耶但由物情各殊故使门中四缘各异于中为五先明赴机四异。

若尔则无四门之异但因顺根机赴缘四说如四指指一月月一指四。

○次何者下释异所由。

何者此由众生世世习此四门因以成性昔四门中推理欲翻无明即成慧根性昔四门中修善欲翻恶业即成福德根性福慧因缘感今名色触受各于本习而起爱取是为十法成圆性众生。

○三欲乐下明机感之相。

欲乐不同宜治有异佛智明鉴照机无差。

○四以世界下正明赴机。

以世界悉檀赴四性欲说此四门以为人悉檀生四善以对治悉檀治其四执以第一义悉檀令四人见理无此四缘佛不说法。

○五缘既下结成妙门。

缘既不一略言其四皆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门相圆融四门皆妙。

(△三更结圆门判粗妙意)。

○三更结判中二初总标。

此就教门更判粗妙。

○次释释中二先明释判意。

何者若不得四悉檀意诸论诤竞谁能融通。

○次正判又二初明地论教道多诤次与别门辨诤轻重。

如地论有南北二道加复摄大乘兴各自谓真互相排斥令堕负处若不得意四门俱失。

初文云如地论有南北二道者陈梁已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耶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耶以助北道又摄大乘前后二译亦如地论二计不同旧译即立庵摩罗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

○次文者二先举圆门唯通无塞。

但圆门融净教尚虚玄销释经论何竞不息若欲入道何门不通悟理之时岂应存四修行之时岂应有塞。

○次但四下正对辨轻重又二初标。

但四塞有轻重。

○次释则别重圆轻。

别教门隔悟者无乖未悟成诤其执大重譬如钝马痛手乃去。

○轻中又三初正明轻相次明益相三引论。

圆门虚玄未悟之时其执则轻譬如快马见鞭影即去。

初文云如快马见鞭影者如止观第五记。

○次益相。

如此轻执若未得第一义益不失三悉檀利。

如文。

○三引论中二先引论。

故论云是四悉檀皆实不虚。

○次释释中三先明皆实各各实故。

何者世界故实乃至见第一故实虽俱是实实有深浅。

当位益故实有浅深故虚。

(△次明俱虚)。

亦俱是虚何者如有门说世界悉檀于乐欲是实于余则虚有门生善为实于余则虚有门破恶为实于余则虚有门见第一义为实于余则虚乃至三门亦如是有门三悉檀于世界故实于第一义则虚一悉檀于第一义故实于世界则虚。

次亦俱虚者相望成虚非无当位对前乃成亦虚亦实。

○三实故下判。

实故为妙虚故为粗广作(云云)。

实故为妙者当位虽妙望第一义故三悉皆虚是故圆中须此一判。

○次约五味中二初通明五味次别判涅槃初文二先约法以明五味。

若以此粗妙约五味者乳教有八门四粗四妙所通俱妙也酪教四门为粗理亦是粗生酥则十六门十二门是粗四门是妙两所通为粗两所通为妙熟酥有十二门八门是粗四门是妙一理为粗一理为妙法华四门为妙一理亦妙。

○次诸下约人及重辨利钝两根菩萨。

诸声闻人前来门理俱粗至此法华门理融妙菩萨不定或于方等般若门理融妙极钝者同二乘也。

○次别判涅槃中二初正判涅槃次法华下更与法华辨异初文四初略判诸门权实次何者下明用权门意与前诸教诸门对辨三引事为证四故知下举一喻一法正出部意。

涅槃有十六门十二门粗四门为妙所通俱妙。

何者前来诸门粗妙各通犹存权理涅槃不尔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是诸众生皆有佛性无复权理但一妙理而更存粗门为妙理方便皆明入实。

前二如文。

如梵志问云因无常故果云何常佛反质答(云云)。

三引事中云如梵志问云者涅槃三十五陈如品阇提首那此外道宗于迦罗计因中有果即是因与果一来至佛所难佛云因无常故果亦无常佛反质答汝因是常而果无常何妨我因无常而果是常今引此文以证因门无常而得常果故大经意通以三教而为因门悉归常果。

