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6)
2025-08-14 13:4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6)

寅二、思惟五相(分三科) 卯一、标补特伽罗

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由软中上寻思行者,有差别故。

这是第九科,心清净行苾刍思惟五相,这一大科。第一科是举经言,第二科释彼义。分两科,第一科是心清净行,第二科是思惟五相。思惟五相里分成三科,第一科是标补特伽罗。

是略有三种补特伽罗,就是修行人有这么三类。为什么有三种不同呢?「由软中上寻思行者,有差别故」就是他修止观的时候,有软中上的三类的不同,所以就分为三种人。这三种人,由他内心修行的时候,这个止观不同。是这样的意思。这是标补特伽罗的差别。第二科摄所思惟相。本来说是摄五相,这个摄所思惟相这上面说了三种,把五种合成三种,也就是这三种又分成五种,所以叫做摄。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软品寻思摄,第二科是中品寻思摄,第三科是上品寻思摄。我看这个文,我的想法,和它的相反。我认为第一科是上品,最后是软品。我们各位同学也再想想,他这个《披寻记》的作者,认为第一科是软品。软品就是他的止观薄弱一点,力量薄一点,不是那么强有力,这样的意思。

卯二、摄所思惟相(分三科) 辰一、软品寻思摄

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

第一种软品寻思的行者,他怎么样的情形呢?他「正思惟所余相故」他在修观的时候,他内心里面要正思惟。正思惟所余的相,所余的法相,这个「所余」怎么讲呢?这《披寻记》上解释得很明白。

《披寻记》四五五页:

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等者:此中初言,谓即软寻思行补特伽罗。由于彼相不正思惟故诸寻思,未生令生。今于彼相如理作意,或复思惟阿那波那念以为对治,名正思惟彼所余相,由是寻思不复现行。

「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等者:此中初言,谓即软寻思行补特伽罗。由于彼相不正思惟故诸寻思,未生令生。」由于那个修行人心里边的相,他的心里边「于彼相不正思惟」,心里边不能无相,就是心里边现出来各式各样的相。这是前面说了,诸恶不善欲等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亲里寻思,各式各样的寻思,而这些寻思是障碍他内心的清净的。这个寻思是指能寻思说,有能寻思就有所寻思,所寻思就是相。这个相就是以前经过的,以前经验过的事情,我以前在某处住,那里那个天气非常好,也不冷,也不热,我现在来到这里来很冷,就是这样想。这么想就是心里边以前有这个相,这个亲里寻思,欲寻思,恚寻思都是有相。「于彼相不正思惟」,就是由烦恼去活动,而不是苦,空,无常,无我,不是四念处,所以是不正思惟。由于你不正思惟,就是不如理作意,「故诸寻思未生令生」,所以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各式各样的妄想,没有生起的,现在都生起来了。就是不如理作意,所以引起来这些妄想。

「今于彼相如理作意」现在这个修行人,虽然是在静坐的时候,忽然间现出来种种相,种种相还是自己的念心所现的,你若不念,它就是不现,由念就有相现出来。现出来,但是,可是如理作意,没有那个不如理作意,所以「或复思惟阿那波那念」思惟这个息,思惟这个出入息。「思惟出入息以为对治」对治这个散乱心,是这样子。「或复思惟阿那波那念以为对治,名正思惟」,这上面这么讲,这叫正思惟。「彼所余相,由是寻思不复现行」,彼所余相就是那个,你修数息观,还有其他的,或者修不净观,或者修无我观,或者修无常观,这些就是所余相是这样的意思。「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就有这种威力,使令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那些妄想不活动了,就有这种境界。这个作者,他说这是软品的寻思。

辰二、中品寻思摄(分二科) 巳一、标二相

第二由见寻思深过患,或复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

这是第二,中品寻思摄。分两科,第一科标二相,第二科随难释,标出来二相。

第二个「由见寻思深过患故」,这个修行人他内心里面失掉了正念,这如理作意没有现前,这不如理作意出来了。出来了,就有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各式各样的妄想。但是呢,如理作意也出来了,就是「见寻思深过患故」见就是觉悟了,他觉悟了这些染污的寻思,有深深的过患,有大过患,使令我不能成就道业,使令我白出家了一回。其实在社会上,也可以生活的,为什么要放弃了来出家呢?出了家以后就是打妄想,白出家了,没得圣道。没得圣道就是白出家了,所以这样子。或者若严重了,还要到三恶道去,所以觉悟了这个寻思有深过患故,不可以有这种寻思。

