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2025-09-30 12:27

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楞严大义今释

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认识

这时,波斯匿王起立问佛:我以前听迦旃延(注十四)、毗罗胝 (注十五)子们说,这个物质的身体,死后就灭亡断绝了,这样就叫做不生不灭的涅槃(注十六)我现在听佛所讲,感觉非常困惑,希望佛再说明其中道理,如何证明这个真心自性,确是不生不灭的。我想在会一般初学的人,一定也都很希望知道这个道理。

佛说:你现在的身体,是不是渐渐地变坏了呢?王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还没有坏,将来一定要变坏的。佛问:你现在还没有衰坏灭亡,何以知过将来一定会衰坏灭亡的呢?王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还没有衰坏,但是当我观察现在的情形,时时刻刻都在变迁,新陈代谢,永不停留,如火成灰,渐渐地消灭,当然将来会衰坏灭尽的。佛问:你现在年龄已经衰老,颜貌和儿时相较,又怎样呢?王答:我在童年时期,皮肤组织细嫩光润。后来年龄长大,血气充满。现在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聩,头发白了,面皮皱了,距离死期,恐怕不远了,怎样可以与壮年时代相比较呢?佛问,你的形体与容貌,应该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衰坏的罢! 王答:变化实在是逐渐的在暗中推移,不知不觉的随着寒暑的交流和时间的变迁,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状态。当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虽然还算少年,实际颜貌已比十岁的时候衰老了。三十岁的时候,比二十岁又衰老得多了。现在六十二岁,回忆起来,觉得五十岁的时候,也比现在强壮得多。我看这种变化,暗中在推移,不是十年,也不是一年一月一天的迁易。实在是每分每秒,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会停止地随时变化,所以断定将来一定会衰坏灭尽的。佛问:你看到变化,迁改不停,领悟到身体生命一定会衰坏灭亡。但在变灭的过程当中,你还知有一个不灭的自性存在吗?王答:我不知道有这个永不坏灭的性存在。佛说:我现在指示你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让我问你,你在几岁开始见过恒河的水?王答:我在三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去祭天(注十七),经过恒河,那个时候就知道是恒河,看见了河里的水。佛问:你刚才说,你的年龄随着岁月在变迁衰坏,你在三岁的时候,看见恒河,到十三岁的时候,再看见恒河,它的水又怎样了呢?王答:河水还同我三岁的时候一样,现在已经六十二岁,河水还是没有变样。佛问:现在自悲老大,发白面皱,形貌身体,比童年的时候衰老,等于换过了一个人身。但是你观看河水的见精自性,和从前童年时代观看河水的见精自性相较,是否变动衰老了呢?王答:这个见精自性,并未变动。佛说:你的身体面貌虽然衰坏,但这个能见的见精自性并未衰坏。会变迁,有生灭的,当然会变坏,那个不变坏的,自然不生灭、不变迁、也没有生死了。你何以引用一般断灭的观念,认为此身死后便一切完全消灭了呢?

阿难跟着就问,如果说:这个见闻的自性,一定是不生不灭的,何以您说我们遗失了真心自性,颠倒行事呢?于是佛就把手垂下来,问阿难说:现在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阿难答:依一般世间习惯,都认为这样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实在不知哪样是正,哪样是倒。佛问:世间一般习惯,以为这样是倒的,究竟哪样是正的呢?阿难答:您的手若是指向上空,就是正的。佛说:同样的手,上下头尾一掉换,世间一般习惯,就发生不同的观念。你与我的身体,也同这种情形一样。佛的身体,称正遍知之身。你们未成道之身,就叫做颠倒自性。依你仔细的观察,你与我的身体,所谓请正倒不同原因在哪里?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问话,大家都茫然,不知所答。