(△四举一喻一法正出部意)。

故知如百川总海诸门会实实理要急是故须融接引钝根存粗方便。

(△次更与法华辨异)。

法华折伏破权门理如金沙大河无复回曲涅槃摄受更许权门各为因缘存废有异然金沙百川归海不别(云云)。

(△四示开显科在前卷二十三纸)。

○四开粗中二先问起。

四开粗门显妙门者问中论先明摩诃衍门后明二乘门今何意先明小门后明大门。

○次答出开意又三初明同异谓须开不须开次谓开下正明开三若门下结妙初文又二初与中论对辨须否次与前后诸教对辨须否。

答中论为时人见成病先以大荡后示入真之门今经无复见病但住草庵须开方便门示圆实相故先列小门次明大门开破适时各有其美。

然中论意以衍门为正以小教为傍今取彼论被小之文故云先以大荡后示小门若应入大者前门已入应入小者且遣着心至后二品方可入理故知中论前二十五品荡于一切大小者着故大乘人前被荡已即时入理小待后门故知机别今经见心鹿苑久破但破执小指小即是故法华中先叙昔门次开方便名大方便名之大门故法华名开方便门中论破执诸见病故云各有其美。

○次与诸教对辨。

若法华后教不俟更开法华前教或门理已入妙者更何所开或门理虽妙而人未妙门理妙者亦不须开若门若理若人未妙者今当开。

言法华后教者即涅槃也禀方便教咸知真实何须更开若法华前方等般若等若门理已开谓诸菩萨若未开其人谓般若中二乘也若门理人俱未开者即方等中二乘及诸凡夫未预诸会者也。

○次正开中三谓凡夫二乘菩萨也初开凡夫为四初开爱见生死之法。

谓开一切爱见烦恼即是菩提故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开一切生死即是涅槃故云世间相常住。

○次人。

开一切凡人即是妙人故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三教。

开一切爱见言教即是佛法故云若说俗间经书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四理。

开一切众生即是妙理故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悟入等亦复如是。

○次开声闻亦四谓法教行理。

开一切小乘法即是妙法故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开一切声闻教故云佛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然佛实以大乘而见教化开一切声闻行即是妙行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开一切声闻理即是妙理故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问教法何别答教谓能诠之教法谓所诠行法行谓所行之行。

○三开菩萨中二先总。

开诸菩萨未被妙者今皆得圆故云菩萨闻是法疑网悉已除。

○次别别中三种菩萨也。

别教有一种菩萨三藏亦一种菩萨通教一种菩萨未决了者今皆开显。

○次结妙。

若门若理无不入妙是名开权显实决粗令妙也(云云)。

如文。

○五为诸经体文自开五今经对他通名为诸。

第五实相为诸经作体更为五一今经之体种种异名二诸经体种种异名三傍正料简四此彼料简五粗妙开粗显妙。

列竟。

○次释初释为此经体者今经体一但一部之内诸名不同应知诸名同诠实相故须明之于中二先引一部诸名次如是等下释会诸名名异体一。

一此经体名前后同异者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方便品广说中云诸佛一大事因缘开佛知见无上道实相印等譬喻中以大车譬一大乘信解中名付家业药草中名一切智地最实事化城中名宝所授记中名系珠法师中名秘密藏宝塔中名平等大慧安乐行中名实相寿量中名非如非异神力品中秘要之藏妙音中名普现色身三昧观音中名普门劝发中名殖众德本。

引例如文。

如是等异名不同其义亦异理极真实以实为相故名实相灵知寂照名佛知见三世诸佛唯用此自行化他故言大事因缘虚通名道正定诸法名实相印运载名乘成办佛事名家业一切所依故名智地诸法之元故名宝所圆妙难思故言宝珠无所积聚而含众法名秘藏秘要通达无碍名平等大慧遮于二边名非如非异妙色自在故言普现三昧入实之由故名普门诸法由生故言德本如是名义差别体即实相已如上说(云云)。

释会意者序中正名实相方便即以大事所为为体佛知见等所见等为体印取所譬为体所付取不共般若中究竟种智所知为体药草中取智所依地为体化城授记并取所喻中一理宝塔中大慧所照秘藏秘要准例可知妙音中取三昧所依观音取所通劝发中取众德之本。

