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明贤法师:出家人以孝达道、以道全孝
2025-08-31 13:13

一、人们对儒家孝道的误解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因为本土各种思想及各类民间信仰对于大众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使普遍民众形成了十分朴实而又根深蒂固的人生观。这类观念普遍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世,而给予这一世生命的只有父母,孝道被普遍地理解为供给父母衣食之需、延续宗嗣传承、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等。

春秋以后,这样的孝亲观念得到了方士儒生们的道义支持,并随着儒文化的主流化发展而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在不断繁衍更替的中国民众中,甚至发展出寻宰相于孝子之门的人格标准,这是在提倡孝道的社会风气中酝酿而成的标志性符号。从孝道又发展出三纲五常人伦之道。在历史上,一种风气的形成,无论是主流的还是官方的,大多是源于文化而又逐渐异于文化。今天,这种被人们奉为圭臬的孝道观念,虽然其中很多已经明显脱离了儒家的道统,却仍旧享有着儒家的名义。

《大戴礼记.解诂》明确指出:烹熟鲜膻,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又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勿辱,其下报养。仅于父母身边供养衣食,予以世间享乐,依《礼记》看来,实不能称之为孝,只宣称之为养。而人们一贯用来反对佛教剃发染衣的根据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也只是孝之始也。儒家之孝究竟要归向何处呢?儒家的至孝是通过完善自己的品德,谕父母以道。

曾子著《孝经》云: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儒家的孝道是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让自己因品德得到他人的尊敬。这种孝道,以仁爱天地万物为理想,其范畴远大于一般人们所理解的养。

公明仪曾经问曾子:夫子可谓孝乎?曾子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不仅孝敬自家父母以道,更要将此道推己及人,这才是儒家所认为的至孝。

这种仁爱天地万物之至孝,源于何处呢?在儒家看来,人之至孝是从一颗活泼生动、自然纯净的真心中流露出的至厚至诚的深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真心、深情,仅仅机械地在表面上对父母进行衣食受用等福报的奉养,不能称之为孝,甚至有乡愿之嫌疑。

孔子认为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即所谓的赤子之心。扩而充之,就是仁。一切的礼法,只是它托寄的外表。舍本执末,丧失了道德和礼法的真精神、真意义,甚至于假借名义以便其私,那就是乡愿,是小人之儒。这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又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他更时常警告人们:不要忘掉礼法的真精神、真意义。食之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伟大而真挚的同情心,是孔子道德的基础。

缺乏伟大而真挚的同情心是孔子深恶痛绝的,无论是礼、乐、还是孝,都在孔子的批评之列。孔子批评教条的礼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批评肤浅的乐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批评机械的孝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人们皆以为孔子的理想是齐修治平,而没有真正向孔颜乐处寻吾与点意的儒家之真精神。

在孔子后世从汉代至今的中国社会,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乡愿却成了社会栋梁。孔子至大至刚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在社会上逐渐地变成了庸俗主义、教条主义。孔子仿佛预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极力赞美狂狷,而排斥乡愿。

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狷者,有所不为,对里面很认真;孔子认为既然中庸不可能,则还是狂狷好。因其言行乃从各自生命真处发出,没有什么敷衍迁就。梁漱溟先生评价狂狷为狂狷虽偏,然而却真,真的就好。乡愿虽在社会上四面八方应付得很好,貌似中规中矩,但却没有自己生命的真力量。孔子说乡愿为德之贼,孟子评价乡愿云: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儒家的真精神,是以道为尊,追求人本心中生动、自然、活泼而又至诚至善的真性情,并不是表面四平八稳、没有生命真实内涵的教条主义。

世俗误会拘谨守规矩为道德,误会孔孟道理尽在伦理常纲常中,其实那样难免落归乡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贼呢!

孝道,也同样在这个范畴内。如果只是拘泥于对父母的奉养和表面风光,而背离了以道为尊、追求至善的儒家精神,人们为孝养父母就会像俗儒一样钻进利禄之途。如果人们不能向自己的本心探寻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而是一味因循俗儒之孝,儒家的真精神会消亡,乡愿之人将遍满天下,那时可谓去舜之道远矣!

二、出家人以孝达道

佛教最初传入中土,社会大众便自中国传统观念出发,对出家行为产生片面理解,认为出家人是不行孝道的。这是由中印文化对于孝道理解之层次及深度的极大差异所造成的。

在印度,出家修行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阻力。因为印度的哲学宗教氛围浓厚,在印度传统观念中,人生分为梵行、家居、林栖、遁世四个阶段,所以到了一定年龄出尘修行是十分必要和常见的行为。因此佛陀出家在他所处的社会里并不孤独。

但是出家修行一进入中国,便遭到了极大的质疑和批判。因为剃发染衣,毁弃相好的主张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传统观念面前,显得太过叛逆。为此佛教僧众开始了与中国主流文化漫长的融合过程。

佛教的孝亲观,在诸大律藏佛陀的直接言教,及大乘经典感人肺腑之孝亲篇章的全面指引下,至宋代才逐渐成熟并形成体系,尤以宋代明教契嵩禅师的《孝论》为标志。它因应了中国社会普遍的孝亲观,也并没有将修行之出离精神与世间孝亲之道进行对立,佛陀每每以孝道为桥梁,将孝行目标指向终极的解脱之道。

遍览佛经,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的行为十分常见。世尊亦常赞叹父母恩重,难于报答,教诲四众弟子念父母恩,报父母恩!

