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境法师:排毒要修四念处
2025-08-14 11:35

排毒要修四念处

妙境法师

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法语,能够讨论佛法是对的。《楞伽经》上有一个颂: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

《楞伽经》是我们中国禅宗初开始学习禅的时候,达摩禅师告诉我们要依据《楞伽经》来印心的,学习《楞伽经》可以得圣道,可以满足我们初发心出家的本愿。我刚才所说的这四句话,正好是说明此意的。

第一句:“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涅槃”就是佛、辟支佛、阿罗汉,三乘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他们经过长时期修学圣道,最后成功的时候,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就是都在涅槃这里。我们现在应该说还没得圣道,我们将来到什么地方去呢?也是到这里来。我说这话,各位同意不同意?可能不同意!我到阿弥陀佛国去,你怎么说到涅槃那里去呢?这个到阿弥陀佛国,是的,但到阿弥陀佛国也还是个方便,就是到涅槃的前方便。因为到阿弥陀佛国去,还是要听阿弥陀佛说法,还是要修四念处的,也就是到那里还是要学习禅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我们没有学禅;没有学禅,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到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为我们说禅。我们到那里学习禅成功了,到涅槃那里去,是这样子。这个问题就简单这样说吧!

“涅槃离心意”,这个涅槃的境界是离心意识的。心意识是怎么回事?心意识就是我们日常见色闻声的分别心,就是心意识。这个心意识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的心、心所法,心、心所法又名为虚妄分别心。因为什么叫做虚妄分别?因为这一念心不见第一义谛。我们的虚妄分别心就在见色闻声,都是执著,在这里执著、虚妄分别,这叫做心意识。这个涅槃的境界,离心意识,就是不是虚妄分别的境界,就是修学圣道成功了的无分别的境界,那个无分别智的境界。修学圣道就是成就那个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成就了,才见到第一义谛,入无分别离言法性,能契入到这里,那就是到涅槃那里去了,是这样的境界。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这句话很好,这句话很厉害、很好。就是佛告诉我们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其他都不是真实的。其他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世间上人,所欢喜的荣华富贵,就是这个,就是名、利,就是这些事情。再确实一点说就是欲,都是靠不住的。你想要求,也很辛苦,还未必能成功;就是成功了,你是受它欺骗而已,你并不能够得到安乐的。“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这个“实”是真实,就是没有欺诳性。最初佛陀开示我们说,这个地方是常乐我净的,涅槃这里是常乐我净的。佛这么说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是有信心,那没有善根的人,他可能还是不相信。我们肯出家的人,肯出家受三坛大戒的人,应该有信心;有信心,你并没有被欺骗,你能够真实放下欲,然后修学戒定慧,最后成功了,你会知道,佛说这句话是真实的,没有欺骗我们,所以叫做“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

其中有一个地方,容易引起误会的,是什么?就是禅定,禅定容易引起误会。修学禅这件事,也是最近多少年,我发觉有个相同的事情;南传佛教,今天的南传佛教,和我们北传佛教有一个相同的事情,这真是不可思议。什么事情呢?初开始我得到的消息呢,就是我们的同学到南传的法师主持的禅七,去跟他们学禅。他们回来以后把学禅的情形告诉我,我得到一个资料。另外呢,他们拿回来他们的文宣,也是把它翻成了中文。我看,一看呢,它没有观!这个禅是两个方法,一个是止,一个是观,它只有止而没有观。后来又得到进一步的消息,就是不管是葛印卡,是帕奥禅师,帕奥禅师这几年对我们很契机,我们请他来弘扬禅,那他并不是说是坐禅七天,不是,是或者一个月、两个月这样坐禅,这是对的,应该时间长一点。但是他说出来一句话呢,就是你没得四禅八定,你不可以修观。这句话也有道理,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还是承认修学圣道应该有止而有观,由止观而得圣道,转凡成圣,或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但是你没得四禅八定的时候,你的止没有成就,你不可以修观。你不可以修观,那么就是一直地就是修止嘛!虽然一直地修止,不可以修观。但是他还是有个限度,就是到了四禅八定的时候,就可以修观了,就可以修无我观。修无我观,因为你止成就了然后修观,就很容易得圣道,得圣道不难。若是我们止没有成就修观,观没有力量,这时候得圣道还是很难。他这样的说话是契合圣言量的,并不违背佛的话。可是你没有成就止的时候,不可以修观,那么初开始就是修止,说得很明白。