○次诸经体中先问列疑。

二诸经之体种种异名者问释论云无实相印是魔所说今谈实相可用为体余经不尔应是魔说。

○次答中三先斥。

答不然。

○次诸经下正释。

诸经异名或真善妙色或毕竟空或如来藏或中道等种种异名不可具载皆是实相别称悉是正印各称第一由实印故也。

○三结。

若失此意则非佛法故言众经体同也。

○三傍正中二初约教次约味初教中三初通辨傍正次引文三正约四教初文二先通标。

三傍正料简者众经半满小大之殊体有傍正。

○次正即下分别分别中先论别相次明相带。

正即实相傍即偏真。

初文中言实相者圆也傍偏真者藏也。

偏真或时含实相实相或时带偏真而通称实相。

次文中言偏含实者通也实带偏者别也。

(△次引文)。

故中论云实相三人共得共得者即偏真也大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空即傍也智者见空及与不空不空即正也此经云我等昔日同入法性法性即傍也今日安住实智中实智中即正也。

次中论下引文者中论证通大经证藏及别圆此经下证藏圆相对。

○三小乘下正约教。

小乘三法印此傍也通教带傍明正也别圆但明于正不复论傍。

如文。

○次约味中二先约体。

若约五味乳唯论正酪唯论傍生酥熟酥傍正相兼带醍醐唯正。

○次又正下约诸名二先标列。

又正实相多诸名字约名字中复论傍正胜鬘自性清净为正余名为傍华严以法身为正般若以一切种智为正涅槃以佛性为正此经以实相一乘为正余名为傍。

○次此则下结体。

此则非傍非正论傍正傍正悉是经体(云云)。

○四彼此中二先结前生后。

四就彼此料简上约别圆二法异名料简今更通就小大四句料简。

○次正料简又二先列四句。

或名义体与此经同或名义体与此经异或名义与此经同而体异或名义与此经异而体同。

○次三藏下释释中二先教次味。

三藏中若名体为实相者此名义与此经同而体异若不名为实相者此名义体与此经异唯论两句无有两句通教名实相为体者此名义同而体异若不作此名则名义体俱异若通门远通中道者则名义体同名义异而体同别教望圆经四句如一法异名中分别(云云)。

初教中初三藏中名字去声无两同句也。

○次约味。

历五味者乳教两种名义同两种名义异而体同酪教如前(云云)生酥熟酥中如前(云云)涅槃中四种名义异名义同而皆体同一佛性则无差别(云云)。

乳教中云两种者别圆名义体同别圆名义异而体同酪如前者唯有两异句也二酥言如前者如前约教类例可知故云如前此中已有两种如华严一种如三藏准更须如前通教通近同三藏通远如别教两酥多少例余可见涅槃中藏通不应更立偏体故四教名义虽异其体皆同。

○五粗妙中二先判次开初文二先简绝待体次明所待粗。

五粗妙者正实相中傍正异名者此乃异名异义其体本同此无粗妙。

初如文。

○次文者二先教次味初教中二初但傍下四教也。

但傍为粗傍含正正带傍一往亦为粗但正为妙也。

可知。

○次藏通下更判。

藏通名同义同而体别一向是粗别名义或同或异教门异为粗体同为妙名义同名义异而体同为妙。

两教一向为粗且从通近别有粗有妙言名义同者即三种俱同也文略体字。

(△次法)。

历五味中粗妙可知也。

○次开中三初总标意次或开傍教下正约教等论开三一切下结。

开粗者即开于傍也。

初如文。

○次文二初兼开教等。

或开傍教即正教佛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然佛实以大乘而见教化或开傍行即正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或开傍人即正人客作人一日之价即长者子也。