心物一元的自性本体之说明

佛说:如我常说: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物理世间的各种现象,与精神世界的各种作用,所发生心理生理的事实,都是真心自性本体所显现出来的。你的物质的身体生理与精神的心理现象,也都是心性自体功能所显现的东西。自性本体的真心实相,灵妙光明而清虚,是万有的根元。何以你们遗失了圆满的、灵妙的真心,舍弃了宝贵的、光明的自性,在灵明妙悟中,自取迷昧。迷昧中唯一所感觉的境象,是空空洞洞的。空洞暗昧是物理现象界的最初本位。由此空沿暗昧形成物质和生理的本能,于是生理的本能活动与情绪妄想相混杂,形成心理状态,而显出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与意识妄想,又产生生理活动的情状。精神作用与生理本能,聚在一身内活动而使生命存在,因此互相发生作用,奔流向外,成为世间各种业力。在休息静止的时候,所剩余的,只有昏昏扰扰、空空洞洞的感觉。一般人就认为这种空洞昏扰的情形,就是自己心性的根本现象。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既然迷惑这种现象,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就坚决误认心性自体是存在于生理色身之内。殊不知身心内外,以及山河大地,乃至无边无际的虚空,都是这万有本源灵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体功能所产生的东西。只是一般人见不到这个事理的实际,认为自己一身是我,困于这个小天地之中。譬如要见海的全貌,却抛弃了海洋不肯信任,只去看大海中所起的一点浮沤,认为已经看到了无边的大海。所以我说,你们都是愚昧当中的迷人。画地为牢,自甘舍大而取小,迷心认物,不能游心于方之外者。例如我的手,上下交互掉换,你就不知道哪样是正的,哪样是倒的,实在太可怜悯了!(其实上指下指都是手,由于世间的观念认识,确定它的状态有所差异,而有正和倒的不同。心、佛、众生,性相乎等,人人具足,个个现成。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只在目前人不识。)

自性和物理现象界的八种分析

阿难听了上面的解说,就向佛说:我听了佛的指示,虽然解悟到心地灵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体,本来是圆满而且常住不变的。但是,我用以解悟佛所说的心性道理的心,仍然是这个攀缘不停的现在思想之心。我不敢认为这个心,就是本无的真心自性。还希望切实指示,拔除我的疑根,使我还归自性,见到无上的正道。佛说:你们如果以妄想攀缘的心听法,那所了解的真理,仍然是一种思想妄心,并未真实证到实际的自性。如人用手,指示月亮给人看,那要看月亮的人,应该从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假若只看着这个指头当作月亮,这个看的人,岂但迷失月亮的真相,同时亦失去了这个所指的指头的作用。既不能认识月亮也错认了指头,更加失掉光明与黑暗的辨别能力。如果以现在你在听话的、用以分别理解我说道理的妄心现状,认为就是自己的真心。那么,这个心的自性,应该离开声音的分别作用以外,自己还有一个能分别独立存在的性能。譬如有客、寄住旅舍,暂时停留,就会离开,他是不会常住的。若是主人,自然不会离去。自住真心,也同这个道理一样。如果你的自性本体,本来不会变动,何以离了声音以外,你就找不到能够听声音、能够分别的自性本体呢?不但听声音的是这样,你这个能看见我的容貌的分别色相作用,离开色相影像,也没有一个能看、能分别的自性本体独立存在。由此你切实观察反省这个意识分别的妄心,既无能分别的东西,也无形状。说它是绝对的空,可是绝对的空,根本就是没有,但是事实上又确实能够发生作用,所以拘舍离(古印度十大外道师之一,译义为牛舍,氏族姓也。)等人,认为八万劫以前的宇宙本体的现象,是渺冥不可知的,于是就建立一个抽象的冥谛观念,说它是宇宙万有的本元。你假若认为知觉分别的作用,是外界现象的反应,才产生意识思想,那么,离开外缘与意识,自己真心就不存在了。那你现在心性所生的各种作用,都可以归纳返还到最初的来处和动机所在。那么,你自性的主宰又是什么呢?又在哪里呢?

