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明贤法师:修行要树立十种正见
2025-08-31 11:32

玉琳国师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话:作为大德善知识,为众生所开显的修行之道,它一定是光明和坦途的,一定是大众可行,并不是说只有一个两个人可以接受,一定是大众都可以接受,它一定是宽坦可行,而绝不是特别陡峭、特别严峻而让大家觉得没有接受余地。

第一种正见:皈依是目的而不是起点

我们要把皈依佛教当成一个结果,而不要把皈依当成一个信仰的起点,不要设定这么高的一个门槛,让别人有一些选择的余地。

第二种正见:佛教信仰是具备理性的实践

我们不太过分地强调感性的东西,有感应也好,没有感应也好,奇迹的东西我们不追求。奇迹可以鼓励我们的发心,可是我们的奇迹是在实际修行当中来寻找,在我们生命本身来寻找。我们能活着,这就是奇迹,我们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我们不到心的外面去寻找奇迹。所以具备理性的实践,是我们要强调的第二个正见。

第三种正见:信仰不是心灵寄托

要知道,心灵空虚才寻找心灵寄托。如果有人说:你们信佛的人,就是得到心灵寄托。我们要反对这个观点,我们信仰佛教不是在寻找心灵寄托。

第四种正见:信仰不局限于祈福免祸

祈福免祸,正因为它有逃避现实和贪图侥幸这么一些嫌疑,所以我们不会把祈福免祸当成我们信佛的一个主题来看。我们信仰佛教的主题绝不仅仅只是祈福免祸,不要拿祈福免祸这个词对佛教来定性,这是第四个正见。

第五种正见:佛教的核心不是教人为善

佛教就是教人为善,我们也要反对这样一个观点。这个反对是因为有些原则性的问题,并不是说它在一些细节方面没有正确的地方。因为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仰佛教,所以善报也不是信佛的首要目标,善报是信仰佛教的一个必然结果。一个孝顺的子女,不会为了遗产来敬重父母亲。为了觉醒生命的尊严,善行是一种无造作的、自然必要的行动,所以自净其意、关注当下,然后我们内心里面有一种发诸内而形诸外的责任感,这是做善行的推动力量,它并不是一个行为标准的需要,它是心灵尊严的一个自然要求。所以这个教人为善,它不是佛教定性的词汇。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佛,可是信佛的教人为善,它绝不是一个首要的东西。所以第五个部分:教人为善不能作为佛教信仰的正见,不能作为它中心的核心正见。教人为善,不是外在行为标准的需要,是心灵觉醒的要求,是发诸内而形诸外的、带着责任感的一种推动力。它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你要求出来的,它是内心里面的自然要求。

第六种正见:信仰不是寻找奇迹

寻找奇迹就是说得到一个感应,见光、见花、看到佛菩萨。我们生命当中,我们有身心、有血肉,能够享受阳光、空气和水分,这都是奇迹。信佛的人是从内心求道,在道上来寻找奇迹,道是我们要求的奇迹。在心灵之外,没有奇迹可言。佛菩萨给你现身,如果你没有证悟空性,你不懂得无常,这也不是奇迹。所以,信仰不能够只是追求世间奇迹,追求世间奇迹也不是我们信佛的正见。

第七种正见:不要过分感性乃至狂热

我们不要过分去强调感性层面的东西,过分强调感性层面的东西,我们会逐渐变得非理性和反理性,乃至让自己和他人走向狂热之途。我们信佛,我们的信仰远远要比一时的感动流泪深刻。深刻的宗教体验会让人感动,但这是健康的、不是偏激的谋求。有时候会热情感动,有时候是冷然面对。有时候是有佛菩萨的感应,有时候也是长夜守候,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任何进步。有时候是非常苦苦的一个人在那里摸索和探求,这些你都得接受,这都是你的信仰。所以并不是你在觉得有所感受的时候才是信仰,信仰要避免陷于狂热,不要过分强调感性层面这是第七点正见。