「或复不念不思惟故」,这个「或复」就是「由见寻思深过患故」要这样观察,才能使令自己警觉,才能够提起道念,就把这个寻思停下来了。「或复不念不思惟故」或者是还是要用这个不念的方法,不思惟的方法,使令这些寻思不活动,要这样子。「令彼寻思,不复现行」,这句话是这样念,「由见寻思深过患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这是一个相。「或复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分成两个情形,两个次第,这是两个相貌。但是《披寻记》似乎它不同,它又有一个解释。

《披寻记》四五六页:

第二由见寻思深过患者:此谓中寻思行补特伽罗。此所思惟有其二相:于诸寻思取过患想,见深过患已,彼不复现行,是第一相。或复不念及不思惟,是第二相。

「第二由见寻思深过患者:此谓中寻思行补特伽罗。此所思惟有其二相,于诸寻思取过患想,见深过患已,彼不复现行」。这「是第一相」。「或复不念及不思惟,是第二相」。也是一样,和我的意思一样,也是这个意思。这个不同的地方,软品寻思,「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这个人就是这样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第二个中品寻思不是,要「见寻思深过患」才是令彼寻思不复现行,这就是有点不同了。

巳二、随难释

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于内安心等故。

前面标二相,这第二科随难释,随其中的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加以解释,明白的就不解释了,这个意思。

「云何不念及不思惟?」这个「不念」,「不思惟」怎么讲呢?「由善于内安心等故」,由于这个修行人,善者能也,他能够于内安心,这个内就是所缘境,在所缘境上安住其心等故,所以就没有那些寻思了,那些染污的寻思没有了。

这静坐这件事,心里面有这些妄想,什么妄想呢?就是你以前经过的妄想,你不经验的妄想,我看很少,是你以前经过的妄想。经过的事情现在再重新想,想此想彼,想东想西,这样想,一支香、一个钟头就这样过去了,静坐很久了,一点没有进步。在这个地方看,这个事情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就是发觉了自己要马上停下来,马上要转移阵地,转移所缘境,不要去再想那件事情,还是修数息观,就是修数息观,或者就是现出这个境界,就在这个境界,这个就是所缘境,观察它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那么也能使令心就不会有烦恼。你若想起来,过去谁对不起我,怎么怎么地,我要找律师,越想越多,还有烦恼,很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不了了之,现在再想来,还是一样的很多烦恼。因为心里面现出相来,然后加以寻思,然后引起烦恼,结果换到一个不快乐。赶快停下来,修四念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段文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上面说,「由善于内安心等故」,这里边还有其他的意思。

《披寻记》四五六页:

由善于内安心等故者:谓由不念作意,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 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 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十一页)由此加行善正除遣,故名为善。令心内住,等住,安住,乃至广说及以等持,由是故说于内安心等言。

「由善于内安心等故者:谓由不念作意,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这还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这个境界出现了,过去经验的事情现在出现了,现在要放弃它,还不是容易的,还要有点功夫的人,不然还是就是随着去了,随着妄想跑了。这上面说,「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这个「系缚其心」就把这个心绑在所缘境上,这就表示很有力量的意思。「由不念作意,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这里所缘境,就是那些妄想的境界,它绑不住你,你能解脱,但这要努力。「或于不净,或复余处」,或者修不净观来厌弃这个境界。「或复余处」,或复是修其它的观,修无我观,修无常观,修空观,这样子。「余处」。

「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呢?我的心怎么办法叫它不要乱呢?这就是正念现前了。「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相」就是心里面没有那些杂染的相,就是这样的意思。无相。心里面为什么会有相呢?就是因为有念的关系,你想念了。我心里面为什么会出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了呢?就是因为念的关系。我为什么能够把《金刚经》诵它一遍?就是因为念的关系,忆念。这念字在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上,我认为你们在这屋子里的所有人都是出家人,我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就是念的关系,所有的,它是染污的,或者是清净的,都是念的关系。但是现在佛法里面用的念是清净念,所以不念杂染的事情。「我心云何得无散乱」呢?让它无相,心里面没有这些杂染的相。无分别,若没有相,就是没有所分别,没有所分别就没有能分别,无分别。「寂静极寂静」,这个寂静呢,就是没有烦恼。你在杂染上起分别的时候,烦恼就来了,不是贪就是瞋,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来了。所以你若是无相无分别呢,就烦恼不来。烦恼不来,你心里面就寂静。寂静又寂静,寂静又寂静,就变成极寂静,那就要得定了,是这个意思。

