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明贤法师:二十四种入魔原因,谨记于心精进修行
2025-09-03 07:58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烦恼魔,令修行人趋向于邪途,所以称作烦恼魔。第二种魔称为五蕴魔,也称为五阴魔,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产生的魔障。第三种魔称为死魔,死是死亡,死对于我们仍是最大的障碍,死魔是直接对生命作障碍的魔,有很多种。第四种魔称为天魔,天魔一旦出现,便以一种资助的方式使身心不由自主生起烦恼,烧毁已经成就的菩提果位,使已经证得的果位都退失掉。

二十四种魔入之因

魔有没有影响到人都会有一些现象,我们由现象分析它们的成因。上表就是魔入的原因。由表格能看出,这些魔来影响人时,是从哪些根源上产生。

一、于道不精进。

不精进可以说是魔入的总因。功课非常重要,虽然做得很少,但只要没丢掉,魔还不敢轻易对你下手,因为你保持了对于道的精进。

二、智慧小。

只看自己,不顾利他,这就是智慧小。另外,在修行过程中没有所宗,不确定修行的思想体系的根源,冲上去拿个兵器舞两下就算修行,这样也不行,我们的智慧就太小了。为什么智慧小?因为是以个人的智慧来修行。当有了整套的修行体系,则是以佛的智慧作为我们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大了。

三、烦恼盛。

确实有那种压不住火的烦恼,这种烦恼产生时容易产生魔障,魔容易随这样一种烦恼进入人的身心。

四、分别大。

分别心粗大,遇不遇事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评论,这样不好。在现实生活中有必要时分别,不需要分别时要收藏分别心。尤其是计划久远以后的事,很多人喜欢规划未来,但未来的事情未必就尽如所料。这不是不让人为未来作准备,而是观察要适当。如果发现某些想法确实是杞人忧天,一定将它放一放,不要让心中的事太多,如果不能放,那就要看看会不会导致魔入,这问题严重了。

有一则故事,一对卖豆腐的夫妻,晚上收工了商量很多事:我们明天要将店面扩大,让更多人来买豆腐商量到三更半夜还不知休止。但是第二天要五点钟准时起床,因为别人订了豆腐,每天要去送货,还要打一锅豆腐准备当天卖。枕上思量千条路,明朝仍旧打豆腐,第二天还得将这锅豆腐做了去卖,现实的生活依然很平俗。

据说在汶川地震期间,有一些四川民众的心态就比较好。不管有多大痛苦,等到重建时都知道只要能做的就尽量去做,只要有一点能拔平的菜地,马上就拔平了种起菜,生产与生活很快就恢复了。

五、心绪多。

即心掉动大,这点要重视,思绪偏多本就不利于修行。

六、无善知识摄持。

善知识的摄持,是修行的唯一保障。拿到藏传佛教来说,善知识是一个决定性的修道因素。汉传佛教对于善知识广而化之,将参学善知识说成走江湖,要四处参学(江西、湖南一带善知识多,应该广泛地去学习)。但是善知识一贯的摄持还是很关键,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总得有,不能是那种得不到教授、凭着自己的方式去揣测下一步该怎么做的状态,这样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广而化之、走江湖的无善知识摄持的参学,抑或是佛教对于学人劣性的一种无奈吧!

七、教授不深。

这点也要重视。现在不管做哪一行的工作都会有个要求:你的理论一定要好,思想储备一定要充实。否则,想都想不明白,还能做明白吗?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前提铺垫,后面的修行才能顺利。很好的铺垫就是教授、教诫能精到、详实。

八、伴恶友。

自己在修行过程中的道伴不是很好,这一道伴(或说恶知识)对菩提道的知见是错误或不圆满的,这都会让魔得逞。恶友,是身边的定时炸弹。

九、贪执大。

在生活中,多欲不知足,不利于修行的爱好太多是不大好的。

十、多分滞贪淫。

对贪执境还很沉溺,也不守护根门,迷滞其中。

十一、多爱酒肉。

关于酒肉的问题,也要有所了解。酒肉对于修行是很直接的障碍,即使在工作应酬中确实很需要,也一定要考虑有所调节,这样一定会有利于修行用功。因为肉类与生命有关,而酒类与心性有关,肉是杀生而来,酒则迷乱心性。

十二、智广而志卑。

智慧大且广而心志卑,这点要提示大家注意。有才无德,或量大愿大而不实行,都属此类。

十三、小想无希望于大。

小想,我就想得点小小的收获,只知道自利。但现在的学习,实在讲,任何一个表格表达的意义都是直接趋向佛果的,是直接针对佛果进行的讨论。如果不取乎其上,必定得乎其中,如果只是小想,取乎其中,就只能得乎其下。或者,什么也得不到!

