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境法师: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
2025-08-18 06:56

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

2000/8/29于美国法云寺

首先,非常的欢迎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到这里参加禅七。可能各位都拿到了禅七手册这个小册子。

我们共同地学习「禅」这件事,这件事究竟是做什么事情呢?简要地说,应该说是修学圣道,应该是这样解释的。但是这一句话,也还是不太明白,如果换一句话来说,就是破除去我们内心里面的执着。什么叫做禅?就是破执的意思,破除去我们内心的执着,这就叫做禅。

但是这件事,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对我们的开示:学禅之前,有一个先决的条件,才可以学习圣道、才可以坐禅的。什么条件呢?就是我们内心里边,要有一个坚定的愿望才可以。「愿望」这句话,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所求,有所希求的意思。在《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里面说,「以涅槃为上首!」就是说我们希望能得到涅槃;要有这样的愿望,然后坐禅,那叫做修学圣道。如果你并没有希望得涅槃,那你的坐禅,不是修学圣道。

愿望这句话,我刚才说是有所求,有所求也表示我们内心里面有所弃舍,弃舍了我们不高兴的事情。我们希求成就一个满意的事情,也就像我们通常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欣」、「厌」两个字;修学圣道亦复如是,也需要有欣、有厌的。

这个「厌」就是不高兴的事情,弃舍这个不高兴的事情,叫做厌。什么事情是我们应该弃舍的呢?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边欢喜的事情,我们需要对我们所欢喜的事情,能看见它的过患,它是有过失的,我们不应该一直地希求这件事。

什么是我们所欢喜的事情呢?我们不修学圣道的时候,我们心里面都是有一种欢喜的事情,不断地工作来希求所欢喜的事情。我现在明白一点说,什么是我们欢喜的事情?就是想要做皇帝!当然,我这样说,各位同学可能不同意:「我没想做皇帝啊!」所以对我这句话可能不同意。我用这个字就是代表所有的、所希求满意的事情,都用「皇帝」这个字来代表的意思;当然,我也同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做皇帝,这是少数人有这样的想法。

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表示我们应该弃舍这些迷惑人的事情。《金刚经》上有一句话:「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这一段文,「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当然不是说我们一般的凡夫境界,是说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成功了的人。就是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他们成就了清净无漏的般若的智慧,就是无所得的智慧,用这样的智慧,发大悲心,广修六波罗蜜,普度众生;他这样子做所成就的功德,由这样的功德招感他清净功德庄严的法身,那个法身是非常高大的,所以叫「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当然那个身体是无漏功德所成就的,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我们肉眼是见不到。但是那个身体有什么好呢?就是永远是健康的,不会像我们这个身体有老、病、死。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自己感觉到很好,很爱着这个身体,但是这个身体,就是令我们不如意,就是老、病、死。但是,这些得无生法忍的圣人所成就的,如须弥山王那么高大的身体,没有老、病、死,而且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

说是那个身体,我们若是读《金刚经》读到这里的话,你若作如是观、作如是思惟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怎么想?你有什么感觉?当然,我们很快地会感觉到我们的身体不满意;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就是刚才说的,这个身体终究是要老、病、死。修不净观的时候,就是很明显地会知道,这个身体是个臭皮囊,我们自己都不感觉满意。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是不满意的。我们看佛菩萨的清净法身、无量功德庄严的身体,那是令人满意的。从这里我们会感觉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在这个世界上所希求的一切满意的事情,完全被老、病、死破坏了!不管你的智慧怎么大,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很苦恼的走了,都是这样子。

其它的,我们不用一样一样的说,就从自己生命体的老、病、死,和佛菩萨永远健康的那个法身来对比,我们应该生厌离心,对世间上如意的事情,都应该生厌离心;我们应该对佛菩萨所成就的圣道、所成就的涅槃生欢喜心,生仰慕、希求的愿,建立了这样坚强的愿,然后我们修学圣道,就名之为圣道,名之为禅。我们先应该有这样的愿。

你有这样的愿的话,你对于世间上令人迷惑的事情,你就能弃舍。在你的理智上,你能逐渐、逐渐地弃舍了,世间上的事情不能障碍你修学圣道,这样你才有时间来修学圣道的;如果你没有这个愿,你是没有时间的。所以应该,所有……不管你是在家的佛教徒、是出家的佛教徒,应该建立这样的圣道的愿望,你应该做好这件事。这是我要和各位谈话的第一段。