第八种正见:信仰不单是追求理想更能改变现实

所以说佛教的信仰不是一种说教,不仅仅只是一个精神胜利法,它更是一种实践。

第九种正见:求得平衡不如自净其意、培养观察力

我们求得世间和出世间的平衡,求得自利和利他的平衡,求得世俗真理和胜义真理的平衡,求得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平衡我们有很多的平衡想去找到,但要知道这个平衡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要把它作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支点的问题。这个支点是什么呢?是指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取决于你内心的清净,内心的清净要拿修行来换得。我们一点修行都没有,一次修行都不去实践,那我们内心的烦恼减不掉,内心的平静找不到,这种观察能力就找不到。所以我认为,与其到水里按葫芦,以那种方式去求得平衡,自利利他的平衡、世出世间的平衡这个都是很难的事情与其这么难地去寻找平衡,不如给自己一次修行的机会,让自己的心得到一次清净。当心一清净了,就自然有一种观察能力产生。观察能力产生了,平衡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修行和心的清净比平衡更重要。

第十种正见:信仰一定要强调家族性的推广推进

我们不要去追求那种背离家庭的、单个式的信仰,我们自己信佛,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庭开始来接受自己和佛教的影响,一个家庭来感染更多的家庭,像这样推广开来,世代相传,上辈影响下辈,这样才真正地进入家族。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没有进入家族的宗教都变成边缘群体,凡是进入家族化的信仰都变成社会的主流。比如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它正是因为进入了家族,所以它变成了主流。如果佛教一直都做那种边缘群体,那很难引导这个社会的正常发展。所以,我们信佛,一个标志:我开始影响自己很好的朋友,影响自己的家人开始信仰。如果总有那么一层隔碍,我在这里信佛,我一定不让我的先生信佛;我信佛可以,我一定要藏着不让我的夫人信佛;我信佛可以,我一定要让我的小孩多吃点肉;我信佛可以,我一定要让我的老公多喝点酒,这样他的交际圈才能够耍得开你如果被陷在这样一个观念圈子里面,佛教在你的家庭里面就一点力量都没有。我们更希望、更想推动的是一种家族式的信仰,就像藏传佛教那些家庭一样,父亲那辈信佛,他会教下面的子女,让他们先信佛再学文化,先从信仰开始接受,再来接受其他。

我很希望大家遵循以上十种正见,希望大家对这些感兴趣。我敢肯定,对这些感兴趣,你们可以受用一生。如果是对以上所谈的相反观点感兴趣,我相信以后我们的信仰中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所以作为佛教徒,我提出以上对于佛教信仰状态的考虑,这是一种忧思。凡是对中国佛教发展有一点悲心的人,刚才我谈到的这些,多少会有一些认同。这里所谈的情况可能会有一点过激的言辞,会冲击一点敏锐的触角,但是我也没有删掉,我这里还是讲出来,是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够把它作为一个问题,进行一点思考。而且这个话题,我们以后还将继续讨论下去,希望将来信仰这条道路走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光明!

End

贪淫之人有十种过患

【佛经原文】淫有十过患。何等为十?一者贪淫之人,虽生天上为天帝释受五欲乐,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没于五欲驶流河中。二者贪淫之人,虽为人王威力自在,作恩爱奴被人所使,多得财宝如火受薪不知厌足,亡身丧国死堕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一句“阿弥陀佛”十种妙处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念佛修因十种利益

信愿法师续法大师《阿弥陀经略注》云:详明法利,因果各十。因十益者,谓:一名万德,六时易修,七日得成,一生了办,众罪销灭,诸魔远离,增长善根,横截生死,佛性开显,愿光摄受也。果十益者,谓:三圣来迎,九品

别说没时间,这十种人正好念佛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心道法师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观音菩萨与过去无量无数诸佛所护持,是诸佛共通的愿力所成就的咒。我们现在能因持诵咒语的功德力,分享观音菩萨的智慧与福祉,增长善法、满

正知正见很重要

◎ 慧 正常有居士问出家人能不能算命?能不能给人看风水?我想说居士已经皈依三宝了,都不要去算命、看风水,至于出家人更不可以。大家可详细看《佛遗教经》,实际很多大乘经典都禁止出家人看风水的。那么还有居士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安住在正见的领域中

◎ 宗萨钦哲无明使我们和真实的本性分开,为了弥补与本性分开的空虚,我们会去抓一些东西来代替。这一点像真正爱上了某个人,却因为某些理由无法得到他,你就会诉诸各种极端,以填满内心的空虚。有部老电影,描写一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佛 言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服。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清凉之地——正见

清凉之地--正见◎ 阿姜查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看人的十种标准!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他表演那个模型给我们看,里面没有贪、嗔、痴、慢、疑,表现在外面的必然是跟孔老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面,你跟他接触,温和,好!谦虚、客气;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念佛十种功德

◎ 永 明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