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1:51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侈五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明圆五行中二初约教次观心初文又四初引经立行次此大下判因果三举此斥偏四若圆行下正明圆行。

圆五行者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此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

初二如文。

举此标如来行非余六度通别等行前虽名大乘不能圆运前虽名涅槃过茶可说乃是菩萨之行不得名为如来一行。

三中云过茶可说者别妙觉后犹有实位故可说也。

(△四正明圆行)。

○四正明中四初略立次如大论下引证三此经下引同四今依下依今经广释行相。

若圆行者圆具十法界一运一切运乃名大乘即是乘于佛乘故名如来行。

初如文。

○次引二文证者初大论。

如大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

如文。

○次大品。

亦如大品云从初发心行生修乃至坐道场亦行生修毕竟发心二不别皆如来行意也。

文中云行生修者大论八十先举经云须菩提白佛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佛言色是寂灭故色是虚诳故色不实故应行应生应修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须菩提又问行生修为几时佛言初发心乃至坐道场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既言初后俱行生修即圆义也故知即行时生生故复修故经复云须菩提言次第心中应行生修等耶佛言常不离萨婆若心不令余念得入为行为生为修若心心数法不行为行为生为修有人释云行在干慧地生在无生忍修在无生忍后此通意耳若准通意例别可知并非今所用。

○三引同中又三初就因果互现故义同。

此经明安乐行者安乐名涅槃即是圆果行即圆因与涅槃义同故称如来行。

○次入室下人法互举故义同。

入室着衣坐座悉称如来者此就人为语涅槃就法为语即人论法如来即涅槃即法论人涅槃即如来二经义同也。

○三涅槃下次不次互现故义同。

涅槃列一行名而广解次第五行法华标安乐行广解圆意。

如前所会。

○四依今经中三初标次文云下略对三云何下广释。

今依法华释圆五行五行在一心中具足无缺名如来行。

初如文。

○次对中二先略对。

文云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圆圣行如来室即圆梵行如来座即圆天行如来衣有二种柔和即圆婴儿行忍辱即圆病行。

○次此五行下融通显妙。

此五种行即一实相行一不作五五不作一非共非离不可思议名一五行。

既同一实五一不二故不相作五一灼然故非合其体无二故非离不见此意云何欲修四安乐耶法华三昧行实无凭。

○三广释中为二初引文以释五行次又复观下例以五行用销诸文初文者五行自为五文初圣行中亦三谓戒定慧。

云何庄严名圣行文云持佛净戒佛戒即圆戒也又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一方即罪即福而见实相乃名深达以实相心离十恼乱等皆是圆戒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即是佛之定慧庄严故名佛圣行也。

初戒圣行中云以圆心离十恼乱者安乐行中修止观安乐行应离十恼乱一者豪势谓国王王子二者邪人法谓路逆路三者凶戏四者旃陀罗五二乘六欲想七不男八危害谓独入他家九讥嫌十畜养所离虽近能离妙故。

云何如来室名梵行无缘慈悲能为法界依止如磁石普吸莫不归趣又以弘誓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故以如来室为梵行云何如来座为天行第一义天实相妙理诸佛所师一切如来同所栖息文云观一切法空不动不退亦不分别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故如来座即天行。

天行中言观一切空等者彼第一安乐行?以十八空销十八句故知毕竟中空即是所观即天然理也。

云何如来衣婴儿行病行遮喧遮静故名忍辱双照二谛复名柔和文云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即脱璎珞着弊垢衣即同病行方便附近即同婴儿行。

次婴儿病行中忍恶名病柔和名婴儿遮喧遮静等者喧静譬二谛二谛望中犹名为辱中忍能遮故云忍辱辱即病也文云下重引文证二行言能为下劣等者能为二乘下劣不弊不净垢衣故云忍于斯事方便附近同其事业即是同二乘小善也。

○次以五行用消诸文者并是初地所用所证所照法门又为二初正消初地诸法次消前来诸境初文又二初正消次若渐引下与别对辨初文又为三初消十界次又一心下消三谛三昧三又如来下消慈悲破有初文二释结。