阿难问:如果说,人们心性所生的各种作用,都可以把它归还到最初的来处和动机所在,何以您说灵妙光明的心性本无,没有可以归还的本位呢?佛说:例如你现在能看见我的这个作用,是由于能见的精明本元而来,这种能见的功能,虽然不是灵妙精明的真心自性,犹如第二个月亮所放射的光明,是假有的作用,并不是来自真月的光影。你要我现在指出你的心地自性无可归还的实相,可以用这个讲堂来做譬喻。这个讲堂因为有洞开的窗户,所以日出东方,阳光明耀,就可以看见光明(光明的来源)。夜是没有光明的,夜里的现象是黑暗,所以就看见黑暗(黑暗的来源)。门户与孔穴之间当然有空隙,所以就看见内外通达的空间(通达的来源)。因为墙壁与实物的阻挡,所以就看见障碍(障碍的来源)。能够观察环境的,是思想分别的作用,所以能够明白各种现象(分别观察的来源)。渺茫虚无的是虚空(空间的来源)尘雾消散,视线又为之清明(晴朗的来源)。你所看到目前的现象,所有各种变化,大体归纳起来,不出这几类。我现在使它各归本位。光明归还于阳光,因为没有阳光,自然没有光明,所以光明来自阳光。黑暗归还于夜色。通达归还于门户。障碍归还于墙壁。观察归还于意识思想。空间归还于虚空。昏暗归还于尘雾。清明归还于晴朗。眼前宇宙各种现象,一切所有,不出这八种范围。你的能知能见这八种现象的自性本能,试问:应当归还给谁?假若认为应该属于光明,那么,没有光明的时候,黑暗到来,何以又可以看见黑暗呢?其他各种现象,依此类推,能见的自性本能,不属于任何一种现象。因此,你要了解,明暗等种种现象,各有不同的差别。但是这个能知能见的自性本能,并不跟着一切差别的现象而有所改变。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一切现象,自然都可以归还其所以然的本位,那当然不是属于你自住的功能。而这个能见能知的本元,却无可归还之处。既然没有可以归还之处、不是你的自性又是什么呢?所以说,只要你不随现象的生灭变化,生起意识的差别作用,你自己的心性自体,就可以恢复到本来灵妙光明清净的本元了。但是你自己执迷不悟,丧失了心性色体的本元,在生死大海中,浮沉不已,自受沦溺,不知反照自拔。所以我说你们是最可怜悯的。(以上是有名的八还辨见的辩论。)

客观的物理世界与自性能见的主观无二无别

阿难说:从这种分析,我虽然认识了这个能见的本能无所可还,但是又怎能证明它就是我自己的真性呢?佛说:你现在虽然没有得到清净无漏的地位,却可以靠佛的神通力量,见到初禅中、欲界天天人的境界而无障碍。阿那律看这个娑婆世界,犹如在手中看一个小果子。其他一般菩萨们,大至可以看见虚空间无穷数的世界,小至微尘最初的本元,也无所不见。可是一般人们与众生,视线所能及的程度,近不过分寸,远也只是有限的距离。现在我与你,上下观察日月所照到的空间,其中显示着水陆空中的万物现象,虽然有昏暗光明种种形象,无非都是自然界物理的影象,反映留存在分别意识的作用以内。现在要这许多所见到的现象中间,哪样是我们自己的能见自性之体,哪样又是物理的现象呢?现在尽你的目力所及,上见太阳月亮星星,自然是物质,当然不是你心性的自体。平看到世界的边缘,乃至空间种种的光,也是物质,不是你的自性。再看到云在飘,鸟在飞,风吹草动,尘埃飘扬,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些种种,都是外物,不是你的自性。这些远近万物,虽然各有差别不同的现象,但在你能见的自性中都清楚地看见。可是一切万物,虽各有差别不同的性质,你能看见的自性功能,却并没有差别不同。这个能见的自性,至精至妙,明明白白,实在就是你的本能自性。假若这个能见的自性,也是物质的,那应该可以看见我这个能见自性的形状了。倘若认为这个能见的自性,同万物现象一样,可以用眼看得到,那就可以说看到我了。但是当我不起看的作用之时,何以又见不到我这个看不见的自性在哪里呢?如果可以见到我这个看不见的能见自性,那你所看见的,并不是那个真实看不见的能见自性。假若那个能见的功能,根本看不见,那自然不是物质或现象,何以不是你的自性呢?再说,你现在看见物质现象的时候,你既然已经看见物象,相反地说,物象也应该看见你了。那么,人性与物理性能,体性杂乱,见解认识就错乱不定,你和我与一切世间万物,根本就没有秩序和标准了。如果你看见万物现象的时候,是你自己能见的功能在看,当然不是我释迦牟尼在看。那你的能见功能的自性,自然是周遍一切所在,那不是你自己是谁呢?何以你对于自己的真心自性,始终疑惑。不能认识现实的自性,反来向我口头寻求你自己实在的其性呢?