那么我们中国汉传佛教,是怎么回事?汉传佛教不是这么说,不是这么说,就是看话头。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语录,他的法语,还有其他的……,这个高旻寺的来果和尚。这个虚云老和尚,一个来果和尚,是我们中国近代的禅宗的大德。唉!大家都是这么敬仰,跟他学习。而他们就是一句话头。等后来其他的人呢,也可能又加上一个数息观的这些事情,也可能有这些事情了。这个看话头,看话头是怎么回事?如果这一个人没有去学习经律论的话,我原来是说,没有学习经,没有学习论,其实律也没有学。没有学习经律论,只是剃光头,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也受了戒,他到禅堂,他看话头,他会怎么样?顶多就是个止。因为你这一念心,分别心、散乱心集中在话头这里,其他的妄想都停下来。如果你能办到这样呢,那就是止,其他的根本谈不到观。说是这个看话头,虚云老和尚也有个别解,就是话之头。话之头,就是这句话没有说之前,也可以说这一念未生之前。因为说话一定要心里分别嘛,所以话之前,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前,去观那一点。若是你没有学习经论的人,一念不生怎么观?我看,这句话说了等于没有说。你最多就是止,就是止。可是南传佛教还是说,你止没有成功,不可以修观;我们北传佛教的这些大禅师,这句话没说。

我看见虚云老和尚的语录,有人对虚云老和尚说,说是教下的人提倡修止观,那和看话头怎么回事呢?虚云老和尚说:那是古法,古代的人修禅的方法,后来的人不用这个方法了,就是用话头。虚云老和尚这么回答。那和南传说的就有一点出入了。可是呢,也就是这样的情形,就是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为什么要看话头?因为能开悟!这句话非常有力量,使令很多的人愿意看话头。说是我们学习经论,学得头疼,学得可能会吐血,这么麻烦,不如就是一句话头好。但是这样的说法,这是懈怠人的说话,懈怠人才这么讲话的。当然我这个说话,好像不恭敬了,但是我实在对这件事,我不满意。我明白的说,我不满意。看话头这件事,我不满意。

因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达摩禅师告诉我们要学习《楞伽经》。六祖到五祖那里去,五祖给他讲《金刚经》的,没有说你看话头,没有这个话。那可见,达摩禅师也好,五祖也好,六祖也好,都是根据经论来学习禅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你看话头好过学习经论吗?不见得,不见得好过经论!我们看这个经论,你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说无我观嘛!从开始修无我观,最后还是无我观。那么学习禅就是修无我观,就是这样子嘛!而这个《楞伽经》,你读一读也还是修无我观,修我空观、法空观,人无我、法无我,还是修无我观。最初的时候,我初出家的时候,当然我是不知东西南北,一说禅,我看看祖师的语录也不懂,不知怎么叫禅,完全不懂,完全不明白。但是后来常常的阅读经论,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是修无我观嘛!《楞伽经》也是主张无我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修无我观。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大智度论》,还是无我观;读《瑜伽师地论》,还是无我观,就是这样子嘛!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他随时可以写首诗的,法语都是很利的。那么学习经论有何难乎?很容易就会明白嘛!《金刚经》怎么样…讲一讲,大家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然后就修无我观,比参话头好得多。好得多了嘛!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刚才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南传佛教就是你没有成就止,你不可以修观,那么就一开始就是修止了;那么我们北传佛教这些禅宗的大德,那就是主张看话头。如果看得好,也还是修止,所以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有个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结果怎么样呢?我看看话头的人,开悟的也很少。虚云老和尚那个语录上他也是说嘛,很少人有开悟的,明白点说,就是没有人开悟。没有人开悟,应该要想一想办法嘛!要转变一个方法,希望我们能开悟,能得圣道嘛!不转,不转变,继续走这条路,这条不通之路,继续走这条路,我感觉非常遗憾。

那么我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南传的禅和北传的禅,就是学习止。学习止,结果怎么样?我们北传的人,我们若是用经论做镜子,经论是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照一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得圣道。当然我这话又是不恭敬了,那就是你说虚云老和尚也没得圣道吗?我的确有这个想法,他没得圣道,没得圣道的。