我们有了这样的愿,然后我们再去学习禅。而学习禅这件事,当然我们今天大家集会在一起,是叫做打禅七。按通常的道理来说,我们应该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也就是明白了什么叫做「禅」;不是把经论放在藏经楼上喂虫子吃,给虫子吃,我们不学习经论,就可以学习禅的,我是不同意这种态度的。我们学习经论,明白了怎么叫做禅,然后我们才去实践这件事,拿出时间来学习禅,应该是这样子。但事实上,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子,有的人对于经论是学习过,有的人对经论可能学习得不够,也可能还没有学习过,那对于禅的学习,可能还是门外汉;那样子,你打禅七是不及格的。

所以,现在我姑且向各位介绍怎么样学习禅。学习禅这件事,在经论上,不管是《楞伽经》、是《解深密经》、是《大般若经》、是《大智度论》、是《瑜伽师地论》,都告诉我们,就是止观叫做禅,就是修习止观。

《瑜伽师地论》里面,对于止观说得非常的详细,怎么样止、怎么样观,说得清清楚楚的。佛菩萨是知道我们凡夫很笨、很愚痴、没有智慧,学习佛法有困难,所以他说出来话叫你容易懂、叫你容易明白。所以,我们若想要(知道)怎么样坐禅,应该学习《瑜伽师地论》的。

我本人很幸运,一出家就到佛学院去学了天台教——天台智者大师的这些法语,所以我也感觉到,天台智者大师他关于修止观的书,我们也应该学习。学习它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我们容易知道怎么样用心坐禅。我个人的想法,你学习了《瑜伽师地论》,也还应该学习天台智者大师的书。天台智者大师的书,关于止观说得很多,所以也有人主张,「天台宗可以名之为禅宗」,有人主张这样,我也同意这个说法。

若学习了天台智者大师说止观的书,和《瑜伽师地论》对比起来,感觉到弥勒菩萨说的还是深了一点。天台智者大师的书我们若学过,就是在我们现在的程度可以向前迈一步!智者大师的书有这样的好处。你若读《释禅波罗蜜》的话,或者《小止观》,你就会有这个感觉;你若直接去读《瑜伽师地论》,你可能还是有一点摸不着头绪,也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认为这两种书都应该学习。那么说这个话,我的意思是说:我玅境没有话能向各位说的,我要说的就是根据这些书上来讲这件事。

我还是直接说,我们学习止、学习观。当然止和观前面就是戒,我们不管是在家居士、或出家的法师都是有戒。在家居士你若想在佛法里边有成就,你一定要受戒,最低限度要受五戒、或八关斋戒、或者是菩萨戒;出家以后要受比丘戒,沙弥戒、沙弥尼戒、还有式叉摩那女学习六法、或者比丘、比丘尼戒这些戒,要有戒的基础,然后修止观。

这个止,它的目的就是使令心里面不散乱。不散乱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在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心里面想,东想、西想,没有不想的,非常的自由。现在修止,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就把这些事情都停下来,不要想,叫这一念心明静而住。心里面若昏沉了,就是心里面不明白了;心里面东想西想,不是昏沉,但是心里面动乱。现在不要动乱,不要东想西想,心里面就是寂静住;心里面还是明明了了的,并没有昏沉,所以叫做明。一个明、一个静。

我们不用功修行的人,睡着觉不做梦,心里面什么也不知道,就是昏沉;什么也不知道,就是昧。等到睡醒了以后,就东想西想;虽然睡醒以后是明了,但是动乱。睡着觉不做梦,心里面可以说是寂静,但是不明。所以,有的时候明而不寂静,寂静而不明。现在,我们坐禅的时候,学习奢摩他,叫心里明而又静、静而又明,这就叫做奢摩他的止。

用什么方法,我们心才能明而又静、静而又明呢?智者大师的书和《瑜伽师地论》都告诉我们,要有一个所缘境。

本来是修行人心里面要离一切境界,我们的心不要有境界,什么境界都没有。这个心啊,禅宗有一句话:「不与万法为伴侣!」就是心里面一切境界都没有。这个「伴侣」,所缘境就是你的伴侣。说「现在有老虎来了,我心里面想这个老虎」,那么这个老虎就给你做伴;说「我心里想一个大莲花」,这莲花就为你做伴,这叫做伴。现在这个修行人「不与万法为伴侣」,心里面没有所缘境。当然这件事我们办不到,这件事要圣人才可以,我们一般的人、不修行的人办不到这件事。