「无转无动?无所希望?」心里面不动,「转」从此到彼去,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又到那里,就是没有个完。从贪心又到了瞋心的地方去了,从瞋心又到疑惑心去了,从色声香味触,一共有十相,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也还有贪瞋痴相,还有男相,女相,就是这十相。从此相到彼相,从色到声,从声到香味触,从贪到瞋,从男到女,从女到男,就是这样来来去去的这样分别,那就叫做转,而转就是动,心里面老是浮动,流动,转动。「无转无动」就是不在那上活动。「无所希望」心里面不希望这些事情。那个亲里寻思,国土寻思,就是有希望的意思。心里面挂念着,我这好朋友干什么呢?是睡觉?是看电视呢?就是老是挂念着。国土寻思也是,还有个不死寻思。这个不死寻思是什么呢?我现在何必在这里静坐呢?腰疼,腿疼,我去写文章发表有多好?我有了著作以后,我再静坐。就是各式各样的想法,不死寻思。这都是希望。这就是希望什么?就是名利。希望名利。趁着我还年轻,我再创一番事业,等我老的时候再修行,就是有这些希望。现在说不要有这个希望,「无转无动,无所希望」。

「离诸作用」,这个作用在下边声闻地里边说得很清楚,就是心里面有了色声香味触,有了贪瞋痴,有了男女这些相的时候,心就起这些心就被它动起来了,这叫做作用,这个意思。「离诸作用」,就是「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呢?自己要求自己。

「于内适悦」,离开这一切染污的境界,我在这个所缘境能寂静住,心里面快乐。我希望能这样子,我怎么才能这样子呢?这文就是这个意思。「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十一页)由此加行善正除遗,故名为善。」由善于内安心等住,解释这个善字。「由此加行善正除遗」由这样的努力,就能除遣了那些染污的分别,故名为善。

「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就是那个九心住,「乃至广说及以等持,由是故说于内安心等言」。这样子。这叫做不念及不思惟,这样的意思。

辰三、上品寻思摄(分二科) 巳一、由渐制伏

第三补特伽罗,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现行,要当方便令寻思行渐渐歇薄,粗既息已,渐当制伏。

这是第三科,上品的寻思摄。分两科,第一科由渐制伏。

这第三个补特伽罗是什么样的情形呢?「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现行」,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使令那么多的寻思都不现行,不是的。你看《瑜伽师地论》,它不说大话,不说那些叫你一下子就成佛了,不是这个。就是从凡夫这种散乱的境界,从这里开始,开导我们的修行方法。是这样的意思。这和看禅师语录不同,不一样。「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现行」,这个是第三品,他说这是上品。「非初即能」,这个修行人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使令这些染污的分别不活动,不能。「要当方便令寻思行渐渐歇落」一定要这样子,要有一些善巧方便,使令这些染污的寻思行,渐渐地「歇」停下来,渐渐地「薄」渐渐地微少。要这样子,这样子才可以。「粗既息已」这个地方说是粗品的、粗重的,那些虚妄分别、染污分别停下来以后,「渐当制伏」,余下来的那些染污的分别,渐渐地、渐渐地就制伏了,就不起了,心就寂静下来了。

巳二、由多厌患

若犹未能于寻思路寻思所缘,深生厌怖;当以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于彼寻思俱行之心,调练制伏。

这是第二科由多厌患。若是这样子,用了很多的善巧方便,使令心能够清净,心清净行。假设还是不能,「于寻思路寻思所缘」。「若犹未能于寻思路」,这个寻思路就是所寻思的境界,就是各式各样欲寻思,恚寻思,那么多的寻思都有所缘境,那个境界就是寻思路,就是寻思在那个境界上动,这就叫做路。于寻思路的那个寻思所缘,「深生厌怖」你还没能够深深地生恐怖心,还感觉我打打妄想不要紧。还是这样的话,那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若是内心的这些虚妄分别,染污的分别,停不下来,自己还没有恐怖心,那可怎么办呢?