那么南传佛教得没得圣道?我没有去学南传佛教,但是听他们说,就是他们说这个老和尚得阿罗汉了,说怎么知道呢?说是我进去,去拜见他的时候,我带著把伞,伞是在门外边,那么我进到里边来,那个伞就自动的随我进来了;他看这个老和尚有神通,就是得阿罗汉了。其实不见得,不见得。这个神通,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通,就算是真有神通,也不是一定是得圣道。因为你若有点禅定,也就会有神通。有了禅定,也要修神通才有神通,不修神通呢,也有类似的神通。得了禅定以后,不修神通,没有神通,但是有类似的神通。所以这就是表示他有点定。有定,不见得是得圣道。

我刚才说了,得定还是凡夫境界,要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见第一义谛,那是圣人,那是圣人了。只是得禅定,不见得是圣人。所以南传佛教,若是南传的比丘,这样传说,告诉我们北传的人,说是这个老和尚得了阿罗汉了。说是由什么得了阿罗汉呢?因为有点神通。那可见这个比丘,传这个话的那个南传比丘,他是平常人,他教义都不懂,他不是阿罗汉,他也不是圣人。那可见南传佛教,也和我们北传佛教有同样的问题,就是教义的学习不是很普遍。就是少数人有一点教义,多数人还是不能的。那么这是说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现在我们说(我们还是不要说太远了):“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那么除了涅槃以外,其他的一切的事情是怎么样情形呢?佛告诉我们,观察世间其他的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这个不真实这句话呢,它主要就是一个无常。你看它很美,到时候它又变成一个丑陋的;不像你最初想的那么好,就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如幻梦芭蕉”,就像幻术所变的事情似的,像梦中的境界似的,像芭蕉树似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希求,希求这些虚妄的事情。希求虚妄的事情,你到时候成功,它又变化了,你受它欺骗了。不如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得涅槃,应该这样。得涅槃这件事呢,就是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就是禅,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直接可以到涅槃那里去。那么我这个话又好像不恭敬,但是我照实说;如果你真学学教义的话,你可能和我的想法一样,我们今天,我们多数不能学禅,我们不能学禅。

什么叫做不能学禅?什么叫做禅?我刚才说,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这就是禅。但是《金刚经》上有一段:“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一段文说的什么?这一段文说的念佛三昧!《金刚经》是主张念佛的,就是念佛三昧。但是我们今天谁这样念佛了呢?我看提倡这样念佛的人也不多。我们都是提倡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这样?因为念阿弥陀佛名号比较容易,比较容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名号,比较容易。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子呢,那不容易了。有什么不容易?要经过学习。不学习,这几句话,这一段文不大容易懂。

那个《六祖坛经》上,那一位叫什么禅师?他来跟六祖大师学禅的时候,六祖大师问他:“什么物?恁么来?”他回答不上来。这个《六祖坛经》本身没有详细说,在其他的语录上提到,他参了八年以后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后来他能回答这个问题了,他向六祖说,我今天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六祖说:“什么物?恁么来?”那么他说是:“说似一物即不中”,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在想,如果你若是学习了《金刚经》的话,我看不需要一个钟头就可以回答,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那我这么想,也可能是六祖学了《金刚经》,但是他回到光孝寺?还是南华寺?他没讲《金刚经》,所以来的人,没有那么快。

我们若是按照《金刚经》这一段文去学习呢,那也是念佛,但是那是不同了。那就是禅了,就是禅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成功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但是我们今天,我看很多的善知识不提倡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因为…就是所谓难吧,就是这么说吧!那么我们不愿意学习佛法,那怎么样到涅槃那里去呢?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它没有用念佛两个字,用执持名号这个字。“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用执持名号这句话。

这个《观无量寿佛经》后边那个下品下生,当然他造了很多罪那个人,但是遇见善知识说,劝他念佛,但是他不能念佛,劝他念无量寿佛。这一段文怎么讲?这一段文我在想应该这么讲:头一段话说是念佛,是观想念佛;或者是你念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是念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十号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如果你这样念不来呢,你念佛的名号。那段文可以这么讲。如果不这样讲,怎么讲?不这样讲,就有一点不是太明白。不过我们现在,这个用词,用这个语句,就不是那样意思。就是念佛名号也是念佛,也用这个字,也是用这个字。和《阿弥陀经》,这个用语上不大一致。不过这样子,我们也习惯了。我们说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叫做念佛。我们只有这样做。这样做也好,我们如果能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么我们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到了阿弥陀佛国,就成功了,那是决定是正定聚,所以还是好嘛,还是很好!