怎么样才能够明静而住呢?还是要有一个所缘境。要有一个所缘境,经论里面通常说的,就用我们的出入息作所缘境,出息、入息作所缘境。由鼻到肚脐这叫入息,由肚脐到鼻这叫出息,用这个息作所缘境,这是一个很现成的事情。这样子,就能够使令我们的心明静而住,就能做到。

在「十六特胜」这个法门上,有「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有这两句话,或者说四句话。我们若用这个出入息作所缘境的时候,你一开始你心里面默念这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然后你就负责「知」:现在这个息是出,你就知,息在入,你也是知,你就负责这件事,其它的事情都不要管,就是这样「知息长、知息短」,这样子。

如果这样办不到,可以数数,数这个出入息:一、二、三、四、五。我相信各位同学、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可能很久就学习过这个方法。但是也有人这样做,做不来,我知息出、知息入的时候,数这个一、二、三、四、五的时候,心就紧张;心一紧张,这出入息就快,就喘起来了,反倒弄得很辛苦,所以也修不来。那么这样子就得要改变,改变一个方法。改变方法,怎么样改变呢?方法是很多的。

譬如说,我们现在屋子里面开灯了,这个灯开开以后有光明、灯光,用这个灯的光作所缘境也是可以,也是可以的。怎么样做法呢?也可以这样做:譬如说是黑天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了,屋子里面不开灯,完全所有的灯都关了,关了当然这屋子里面是黑暗的;你用一个手电筒开开向下照,向地面上照,这地面上就现出一个圆的光明,你把这个相貌取下来,取在心里面,用它作所缘境,心里面就思惟这个光明作所缘境,这样也是可以。

或者说,你用一个大碗装上水,你就看碗里面这一碗水,水是很清澈的;你把这个相貌取下来,你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就忆念这个水的相貌,这个大碗里面水的相貌,这样也可以,用水作所缘境。

或者说是,你用一块土作所缘境也是可以。你在各地方看,什么样的土你欢喜,用一个木板,把这个土放在木板上,用水和一和,把它弄平了,放在太阳那里,不要大太阳,最好是阴凉的地方,它慢慢地干了,就用这个境界作所缘境也是可以。

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很多很多都可以作所缘境。用这样的方法作所缘境的时候,你心里面专注在这个所缘境里面,其它的都不要分别,使令内心里面可以明静而住,也是可以。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你坐下来的时候,你心里面注意你的足,你的脚,从这个足趾,足有五个趾头,你是两个足,就是十个趾,你注意这个足的趾头,这五个趾你都要注意,一个、一个地注意,然后慢慢地向上移动,经过这个膝盖,然后一点、一点向上移动,到后面的脊骨,前面有肋条骨,乃至到髑髅——这个头的骨头,慢慢地向上移动;然后再由头至足向下移动,连两个手臂、手指你都要注意,就是慢慢地移动,这样也可以。我认为这个方法,就是修奢摩他止特别有困难的人用这个方法,容易摄心,容易令这个心拒绝、排斥出去其它杂乱的妄想,使令这个心唯独在这里注意,这样也是可以。

这个奢摩他的止,初开始就是由欲界定,欲界定有九心住,我现在不必个别地说,从这九心住成就了,就是欲界定;然后进一步,再继续用功,就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就到色界四禅了。《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告诉我们,你静坐修奢摩他的止,到了未到地定以上,可以名之为「奢摩他」了!在欲界定还不及格,到了未到地定以上,这个止是成功,就可以名之为奢摩他了。当然未到地定的止,在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来说,那是很好的境界了,但是还不如色界四禅,你若成就了色界四禅,那是更好了,力量是更大。各位可以这样子修奢摩他的止,用这个所缘境去修止。

现在我再说,为什么要修奢摩他的止?就是为了要修毘钵舍那的关系。毘钵舍那是观,观就是用智慧去观察。因为若不修奢摩他的止,智慧的作用也受到影响,就不能见到第一义谛;不能见到第一义谛,你就是个生死凡夫。虽然你得到四禅八定了,你能有神通变化,然而还是个生死凡夫,你还是在生死里流转,你不能得圣道,你不能解脱苦恼。我们没有学习过经论的人,看见有神通,很羡慕这件事;其实有神通的人也一样苦恼,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我们要读《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这件事。我们为什么要修奢摩他的止?就是帮助我们修观,去见第一义谛、可以得圣道!目的是这么回事儿,不是为得神通。