「当以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于彼寻思俱行之心,调练制伏」那个时候应该这样子,就得要以「厌患俱行之心」就是你的心和厌患在一起活动,就是用厌患心,「患」就是过患,我若继续这样子做,我就是天天这个烦恼是越来越重,你常常想,你常发有贪心常常活动,贪心就重起来;常常的发怒,瞋心也渐渐地会重起来;常常疑惑,越疑惑,疑惑越重。其实不用疑惑,随他的意好了,他愿意想我怎么地就随他好了,我只管我自己好好的修学戒定慧,不要去疑惑,不是没有事?什么事没有。你一定去追求,他有疑惑,这样疑惑,我怎么和他去解决问题?看这多麻烦?根本不要想这个事情,不要想,就自己好好用功。

不过在菩萨戒上说,如果认为他我若感觉到,反省自己,有对不住人家的事情,那赶快认错,我向他道歉,解释解释就好了,我心就安下来,赶快好好用功。若是自己反省自己,有些对不住人的时候,我不要管他,这是不对的。在菩萨戒上看这是不对的,我不应该这样。所以这里面说,这些烦恼事,你自己要时时,我若这样子,我的烦恼越来越重,会有更大的错误出来,更大的罪过出来,要跑到三恶道了,这可怎么办呢?这可不行。就这样子思惟这个过患,我若这样做,我的过失会怎么怎么地,思惟这个过失。这样子,这个厌离心就来了,谁愿意到三恶道去跑一跑呀?所以我们人还可以在房子里边住,冷的时候可以有暖气,热的时候还可以有冷气,那老鼠在地里面,你看可是苦不苦?我们冷的时候还加点衣服,老鼠穿的,夏天也是那样子,冬天也是那样子,这个畜生的世界苦!这个畜生的世界是恐怖的世界,弱肉强食。小时候还不懂得这个事,大了以后逐渐地我看那小鸟走了三步,就停下来看看。现在看老鼠也是那个样子。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害怕!就是恐怖!所以思惟到三恶道去可不得了!到畜生世界不得了,到饿鬼道更不得了,到地狱世界更不得了!所以「当以厌患之心」思惟这个烦恼的活动是三恶道的门,所以要赶快生厌离心。修这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多多地这样去思惟,这些烦恼的力量就降下来了,这正念就有力量了。

我们说是修行人,有的地方我看人家讲开示,烦恼来了,就让它来好了,有了妄想,就让它妄想好了。但是我看弥勒菩萨不是这样的意思,弥勒菩萨说你要修厌患想,取这过患想,要这样子来对付它的。你看弥勒菩萨他开示修行的方法,你去读一读《阿含经》,你读一读《般若经》,读读《大智度论》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取法乎上,我认为这是对的。还是向佛学习,向弥勒菩萨,向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天亲菩萨、向天台智者大师,向这些人学习是对的。

所以「当以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不是一次、两次的,常常这样的思惟。「于彼寻思俱行之心,调练制伏」,于彼寻思,彼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友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各式各样的寻思那个心,「调练制伏」就把它调转过来了,渐渐地就制伏住,它就不动了。这样子说,「取过患想」就是厌患心。还要一个,这看出来有几个法义,有两个方式:如果有这样的妄想,现起的时候,起过患想,厌患心,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转移所缘境,修不净观、修数息观、修无常观、无我观,这样子,这些方法来对治。不是说一剎那就成佛了,不要说这个话。这个地方说是「当以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于彼寻思俱行之心,调练制伏」,制伏了。

《披寻记》四五六页:

第三补特伽罗等者:此谓上寻思行补特伽罗。此所思惟,亦有二相: 令渐歇薄,及渐制伏,是第一相;由多厌患,调练制伏,是第二相。如文可悉。

「第三补特伽罗等者:此谓上寻思行补特伽罗。此所思惟,亦有二相:」也是有两个差别。「令渐歇薄,及渐制伏,是第一相;」第一相是这样。「由多厌患,调练制伏,是第二相」是这样的意思。这样看,第一相没有这么多的啰嗦,他就是正念一提起来,第一个补特伽罗,由正思惟所余相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这是第一个。所以我认为这个是上品,这个人的正观有力量。中品的,就是有一点麻烦了。最后这个更是麻烦,要修过患想,渐渐制伏,这才能解决问题。

卯三、结成五种相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分为五种。

第一个就是一种,第二、第三都是分成两相,所以加起来就是五种。这样子,就是心清净行苾刍,于时时间,应正作意思惟五相。就是分这么五个差别。

子十、陶炼其心(分二科) 丑一、举经问

复次荡尘经中,佛世尊言:当如陶炼生金之法,陶炼其心。乃至广说。如是等义,云何应知?