在修行中不要得少为足,在奠定修行体系时千万不能想:我是一个小人物,就修行一点点,不需要学那么多,掌握那么庞大的修行体系,我不需要那么多所谓成佛的道次第,只要将眼下需要做的这点学到就够了。

小想无希望于大,对修行是一个障碍。皈依三宝是什么?皈依三宝第一是皈依佛,不能只将自己交给佛,而永远当佛的包袱,这对佛不敬。皈依佛是为了要成佛。皈依佛学什么?要学他的成佛之道,自己要变成佛,这才公平,否则我们皈依佛始终对佛都是不公平的。

要择高处看,就低处行,可以做一些基本的修行,但心志一定要广大。念皈依佛,是要自己成佛,才能摆脱人我与法我的执著与烦恼;皈依法,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不学,违背皈依还说什么皈依;皈依僧,要烦恼无尽誓愿断地去向僧宝求教诫,否则就必定向歪处求!

十四、骄傲而大我慢。

骄傲、我慢的障碍很麻烦,特别是已经学得比较好、修行比较成功的人,骄傲与我慢是容易受魔侵袭的原因。

十五、初业喜独处练若。

练若,有兰若阿兰若等不同的翻译。为自求清静而处练若,《大般若经》说是魔事。刚开始修行就要闭关,才皈依就要进山,这都是问题。初业的人就适合跟在师父后面,还不适合自己给自己那么多安排,因为自己没有智慧去安排。初业喜欢独处练若或者闭关修行,起步狂热,潜在的危机是很大的。

就目前来看,初学者喜欢苦行、闭关、住山,其中出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很苦心地想得一个大成就,然后被某位善知识来封信点化一下你可以闭关了,三个月成功,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大家都觉得他不正常了,第三个月初他不睡觉了,到两个半月时能听到声音了,到两个月二十九天时已经看到佛在面前晃来晃去了,等到一出关,又直接进关了关进了精神病医院。

我亲手处理过不少这类事,有人心中想着我已经成佛了,佛都跟我打电话了,天天跟我来说话。你们修行太差了,连佛都见不到,而我天天都见佛,一睁开眼睛就是佛,不是东边往西边飞,便是西边往东边飞,看得不想看了还是出现,这都是些麻烦,都是魔入之因!

十六、近住于商场大市。

总是被动地被干扰,让我们心得不到清净,这也是一个麻烦。

十七、处官宦及补特伽罗互不合地。

补特伽罗互不合地,比如土匪盗贼的居处。

处官宦地,弘一法师有一回拒绝了朱子桥将军的宴请: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要有点修行的人,对于应酬之类的事情要考虑一下,因为它太容易散乱心智,太容易让我们赔掉宝贵的修行时间,赔掉我们对自我的信赖感。

十八、受持无宗愿。

这可是个大麻烦。无宗愿是什么?比如,总说我要发愿啊,在佛前跪着发愿:这部经要念三十天。没过两天又跪着发愿:这部经要念半年。不管刮风下雨,我保证半年一定念完。

发愿分为有宗与无宗,宗指思想依靠,思想指的是修行体系。来源于修行体系,有理性地安排与选择,这是有宗的愿;如果不来源于修行体系结论所需而发的愿,就是无宗的愿。初学的人很容易受持无宗的愿,比如大家都觉得《楞严经》好,拿着《楞严经》念,有人就开始发愿了。

我了解一些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听一位居士说,他觉得磕大头很好,就随一位有经验的老居士学习。为什么向他学?因为他每天可以两小时内拿下三千大头。我听到后觉得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现在谁的身体能那么灵活?简直像弹簧,一上一下,两个小时就磕完,这是忏悔业障、皈依佛法还是?当时他是怎么用的心,很难去调查,只是觉得这种修行来得太猛。