这样讲呢,我向各位坦白我的想法:我向方丈和尚、向慧天长老、向各位同学忏悔,我是从开始出家,所住的庙,这些大和尚,都是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的。但是我不断地学习佛法,后来我的思想有点转变。我思想转变,我这几年我没有去弘扬念阿弥陀佛法门,我没有,我弘扬四念处法门。四念处也可以说就是禅了。我弘扬禅,我没有弘扬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我没有做这个事。我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其实,这个事情都是摆在眼前,事情是摆在眼前的,没有什么秘密,我们很容易就看到,看到这些事情。看到什么事情呢?我们内心里面的贪嗔痴,能不能调伏?能不能调伏这个贪嗔痴,叫它无贪嗔痴?我看很难,很难调伏。我们若是有道心的话,有向道的意愿的人,我们很诚心地念阿弥陀佛,稍好一点。但是,不能调伏,这个贪嗔痴还是在动。不要说是严重的事情,就是轻微的事情,你心不动吗?可以不动吗?我就是不要讲道理,我就是呵斥你、骂你、毁辱你,你心能不动吗?能不能?我看不能,不能不动,心里还是动。心里若是动的时候,这件事,我认为就不清净,就是不庄严,不庄严了。

怎么样才能调伏烦恼呢?一定要修四念处。修四念处,当然有北传的四念处,也有南传的四念处;北传就是大乘佛教的四念处,南传就是小乘佛教的四念处。小乘佛教的四念处,我感觉我们也应该学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还是很有力量的。什么力量?能调伏烦恼。我们观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我们欲心就不动。你若观这个不净观有一点相应,不要说成功,有点相应的时候,我们看见女人心里不动。心里不动就清净了,心清净,清净。这是第一个念住,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法无我,你若常常这样修观的话,贪嗔痴都不动了。说是我们现在的佛教也多数是有组织一个会,组织一个会,说是方丈和尚到期了,他任期满了,重选,选著我做方丈,我也不见得欢喜;不选我,我也不见得不高兴。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名利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譬如说是现在要选住持的时候,你什么理由,你投他一票?你有什么理由?因为他对我好,就是这个理由;就是这个理由,不对的。你要知道,他是能在这里住持,他这个人的品德好,他是真实能住持,能尽住持的责任的。(我不要说那么多)那我投他一票,我不管他对我好不好,而是他对全面的佛教会有贡献的,那我就投他一票。他对我不好,那是另一回事。你就会由理智来处理这件事,而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我投他一票,不会这样子的。为什么你能这样子,因为修无我观了。

我也还有很多话,其实说出来是不好听,但是事实如此的,事实就是这样。其实我们……,少少的说一点:有一个人来我就害怕,为什么会这样子?你就是有我嘛!你若是修无我观,没有这件事。若是我们修四念处的时候,我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贪嗔痴,增长自己的戒定慧,那么这样的人来住持佛教,不是很好吗?他还真是能住持佛教的。如果贪嗔痴常常活动,他能住持佛教吗?这很明白的事情。

但是今天的佛教我看,还是得要念阿弥陀佛。你想提倡四念处?没有人愿意修四念处,很明白的,为什么?第一个,修四念处第一个条件,你要学习经论。要学习经论,谁愿意学习经论?我看不是很多。就是想要学习,学习一点就好了,不想多学习。你怎么知道呢?你听他说话就知道了嘛!譬如他写出来的文章,你看!就是佛法学得不够,就知道嘛!那为什么不深入的学习?他不欢喜,他不欢喜。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就是这样子。这样的情形,不念阿弥陀佛怎么办呢?我看没有办法,念阿弥陀佛是最后的一条船了。最后的一条船,这一条船你若不愿意坐这条船,再没有船可坐了,没有船了。但是我看少数人还可以修四念处的;我们的佛学院里边,我们有的时候打禅七,有的时候…上课多,坐禅少。但是有的时候小参,发觉有些人发心,有些人发心学习佛法,发心修四念处,但是不是很多,是这样的情形。

