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五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3:16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五车五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第七为一切法体中二先正释次判开初文又二初明观经所依之体次明能依诸法。

第七遍为一切法体者观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初文者正指法身为经正体诸法所依。

○次文中又二初略立。

一切不出四谛。

○次引大经立相又四初举总明别次若然下离开具四三当知下结成能依四净名下引证能依从所依立。

大经云佛所不说如十方土所说者如爪上土迦叶云已说是四谛其未说者应有五谛佛言无也但言是四谛有无量相耳。

初文者以无量为能依诸法诸法无量既不出四种四谛四谛只是因果故下结中通云因果即指界内界外两种因果悉依平等无因果体若下宗中明因果者则简世间唯出世间于出世中若废权则简三从一若开权则一切俱是今论所摄无所不收。

(△次离开具四)。

若然广开即成四种四谛具如境妙中说。

(△三结成能依)。

当知苦集世间善恶因果道灭出世一切因果悉用实相为体。

(△四引证能依从所依立)。

净名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之谓乎。

次引证中无住本者如前第七记。

○然所依下判欲判先叙所判之意意判能依。

然所依之体体妙无异能依之法法有粗妙。

○次正判亦二谓教与味及下开文但略标而已准上文可见。

诸法相待分别可知历五味分别粗妙亦可知开粗显妙亦可知(云云)略说经体竟。

○三明宗中二先叙来意次开章正释。

大章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喉衿显体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结网纲维提维则目动梁安则桷存。

初文者此中六句前二句明宗为行之要次四句明宗为行体之功初句者行若无因果何殊外人无益苦行如衿如喉为身衣之要次句者显体之要岂过因果以因果综诸行诸行依体还取于体蹊字有本作系字若作蹊者谓要路也若作系者如衣襻系于二义中上义犹强次四句者上二句立次二句释初二句中上句明宗为体功下句明宗为行首次二句释者举因果则一切行俱属因果故一乘语因果则实相家诸行可存对下二句意亦可见。

○次开章解释。

释宗为五一简宗体二正明宗三众经同异四明粗妙五结因果。

○初简宗体中二先破非显正次私广叙旧辨非初文二初破非次今言下显正初文二先破一次破异初文二先出非。

简宗体者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

○次今所下破破又二先破次结初文二先法次譬初法中三初略示正相。

今所不用何者宗致既是因果因果即二体非因非果体即不二。

○次体若下破。

体若是二体即非体体若不二体即非宗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若是二宗即非体。

以二不二对辨宗体则知宗不一也。

○三云何下结斥。

云何而言体即是宗宗即是体。

(△次譬)。

又柱梁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

譬文准法可知。

(△次结)。

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次破异中三亦先略示。

又宗体异者则二法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

○次破。

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则体狭不周离法性外别有因果。

○三结。

宗体若异其过如是。

准前可知。

○次显正中四初正显。

今言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耳。

○次释论下引证。

释论云若离诸法实相皆名魔事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即其义也。

○三当知下结示。

当知实相体通而非因果行始辨因行终论果。

○四而复下重简别因果不同又二先简次例先简又三先譬。

而复偏圆有别者譬如铜体非始非终拟铸为像即名像始治莹悉毕即名像终此譬圆因果若拟器皿及其成就器皿始终譬偏因果也。

○次发下合。

发七方便心谓偏因证有余无余名偏果开佛知见名圆因究竟妙觉名圆果。

○三若识下结。

若识此喻不即不离宗义明矣。

○次例中二初以佛性涅槃为例。

例如正因佛性非因非果而言是因非果名佛性是果非因名大涅槃。

正因如体因果如宗。

(△次例)。

又佛性非当非本而言本自有之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又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实未有三十二相未来当得金刚之身以其非当是故言本以其非本是故言当宗体之义亦复如是。