又复观十法界寂灭即如来座名天行拔九法界性相故起悲与一法界乐故起慈即是梵行柔和照善性相即同婴儿照恶性相即同病行又照善性相即戒寂照即定慧即是圣行。

初文者十界皆理故是天行九界犹苦故起悲唯佛界乐故起慈同九恶示九善名病儿两行圣行可知。

当知一心照十法界即具圆五行。

当知秪是一心十界即空假中五行具足。

○次消三谛三昧又二先正对五行次以三谛以对二十五有过患。

又一心五行即是三谛三昧圣行即真谛三昧梵婴病即俗谛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

初文者次第行中既至初地成王三昧今一心中亦三昧具足。

又圆三三昧圆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恶业见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无知即中故破二十五无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来行。

次消自行圆破二十五有过患者故能于一心中圆破众生二十五有能令众生所见不同虽复不同不出三谛。

○三消慈悲破有中皆有引经对释可知。

又如来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动真际和光尘垢以病行慈悲应之示种种身如聋如哑说种种法如狂如痴有生善机以婴儿行慈悲应之婆和木牛杨叶有入空机以圣行慈悲应之执持粪器状有所畏有入假机以梵行慈悲应之慈善根力见如是事踞师子床宝几承足商估贾人乃遍他国出入息利无处不有有入中机以天行慈悲应之如快马见鞭影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无前无后不并不别说无分别法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圆应众机如阿修罗琴。

言示种种身至如痴者病行同恶始从阿鼻乃至等觉一品无明皆名病行能于其中现极恶身故云如聋如哑说极恶法故云如狂如痴言踞师子床等者圆满报身安处空理无复通别之惑亦无八魔等畏名师子床宝几承足者定慧为足实谛为几即无生定慧依真如境也经又云婆罗门者八地已上刹利者七地已还居士者凡夫商估者诸菩萨等现于三土此往他方他方来此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不二而二是入二而不二是出又无量还一为入一中无量为出应释出所以(云云)。

(△次与别对辨)。

○次对教以明机见别故令法不同故与圆对辨。

若渐引入圆如前所说若顿引入圆如今所说入圆等证更无差别为显别圆初入之门慈善根力令渐顿人见如此说(云云)。

入圆等证者前文渐引今明顿入教道虽有初地之殊证道无别同成一圆为显别圆初入之门者地前仍存权说故立前后二文依前则次第修于二观依后则三观圆修有此不同故成二别。

○次消前来诸境智者亦应消前增数等行文无者略亦可已在五行中收今始从因缘终至一谛前诸境智若开显已同成一法故今明行还消前来诸境诸智对今不可思议之行一行一切行令使同与境智俱成一切行一行。

又圆五行即是四种十二因缘智行不思议识名色等清净即戒圣行行有等清净即定圣行无明爱等清净即慧圣行十二支寂灭又无前三种十二缘即天行能同前三种十二因缘灭即婴儿行同前十二因缘生即病行。

初对因缘者戒是色故以不思议色对不思议戒不思议业灭成不思议定不思议惑灭成不思议智理无异相故名天行。

又是四种四谛智行无作之道即戒定慧圣行无作之灭即天行慈悲拔苦拔四种苦与四种乐即梵行直悲即病行直慈即婴儿行又是七种二谛智行圆真方便即是圣行圆真之理即是天行悲七俗慈七善即梵行同七俗即病行同七真即婴儿行。

圆真圣行者且以毕竟空边名圣行也即空即中故云圆真之理。

又是五种三谛智行俗谛中善是戒圣行真谛中禅是定圣行真谛慧即慧圣行中谛是天行拔五俗苦与五真中乐是梵行同五俗是病行同五真中是婴儿行。

俗谛中具一切法且取善边属戒圣行摄真谛中禅意亦如是余文细思对之可见。

又是一实谛智行一实谛有道共戒定慧即圣行一实境即天行同体慈悲合说即梵行各说即病行婴儿行。

○次约观心中为七初明来意次即观下正释三初心下称叹即五品位四初心下况叹五地持下引地持释入位相六当知下结位七是为下辨异。

观心圆五行者上来圆行不可远求即心而是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

即观心性名为上定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三谛一切佛法即心而具。

初心如此行如来行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随方向礼至处起塔已有全身舍利故。

初心尚尔况似解耶况入住耶。

初二三四如文。

(△五引地持释入位相)。

地持云从自性禅发一切禅一切禅有三种一现法乐禅即实相空慧中三昧也二出生一切种性三摩跋提二乘背舍除入等即真三昧也三利益众生禅即俗三昧也。

五引地持中云自性等者九种大禅自性居初于此禅中能发第二一切禅也自性位在地前一切禅位在初地三昧具足三昧是总行五行是别行五行皆依三谛三昧故至初地三昧满也言现法乐者现受法性之乐种种事禅同一真性故云种性三摩跋提利生属俗故引此文证三谛也。