所以现在明白一点说,我们若希望中国佛教继续不断地能住持下去,那要修四念处才可以,要学习经论,修四念处才行。如果我们不学习经论,不修四念处,我感觉我们汉传佛教没有几天了,就完全灭亡了;不是别的人能灭亡我们,是我们出家人自己灭亡了。我说一个不成理由的事情,这个《宋藏遗珍》里边有一本书,叫做《瑜伽师地论义演》,这本书残缺了,就是不全,不全!但是剩下多少我看过,很好!它比这个窥基大师的《瑜伽师地论略纂》和那个《遁伦记》比它更详细,所以称为“义演”,更详细,说得很中肯,就是我们真是能得到它的话,但是就那么一点,不全,残缺了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子?我们不知道这是法宝,不重视这件事,就叫它在藏经楼上烂,叫那虫子咬烂。后来有人发心的时候,已经残缺很多了,少少的有一点。就从这件事看出来,我们出家人不欢喜佛法,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大智度论》是一个注解,另外还有嘉祥吉藏大师他有个注解。我们看这个《大智度论》,我们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很明白的说,很多地方不懂,你若看《大智度论》上的解释,我们才能知道,哦!是这样的意思,但是有的地方还是不懂。可是嘉祥大师,他是三论宗的一位大德,那个时期,三论宗,南北朝的时候,梁陈隋,宋齐梁陈,研究三论的人多,那个都开了智慧的人,他们由前一代的高僧,一代一代的,展转的这个大智慧境界。嘉祥大师呢,继承了这个智慧,又重新作了一部注解,给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做了一个注解。那么再加上《大智度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贯通了很多很多里边的妙义,但是这部书也是残缺了。那为什么残缺呢?就是不欢喜佛法。

《瑜伽师地论》算是唯识,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算是中观这个学派的,都是很重要的经论,但是我们要依仗这些古德的注解,我们才能够学习,但是都残缺了,就表示不愿意学习。那在藏经楼上给虫子吃,随它去了,关我什么事!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今天看完了,看这部注解,无可奈何!有的那个乱,前后次第乱,再就是缺少了,没有了,少少还是能有点帮助的,但是若有完整的不是很好吗?就从这些事情看出来,很久以来我们中国佛教就衰微了。

我再说一件事:我们佛学院最近有断食的事情。断食是有人领导,有老师领导我们断食,不然我们自己不敢断食的。她的办法是这个,减食三天,三天能把这个食,日常的饮食,把它减,然后开始断食,断食七天。断食七天,然后恢复饮食的时候有十天。那加起来就是二十天。那么她说一个理由,为什么要断食?她说个理由就是能够排毒,排遣我们身体里面的毒,这个毒从那里来的呢?就是饮食,我们饮食有毒。我原来还想是牛奶是应该可以吃吧?她说现在牛奶也不可以吃。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养牛的人,美国人养牛的人,他给这个牛注射荷尔蒙,就变了,这个牛奶也转变了。所以我们若吃,对身体反倒不是太好,就有这个事情。那么其他的还有很多事情,就是饮食里面有毒,使身体里面有毒呢,就容易有病。若断食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方便,能排毒。那么身体就健康。这件事,但是我想了一想呢,她这么一说以后呢,我反倒不愿意断食。

我的理由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毒,第一是从饮食来的毒,我承认这件事,第二个由我们烦恼来的毒,我们心里面的贪嗔痴一动,嗔心一动就有毒,身体有毒。这个贪心一动,愚痴心动,高慢心、疑惑心、我我所这些烦恼一动,心里就有毒,就有毒的!而这个毒,你断食这个能排毒,能排多少毒?不能完全排,能排它一少分可以。这和医生治病一样,医生不能完全治好你的病,只有一少分的可以治,还有一部份不能治。什么办法能够排毒呢?就是修四念处。