次例者非当非本如体而当而本如宗。

(△次私广叙旧辨非)。

远师以一乘为宗所谓妙法引文云是乘微妙为无有上私谓为破三故一待粗非妙因而不该始末。

次私广引破古中初破远师者所明一乘但是破三之一待粗之妙则但因而非果是则在始而不该末故云不该始末况所破之三为在何教。

龙师云但以果为宗妙法者是如来灵智体也众粗斯尽为妙动静轨物为法法既真妙借莲华譬之所以果智为宗也私谓果不孤立云何弃其因又乖文也。

次破龙师者此经本以因果为宗龙师弃因独存于果言乖文者今经本迹各立因果以为经宗具如下引本迹二文故知乖文。

慧观序云会三归一乘之始也慧觉成满乘之盛也灭影澄神乘之终也什师叹云若非深入经藏岂能作如此说。

慧观师释今无破者什公已叹今家粗许以远公弃果而存因龙师弃因而存果观既有始有盛即是两存仍非全当故亦不依何者若以法华会三归一为乘始者岂法华部无乘终耶若无终者直至道场为是何等若以澄神指涅槃者涅槃部内岂无乘始若无始者初破三修及初发心常观涅槃为是何等。

印师云诸法实相是一乘妙境用境智为宗境无三伪故称实相也今谓加境而阙果肿不益肥。

破印师中云加境阙果者此乃从容许其用智智通因果稍似经宗若望三法然但在因而阙于果况复加境境属于体将陪宗义肿不益肥。

光宅用一乘因果为宗前段为因后段为果私谓二文各有因果若互存互没则害经文。

次破光宅者正释中自立两处师弟因果。

○次破用权实及名为宗。

有人用权实二智为宗私谓用权应明三是经宗三是今经所弃云何取所弃为宗。

又师云此名妙法莲华即以名为宗妙法是佛所得根本真实法性此性不异惑染不与惑同故称妙即宗为名耳此是地师所用据八识是极果今摄大乘破之谓是生死根本。

可见次破用名中言此是地师用八识极果者指向不异惑染不与染俱今尚破摄师摄师所破既非能破非今经宗。

有师云常住为宗但未极上是覆相明常私谓都非经意常若被覆宗何所显常不被覆常则非宗。

次破常住为宗者上句且与而言非我今宗所显若是所显所显非宗不覆亦非未为全当。

有师云是显了明常与涅槃为广略耳私谓常为宗者常无因果常亦无宗(云云)。

破次师准上可知。

有言万善为宗但使是善皆得作佛私谓若作佛即是果何不取果为宗。

破万善者责其弃果而取因。

有言万善中取无漏为宗私谓太局又滥小涅槃。

次破无漏者七方便之因果俱为我家之因何得局促独立无漏若取初住已去虽是真因而无漏之名复滥小果。

有人言若禀斯异说各蒙益者众释无可为非闻而不悟众师无可为是一师之意唯贵在悟宜以悟为经宗大经云若有定相是生死法是魔王相佛法无定相是故如来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当知唯悟是从私谓若悟为宗乃是果证非谓行因问南指北方隅料乱又定以悟为宗是为定定何谓不定说者甚多不能具出也。

次破悟者悟通因果仍别在真因既无的指且以果责之又破妄引大经救立不定门若诸法不定何得定悟。

○二正明宗中二释结释中二先迹次本二文各四初列经文次正释三定傍正四结。

二正明宗者此经始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

○次结中二先结成宗意。

合前因果共为经宗意在于此。

○次所以下结示经文。

所以经分二文论本论迹双题法譬举莲举华师弟权实总在其间也。

○三明诸经同异者若不辨因果将何以明此经妙宗于中三初双标次双释后双结。

三众经因果同异者谓迹因果或同或异本因果永异。

○释中二先释迹次释本初文中三初通为诸经宗次大品下别示其同相因果既通而为宗者名随事立三是为下总结。

迹因果者实相通印诸体何经不约此论因果。

初如文。

○次明别示中二初通辨诸部因果次诸经下辨诸部中因果不同初又三初大品次净名次华严初大品中二初立宗次引睿师证初又二初正立宗以显别次故云下明具因果以辨通初文二初正立。

大品明非因非果实相为体而但因为宗。

○次般若下示宗相。

般若遣荡正是因意。

(△次明具因果以辨通)。

故云菩萨心中名般若在佛心中名萨婆若文中亦说菩萨无生无灭因获不断不常萨婆若果。

次言通者二文俱有因果意在于因般若是因萨婆若是果。

○次引睿师证中又二初立因果。

睿师序云启玄章以不住为始归三慧以无得为终终始因果也。

○次文中下证。

文中亦说一切种智佛果为成般若因因正果傍无量义宣说摩诃般若历劫修行故知彼经用因为宗也。

(△次净名)。

净名用佛国因果两义为宗宝积具问因果佛备答因果故知双用因果为宗也。

次净名中言宝积具问因果者净名序中云尔时宝积说偈已白佛言是五百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问果也唯愿世尊为诸菩萨说于如来净土之行问因也佛言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化众生答因也而取佛土答果也又下文云直心是菩萨净土答因也菩萨成佛时答果也。