自性大而无外 小而无内

阿难问:假若这个能见的就是我自己的真心自性,现在我和佛放眼看到整个天地日月。回到室内,又只能看见窗前檐头。这个能见的自性,本来是周遍虚空,但是如今在一室之内,充其量,只能看见这一个室内的空间。是这个能见的功能缩小了呢?还是墙壁房屋截断了这个能见的功能呢?我实在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希望佛再加以分析。 佛说:一切世界大小、内外,所有种种事业,都是现象界反应的存留。不应该说这个自性能见的功能有收缩或放大的作用。譬如一个四方形的器具,形成方形以内的空间。你说这个四方形内的空间,是定型的呢?还是不定型呢?假若认为是定型的,在这个四方形空间的当中,另外放一个圆形的器具进去,这当中的空间不应该又变成圆形了?倘若认为是不定型的,那在四方形器具当中的空间,何以会一定是方形的呢?你说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其实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何以还要问在哪里呢?假若你要想空的形象没有方圆,只需要除去方圆的外形。虚空的自体,本来就无所谓一定的方,或一定的圆。当然你不应该再说:除开虚空以外,四方或圆的空间又在哪里了!你问,我们退到室内以后,能见的功能是缩小了。当你仰头看到太阳的时候,难道是你把能见的功能拉长了,到达太阳边缘吗?假若认为筑了墙壁,把能见的功能或空间截断了。那么,再把墙壁打开一个洞,何以能见的功能和空间,并没有截断和接连起来的形状呢?你问这个道理,显然不通。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以来,迷昧了自己的心性自体。认自性为物理的,所以失掉心性真实的本体妙用,因此被外物所引诱转变,受物象的迷惑。所以在万物当中,见大见小,观念上就有大有小。如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如果自心能够转变万物,不被万物现象所迷惑而去造业,就和佛相同了。身心自然可以进入圆满光明、寂然不动的境界,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阿难说:假若这个能见的精灵,一定就是我的灵妙自性。现在我眼前已经显出看见的作用,若是这个能看见的就是我的自性,那么,我的身心,又是什么呢?现在把我的身心分别加以研究,的确各有其实体。但是这个能见的自性,并没有一个自体,离开身心单独存在。如果说,是我的自心,使我现在能够看见,这个能见的功能,就是我的自性,而这个身体并非是我。那么,等于您上面所说的问题,岂不是外面的物象,也可以看见我了吗?佛说:现在你说:能见的功能自性,就在你的前面,这是不对的。假若就在你的前面,而且你又实在可以看得见它,那么,这个能见的精灵,自然可以指得出来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同你坐在园林里,观察外面的树木、河流、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你在我的座位前面,可以一一举手指点种种现象,阴暗的是树林,光明的是太阳,阻碍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乃至一草一木,以及微细的尘埃毫末,大小虽然各有不同,只要有形象的,都可以指点出来。如果你的能见的自性,现在就在你的前面,你也应该用手可以确实地指出来,什么是那个能见的自性。你要知道,假若虚空就是你能见的自性,虚空既已变成了见,什么又是虚空的自性呢?如果物象就是你能见的自性,物象即已变成了见,什么又是物象的自性呢?你既然可以精细的剖解目前的万象,那么,你也可以分析出精灵光明清净虚妙能见的本元,和普通物象一样,明明自白地指出给我看了。阿难说:我现在坐在讲堂里面,远及恒河,上观日月,手可以指出,眼可以看见,可指的都是万物的现象,却没有能见的自性存在。假若如佛所说,不但像我这个初学的人,即使智慧如菩萨们,也不能在万物现象的前面,剖解出精灵能见的自性。那么离开一切万物与现象,那个自性又在哪里呢?佛说:是的是的。如你所讲,这个能见的功能,不可能离开一切物象,另有一个自性存在。你所指出的各种物象当中,又没有那个能见功能的自性。再说,你与我坐在园林里面,观看外面的林苑,上及日月,种种现象虽然不同,可是决不能特别指出一个能见的精明。但是你又怎样能证明在一切的物象当中,哪样不是能见的自性所显现的呢?阿难说:我近观这个园林与一切物象,实在没有一样不是能见的功能所显现。假若树不是所见的,怎么能够看得见树?如果树就是能见的自性,那又何以是树?由此可知,假若虚空不是所见,怎么能够看得见虚空?如果虚空就是能见的自性,那又何以是虚空?因此我又思惟,在这些万有现象当中,仔细研究,明白发挥,无一不是能见功能自性所显现的。佛又说:是的是的。这时,在会大众与一般初学的人,听佛反复答说是的,不知这个道理要点究竟在哪里,感觉茫然惶悚。