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我们能够排除贪嗔痴的毒,能叫我们不贪嗔痴,贪嗔痴造的毒就没有了。这个修四念处成功了的人呢,成功有两种,相似的成功和真实的成功;相似的成功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真实的成功,得无生法忍以后,这两种。成功了以后,我们过去生,我们造过罪业,这个罪业发生作用的时候,也是毒。这个毒也能排,就是你若能得圣道的时候,这也是能排的,也能排毒。我说这个话,不是我随便云云的,你看那个《高僧传》,这个南岳慧思禅师,他是被那个道士,用毒来伤害他,但是不能伤害,不能伤害的。在这个禅宗的人,这个达摩禅师也被人家用过毒,二祖慧可禅师,他们也有人用毒来伤害他,但是不能伤害。不过禅宗人写的历史,我不大相信,我不大相信。道宣律师的《高僧传》我相信,因为道宣律师他是个持戒的人,他不说谎话。这是真实的!禅宗有很多,他自己认为这个非常圆满,但是我一看就是虚伪的。禅宗的那些大德,有修行的境界的确好,是了不起,但是有些人,我没有信心;不过这话不说了。

我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出家人不要断食,可以减食,减食可以。但是排毒是对的,但是不是断食排毒,应该修四念处来排毒,应该这么办法,因为它能排很多很多毒。其中另外还有一件事,我顺便和你们各位说,如果你修禅定,修止观达到未到地定以后,这个境界到那个程度了,我有病,我现在有病,这里痛那里痛,但是一入定,就不痛了。你不痛了,和没有病一样,但是出定就不行了,出定还是痛。这就是修止观的力量很大很大的。但是修止观力量很大很大,但是学习经论难。就是不愿意,辛苦嘛!那个读书,费眼力,然而听别人讲,又可能听不懂。所以只好念阿弥陀佛比较好。若真实念阿弥陀佛呢,也不可思议。

经论上说的得圣道的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怎么样得圣道就是这三个次第,一个闻、一个思、一个修,就是这样子。那么我们若要从这三个次第来看,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属于闻,是闻的阶段。思,我看不大合适,和思不合适,和修也不合适。但是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这里边你并没有去思惟苦、空、无常、无我,没有思惟第一义谛嘛,所以不能说是思,只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么念,念是记忆的意思,就把这个名号,在心里面相续地不断,没有其他的杂念。但是我们读《阿弥陀经要解》,《弥陀要解》的时候,蕅益大师说到一件事,很重要这句话,就是你念佛的时候要有个愿,持佛名号的时候与愿相应;就是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一方面愿生阿弥陀佛国。我们通常说是,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只是念,等念完的时候呢,我们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我们一般可能是这样的次第。但是蕅益大师他不是,他说你念佛的时候,你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同时要有愿。同时有愿,我认为非常好,容易一心不乱。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同时心里面有愿,你心里面妄念少,这个诚恳心容易发作。诚恳心来了,就更容易一心不乱。这样子呢,还是属于闻慧,这个思慧不相应。可是有一点,我思惟娑婆世界是苦,我不愿意在这里住,我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也可以说有一点思慧的意思。

但是你若念佛的时候,我们读智者大师的《阿弥陀经》的注解,天台智者大师《阿弥陀经》注解,那个一心不乱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没有说那是念佛三昧,没有那么讲。蕅益大师呢,他说有两个三昧,有事一心不乱,一个理一心不乱,他这么讲。当然佛教是有这个理论,但是看《阿弥陀经》的意思呢,就是我的看法,就和蕅益大师不一样;我的看法,没有那么深。因为大本的《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呢,那个念佛法门,比《阿弥陀经》,就是我们做功课念的《阿弥陀经》比这个深,它那里面有念佛三昧的意思,有得无生法忍的意思。而这个执持名号的这个小本的《阿弥陀经》没有这个意思。所以蕅益大师那么解释,他解释深了一点。

并且我们读玄奘法师翻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也是《阿弥陀经》,它那上又加上一句话,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要心不颠倒那个地方,玄奘大师翻的那一本加上一句,要佛的加持力,心不颠倒。那从这个地方看那个一心不乱,很浅的境界叫一心不乱。若得到事一心不乱,不要说理一心不乱,得到事一心不乱,还要佛加持吗?那很明显的不需要佛加持,你就可以一心不乱。

那个蕅益大师说那个事一心不乱,那个事一心不乱要阿罗汉的境界才能成就的,要达到那个境界啊!我们从《大毗婆沙论》上看,初果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决定一心不乱;初果圣人有这个境界,何况阿罗汉呢?所以那个地方若解释事一心不乱呢,这个地方和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有点事情。但是若是两个本对照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也有这个意思,也是有这个意思,也是有佛的加持的意思。