(△次华严)。

华严圆顿之教解宗不同或言用因为宗据题言华严是万行庄饰修因之义文中多说四十地行相故用因为宗又云果为宗据题云大方广佛佛是极果之名华严是定慧万善庄严佛身非庄严因文中多说舍那法身之事即用果为宗也又解云因果合为宗如言佛即是果华严即是因文中具说法身亦说诸地俱用因果为宗。

次华严者大同净名。

○次诸经因果不同中若显诸部中诸教因果而诸经别故故须此文分别以显同异此中又二初对部。

诸经对缘不同故明宗互异耳般若通对三人傍真因果此义则异别对菩萨复有利钝为钝明因此义亦异利人因者此义则同净名佛国义兼若三种佛国因果此义则异一种佛国因果者则同华严亦对两缘钝异利同如前分别。

○次对味。

又将此意历五味因果例可知。

○三总结。

是为众经因果与迹门同异之相也。

如文。

○次明本门一向异者又为三标释结。

二本门因果永异众经者。

○释中二初重叙诸教诸部。

若三藏菩萨始行实因果无权因果乃至明佛道树始成非久远本迹通教菩萨亦始行因神通变化而论本迹非久远本迹也大品说菩萨有本迹二乘则无说佛始得生法二身本迹不说久远净名不说声闻有本迹但明菩萨住不思议之本迹说佛有净土螺髻所见亦非久远华严说舍那释迦为本迹菩萨亦有本迹声闻尚不闻不解云何自有本迹。

并约迹中论体用本迹故并云非本。

○次今经下正明本门因果。

今经发声闻有本本有因果示为二乘迹中因果发佛之迹王宫生身生道树法身生乃至中间生法二身悉皆是迹但取最初先得真应名之为本。

○三故师弟下结。

故师弟本因本果与余经永异。

○三今下双结上迹本因果为今经宗。

今经迹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正以此之因果为经妙宗也。

思之可见。

○四粗妙中二先判次开。

四粗妙者若半字之因道树偏果此宗则粗大品所明三乘共因果亦如是不共之因虽云菩萨一日行般若如日照闇发心即游戏神通而犹带粗因圆因不得独显虽说法身无来无去犹带粗果圆果不得独显故名为粗方等中虽弹偏因果高原陆地不生莲华不辨偏得入圆圆不彰显是亦为粗华严前照高山说一圆因究竟后身说一圆果又带别因果所带处粗今经声闻受记菩萨疑除同开佛知见俱入一圆因发迹显本同悟实果因圆果实不带方便永异余经故称为妙也。

初文者大品中指萨陀波仑见佛后昙无竭为说者即法身也方等中二乘如高原此等并粗今经为妙。

(△次开)。

开粗者昔缘根钝未堪闻赞佛乘因果用方便因果引接近情五味调熟心渐通泰决了粗因同成妙因决诸粗果同成妙果故低头举手着法之众皆成佛道更无非佛道因佛道既成那得犹有非佛之果散善微因今皆开决悉是圆因何况二乘行何况菩萨行无不皆是妙因果也。

开文准前可见。

○五结成中自二。

五结成者即为二一结因果二四句料简。

○初文二初通途明一切诸经各有因果次别显今经因果。

夫经说因果正为通益生法行人。

初文者凡一代教门佛所说法不离因果但有权实本迹之殊今经所论不论权迹唯在实本所论因果。

○次文中又二初明本迹二门得益不同二正引文证得益因果。

若开权显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若说寿量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进。