还有一次,听一位居士讲自己持楞严咒,平时以此为功课。我说:持楞严咒不容易啊!出家人早课才念一遍。那居士说:我每天念108遍。我问:多长时间念完?他回答:三小时之内拿下。我当时就很疑惑:我们早上只念一遍,还要提神,否则很容易就溜过几句,因为它太长,而且梵音很容易混淆,他三小时念108遍真是个奇迹!但是看那位居士的状态,烦恼还是很大。所以我们不太敢承认这种修行,也不推荐,尤其是很长的经咒,在念诵与做功课时一定要谨慎,不要将其变成无宗愿。否则就会有点麻烦,因为自己是应付不了的,不要想一口吃个大胖子。

十九、无教授仅少譬喻而执能修行成办菩提。

没有教授,仅依靠很少的譬喻作为修行的航向,这种情况太容易出现了。尤其是初学没有经验的人,一看到佛经中几个譬喻或者好故事,感动了,膨胀了,就发心这一年半载一定要怎么去修这样一来,没有真实的用功教授,只有很少量的譬喻,拿着这些说法就开始修行。本来是黄叶止小儿啼,这却是拿黄叶当了真,非常危险。用功的教授可提供经验,有这些经验性的提醒在前,同时告诉你,如何使用一些诀窍性的方法去修行,这样才可以。

二十、慧不坚而于尊长不得加持(以不信故)。

慧不坚是指少闻思。这也是个很大的麻烦,会成为魔入心的一个原因。

二十一、执梦是实。

将梦境当成是真实的。有时候,人的梦境会与现实生活产生一些呼应,比如梦到了第二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梦境毕竟不是事实,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境界的提前预知。

换境界的提前预知有很多种情况:第一种,因为第二天将要出现的现境与自己的心密不可分,心所现的实际环境提前有一个投影,来让自己预知。第二种,有可能是善神的提醒。第三种,在错乱的梦境思维中,某个场景突然闪现了一下,便觉得它是真实的。但不能将这些当成真实,即便是真实的生活,我们也要说它如梦,如果执梦为实,那就颠倒了佛说人生如梦,我们却说梦是人生,与佛法唱反调了。

所以,即便偶尔梦境应验了,也不能执著为真实,否则就没有主义了,将真正的主义放弃了,这不利于修行。

二十二、喜兆相。

喜欢征兆,做什么事都求签算卦问吉凶,这对于修行很不利。《施分别经》云:信瑞相而不信业者,是优婆塞之垢。信瑞相而不信业,是肮脏的居士。

二十三、以违缘智弱羞怯而心不乐。

违缘多了以后心智减弱,心中常常出现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心中总没有快乐感,这是魔入的前兆,也要小心谨慎。

二十四、以自他缘故心苦或愁忧而受困。

因为自或他的原因,心中总觉得愁忧受困。愁忧受困的状况与嗔相应,不管是有理由还是没有理由,对于逆境的执著就属于嗔心,这种嗔对心态极其有害。

End

当勤精进洗自心

◎ 理 海大家每天都会洁面洗漱,力求让自己的外表光鲜靓丽。殊不知,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不断地清洗,以远离垢染,时刻保持清净庄严。《增一阿含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自净其意是佛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把精进努力放在正确的地方

◎ 明 一祖师们在《禅关警策》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用功的情景。佛陀也在各种经典里面一再强调要我们精进,比如在《大方广宝箧经》中说:菩萨所有善方便业,皆由精进而得成办。等等。而在《离睡经》中更是教导我们要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四种马

◎ 杨 梅释迦牟尼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弟子们静静地等待着佛陀的开示。佛陀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相印于心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精进求解脱

精进求解脱◎ 谛 灵历代大师曾经说,人间苦难何其多;生于娑婆世间人,但能顺应没奈何。三灾八难有行迹,是非要辨分善恶;福慧双修入圣域,一心持念阿弥陀。庚子传染新肺炎,死生大限齐惊恻;时刻践行菩提心,超出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刘素云:亲人间不欠的四种债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有的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有血缘、亲情做纽带,因此大难袭来的时刻,他们会挽起手臂,共同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有的亲人之间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能打开任何人心结的二十句话

1.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不要害怕过错而错过2.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3.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4

真修行人、真成就者就在大苦恼中精进解脱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现在仍属恒顺众生的范围,是牺牲自我成就别人。什么叫修行呢?你以为离开父母、家庭,跑到山里去剃了头,说我出了家要成佛,这就是了吗?不是说出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获得富贵果报的四种修法

天机法师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一、应时行施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看《大乘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我们继续来讲第四条戒,妄语戒。我们一起将经文读一下:【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