若是你注意这句话来说呢,那个一心不乱很浅。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这样念啊,心里面不乱就是了,就是心里没有杂念和妄想,没有,没有妄想。但是若是再细分别呢,也有问题。哦!我自己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是一心不乱,别人来打扰你,你心乱不乱呢?说我不念佛的时候,你心乱不乱?若我看那个意思,你不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也不乱;别人触恼你,你心里也不乱,这叫做一心不乱,不只是念阿弥陀佛,念的时候没有妄想叫一心不乱,这是这样。但是它有时间性,就是要一日一心不乱,乃至要七日一心不乱;就是你的一心不乱就是这么长,一日一夜一心不乱,过了一夜就不行了,我认为这么解释可以,不是说是一下子就一心不乱,尽未来际的一心不乱。蕅益大师他有这个意思,我认为那么样解释就是深了一点。当然,我们讲深一点?讲好,也好,也是好。但是若是讲浅一点,我们容易做得到。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妨就是自己要求自己,我三个钟头一心不乱;我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不念阿弥陀佛心也不乱,心就是没有烦恼;你触恼我,我也一心不乱,我还是一心不乱,不触恼我,我也一心不乱。你自己要求我三个钟头一心不乱,慢慢地增加,我一日夜,二十四小时一心不乱。譬如说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心不乱,睡觉的时候也一心不乱。慢慢增加,增加到七日一心不乱,那就是不简单了。

那七日一心不乱,究竟是什么境界?从教下来看什么境界?我这么看,就是最多是未到地定,没有到初禅。这个若是到初禅的时候,会有什么事情?到初禅的时候没有欲了,没有欲。说是也有人说念佛的时候,念得打成一片了,我听鸟叫的时候也是念阿弥陀佛,我看那个草叶风一吹一动,也是念阿弥陀佛,处处都是念阿弥陀佛了。那是什么境界?我认为就是因为你若没有了……,你没能离欲,你最多是未到地定。你达到那个境界,你有没有欲?你若有欲,你没能到初禅,因为到初禅的时候没有欲;到初禅的时候还有一件事呢,就是他若是不要懈怠,常常地入定,每天都入定的话,他可以不退。可以不退,那就是一直到尽形寿都是一心不乱。那么你念佛,你到那个境界,你能够超过七日夜一心不乱吗?能很多年都这样一心不乱吗?能不能?你从这些事情来对比,就知道如果你还有欲,你念佛到那么一个境界的时候,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就是念佛三昧?不一定,不一定的。要看你的烦恼,你有没有烦恼?如果你若照样还有烦恼,那不行,你不能说那是念佛三昧啊!我不念而念就是念佛三昧了?不是的!

所以我们能愿意修四念处,也就是修禅了,那需要学习经论,我们才能修禅。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条件,所谓没有条件就是懒,我怕辛苦。其实你读书很多,学习经论不难,当然这个事是自己自由,我不愿意学,谁能奈我何呢?那我就是念阿弥陀佛,也好!念阿弥陀佛,你要自己努力,要求自己做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只是散乱,不要有烦恼;你若有烦恼就是乱了嘛!要达到这个程度。

我们出家人的福报都是很大,你看社会上的人,生活艰难。不要说是贫苦人,为人打工的人生活艰难,就是大老板都是生活艰难,他们心情不快乐、不快乐。我们出家人仗佛光明,衣食住无忧无虑。你的福报可极大!那我们正好借这个机会,很努力地念阿弥陀佛,要求它一心不乱,不要只是打板了我就来念佛;你要努力,希望我念佛有成就。

有成就这个地方,就是还有问题。一达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你心里面就是容易有其他的妄想。因为我感觉我得念佛三昧了!哎,我过几天,我会叫释提桓因来归依我,很多的妄想来了。很多的妄想来了,反倒是乱了,反倒很多乱了。并且有的时候,学习经论的好处呢,能认识自己是凡夫,能有这个好处。我们若是不学习经论,容易搞错误。那个天台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上说出一件事来,说什么事情呢?就是他是说两件事,我们不要说名字好不好?说了名字就有烦恼。譬如说是这个夜间,夜间在或者说是在禅堂里,静坐。静坐的时候,外边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黑的嘛!但是他就看见人从那里走过去,到厕所去。隔著墙,还是黑暗的时候,就看见人到厕所去,这是什么境界?一个很有名的……就算是禅师吧,他说那是得天眼通了。那么这就是容易误会,容易误会自己的事情。这看出来什么?看出来这个人没有学过禅嘛!只是少少地知道一点而已,他并不懂得禅。这是一件事。