这是第十科,陶炼其心。分成两科,第一科是举经问。

复次《荡尘经》中,就是荡灭这个尘垢,这个法门。在这个经里面佛世尊说:「当如陶炼生金之法,陶炼其心」,就是我们修行人怎么修行呢?就是令心清净。心里面有这些杂染,有这些不清净的东西,要把它弄清净。怎么办法呢?就像「陶炼生金之法」,这个生金就是没有经过炼的,没有经过陶炼的,没有经过陶冶的,这些原来的,就是从金矿里边,原来的那样的金,叫做生金。这个生金还是不好用,虽然里面有金,但是不好用,还要陶炼,要把它经一番大冶洪炉,把它炼一炼,这样子陶炼。陶炼金,以这样的方法来陶炼自己的心,来清净自己的心,来净化自己的心,要用这样的方法,是这样的意思。

「乃至广说」,这个经里面的话就没有多引了,就引了这么多。「如是等义,云何应知?」前面是举经,这底下问。《荡尘经》中这一段话里面是有义的,这个义我怎么样才能明白呢?这是问。这底下说。

丑二、依义答(分二科) 寅一、举陶炼金(分二科) 卯一、标列

谓陶炼生金,略有三种。一、除垢陶炼,二、摄受陶炼,三、调柔陶炼。

「谓陶炼生金,略有三种。」这底下一一回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举陶炼金。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第一科是举陶炼金,第二科是喻陶炼心。这陶炼金这里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

「谓陶炼生金,略有三种。」简略的说,就是有三个次第,来炼这个金。那三个呢?第一个是除垢的陶炼,第二个是摄受的陶炼,第三个是调柔的陶炼,分这么三个次第。这是标,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这三个陶炼。解释中分三科,第一科是除垢陶炼,解释什么叫做除垢陶炼呢?

卯二、随释(分三科) 辰一、除垢陶炼

除垢陶炼者:谓从金性中,渐渐除去粗中细垢,乃至唯有净金沙在。

这个金性就是生金,就是金矿里面拿到的那种金,或者是个黄石头,或者是什么的。「渐渐」用一种方法,渐渐地「除去粗中细垢」除去这个粗垢、中垢、细垢,粗显的垢,中等的垢,最微细的垢,把这三种垢要除去,渐渐地把它练出去。「乃至唯有净金沙在」,这样渐渐地除,就是到最后只有清净的金沙还存在,其他的垢都没有了。这是金沙,沙,一粒一粒的沙,这叫做除垢陶炼,是这样的意思。底下第二科叫摄受陶炼。

辰二、摄受陶炼

摄受陶炼者:谓即于彼郑重销煮。

「谓即于彼」,就是于彼那个金沙「郑重」,郑者重也,重就是重,就是重复的意思,郑重就是频繁的意思,殷勤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再把它陶炼。这个可以想象这个「煮」似乎是过去时代的办法,现在什么办法我不知道,必是有水,加水煮,这样子。「摄受」这个字怎么讲呢?「摄受」,我没有看见这里怎么解释。或者这样解释,原来是金沙,一粒一粒的沙,现在把它熔合成一个大金块子了,就是此金沙和彼金沙互相摄受在一起,熔合在一起这叫摄受,或者是这样的意思。或者说这个「摄」有个制造的意思,或者是一个调整的意思。这个「受」,就把它调整的,把它陶炼的,就是变成一块很好的金,可以受用了,就是达到一个最高的程度,所以叫做「摄受」,或者这么讲。这是第二,摄受陶炼。底下调柔陶炼,这是第三。

辰三、调柔陶炼

调柔陶炼者:谓销煮已,更细炼治瑕隙等秽。

还要再微细的炼治,开始用火来烧。烧什么呢?来治,就是排遣,就是销除去「瑕」,里面还有瑕疵,还有些斑点、污点,还有「细」里边多少个金沙合在一起销煮,可能里面还有夹杂着一点污垢,就是那个「细」,隙缝里还有垢秽,再把它炼清净它,是这样的意思。这是解释这个举陶炼金,这一科说完了。底下第二科,喻陶炼心。金这样炼,炼到最后,就成很清净的一个可用的金,这是一个比喻,譬喻什么呢?譬喻这个修行人修练这个心,修心,清净自己的心的时候,也要这样练。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心净行者。又分二科,第一科喻法性。这个喻法性,这个法字,我疑惑是个种字,喻种性,疑惑是这样。