(△六结位)。

当知五行三谛于一切禅中皆悉成就即初住分位入此位时无非佛法。

(△七辨异)。

是为圆心之行岂与前五行次第意同。

(○判开)。

○次当知次第下判。

当知次第为粗一行一切行为妙即相待意也。

○三若开下开。

若开粗显妙无粗可待即绝待行妙意也。

还望次第若判若开此中无可开也。

(△次料简释疑列科在前卷三下四十一纸)。

问法华开粗粗皆入妙涅槃何意更明次第五行耶答法华为佛世人破权入实无复有粗教意整足涅槃为末代凡夫见思病重定执一实诽谤方便虽服甘露不能即事而真伤命早夭故扶戒定慧显大涅槃得法华意者于涅槃不用次第行也。

次料简中言扶戒定慧者事戒事定前三教慧并为扶事法故具如止观对治助开中说今时行者或一向尚理则谓已均圣及执实谤权或一向尚事则推功高位及谤实许权既处末代不思圣旨其谁不堕斯之二失得法华意则初后俱顿请揣心抚臆自晓沉浮。

○第四位妙为四初明来意次但位下略叙诸位权实三今经下略述今经四小草下依经广解。

第四明位妙者谛理既融智圆无隔导行成妙三义已显体宗用足更明位妙者行之所阶也。

初文中言体宗用足者境体也行宗也智用也。

但位有权实布在经论若成论毗昙判位言不涉大地摄等论判位别叙一途义不兼括方等诸经明位璎珞已判浅深般若诸经明位仁王盛谈高下而未彰粗妙。

次文中言地摄等论别叙一途者此等多是别教一门义不兼于大小方等诸经明位委悉不及璎珞般若诸经明位委悉不及仁王然璎珞偏存别门仁王多在圆别及含通意而并不明辨位之意尚不辨粗妙何况论开故知但是当味明义而不辨于始终位意所言意者诸教何故权实不同诸味何故增减差异谓施开废等即其意也。

(△三略述今经)。

○三今经者先略叙意次略属对。

今经位名不彰而意兼小大粗判权实然梵文不尽度本经必有。

初中今经明位虽即不及彼之二经明位似细而今经义兼大小及开判等则诸经未明何者如序天雨四华方便开示悟入譬喻游于四方化城五百由旬并迹门实位也草庵化城三草二木并迹门权位也分别功德始从无生即初住也乃至一生即等觉也此亦本实位也庵城被废唯存渚宅草木并依一地一雨此是会诸权位咸归一实故云粗判权实文不尽度者相传云西方法华布一由旬。

○次属对中二初引经。

今药草喻品但明六位文云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独处山林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是名大树追取长行中一地所生一雨所润及后文云今当为汝说最实事以为第六位也。

○次属对。

前三义是藏中位小树是通位大树是别位最实事是圆位也。

(△四依经广解)。

○四广释者文中自分三草二木及以一实以为六位初小草中三初略引经以立。

小草位者人天乘也。

○次辨其因果。

轮王是人主位释梵是天主位皆约报果明位果义既有优劣当知修因必有浅深。

○三人位下正释释中二谓人天人中三初辨其因次下品下略明其果三皆是下重明人主。

人位因者即是秉持五戒略为四品。

初如文。

下品为铁轮王王一天下中品为铜轮王王二天下上品为银轮王王三天下上上品为金轮王王四天下。

次文中人位四轮者俱舍云金银铜铁轮一二三四洲铁轮王一洲乃至金轮王四洲夫轮王者先行七法一给施贫乏二敬民孝养三四时八节以祭四海四时修忍辱五六七除三毒然后沐浴受斋发誓等次神宝自应等人主秪是福中之最为福之最故报为人主。