第二,这个静坐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呢?就是不感觉有身体了,这个身体没有了。没有身体了呢,他就认为他是证悟法性的道理了,证悟了诸法毕竟空了,得无生法忍了;实在呢?这都不是。其实你静坐的时候感觉身子是空,还未必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有两个相貌:一个是身体没有了,还要有轻安乐的。如果你只是感觉身体空了,没有轻安乐,那你还不是未到地定嘛!但是他就认为他得圣道了,得无生法忍了!那是什么呢?就是他没有学过经论。

我们读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是般若的智慧,见到诸法毕竟空,是智慧的力量。我们静坐的时候身体空了,那不是你的智慧,是个感觉,感觉空了;但是你睁开眼睛看,身体还在那里。所以这个就是,你若没有学习经论,你就完全不知道这个事,有这个错误。若是我们诚心的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它也会有变化。这个由散乱心到不散乱,这是一个经过,它有一个过程,生理上有变化。生理上变化,如果你不学习经论呢,有问题,你就会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的时候,也容易有问题,就是容易有罪过。你是凡夫,还是凡夫嘛!但是你认为是圣人,就是以凡乱圣,就是增上慢,就是反倒有问题。佛在世的时候,那个增上慢比丘,无闻比丘,这个《楞严经》说,他下了地狱了,下了地狱了。所以我说我懒,我不欢喜学习经论,那我就安心念阿弥陀佛,好!但是你若精进念阿弥陀佛呢,有可能会有成就。有成就的时候,你没有经论的基础就有问题;说我不精进嘛,不精进,那不容易得一心不乱;我若精进得一心不乱呢,又会出现事情。所以修行的事情,不简单,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东说西说,我们就不要说太多了。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就算是我们不学习经论,但是这四句话读一读,也使令我们放下世间上的欲,专心的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还是很好。到阿弥陀佛国决定是正定聚,什么叫做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圣人!你决定可以成为圣人;不是说你到那边就是圣人,但是你决定成就圣人,不会退下来的,所以到阿弥陀佛国的好处就在这里,所以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好。

请方丈和尚慈悲,请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指教我的错误。我若有错误,我承认。南无阿弥陀佛!好了,就这样子!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禅机妙境

禅 机 妙 境◎ 秦孟潇俗汉不凡过去有一个俗人很羡慕寺院僧人的生活,因此,他拜泉州崇福寺老当家为師父,法号了翁。在寺庙里做些活,二年后,他受了比丘戒。在名山古刹参学多年,终于又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庙里來了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倓虚法师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成

净慧法师与一位道长的对话

在某地一山间路上,净慧法师与一位道长迎面相逢;虽互不相识,但相互问讯。擦肩过后,道长停步转身:道长问,佛大道大?净慧法师答:自性平等,无有大小。道长问,僧高道高?净慧法师答:直心是道,无有高低。道长问

大安法师开示

一、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问: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大安法师答: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

任杰: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

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任 杰 口授栗拙山 整理今年正值当代高僧、一代佛经翻译家观空法师圆寂十周年。法师是于我有恩的大善知识,我想通过缅怀法师的功德来纪念这位大德,并作为将来继续值遇、亲近善知识的资粮。

能度法师:家中供奉佛菩萨 千万不能这样放

网友向师父提问:对于家里请的佛像如何能如理如法供奉,请师父指教?能度法师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想明白,用恭敬心来想,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我们学佛的人

法师就没有讨厌的人和事?快来看他们怎么样面对

网友:请问法师,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真的很令人反感、很讨人厌,你说应该怎么欣赏他?学诚法师:感恩他让自己学到:不能这样做人做事。网友:在家、在单位或在其他地方,我们与人相处时,难免有好多看不惯和难以接受之

界诠法师:去寺院听法就像给汽车加油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能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