○次正开体又三初正开。

或开傍体即正体。

○次引证。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后见此贫人示以所系珠。

○三示开方法。

深观傍理即正理也。

(△三结)。

一切皆妙无粗可待即经之正意也。

○六为诸行体中列章。

第六诸行体此为四一诸行同异二依经修行三粗妙四开粗。

○解释初释同异中二先总标。

行同异者夫禀教立行不出信法。

○次钝者下行相又二先立二行义通。

钝者因闻得解从解立行故名信行利者自推得解从解立行故名法行。

○次正以二行历教又二先历四教次重约圆初历四教又二先明行相次结行意意须相藉初又二先竖次横竖谓从浅至深皆以理为其体横谓初心具修诸行亦约当教所诠为体。

二行通四教三藏信法以傍实相为体通教信法以傍含正为体别教信法以正为体圆信法亦用正为体。

若横论行即是诸波罗蜜慈悲喜舍等当教论体。

(△次结行意意须相藉)。

若横竖诸行有体则本立而道生若体有行体则藉行而显也。

○次重明圆横竖行者又二先明横竖行次结成车体初又二先竖。

重明圆竖行五品六根以相似正为体初住至等觉皆用真正为体。

○次横横中二初正明横体。

横行者如大品云一切法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不可得故即正实相也。

○次此文下广引文证。

此文云不得诸法若有若无等赐诸子各一大车即其义也儒童见然灯佛得无生忍行有真体金刚般若云无住相布施如人有目见种种色亦其义也。

不得是体有无是横大车是体本习是横各一是体诸行是横无生是体施等是横无住是体。

(△次结成车体)。

竖行有体其车则高横行有体其车即广高广大运行步平正其疾如风(云云)。

○次依经修行中三先立迟速二行。

二依经修行者前信法两行意通时宽或经劫数譬如长围若依诸经别明行法克日制时喻如苦攻。

○次若随下明行须体。

若随事行行行则无体若随理行行令此空慧与行相应能破无量障道罪能得无生忍者此行有体。

○三诸经下正示行相中四先列四行名。

诸经别行乃多略言其四谓常行行常坐行半行半坐行非行非坐行。

○次诸行下正示体。

诸行各有事相方法勤身苦?悉用实相正观为体。

○三念念下示行相。

念念无间清净如空具论观意如止观中说。

○四然小乘下历教分别又二先教次味初文先三藏中二先辨同异。

然小乘戒藏不许忏重修多罗藏使犯重人念佛身佛身者念空也。

○次正明行有体。

亦备有常行等方法而以偏空为体。

○次三教及约味。

通教亦明常行等方法而用即空为体别行历别圆行虚融而俱用正实相为体。

以此四行历五味论方法之体义推可知。

可知。

○三判粗妙中亦二谓教及味。

三粗妙者藏通信法真似横竖诸行以傍实相为体体行俱粗别信法真似横竖诸行虽依别门用正实相为体因无常故而果是常行粗体妙圆信法真似横竖依圆门正体体行俱妙。

○味中又二先通约五味。

历五味明粗妙可知(云云)。

○次依诸经下明味中诸部修行分别故云可解。

依诸经方法常行等行以傍为体体行俱粗以正为体则行粗体妙体行俱妙例前可知历五味亦可解(云云)。

○四开中二先开三藏及藏中行。

四开粗者开三藏信法两行亦是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得近无上道闻即信行思惟即法行皆近无上道者即大乘无相行近于真也开横行者低头举手歌咏散心皆已成佛道。

○次以二教况又二先况。

三藏最浅尚被开即妙况通别等可以意得。

○次重述小善。

开依小乘常行等方法者小小微善无一不成佛可以意得(云云)。

既四行俱通四教所行当知不以行能表理但应立观照理导行方可令行至正境中故知无理无益苦行若无行者理必不显故教行理三相藉而显互相光饰相导相成凡诸行人不可不达此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四

音释

(他各切音托)。

(乌懈切矮去声)。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四瑜伽处之二子二、往出世道3 丑一、标七作意如是已辩往世间道。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宋智明:第三十四课 天台禅宗观

第三十四课 天台禅宗观达摩祖师所传的中国禅宗称为“教外别传”,天台宗法门则为“教内真传”。一者不立文字,贵在直指而圆活应用;一者赅罗教海,妙在圆解而圆融观修,都是禀承佛祖之道而衍化利生之门,是同源而异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果卿居士: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九 为六道发愿第三十四

我等以今奉为诸天诸仙。龙神八部。礼佛功德因缘。愿十方尽虚空界。四生六道。穷未来际。一切众生。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不复枉误形骸(音孩)。受诸楚毒。不复造十恶五逆。更入三涂。承今礼佛功德因缘。各得菩萨摩诃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