(△三重明人主)。

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劝他为福故报为人主飞行皇帝四方归德神宝自然应也。

○次明天位自分三界诸天不同于中先略叙三界天因。

天乘位者修十善道任运淳熟通是天因加修禅定进升上界三界天果高下不同修因必深浅异也。

○次正释释中初四王有四十住处。

正法念云六万山绕须弥须弥四埵有持鬘天有十住处各千由旬北四余各二南名白摩尼能十拍手顷受三归依不杂余心者生此天受乐转轮王十六倍不及一诸乐具悉从山河流出二名峻崖昔于河济造立桥船度持戒人兼济余人不作众恶果报可知西方一名果命昔于饥世守持净戒净身口意种殖果树行者食之安乐充满二名白功德昔以华鬘散佛上及塔上东方一名一切喜昔以华供养持戒人供佛自力致财买华果报可知二名行道昔见大火起焚烧众生以水灭之果报(云云)北方四者一名爱欲二名爱境界三名意动四名游戏林初者见他亲友相破和合诤讼得生此天次昔说法会次昔以净信心供养众僧扫塔净信上田次昔持信心施僧衣施一果直为作衣价爱乐随喜次迦留波陀天此言象迹亦有十处一名行莲华昔持戒熏心受三自归称南无佛所有蜂声尚胜余天况复余果报耶次名胜蜂欢喜昔信心持戒有慈悲利益众生华香伎乐供养佛塔三名妙声昔施佛宝盖四名香乐昔信心持戒香涂佛塔五名风行昔信心持戒施僧扇得清凉六天香风悉来熏之皆倍倍增香风尚尔况念香风随念皆得六名散华欢喜昔见持戒人说戒时施澡瓶或道路中盛满净水施人澡瓶七名普观昔于持戒人以善熏心于破戒人病不求恩惠悲心施安心不疲猒供养病人八名常欢喜昔见犯法者应死以财赎命令其得脱九名香药昔于持戒信三宝大福田中施末香涂香净心供养如法得财施已随喜十名均头昔见人得罪于王皮发受戮救令得脱第三天名常恣意十住处一名欢喜峰昔救护神树及夜叉所依树有树即乐失树即苦二名优钵罗色昔净信持戒供养三宝造优钵罗华池故三名分陀利昔造此华池四名彩地昔信净心为僧染治袈裟杂色染治法服故五名质多罗此翻杂地昔以种种食施持戒不犯戒等人故六名山顶昔修造屋遮风寒令人受用故七名摩偷此翻美地昔持戒悲心质直不恼人食施道行沙门婆罗门或一日或多日或不息故八名欲境昔持戒若邪见人病施其所安故九名清凉昔见临终渴病人以石蜜浆或冷水施病人故十名常游戏昔为坐禅人作房舍图画作死尸观故第四名箜篌天有十住处一名楗陀罗昔以园林甘蔗庵罗等果林施僧故二名应声昔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其心净信佛故三名喜乐昔施人美饮或清美水或覆泉井不令虫蚁入行人饮之无苦恼故四名掬水昔见病苦者临终咽喉忽忽出声施其浆水财物赎彼命五名白身昔涂饰治补佛塔僧舍亦教人治补故六名共游戏昔信心持戒同法义和合共故七名乐游戏昔持戒化众生令心净信欢喜戒施故八名共游昔法会听法佐助经营深心随喜故九名化生昔见饥馑者没溺者而救护之十名正行昔见亡破抄掠救令得脱示险处正道。

略依正法念明四王住处持鬘天者俱舍云坚守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身量寿命具如俱舍世品四天王者大论云东方提头赖吒秦言持国主南方毗留离秦言增长主西方毗留波叉秦言杂主北方毗沙门秦言多闻主此四为王主四天下四级各有十住处此四十天名皆从因行而立三归者准希有经中广校量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得四果不如三归依功德多又如增一中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现当生猪中愁忧之声闻于天帝天帝闻之唤来告曰汝可三归即时如教便免生猪佛说偈云诸有归依佛不坠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三自归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于无学文云十拍手者恐是先持性戒加尔所时受三归依寻即命终故得此报依心不杂故得白名天胜轮王理数然耳言十六倍者从胜归故山河流出者经中一切皆云流河乃至亦有酒河等此四十天并须委悉以其因行而消果名(云云)峻崖者河济难度故果命者净戒如果又种果??塔福最多白为色本如华见者皆生欢喜以水灭火行慈悲道和瞋诤故爱欲说法会生善境故见净田故动信心意令他欢喜如乐游戏比因释名准此可知。