初文所以得益不同迹门傍正者法华已前已入竟者为傍今于法华始得入者为正本门傍正者迹门及法华已前两处已入者为正两处未入者为傍。

○次引证者正当实相家之因果故引为证于中又二先引证。

神力品云如来所有一切甚深之事者。

○次解释释中又二先总释。

非因非果是甚深之理因果是甚深之事。

○次从七种下别释别中又二先示正因果次何者下简却似位及以性德非今宗意初文又二初历别约位次复次下通总约位初又二初从七方便下至为果以初因对极果释。

从七种方便初得入圆登铜轮位名之为因乃至余有一生在若转一生即得妙觉名之为果。

○次从于下至果以分分因果释又二初立。

从于二住至于等觉中间名为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次用无碍下释。

用无碍道伏一分无明名之为因用解脱道断一分无明名之为果约此解脱复修无碍故云因因从此无碍复得解脱故言果果。

言一分者是第一住中分二住已是于因复修三住之因故云因因初住已得解脱二住复得解脱故云果果是则一一位中有因有果以解脱望无碍名之为果此解脱望上位名之为因望后修因故名因因此解脱望无碍名之为果望前解脱名为果果。

○次通总中又二先迭立因果。

复次初十住为因十行为果十行为因回向为果十向为因十地为果十地为因等觉为果等觉为因妙觉为果。

○次妙觉下判释。

妙觉唯果唯解脱不得名因名无碍初住唯因唯无碍不得名果名解脱。

此中位既通总因果之名亦但通总不复更云十行亦因亦因因等但且迭立及始终一判。

(△次简却似位及以性德非今宗意)。

○次何者下明简却又二初明简却似位。

何者初住见真以真为因住前相似非是真因。

○次若取下简性德。

若取性德为初因者弹指散华是缘因种随闻一句是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论性德三因种子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

此简意者正判则尚不取似位若取则性德通立故今经文并有通别两意初文是通此乃下是别如开五乘及常不轻等即通意别授声闻记乃至本门分别功德即别意也八界发心又通意也。

○料简中二标释。

二四句料简者。

○释中二重问答初重约两种四句分别次重约教互显分别初中先问。

问若言初住入理名为圆因圆果何得文云渐渐修学得成佛道。

○次答答中三标列释。

答应作两种四句料简。

初标中云两种四句者一渐圆四句二贤圣四句。

(△次列)。

自有渐圆自有圆渐自有渐渐自有圆圆。

○次释中三正释引譬结益释初四句又为二意一者以圆对偏应作四句二者从复次去于圆自为四句今初通列一种四句次释文中方兼两义于初四句复分两四。

渐圆者此约理外七种方便同开佛知见始见圆理见圆理者良由理外七种方便渐入圆因故言渐圆渐圆三句(云云)圆渐者初入此圆同观三谛见实相理初后无殊然而事中修行未能尽备复须研习据初入圆故名为圆进修上行复名为渐渐渐者从二住去至等觉此是圆家渐渐非理外渐渐圆圆者至妙觉亦名渐圆亦名圆圆圆理先圆今复事圆故名圆圆。

初四句中但以渐圆一句相对余三不释但注云云若欲释者圆渐谓初住已上圆圆谓唯妙觉渐渐谓七方便各自有因若止观中与此稍别不得一例彼以三教各自有因名为渐渐各有果头名为渐圆次四句者亦以初文以为初句次从初发心住进修二住为圆渐也渐渐自是圆因之位非七方便渐家之渐是故须以两种渐渐简前引文渐渐修学之难。

(△次于圆自为四句)。

复次圆渐如初住渐渐如二住已去至三十心渐圆如初地已去圆圆即妙觉也。

余如文。

○次贤圣四句者重举例释渐圆四句以申前难渐中尚有贤圣之名何得但闻渐渐之名便一概为渐家之渐。

三十心虽同有贤圣之义义称为贤伏多断少故十地去名为圣伏少断多故又十住名贤圣二十心是圣贤十地等觉是圣妙觉是圣圣。

于中初略立贤圣二句亦应更以妙觉对住前为二句言三十心虽同贤圣义者望于十地名之为贤断无明故名之为圣此准仁王立贤圣名若准此文应云住前名为贤贤妙觉名为圣圣余之两意其义易知是故文中更为异释十住为贤圣者即是地前为贤是贤家之圣二十心为圣贤者约断名圣据位仍贤即指十地为圣故是圣家之贤十地等觉名为圣者准仁王经地前名贤故以十地名之为圣妙觉是圣圣者初地已上已名为圣故妙觉位是圣中之圣名为圣圣。