世尊降生人间,八相成道时,欲求出家修行,最先禀告父母。父王要求其娶妻生子,继承王位,乃许出家。佛为孝道,谨遵父命。及至成佛,以身作则,非但回王宫为父王讲经,还升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父王驾崩,佛回王宫亲为入殓、亲为举棺。世尊与阿难、难陀等抬起父王棺木,安奉于灵鹫山,大地为之震动。由此可见,对于世俗家庭,佛陀是认同责任感的,把出离心放到家庭责任感的对立面上绝不是佛陀的本怀。

可见佛无论是因中修行,或果上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陀曾为抚养自己的姨母广开方便法门,允其率五百释种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开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佛陀还讲了许多感人的孝道经典,如有名的《地藏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在这些经典中,佛陀金口亲宣了深邃广大的菩提孝道。

《地藏经》中,婆罗门女在母亲死后,为使其母永离地狱等三恶趣之苦,而发广大誓言,愿度脱一切众生。其母因其广大之悲心,瞬间解脱地狱之苦。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

在《涅槃经》中,佛陀告诉众人: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中亦云: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敬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贤愚经》中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南宋高僧虚堂和尚智愚认为:天地之大,以孝之本,以孝为本,则感天地动鬼神。明代禅僧永觉元贤大师,在论孝时说道:甚矣,孝之为义大也。身非孝弗修,人非孝弗治,天地非孝弗格,鬼神非孝弗通;即无上至真等正觉,非孝亦无由致,是知世出世间之福田,实无有逾于孝者。

世人常谓出家者遁入空门、与世隔绝、不养双亲,其实不然。有识之士略加了解,即可知出家人于父母生养之恩常怀感念,甚至以超越一般世人之孝行奉养双亲。

佛在世时,尝有比丘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世尊以是事,集诸比丘,诲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据汉地所通用的《四分律》,僧众也可以三宝物以外的个人钱物,奉侍父母。

由此可知,出家人虽剃发染衣,却常于奉养父母之事,念念不忘。

中国历代高僧孝亲之事亦是俯仰皆是,感人肺腑;宋长芦宗赜禅师,少孤,29岁出家,深明宗要,后往长芦寺,迎母亲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时七年,其母念佛西逝。隋敬脱法师一头担母,一头挑经,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唐睦州陈尊宿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开悟,后住开元寺,自织蒲鞋,卖与路人,以所得薄财,奉养老母;南朝齐道纪法师,孝性淳深,一面奉养母亲,一面讲经说法,导俗入圣,其侍母也,衣着饮食、大小便利,必身经理,不许人兼。或有助者,师曰: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劳人?师之孝行,感化一方道俗信众。蕰益大师出家后因念其父早逝故,对母极其孝顺。常为殁父燃臂香、诵经、礼忏以求其超升净域,为祈母病康宁亦如是。其母因医药救治无效,曾三次切肝煎汤以挽救其母之命。

出家人之孝,毫不逊于在俗之大孝者。如此至诚至善的孝行,怎能单单以剃发染衣为由而予以否定呢?不仅如此,出家人的修行可谓时时不离仁孝之心,亦以孝心,孝行而达道。

《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在行道的过程中,出家人的持戒行常孝道为基石。修行法门对于孝思的应用,可见于各传佛教的诸大论中。如《清净道论》云:

如果这样观察导师,宿世所行之德,依然长时为烦恼驱使,不能熄灭瞋恨,则应观察无始以来的轮回。即所谓:诸比丘!难得有有情不是往昔的母亲,不是往昔的父亲,不是往昔的兄弟、姊妹及子女的。于是便能对那敌人生起这样的心,这人曾是我过去世的母亲,我在她的胎内住过十月,出生后,如拿黄旃檀一样拿开我的屎尿涕唾等,不生厌恶,抱我于胸怀、负之以腰间,不辞辛劳地养育我所以我对此人起恶意是不相应的在关键的时候,连念佛都无法息瞋的时候,就只能念母了。

《菩提道次弟广论》云: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发悲心。欲与乐慈及拔苦悲,因果无定。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于此中当勤修学。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唐朝华严五祖宗密大师认为孝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并将戒律的根本精神归宗于孝,认为戒虽万行,以孝为宗。孝是保障出离心的最强势的力量。行持孝道,能自然地放弃贪痴的恶心和种种烦恼,使得修行顺利进行。