但是我们佛教徒也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我看多数人都有这个问题,只愿意修止、而不愿意修观。非佛教徒我们不说,我们佛教徒多数都是有这个问题,就是不愿意修观,只愿意修止。因为修止多少有一点相应的时候,感觉到舒服,感觉到很舒服,所以就爱着这个舒服,所以愿意修止。我们很多的佛教徒都有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事情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做,应该也要修观。

修观这句话,怎么叫做修观?观是智慧,止不是智慧,止是有一点寂静住就是了,成功了名之为定,它还不是太理想,要修智慧,修观。修观,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有很多种观。小乘经论、大乘经论都有相同的地方,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不净观。因为若想要修学圣道,这个男女的欲一定要停下来;如果男女的欲你不停下来,你的止也成不了、观也不能成就,就是障碍了你得圣道,非要把这个欲破了才行。那么怎么样能破这个欲呢?就是修不净观可以破这欲,所以应该修不净观。

这个不净观的内容,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得很清楚,有现成的文句;在《瑜伽师地论》里边也有现成的文句。我们把那个文句背下来,你要背下来,然后按照那个文去思惟,就可以名之为修不净观了,你不背下来还不行。这是可以修不净观。如果各位需要的话,可以请智中法师把不净观的文影印下来给你们。你不妨拿那个文搋在兜儿里面,静坐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看看,看看,然后你就心里面想,也可以这样做,修不净观。

修不净观使令我们消灭了男女的欲,我们就可以修学四念住、修学圣道。因为这个欲有障道的力量,障碍我们不能修止观,所以先把这个障碍破除去;然后,我们修无我观也可以,修无常观也可以,修毕竟空观也可以,修唯识观、修法界观、修一心三观都可以。因为没有障碍了,你的智慧就能发生作用。那么这是可以修不净观。

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只能够调伏,把这个欲调伏了,叫它不要动,有这个作用。它不动了,你就可以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都可以。若是欲心一动,什么都做不到了,它有障碍作用。所以,修不净观虽然不能够使令我们得圣道,但是能破除障碍圣道的这一切的业障,能破除去,所以应该修不净观。当然也有的人生来,虽然他不是圣人,但是他的欲心好像没有似的,也有这种人;若这样情形,就不需要修不净观,你直接可以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修唯识观都可以。这是修不净观。

其次,我们也应该修无我观。这个无我观……,当然我玅境读的经论少,我读的经论虽然少,我读的经论里面,我感觉到《瑜伽师地论》对于无我观说得非常的具体、说得非常的完备,使令我们能够认同无我的道理,是无我的!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可得。所以,也可以修无我观。

也可以修毕竟空观。毕竟空观,就像《中观论》和《大智度论》的空观,这当然要学一个时期,不然的话,不知道怎么叫做空,也是个问题。所以,愿意修止、而不愿意修观,也可能佛法学习得不够、修不来,这也可能是个问题。

修无我观,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是圣人,你就是圣人了。小乘佛教来说,可以到阿罗汉的境界;大乘佛法,究竟圆满就是佛的境界,不可以轻视无我观的。

当然,我们若学习唯识观,唯识观我感觉到比无我观还难一点,你学习唯识可是不容易。学习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自性的道理要明白了,才能够修唯识观。

我自己这么样虚妄分别,我们佛教徒里边,学习唯识的人不是很多,因为什么这样子?不容易学!不容易,你不容易懂这个道理,不容易。所以,难,就使令我们学习的人少。而我们佛教徒里面多数念阿弥陀佛,多数是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因为比较容易,譬如讲《阿弥陀经》也容易讲;讲《无量寿经》也比较容易,但是比《阿弥陀经》难一点;讲《十六观经》;讲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天亲菩萨《往生论》我看比《阿弥陀经》难一点;一般讲个净土法门的开示也比较容易。因为它容易,所以我们很多人就念阿弥陀佛,修唯识观的人非常少,为什么?就是难的关系。

但是,我们欢喜禅的人,假设你有这样的意愿,你应该不怕难,「你说难,我偏要学习!」应该要这样才对;说难,「我就退了」,当然这也是你的自由,你愿意退就退了吧!