次日行天绕须弥山住于宫殿外道说为日曜及星宿略说三十六亿昔持七戒令得增上果风轮所持此日行等大天与二大天谓提头赖吒毗沙门游四天下游戏空中受五欲乐如意自娱日行绕须弥山随在何方山有影现人说为夜风轮持北方星轮转不没外道见辰星不没谓其能持一切世间国土不知风力所为也。

日行天外道说为日曜等者外人又计北方星不没者又立世阿毗昙有外道计大地恒去不息佛破云掷物向前物应向后又有计云地恒坠下佛言掷物向上应不至地有计星不移地自动转佛言射应不至堋。

不杀戒生四天处不杀不盗生三十三天加不淫生焰摩天加不口四过生兜率天又加世间戒复信奉佛七戒生化乐他化两天所持戒转胜天身福命转胜又随心持戒思心胜者其福转胜三十三天者一名住善法堂天昔持七戒坚固无嫌施四果病人父母入灭定人慈悲喜舍与怖畏寿命生善法堂天作释迦提婆姓憍尸迦名能天主有九十九那由他天女为眷属心无嫉妒善法堂广五百由旬第三名清净天焰摩天王名牟修楼陀身长五由旬百千帝释和合所不及第四兜率陀此云分别意宫其王名删斗率陀第五涅摩地此云自在亦名不憍乐第六名婆罗尼蜜此云他化自在色无色不复书小药草竟。

六欲天因应具十善今云不杀乃至七戒者具受分持所持增上故得名耳世间戒者讥嫌戒也余有诸天寿命身量等具如俱舍婆沙此为略知次位不事广论。

○中草位中二先定人以判因果。

中药草位者即二乘也此就习果判位。

○次正释释中三先破古次略示二论三广释有门。

旧云成论探明大乘解菩萨义此则不然论主自云今正是明三藏中实义实义者空是人师岂可诬论主耶。

此即空门明二十七贤圣断伏之位阿毗昙有门明七贤七圣断伏之位委在两论。

二十七贤圣者中阿含三十福田经长者问佛福田有几佛言学人有十八无学有九学十八者谓信行法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向初果得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及五种含谓中生行不行上流九无学者思进退不退不动住护慧俱俱舍文同应更捡成论。

○正释中二先标。

今略出有门中草之位。

○次释释中即二乘也初声闻中先贤次圣初贤中二先列。

初明七贤次明七圣位七贤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

○次释释中三先释名次功能三正释。

通称贤者邻圣曰贤能以似解伏见因似发真故言邻圣。

又天魔外道爱见流转不识四谛此七位人明识四谛大经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云云)见四谛者识属爱四谛识属见四谛皆能明了若解四谛则所见真正无有邪曲故是贤人相也。

功能中七贤位已于智妙中略辨今云爱见四谛者只是爱见二惑所依虽有爱见皆属于见具如八十八使中说。

○正释中文自为七。

一初贤位者谓学五停心观成破五障道即是初贤位所以者何若定邪聚众生不识三宝四谛贪染生死若人归依三宝解四真谛发心欲离生死求涅槃乐五种障道烦恼散动妨观四谛今修五观成就障破道明行解相称故名初贤。

初五停治五障具如止观第七对治中。

二别相念处位者以五障既除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若慧解脱根性人但修性四念处观破性执四倒若俱解脱人修共四念处观破事理四倒若无疑解脱根性人修性共缘三种四念处破一切事理文字等四颠倒善巧方便于念处中有四种精进修四种定生五善法破五种恶分别道用安隐而行能观四谛成别相四念处位也。

言苦谛为初门者后文以支佛集谛为初门声闻苦谛在初复初观四念处故支佛无明居因缘首初破爱取有故。

三总相四念处者前已别相念慧破四颠倒今深细观慧总破四倒或境总观总境别观总境总观别或总二阴三阴四阴五阴皆名总相观是中亦巧方便能生正勤如意七觉八道疾入后法故名总相念处位也。