故知,出家之人不但行孝道,并且以孝至道,仁孝之心须臾也未尝舍离。

三、 出家人以道全孝

与世俗的孝道观相比,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有着与世人孝道观不一样的大格局。若言世出世间之至孝至道,则非出家人而不能行也。

众生从无始以来,因无明故,随业受生,升沉六道,无量痛苦。所以《梵网经》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大方便报恩经》云:

如来今者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便,能以无名相法作名相说。如来本于生死中时,于如是等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生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足本愿故。

僧人认识到天下众生都曾为自己的父母,人人都需得度,得度者皆为父母,遂放弃一切世间利乐,剃发染衣,了俗出家,发菩提心,苦心修行。甚至不惜生命,去救度包括自己现世父母在内所有之众生。

古往今来,在出家人中,这种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至孝精神代代相传。

如唐代洞山良价禅师出家前在写给母亲的《辞北堂书》中云:

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深,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供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沉没,永入轮回。欲报罔极深思,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此日今时,且相离别。

明末蕰益大师出家后曾刺舌血写下《寄母书》,以表自己救度群生之志:

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宁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

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

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

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

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将这种至孝的精神付诸于修行,以勤苦的修行来实践自己的孝道。唐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而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憨山大师,虽然自幼离开父母出家修行,但时常忆念父母深恩。32岁时,发心刺血抄《华严经》,以报罔极养育深恩。大师44岁时常有省亲之心,但恐落于世谛俗情也,所以常常自己检验自己的修行。一夕静坐,忽开眼有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乃呼侍者曰:吾今可归故乡见二老矣。大师以超世绝俗之刻苦修得,舍身为法,修行证果,而终究圆满报答养育深恩,以佛法利益圆满了至善的孝道。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从43岁起,为求超度父母,发愿朝礼五台,拜香三年,其间经历千难万苦,每临奄奄一息,生死攸关之际,老和尚纵舍身命,也从未退其报恩之愿。(略)

虚云老和尚剃度染衣,出家修行后,他的庶母在老和尚的父亲去世以后,带着两个儿媳辞亲割爱,了俗出家。其庶母出家后,精进修行,一心持名,命终心不颠倒,跏趺而坐,留偈而逝。

偈曰: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怀胎命若悬丝险,既生得安谢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痴情难解鞠育念,益相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汝能志办生死事,不见庞蕴把道违。

俗情法爱何殊义,山禽尚晓栖落晖,虽获同愿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恨兹娑婆尽烦恼,休心今向极乐归。

又一偈云:

每因恩爱恋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

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沉沦。

当人寄书老和尚,告其庶母西归之时,虚云老和尚悲喜交集,老泪横流。悲者悲其抚育之恩未报,喜者喜庶母出家40余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往生西方净土。虚云老和尚庶母这两首感人至深的偈颂,至今仍然刻在云居山的石碑上,成为禅门孝道之佳话。

佛门以勤苦修行,达到无为至道,为真实的报恩,为真正的利益父母、孝养双亲。有时,如果单单以世俗的眼光看,一定会产生误解。岂不知佛法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有不可为外人道之处。(略)

莲池大师曾说: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近代印光大师云: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僧人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发大弘愿,誓成无上之忠孝节义,其所谋之远,立心之诚,称为至孝实不为过。

出家人修行的用心是对于孝道不离须臾的。正如莲池大师所言: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僧人之孝,以出离心为摄持,乃彻底、完整的报恩之法,不止予父母以现世之福,更导父母永趣解脱。佛门之中,从佛、菩萨至历代祖师、大德,乃至平常僧众,无不重视孝道。其孝思,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即对三世父母、六道众生,皆以报恩之心,孝养之、劝导之,令一切众生远诸苦,共发菩提心,共证无上道,实乃以至道追求彻底究竟之孝道!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

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以出家法师最好,而且在寺庙精舍为宜,因为打七要有时间、地点、主人、道友、经费、说法等等缘分,出家法师就容易做到。如果偏僻处请不到法师,也可请一个在家人代作。但不管请出家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正确称呼佛教出家人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佚 名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出家人别称

出家人别称◎ 李炳南 刘定炽问:比丘、沙弥、僧、和尚、道士、僧伽、头陀、尊者、行者有何分别? 答:出家人受 二百五十大戒者,即称比丘。受十戒者即称沙弥。僧指众多之出家人。和尚乃印度呼吾师之意,原音为乌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

出家人的爱国观,出家无家爱国家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是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民间,端午节至今沿袭着赛龙舟、吃粽子等古老习俗。同时,这一天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报国无望投汨罗江的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出家人养父母吗

◎ 宗 舜问:出家人养父母吗?对待家人会因为出家而大有变化吗?宗舜法师:出家人不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孙悟空,他肯定有父母,应当孝顺。那么,对待家人的态度会不会因为出家有变化?我相信,如果是一个真正念父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倓虚法师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