不过,这里面的意思,修观,少数的观也容易讲,容易明白,其它的观比较难一点,那非要经过长时期的修学圣道才可以。有的人:「我不要学习,不要学习经论,我闭上眼睛开悟!」当然那是最好了,你看,不用辛苦你就明白了,那不是正好!但是世间上没有便宜的事情,没有人能占便宜的,也没有人吃亏的,没有这种事情。那么这是修观。

我再多说几句,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为什么不就走这条路?「我就闭上眼睛,不要学习经论,我就可以成佛!」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学习经论呢?你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不过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佛就不要出世好了,那么世间上自然就是佛了,不是更好吗?但是事实不是那样子。要释迦牟尼佛出世、宣扬佛法,众生才有希望得圣道,这是一样。第二样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已经告诉我们了,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告诉你了;念佛是谁?释迦牟尼佛也告诉你了;为什么你自己还要在那儿想?是怎么回事呢?你是瞧不起释迦牟尼佛?他说的不对,你要自己去想,是那么意思?所以,应该学习佛法,然后修学圣道,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

我说这么多的话,我不知道对各位有没有帮助!不知道有没有帮助。这是修止观这件事,一个止、一个观。

我再说一点事情,说什么呢?各位可能根性都很利,业障也不是那么重,修止观可能会容易;但是也有的人有问题,就是修不来,止也修不来、观也修不来,那怎么办呢?可以这样做,你盘上腿静坐的时候,你不要先修止;修止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内心,从久远以来习惯了是自由的,内心是非常自由的,东想西想,这妄想非常的多,你想要停下来不想,这是很困难,的确是有这个问题。修止非常困难,你就不要勉强修止,你修观。

修观,譬如说你欢喜《金刚经》,把《金刚经》完全都背下来最好,不能就背一半也可以,就是那几段你特别欢喜的,你也可以把它背下来,找这个参考书……,这个参考书也是问题,人有了学问、有点文学的话,写一本书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金刚经》的批注非常的多。若是你肯学的话,你心里面就想:「谁说得对呢?」这是一个问题。

我现在姑妄言之,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谁作的?就是龙树菩萨作的。龙树菩萨在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大家共同的都是尊重他,不管是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禅宗都是尊重他是祖师,所以应该是可以建立信心,我们对他毫无疑问,应该是有这个条件的。他这个《大智度论》解释《大品般若经》。我看《南北朝佛教史》那个作者,他就说出一句话,他说《金刚经》的批注为什么那么多呢?因为它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为什么少呢?因为它特别多,你要给它作批注很不容易,因为话说多了就容易说错,言多语失,就自相矛盾,你就不能够自圆其说,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非常少。《金刚经》它短,就容易作批注;容易作批注,就容易有错。所以要学习《金刚经》,你要学习《大智度论》,用《大智度论》作《金刚经》的批注,你应该有信心,应该在这里建立信心。

当然,我这么说,你现在还来得及吗?现在要学《金刚经》来得及吗?这是个问题。假设你学习《金刚经》,你坐下来的时候,就按照《金刚经》的道理去思惟,就这样思惟:「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修无我观,要这样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你就是这样思惟,这就是如理作意。你不要轻视这个如理作意,可以使令你得圣道的,能使令你得圣道。《金刚经》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可以,按照这个去思惟也是可以的。思惟了一会儿的时候,就不要思惟,你这时候再修奢摩他的止,就是你自己先要找一个所缘境,心里面在那里寂静住。

说「原先我修奢摩他修不来」,你修一会儿毘钵舍那的观,然后修止的时候就容易。因为毘钵舍那的如理作意,能为你消除业障,能令你奢摩他的止能好转;可能会寂静住五分钟也就不错了,寂静住三分钟都是了不起,五分钟、十分钟逐渐进步,你就有希望了。你止它十分钟,或者勉强地止它十五分钟、或者三十分钟,然后再修毘钵舍那观。修毘钵舍那观的时候,还是原来的这个观法,你不要怕重复!要继续这样观,然后止而后观、观而后止,逐渐、逐渐就好转了,这也是一个方法。

