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明贤法师:人生难说目的
2025-09-01 08:20

明贤法师:人生难说目的(第一天第一课)

——二零一三年元旦第一天,给北大、人大、北中医等高校同学的第一课

二零一三来到了,“末日”熬得不太平;

和光同尘快著眼,无能受物道中心!

社会发展得飞快,人们越来越忙碌,举止行为各有目的。行动可以有目的,生命是否也有目的?

关于人生之目的,青年学子说:要做成功人士;为人父母者说:期待儿女出人头地……。物化的“外在目的”,几乎已经成为了人生方向的代名词,功利追求的行动,也成为达成人身目的合理追求之行动。于是,似乎一个人从小到大,越来越清晰的人生目的便可以大约取代渐行渐远的人生意义了。

虽然多数人认为,“目的”未必能代表全部的“人生”意义,但毕竟是接近的。甚至,不少“人生意义”要由眼下的“目的”去达成。因此,很多人的人生意义在不知不觉中异化成了目的。为了目的,他们重视商业利益的追逐,而忽略了现实的局限性,为了达成未来的目的,而不惜迷失现在的意义。

其实,“目的”多半是被功利化了的。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入学、考试、升学、毕业、工作……,家长、学校、社会,在他们力量的影响之下,我们一级级由功利目的去铺就人生阶梯。游走其中,却又渐渐发现,人生目的在现实面前有很多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让自己越来越功利化!对于现实目的的追逐愈强烈,生命的长远意义便越淡化。究其实,并不一定是“人生理想在现实面前屈服了”,而是:当我们将人生理想局限地理解为“目的”的时候,这样的理想在硬性现实面前,得不到人生意义的软性拓展空间的维持,于是,这目的化了的人生理想总是被现实“无情”地平衡下来。与其抱怨“人生理想屈服于现实”,还不如说,起步的人生理解就有问题,目的化的理想本身是脆弱的,“功利化”乃是失败痛苦的真因,它是人生(意义)迷茫的起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元素都遵循其“持续改变”的无常本质。这一特质潜伏在任何一种成功(达成的目的)的背后,甚至,一些成功(达成的目的)本身就是失败的起点,仅凭个人智慧如何控制无常的大局?人类的创造力在这些“变动不居”的现实局限性面前,有时只能争取到“尽人力而听天命”的结局。所以,追求“完美的人生目的”,还不如关注当下的切实可行处,以求其“完整”的意义。

人固然要有与困难抗争的勇气、和与障碍拼搏的决心,但万不可将这种勇气和决心膨胀成为忽略“人生现实局限性”的冲动。所以,人生也许谈不上什么目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地使之有意义。

人生“目的”太容易被物化成外在目标。中国文化的先哲们认为,人生方向一旦被外化成为某一种目的,便将“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会很快偏离人生的光明大道。大体而言,人的创造力表现在“外谋功利”和“内省道德”两方面,而最有价值的创造力是向内着力而省求于“道”。人生方向的基础,是应该向内着力,而不应该向外执取。人生不能谈目的,确切说只应该是责任。儒家先师孔子也曾有过相同的主张。认为必须要从修身开始,先改变自己,然后才有望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人生的角度来谈,如果首先着眼于个人心灵涵养的内在意义,那些曾被误作为“首要目标”的外在目的,终将会成为“必然收获”。

因此,向内着力应当重于向外追求。这,既是中国文化的常规路径,也是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增上生命意义的通途。改变世界固然是好的,但那不能作为首要目标。从改变自己开始,增上人生的意义,那些目的终将成为必然收获。本与末不能倒置。

事实上,人生难说目的。现代人在传统教育、信仰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时常无序理解人生意义与人生目的的先后关系。梁漱溟先生云:“人生不好说目的,目的是后来才有的事”。什么是目的呢?如一人到北京旅游,想参观紫禁城,但因时间关系去不了,就说是没有达到目的。如果这样定义目的,人生就不能说是“有目的”。我们不能说人生是“有目的而来”,不能说人生是为挣钱而来、做官而来、光大宗族而来、解放人类而来……“谁人为何而来到人间”,他人可以这样评价自己,那种理解代表了他人的情感,自己不能这样理解。自己能不能来是由父母定的,自己为什么来是父母寄望的,都不是自己的事。若自己也这样理解了,那就颠倒先后了。乘车到京是手段,看紫禁城是目的,将“手段、目的”分开来,是“日常事务”中所惯用的,但不能把它延伸到“整个人生”上去理解。我人顺应父母及业力因缘投生人间,只是顺其自然,并无目的,“我”未曾先知,便先有了“我”。如果一定要找个“我为什么到人间来”的目的,这目的断然找不出来。后来安一个,也与来人间受胎的事件毫无关系。哪能说人一生来就有目的呢?