(△引譬)。

今借喻初月匡廓已圆光用未备此譬圆渐从二日至十四日其明渐进此譬渐渐至十五日此譬渐圆又譬圆圆夫月无亏盈亦约月辨亏盈理无圆渐亦约理判圆渐耳。

(△结益)。

此经之宗利益巨大始自圆渐终竟圆圆大乘因果增长具足(云云)。

(△次重约教互显分别)。

问既称圆渐复称圆别乃至通藏亦应尔耶。

次问答中先问云既称圆渐复云圆别等者渐即同别前释四句圆既有渐亦可名为圆家之别若许圆家有于别者亦应许于圆家有藏通耶故云乃至藏通。

○答中二初正答次例渐圆及开显等。

答此义出四教章中其意云何三藏三藏可解别者谛缘度也通者真谛也圆者无学办也通通者同无生也三藏者道谛中戒定慧也别者正习尽不尽也化他不化他出假不出假之别也圆者同证真也别别者别上别下也三藏者修无量道谛中戒定慧也通者四门俱契中也圆者五住尽也圆圆者融也别者四门异也通者四门相摄也藏者圆道谛圆戒定慧也。

初正答意者名许互有义必不通故知藏中通别圆三并属于藏不关余三通别圆三例此可知。

○次例中三先例前四句次例结因果三例开显。

此义既通亦应渐圆渐圆四句皆得也。

初文云此义既通亦应渐圆渐圆四句皆得者四教之文本分四别今一一教义通四名何妨渐圆义本区别圆等四句一一义通应云渐圆圆渐恐文误故故间书之。

结因果皆成也。

(△三例开显)。

然后判粗妙开粗妙悉得也。

○第四明用中二初释名次开章解释初文又三初略释次对宗广简三若得下结归初文二初直释次功用相即初文二初立次释。

大章第四明用者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

初文者应言功用亦可言得用亦可言力用功谓因满得谓证悟力谓胜能此三并是如来自行用则一向单论益他亦可兼自而说今且置自从他故但云用用复二义谓能及用能用二义复通自他多属于他如言能从因至果加功用行等今亦置自从多分而说人有善巧利他之能经有断疑生信之用于中初略立竟。

○次如来下略释。

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

(△次功用相即)。

只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次相即中人须有法法藉人弘。

○次对宗简中二先例。

前明宗就宗体分别使宗体不滥今论于用就宗用分别使宗用不滥。

○次何者下正简简中先略立。

何者宗亦有用用亦有宗。

○次宗用下简简中三先列。

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宗非用宗。

○次宗用者下释。

宗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断伏为用用有宗者慈悲为用宗断疑生信为用用。

○三若论下结示。

若论于宗且置断伏但论因果今明于用但论断疑生信且置慈悲。

○三结归。

若得此意则知权实二智能断疑生信是今经之大用其义明矣。

可知。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五

音释

(之戍切镕铸也)。

(乌定切与蓥同饰也)。

(武永切器皿也)。

(之陇切胀也)。

(弦鸡切)。

乾隆藏第 116 册 No. 1490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

(音罔诬誷也)。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丙十二、菩萨地2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独觉地。云何菩萨地?丁二、广辨一一2 戊一、普摄学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五节 观心

第三十五节 观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告弥勒菩萨言:心地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於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诸法,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五卷

卷第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白话】第二地诸菩萨众闻此,最胜微妙境地,其心尽皆清净,一切皆悉欢喜。皆从座上而起,踊住虚空之中,普散上妙天华,同时共称礼赞:善哉大金刚藏!大智具无畏者!善说于此妙地,菩

宋智明: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

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密法乃释尊最后度人之方便,一者末法众生业重,显教观修难以成就,二者修至意念无法及时,诸佛秘密金刚心咒的威力,扫荡微细情执,破无明而见本性。因此无论那个宗派,往往都兼修密法的助道,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五卷○大随开山(法真)神照禅师语录 (西蜀沙门元德重编)上堂云:你不见道。一尘含法界。所以道。有一智人。破尘出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你欲破不破。我今举起。大家求此事。三千世界收在一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