这时,佛知道他们都在怀疑恐惧,于是又说:我说的都是真实话,不是故意作狂言妄语。更不同于一般外道学者们的理论,认为宇宙间另有一个主宰,或自我不死的存在,希望你们仔细研究研思惟。于是文殊大士就起立向佛说:大家不懂这个道理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这个能见的功能,与物理系世界的万象,是否同一体性。假若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或是虚空,都是能见的自性,那么,这个能见的功能,应该可以指得出来。如果这些现象,不是能见的功能所显现,就应该根本看不见这些现象。他们现在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关键在哪里,所以怀疑惊异,望佛加以说明,指出物理世界的万有现象,和这个能见的精明,元来是什么东西?在物理现象与心性的中间,如何可以互相统一?佛说:凡是佛与一般有道的大士们,在自性寂静、微密观照的三昧境界当中,对于这个能见的自性与客观的物理世界所见的各种现象,以及心理思想的主观作用,都如同幻觉中所见的空花,本来并无实质的存在。这个能见的,以及所见的现象,其实都是灵明妙觉,光明清净的心性本体所产生的功能作用(说明心物二元本是一体的作用)。在自性本体上讲,无所谓哪个是的,哪个不是的。(客观与主观,都是自己所建立的偏见执著作用)。我现在问你:你的名字叫文殊,除了你这个文殊本人以外,这个文殊的名字,还代表别的文殊吗?文殊大士答:文殊就是我,并不代表别人。假若这个名字还代表另外一个人,就有两个文殊了。但是文殊现在只代表我个人,这个真实的我,和名字所代表的我,就是一个。中间并不能分出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佛说:这个心性能见的灵妙光明的功能,与物理自然界的虚空和物质现象,也同你刚才所说的一样。客观的物理世界,与心性自体所产生的功能,本来就是一体。都是灵妙光明,圆满的真心正觉自性,同时也具备幻有与妄想的作用。可以生出物质色相与虚空的现象,表现在人们能闻能见的作用里。譬如有第二个月亮,便有谁是真月,谁是假月的问题。但是若只有一个月亮,其间便没有真月假月的问题了。(由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意境去体会,可以明了这个道理)。你现在观看的能见功能,与自然界的许多物理现象接触,能够感觉它的种种作用,就叫做妄想。在外界现象与感觉妄想的中间,实在不能够指出哪个才是本体的功能作用,哪个又不是。所以你若能了解客观物理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知道妄想分别的作用,都是真心至精的灵妙光明正觉自性的功能,然后才能指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自性本体超越自然与因缘和合