我还想说两个意思,是什么呢?你如果只修止,当然你可能,总感觉到这个止的前面有好的境界等待着我、我一直地向前修,这样也是不错,但是智慧的增长不是很理想。若是你能够修观的时候,你的智能很明显的会增长。怎么知道智慧增长了呢?因为你日常生活的时候,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你就感觉到你的智慧增长了,因为什么?感觉现在的见地和以前不同,和以前的见地不一样。以前的烦恼很大,现在常常修观的时候,这个烦恼就轻微,这时候你知道修观的力量大。

若是你完全不修毘钵舍那观,如果你只是修奢摩他的止,如果你没能达到色界定的时候,你心里面还有欲!你止修到未到地定的时候,虽然到未到地定也不错了,但是心里面也还是有欲!你心里面若有欲的话,男女这一关你过不去!你过不去的。若是你常能用毘钵舍那观,帮助你的奢摩他的止,奢摩他的止也会帮助你的毘钵舍那观,那就完全不同。你不但有止的力量,同时还有智慧的力量,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心里还有欲,但是欲不障碍你,你男女这一关还能过去;过去,你就有希望得圣道,有希望得圣道的。所以应该这样子去修止、修观,因为它能增长智慧,帮助你的奢摩他向前进步。你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情,现在思想变了,认为能做到这件事,应该是这样做。这是一个方法。

其次,在我们的禅七的功课表里面,不但是静坐,同时也有拜佛的事情,有忏悔的事情,经行、忏悔。这个拜佛和忏悔实在是一回事,这是做什么呢?我们是打禅七,为什么要我们拜佛呢?拜佛来消除业障,你多拜佛的时候,能帮助你修止观。你忏悔的时候,「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如果你很诚意地念这四句话,然后拜佛的时候,它也有作用,能使令你止观的障碍,能逐渐地消除,也帮助你修止观的。

我们也可以念大悲咒,多数的佛教徒都和观世音菩萨有缘,就是念大悲咒。观世音菩萨有《法华经》的〈普门品〉,还有大悲咒,还有其它的因缘,所以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我们知道的就比较少,所以这个宣传还是很重要。我们念大悲咒,如果你静坐的时候,止也修不来、观也修不来……,当然我们这个止观修不来,有几种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疲劳了。譬如我早晨很早起来静坐,吃完早餐以后也静坐,吃完午餐也是静坐,但是到晚间的时候就疲劳,这个心的力量不够,身体的力量也不够、心力也不够,一个体力、一个心力都不够,这时候修止也修不来、修观也修不来,也会有这种情形。所以古代禅宗的大德,晚间吃馒头、吃包子,每人给你一个包子吃。当然这个律师看见了:「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子?这是犯戒!」就诃斥这件事。但是这件事,禅宗的祖师,他就开这个缘,晚间给你吃个包子,这个体力就强起来,到那时候参话头这个精神也会强一点,那么我们说修止观的力量也会有,也有这个情形。不过这样的情形,不是太难,这个问题不是大问题,因为我们其它的时间精神都是很好的。这是一件事。

所以,若是你止也止不来、观也观不来的时候,你可以念大悲咒。假设你《金刚经》能背下来了,你这个时候念《金刚经》。念它七遍大悲咒,或是二十一遍大悲咒以后,精神就来了,精神就会来了,这事情不可思议!

若是我们有其它的业障,我们也可以拜佛、忏悔,也可能这困难就过去了,我们就能修止观了,这个问题也就过去了。这是我大要地把这件事就说到这里。

我再说,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上说到几件事,说到这个身口意。我们打禅七不是一个人,这么多人在一起用功,我们这个身口意怎么样来管理它呢?关于身体这一面有动静的不同。譬如说我们盘腿在这里坐,这个身体就寂静住了,寂静下来;开静的时候,经行的时候,就叫做动,身论动静。口论说默,我们说话,这个口能说话,说话的时候,有说、有默。我们平常自由地说话,现在打禅七的时候,不要自由:只有小参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话,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其它的时间,尽量的默然,不要讲话。因为讲话劳神,也会说错话,说错话会引起烦恼;就算是没引起烦恼,你说话会劳神,你劳了神,止观修不来,也影响到修止观,这是劳神的问题。所以尽量的要止语,不要说话。身口意,意论止观,这个意就是一个止、一个观,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修止观;经行的时候,也照样可以修止观的,你不妨试试。走路、经行的时候,也可以修数息观,也能的。若是你欢喜背经,你经行的时候也可以背经,也可以思惟经里面的义,也可以修止观的。