寅二、喻陶炼心(分二科) 卯一、举心净行者(分二科) 辰一、喻种性

如金性内所有生金,种性位中心净行者,当知亦尔。谓堪能证般涅槃者。

「如金性内」,就是那个金矿里面那个金,所有的生金,没有炼过的那个生金。生金里边有很多垢,也有金,这样的生金譬喻什么呢?譬喻这个「种性位中,心净行者,当知亦尔。」这个种性位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众生这个惑业苦这个虚妄分别心里边有无漏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这个「种性位中,心净行者」这个心净是什么呢?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对于佛法僧有信心,对于自己也有信心。我能修行,我能够转凡成圣,对自己也要有信心。对佛法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你有这样的信心了,名为心净行者。「当知亦尔」说这个心净行者,实在他是个原来样的凡夫,但是也就和那个生金的情形一样。究竟是什么样呢?「谓堪能证般涅槃者」,就是这个人,他污染的心里面,有无漏的种子,他有能力,有这个堪能性去能得涅槃。就说那个生金里面还有很多的垢,但是里边的确是有黄金,能炼出黄金来,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这样做譬喻。这是第一科,第二科释得名。

辰二、释得名

问从何位名心净行者?答:从得净信求出家位。

就是从开始,这个人他接触了佛法以后,他对于佛法僧有信心,他也相信自己,我也能出家,我也能够转凡成圣,得圣道,我也能。就开始有这样的,「求出家位」,还没有出家,求出家的时候,就名之为心净行者。哎呀!给这么一个好名字给我们,给我们一个好名字,心净行者。写文章的时候,用这个作笔名很好!心净行者。

卯二、辨三种陶炼(分三科)辰一、心除垢陶炼(分二科)

巳一、辨垢秽(分二科) 午一、标

此于在家及出家位,有粗中细三种垢秽。

这是第一科,举心净行者。现在底下是第二科,辨三种陶炼。前面生金有三种陶炼,现在这个出家了这个人,也是有三种陶炼。分三科,第一科心除垢陶炼。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垢秽。分二科,先标,先标出来垢秽。

「此于在家及出家位,有粗中细三种垢秽」。三种陶炼,第一种陶炼,心除垢陶炼。这个垢究竟什么是垢呢?这个垢,在在家和出家的这个阶段,有粗中细三种垢秽,有粗垢秽,有中、细,细是微细。这是标出来。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说是在家位。在家位分三科,第一科,标二障。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在家位(分三科) 申一、标二障

其在家者:由二为障,不令出家。

「其在家者:」说是那些在家的人,「由二为障,不令出家」,由二种障碍,使令他不能出家。他就出家也不可以,不能让他出家,不可以。他也不发心出家,就是出家也不可以。这个是标,标出来二障。底下就是别列释,把这二障列出来,把它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解释这个不善业。

申二、别列释(分二科) 酉一、不善业

一不善业。谓常乐安处身语恶行。

第一个垢,第一个污秽的事情,就是不善业,就是有罪过的事情,有罪过的活动。是什么呢?什么叫做罪过的事情呢?就是这种罪过的事情能令他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这个不是个好事情,所以叫不善业。「谓常乐安处身语恶行」,谓那个在家人,那种罪过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常常的欢喜「安处身语恶行」,这个身体做些杀盗淫的事情,这个语,随便说谎话,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不当一回事,说了谎话不当一回事的,做恶事也不当一回事。就是安处在这种罪过的事情里面,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开枪也无所谓,就是这种态度。谓常常的欢喜把自己的身语放在罪过的活动里边,在家人是这样子。你叫他受戒,我不受,我不自由,所以「常乐安处身语恶行」,这是一个垢,这是一种很粗重的、很明显的一个罪过,这是一个。

酉二、邪恶见

二邪恶见。谓拨无世间真阿罗汉正行正至。

第二种,就是一种恶见,很坏的,很不合道理,这个「邪」就是不合道理,一种罪过的一种思想。前面是身语,这是说它的意,意业里面有恶见。是什么呢?「谓拨无世间真阿罗汉正行正至」,谓这个人,他批驳,不承认说是这世间上有真实的阿罗汉的圣人的正行正至的事情。「无」,世间上没有真阿罗汉,这表示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圣人。这句话就是世间上这个人,若用佛法的态度来看这句话,就表示这个人没有希望了,就是一直在生死里流转了,没有希望能得解脱了。若不相信有圣人,那么这个人是没有希望能离苦得乐的,就是一直在生死里流转了,没有希望了,是这么的意思。所以其他的事情,如果你说是,他这个行为思想差一点,但是还相信有圣人,这个人还有离苦得乐的希望。他说有圣人,这就表示世间上有得大解脱,达离一切苦,得大自在的圣人,那么他就可能会有希望心。在经论上说到这些阿罗汉或者说辟支佛,现大神通的时候,那个人一看,我也希望能够这样子,他就是有这种希望,就栽培善根了,你这一念的善心,将来就可以得解脱了。但是世间上人,能有几个人遇见这种殊胜的境界呢?多数不遇见。不遇见,就不相信世间上有圣人。所以「拨无世间真阿罗汉」。