人生如果真的有目的可言,那么这种目的最终结果一定可以被推测出来。阅历、经验,甚至易经八卦生辰命相,都可以成为推测这种结论的方法。明代袁了凡的《命自我立》被中国文化界深加重视,其原因就是书中描述人生目的的结果被准确推测后,袁了凡先生消极的生命态度为云谷禅师所改变的故事。袁了凡先生偶遇传承邵康节《皇极数》的孔先生,求教之下,袁了凡先生未来半生一直到死的所有福祸命运,全部都被写在了纸上,并一个一个地被验证。在漫长的仕途中,自己满以为充满了自由意志的人生努力,其结果被一一验证在孔先生早年给自己留下的“预言性字条”中,哪一年几担俸禄、哪一年官升几品……袁了凡先生心灰意冷,他反复问自己:“命运已被算定,人生目的有何价值?再大努力所获的结果也都是被算定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直到面对云谷禅师打坐,亦心如死灰。禅师讽袁了凡先生“原以为是个君子,原来只是个俗人”。最终,袁了凡先生遵循云谷禅师等善知识教导,克己奉持,扎实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每日“功过格”,不久即发现自己的命运轨迹完全脱离了“预言性字条”的描述,不光官俸财产完全不同于“预言”了,甚至改变了“预言”所谈因个性刚直膝下无子的命运,五十余高龄喜得贵子。他完全相信“充满了自由意志的人生努力”在命运预言下的无奈,更相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于改变“预言性命运”的绝对作用。他改变命运的过程,就是主动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本佛教教义、并验证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基础的“自由意志”所具有的改变命运的功效的过程。他从此相信,在盲目人生努力中发展的自由意志对于宿命是完全不可改变和无奈的,但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基础的善行却又可以证实“命运的改变完全在我”——先前无意义的自由意志在这里却具备了绝对作用,甚至完全是可以改变宿命的。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段经历的全过程,将这篇文章命名为《命自我立》。掌握善法的人,能够命自我立,缺乏善法的人,虽然自我感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可多半是错觉,自己手中多半只掌握着烦恼。换言之,自己命运只是掌握在自己恶习或堕习的手中,当然也就被“宿命”把控了,“宿命”在他们面前坚定而不可改变。所以,有善法者命自我立,无善法者只能口头冒言“无惧宿命、改变宿命”,事实则只能深堕“宿命”泥沼、而听任宿命的摆布,他们高声呼喊着“命运主动”,深陷“极端命运被动”。在宋明以后社会大众逐渐将“私”字作为改变命运起点的社会潮流中,《命自我立》成为大众宿命生死洪流中的中流砥柱。它明言了临时性人生目的对于“宿命”的无可奈何,也明确了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基础的人生意义(自由意志)对于深层命运绝对作用。《命自我立》是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善法来提升人生意义的绝好说明。

人生目的不好说,但不能不说人生有其意义。其意义在哪里?人们运用心思来改造自然供其应用,这种改造带来了进步,自己享受进步果实,也使他人共享,人群的组织关系便随之迁进,前代传后代,代代积累,才有人类文明今天的繁盛状况。无论是为“脱离苦”,还是为“求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自利与利他的努力中一步一步实现。

德国一位牧师曾为自己留下这样的墓志铭:我年轻的时候决定改变全人类,经过很多努力,并无任何改变。中年的时候只想改变周边的人群,发现也很难。到晚年只想改改自己,却发现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假如年轻的时候从改变自己做起,也许以自己的进步能赢得家人与周边朋友的支持,进而帮助我为社会做更多努力,改变世界反倒成为可能。

人,可以有生活中的临时性“目的”,生命的“目的”则不好说。希望大家以“和光同尘(深度认同世间的不圆满性)”的态度客观地接受现实(暂时世俗智慧),顺时尽力地调整自我(自由意志),以“无能受物(无实体而有作用)”的大道智慧(胜义谛智慧的大道中的核心),放下对“生命目的”的强求,看淡所谓的“完美”目的,以实现人生的“完整”意义。

所以,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之更有意义!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弘恩法师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

◎ 季羡林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人生无常 珍惜时光◎ 圣 严人生无常,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病苦灾难会没有预兆的来临,警惕我们要时刻把握人生,现在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能时时

谦卑的人生

夜诵《妙法莲华经》。读到《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的修道理念和方法让我着实有些感触。经中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菩萨比丘,修行很是谦虚恭敬,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每逢见到出家、

如何走上人生的正道

老和尚开示:第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止尽,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第二、要知足,能够知足,能够敬业乐群,心就会安,就会定。以前有一位刘居士,他告诉师父,他已经失眠两个礼拜都没有睡觉,心很不安定,如果再这样

懂得享受人生

◎ 林语堂有些人头发刚刚转白,便自认是风中残烛,老态龙钟起来了;有些人虽已七八十,却仍是精神抖擞,童心勃勃,照样和后生小伙子一般。为什么人类的寿命有长有短?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老而弥健?衰老的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人生究竟为何事

印顺法师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

吉祥人生的善缘

◎ 明 海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要有一

现代人生的境况

◎ 魏 磊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

大好人生,何必自讨苦吃呢!

叶 曼常见许多太太小姐们,热络起来,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突然间为了三言两语,鸡毛蒜皮,便发生了误会,便自相视如仇雠,每当他们义愤填膺的来找我诉说评理时,我从不偏袒来者,顺着他火上加油,我永远是装作很不

人生最胜的吉祥

(一)不亲近愚者 此事最吉祥(二)宜亲近智者 此事最吉祥(三)尊敬可敬者 此事最吉祥(四)居所宜安适 此事最吉祥(五)往昔曾修福 此事最吉祥(六)引导心向正道 此事最吉祥(七)博爱 此事最吉祥(八)善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人生什么事情最苦◎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