这样子我们这个三业,身论动静、口论说默、意论止观,把这个身口意三业把它管理好好的,叫它合乎圣道。这样子,我们在五个七里面,有可能会有好消息!如果我们若常常说话,说话就破坏自己静坐的功夫;你静坐的时候有一点境界,然后你和人充壳子,那一点功夫都破坏了,所以尽量的不要说话,这是一件事。

还有一点时间,我现在再回来说,我们要开始坐禅的时候,不妨自己在佛前磕头的时候发愿:「我厌离世间上这些可爱的事情都弃舍,我愿意修学圣道、能得涅槃!」你在佛前磕头的时候发这个愿,要诚心地发愿才可以有作用。你若有这样的愿的时候,就推动自己不懈怠,能修止、也修观;如果你这个愿好像有若无的样子,好像没有的样子,那就不行;一个是不能推动自己修止观,一方面,就是精进修止观,你也不能得圣道,因为你没那个愿,不行的。这个外道、非佛教徒他们不相信佛教,也没有这个涅槃的愿,他们能得到四禅八定,但还是生死凡夫,还是流转生死,而不能得圣道,问题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愿建立起来,由愿来推动我们精进地去修学止观,那么慢慢就会有成就。

佛法是很渊博的,就是光是止观两个字,我们也很难完全毕业。所以,若是打禅七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地去修止观;同时,我们又安排了学习《维摩诘所说经》,我们学习这部经,这部经也是讲止观的。这个止虽然很难修,用功修的时候比较难,但是修观是很容易,但是观的道理是很深广的,不是一下子能毕业的。我们学习《维摩诘所说经》帮助我们修观,有这样的好处。

在禅七里面一方面修止观,一方面也学习第一义谛;禅七圆满了,也应该继续地学习佛法。什么叫做止?什么叫做观?这里面的道理都是很深广的,要继续不断地学习、继续不断地修行,慢慢地才能够有成就。说是我们不学习,我们只是修止观,而不去读经论,还是不行的。你若学习经论,经论,我们说个白话,就是可以「加油」,你修止观的时候,你有时间去读经论,能帮助你修止观的。并且你若常常静坐的时候,你自己会有一点问题,「我这样修行对不对呢?」你可能会有这个问题。但是你若常常读经,「喔!经上这样讲的,这个圣言量是可以相信的,龙树菩萨这样讲是可以相信的,无著菩萨这样讲、弥勒菩萨这样讲是可以相信的。」所以,就给你加油了,你就很平顺地向前继续进步、继续进步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修学止观、一方面也应该阅读经论。当然现在打禅七的时候,是因为平常用功的时候,现在有一点好消息,现在要加功,增加了功夫,一天常常的静坐了很多支香,坐一支香、一支香连续坐,就是比平常的功夫增加了,是精进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平常没有静坐的功课,你不能来参加禅七的,因为参加禅七,腿子痛是个问题,你很难忍得住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End

上堂开示颂

◎ 黄 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摘自《禅诗三百首》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慧远大师开示

慧远大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梦参老和尚开示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黄念祖: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黄念祖居士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对共产党员的开示

我最后还想说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在其他任何道场都没有说过。我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座的肯定有共产党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可以堂堂正正的,我毫不隐瞒,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你入党那一天,你肯定在党旗下宣誓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一)

博主:以下是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可谓字字珠玑,画龙点睛,振聋发聩,是学佛修行不可多得一篇法宝,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学习领悟,南无阿弥陀佛。黄念祖大德开示(一)《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色界有四禅,无色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二)

黄念祖大德开示(二)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三)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开示念佛方法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聆听虚云禅师开示记

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十月初六日,余因送宝生老和尚灵龛入塔,特由耒阳金钱山到南岳上封寺,恰巧我们久仰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也因中央请往重庆,顺便道来岳。当时祝圣寺大众曾请他老人家讲开示,我也随众参叩听讲,特提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来果禅师开示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几句话,是说用功人一天到晚心行上的事。见得要你们动、静一如,不分昼、夜,用功是要这样的。为甚么要这样?不可以歇歇吗?要晓得:你有这样真切的工夫,将来才有真切的悟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请法时开示自己认识自己

梦参老法师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