「真阿罗汉」阿罗汉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呢?「正行,正至」,他决定不做恶事,是个「正行」。不做颠倒的事情,他做的事情都是合于真理的正行。「正至」,「正」就是法性,法性名之为正,能达到法性那里了,就是远离了一切烦恼。能见到真理,才能远离一切烦恼,不见到法性理,是不能够断烦恼的。深入法性才能断除烦恼的种子。这是《显扬圣教论》上有这么一句话。就是阿罗汉他能够见到真理了,他和真理融合成为一体了,他的身口意都清净的,都是善的,所以叫做正行。这个就是圣人。所以是善、是无漏,有大智慧,所以叫做「正行正至」。

说在家人有这两种垢:一个是身业,一个语业,这两方面的罪过,罪过的事情。第二样的罪过呢,就是内心的思想,不承认有出世间的圣道。这句话,不相信有阿罗汉就是不承认有出世间的圣道。这个人是不可能出家,他出家也没有用,不能出家的。这是把在家的两种垢说出来。

申三、明障位

此于已得净信位前,能为障碍。

这是第三,明障位。第三科。对「于已得净信位前」,就是得到净信之前,在前若有这两种垢,他就能为净信做障碍,使令他不能有净信,不能有净信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未二、出家位。前面说这个垢,说在家有这两种垢的话呢,那就不能出家了,就障碍。现在这底下说出家的垢,出了家以后有什么垢呢?也说一说。分二科,第一科欲等寻思。

未二、出家位(分二科) 申一、欲等寻思

欲等寻思障出家者:令其不能心生喜乐。

这是第一科,欲等寻思。说出了家以后,远离了世间上的杂染,但是内心里面如果有欲寻思,有恚寻思,有害寻思,有这些妄想的话,「障出家者」也障碍这个出家的人,「令其不能心生喜乐」使令他的心,他不能够发生出来,不能建立初禅的境界。我看这样可能连欲界定也得不到,何况未到地定,何况初禅呢?

《披寻记》四五七页:

欲等寻思至心生喜乐者:此中喜乐,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离欲恚害寻之所生故。

「欲等寻思至心生喜乐者:此中喜乐,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初静虑的所生喜乐。「离欲恚害寻之所生故。」你一定要离开这一些障碍,然后专心的修不净观,修数息观,然后心里面寂静住,慢慢才能得到初禅,不然的话,这个初禅是得不到,所以是不能心生喜乐。看这个意思,就是初禅的喜乐,才是喜乐。欲界里边凡夫认为所喜乐的,都不是真的喜乐,那都不算数,不算是喜乐的。「欲等寻思障出家者,令其不能心生喜乐」。所以出了家以后,赶快要调伏自己的心,要陶炼,就像金那样炼,叫它清净,要做这件事。

申二、亲等寻思

亲等寻思,障喜乐者令其不能恒修善法。

第一科是欲等寻思。底下第二科,亲等寻思,就是亲里的寻思。出了家以后,还想家,想家里亲戚朋友的事情,想家。老想这个他今天怎么样,明天怎么样,还想念这个事情。这样子,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这些寻思,「障喜乐」也能障碍你得到喜乐,「令其不能恒修善法」,你若有这样的妄想,你就不能够恒修善法,这个心一不清净了,身口也没有作用了。

《披寻记》四五七页:

亲等寻思至恒修善法者:此中善法,谓定地摄。掉举恶作能为障故。

「亲等寻思至恒修善法者:此中善法,谓定地摄。掉举恶作能为障故。」这就是你发心静坐了,发心静坐的时候,你有这个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各式各样的寻思的时候,那就是掉举。掉举,一下子一个钟头,两个钟头过去了,过去完了,自己后悔,哎唉!我这几个钟头白过了。后悔,就是恶作,就是不高兴自己的这种行为,不高兴,但是忽然间过去了,这叫做恶作。或者说有其他的事情,自己有什么身口意不检点,触恼了别人,障碍了别人修行,自己也会一时的失掉了正念,有了过失,自己后悔,这叫恶作,恶作就是后悔的意思。说这样子,「令其不能恒修善法」就是中间使令你这个善法不能不间断的修学,总是有间断,有这种遗憾的事情。这是申二。