境总观总者以四观通观四境境别观总者于一一境四观观之境总观别者以一一观总观四境三二类知。

四暖法位者以别总念处观故能发似解十六谛观得佛法气分譬如钻火烟起亦如春阳暖发以慧钻境发相似解解即喻暖又如春夏积集华草自有暖生以四谛慧集众善法善法熏积慧解得起故名暖也即是内凡初位佛弟子有外道则无是名暖法位。

五顶法者似解转增得四如意定十六谛观转更分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法。

六忍法位者亦是似解增长五种善法增进成根于四谛中堪忍乐欲故名忍法位下中二忍皆名忍位。

七世第一法位者即是上忍一刹那于凡夫所得最胜善根名为世间第一法也上智妙中已略说竟。

暖等诸文智中已辨今明次位略知深浅仍略于彼若欲广知应寻诸论。

○七圣者又三列位释名正释广开具如婆沙俱舍今文极略足判浅深。

七圣位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罗汉七不时解脱罗汉通名圣者正也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真智见理故名圣人。

释名中云苦忍明发舍凡入圣者至苦忍已次第无间必入初果今从后说通云圣人。

一随信行位者是钝根人入见道之名也非自智力凭他生解是人在方便道先虽有信以未习真信不名行行以进趣为义从得苦忍真明十五刹那进趣见真故名随信行位也。

二随法行位者即是利根入道之名也利者自以智力见理断结在方便道能自用观观四真谛法但未发真不名为行因世第一法发苦忍真明十五刹那进趣见真故名随法行位也。

三明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转名信解人也钝根凭信进发真解故名信解是人证果有三谓三果(云云)证初果者第十六道比智相应即证须陀洹须陀洹此翻修习无漏成论明犹是见道数人明证果即入修道用此明修习无漏义便若见道所断略言三结尽广说八十八使尽七生在终不至八(云云)次明证二果即有二种一向二果向者从初果心后更修十六谛观七菩提行现前即此世无漏断烦恼一品无碍断欲界一品烦恼乃至断五品皆是于向亦名胜进须陀洹约此论家家也二果者若断六品尽证欲界第六品解脱即是斯陀含果也天竺云薄薄欲界烦恼也次明证阿那含亦有二一向二果向者若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皆名为向亦名胜进斯陀含约此说一种子也果者九无碍断欲界若证第九解脱即名阿那含果也天竺云不还不还生欲界也复次须陀洹有三种一行中须陀洹即是向也二住果正是须陀洹也三胜进须陀洹亦名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斯陀含但有二种一住果二胜进胜进亦名一种子即阿那含向也阿那含亦二种一住果二胜进胜进那含断五上分结谓色无色染等即阿罗汉向也罗汉但有一谓住果也复次超果者凡夫时断欲界六品乃至八品尽来入见道发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即证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时先断二界九品尽乃至无所有处尽后入见谛十五心名阿那含行第十六心即证那含果此名超越人证后二果也是信解虽是动根性不同谓退护思住进也若证阿那含各复有五及七种般八种般五种般者中般生般行般不行般上流般也七种者开中般为三种也八种般者五如前更有现般无色般不定般(云云)。

三结八十八使七生如止观第六记中般为三者谓速非速久住准俱舍论总为九种谓三各分三谓中生上流也有行无行生色界已方般涅槃并生般摄言中三者谓速非速经久如迸火星以喻三义思之可知并于中阴论速非速等生有三者一生约速立二有行约非速立三无行约经久立并生色界已论速等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约速立二半超约非速立三遍没约经久立从色初至色末始终有此三人不同如是三九由业惑根异言业异者造顺现业成中般造顺生业成生般造顺后业成上流般言惑三者下品惑成中般中品惑成生般上品惑成上流般言根别者上根中般中根生般下根上流般。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五

音释

(平义切鬄也)。

(蒲庚切音彭射埒也)。

(力竹切刑也)。

箜篌

(箜苦红切篌胡钩切)。

(朱欲切视也)。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持莲华菩萨的简介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持莲华菩萨相在哪里收藏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是哪里的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持莲华菩萨的实例

印度学者B•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有关“无量光”的内容中谈到“莲花手”这个概念时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

持莲华菩萨的形象特征

大乘佛教流行以后,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组合,逐渐取代了释迦牟尼、帝释和梵天的组合,尤其是观音菩萨,在佛教盛行地区可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崇拜对象。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