巳二、喻除垢

由断彼故,恒修善法速得圆满纯净之心。有寻有伺,如净金沙,是名为心除垢陶炼。犹如生金,仍未销煮。

这是第二科,喻除垢。那个第一科是辨垢秽。这个在家、出家,在家人的垢秽和出家人的垢秽。现在这底下便要除这个垢秽。除垢秽,怎么样除法呢?「由断彼故」,就是说这一定是要出了家。出了家修四念处,修这五停心,修这个四念处就能断除去这些垢秽,像前面说的那个方法。「恒修善法」,要长时期的修四念处。「速得圆满」那就很快的,你的希望就满足了,你的纯净之心就出现了,圆满了纯净的心出现了,就成功了。

「有寻有伺」,这个时候这个圆满纯净之心是什么呢?现在是「有寻有伺」就是初禅了,到了初禅的这个时候,「如净金沙」就像那个生金,除了垢的时候,就变成一个清净的金沙了,是名为心除垢陶炼,这叫做除垢陶炼。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说,要到初禅的境界,才算是除垢了。到了初禅以后就不会再有有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这些事情都没有了。因为得了初禅的时候,是心不颠倒了,没有欲了,没有欲的颠倒了,这时候如净金沙。「是名除垢陶炼,犹如生金仍未销煮」,还不是那么特别好。

辰二、心摄受陶炼

若有复能止息寻思,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是名为心摄受陶炼。由能摄受无寻无伺三摩地故,犹如生金已被销煮。

这是第二科,心摄受陶炼。若是有一位修行人,他不停留在初禅,他还能够止息寻思,把初禅里面那个寻思的心所停下来,呵斥它的过患,观察它是错误的。这样继续的努力,止而后观,观而后止,就由初禅得到二禅,由二禅进步到三禅,由三禅就进步到四禅,说是「具足安住第四静虑」,就得到第四静虑了。是名为心摄受陶炼,这叫做摄受陶炼。心的摄受陶炼要达到第四静虑的时候。「由能摄受无寻无伺三摩地故」,为什么叫做摄受呢?就是由于这个修行人肯努力,摄受就是成就,成就了无寻无伺的三摩地,高过了有寻有伺的三摩地,就是由初禅到二禅,到了第四禅,第四禅修学圣道是最殊胜的地方。「犹如生金已被销煮」的那么样的清净,美丽了。

辰三、心调柔陶炼(分二科) 巳一、辨相

若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乃至广说;是名为心调柔陶炼。

这是第三科,心调柔陶炼。分二科,第一科辨相。

若是这个修行人,他的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不是励力运转的那种境界,很紧张,很努力才能令心清净,不是那么样,很自然的就能现前,乃至到广说,像前面说的,「是名为心调柔陶炼」。就是很自在的意思。第二科,喻成。

巳二、喻成

于神通法,随其所欲能转变故;如彼生金,已细炼治瑕隙等秽。

这心调柔的陶炼究竟有什么功德呢?这里面说了,「于神通法随其所欲」,得到四禅以后,又能成就神通,对于五种神通,「随其所欲能转变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能随你心里面所欲,所欢喜的,就能转变现前。你要现天眼通,天眼通就现了;要现他心通,他心通就现前;要神足通,神足通就现前了。得到第四禅的时候,发神通是最自在,最强大的了。「如彼生金已细炼治瑕隙等秽」到这个程度了。

《披寻记》四五七页:

若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等者:此三摩地,随其所乐安隐而住,已调善故,是故名心调柔陶炼。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不为法性之所拘执,寂静微妙,得安隐道,及能证得心一趣性,如前已释。是名此中广说应知。

「若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等者:此三摩地,随其所乐安隐而住,已调善故,是故名心调柔陶炼。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不为法性之所拘执」,这前面说过,「寂静微妙,得安隐道,及能证得心一趣性,如前已释。是名此中广说应知。」

这是第十科的陶炼其心。用这样的方法来陶炼其心。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二】

贰、辨体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说一真法界呢?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