阿难问:诚如佛说这个真心正觉自性,遍满十方虚空界,湛然清净,常住本位,没有生灭变化。那么,外道学者,如按婆毗迦罗等论师们的理论,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本无所有的冥谛。又如瑜伽学派,投灰外道等的理论,认为有一个大梵天为万有的主宰。或说有一个真我遍满一切处,和佛现在说的,又有什么之不同?并且佛曾经在楞伽山与大慧大士们说,外道学者们说宇宙万有是自然界的本能。我说是因缘所生,不是外道学者们所说的境界。现在我看这个真心正觉的自性,自然存在,根本就不生不灭,在本体上并无一切虚幻颠倒。好像既不是因缘,又不是自然。这个道理究竟如何?希望明白地指示,使我们得见真心自性的真理。佛说:我现在已经说得很明白,你还未领悟,误认自性本体是自然的本能。如果一定是自然的本能,当然有一个自然的固定体性。你现在观察这个灵妙光明能见所及的各种现象中间,如光明、黑暗、虚空和障碍等等,究竟什么才是自然的本体呢?假若认为光明就是自然之体,应该不能看见黑暗。如果认为虚空就是自然之体,应该不能看见障碍。这些种种,究竟以什么为自然的本体呢?如果认为黑暗就是自体,光明来了,应该没有自然之体,何以又能看见光明?阿难说:自性本体,既非自然的本能,我现在认为是因缘所生,但是内心仍然不明白如何它是合于因缘的道理。佛说:你说因缘,我再问你,你现在因为能见,所以见性显现。这个见性,是因为光明而有?还是因为黑暗而有?是因为虚空而有?还是因为障碍而有?如果因为光明而有,必不能看见黑暗。如果因为虚空而有,必不能看见障碍。所以应当知道这个真精正觉,灵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属于因。也不属于缘。离不开自然,也不是自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何以在这中间乱用心思,用世间普通的知识和一般戏论的名词,强作辨别!譬如用手撮摩虚空,终是徒劳无益,哪里可以捉得住虚空呢?

阿难问:佛说这个灵妙正觉自性,非因非缘。何以过去说能见的见性作用,必须要具备有四种缘,所谓因虚空,因光明,因心,因眼,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佛说:我说一切是因缘所生的道理,并不是指自性本体形而上的第一义(是说后天宇宙间的万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人们都说我能看见,何以才叫做看见?何以叫做看不见?阿难答:人们因为有太阳、月亮、灯光等,才能看见种种现象和色相,所以叫做看见。假若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看见。佛说:如果说没有光明,就叫做看不见,那么光明去了,应该看不见黑暗的到来,事实上,黑暗来了,又可以看见黑暗。这只能说是没有看见光明,何以能称之为看不见呢?假若在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称之为不见,那么,在光明中,看不见黑暗,也可以叫做看不见了。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人们面对光明或黑暗的时候,都可以称为看不见。其实只是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互相变更交替,并不是你能见的自性在其中失。由此可知自性能见的功能,面对光明与黑暗时,都是看见,怎样可以说是不见呢?所以你应当知道,看见光明的时候,能见的自性,并不就是光明。看见黑暗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黑暗。看见虚空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虚空。看见障碍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障碍。由这四种现象相对中间,可以说明能见的道理。你更应该知道,如果在眼见的作用中间,想要见到能见的自性,这个自性,并不是眼前所见的作用能够看见的,若要见到能见的自性,必须绝对离开所见与能见。因为能见自性的本体,不是所见的作用与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怎样可以用因缘、自然,或者两种和合的作用,来说明自性本体的道理呢?你们因为智慧狭劣,不能明了自性的清净实相。我希望你们善自思惟,不要懒惰懈怠,才能证得灵妙正觉自性的大道。

个别际遇与共同遭遇的原因

阿难听了佛的指示,知道自住本体,既不是因缘,又不是自然,更不是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内心尚未开悟。现在再听到见见非见的理论,越发增加迷惑,请求佛再加说明。于是佛又向阿难说:你虽然博闻强记,只是知识增加,但缺乏心性正定中微密观照的实证工夫,所以此心始终不能明了。我现在为你分别开示,也便后世未来的人们,知道如何进入正觉三昧的道路,希望你仔细静听。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犹如旋轮,任随世间现实环境所拨弄。被两种颠倒分别妄见的幻有感觉业力所支配,在现实的世间里,随环境业力的轮子旋转。什么是两种幻有感觉的妄见呢?第一是众生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的妄见(包括个人主观观念),第二是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的妄见(包括大众的思想)。

什么是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的妄见呢?犹如世间有人,眼睛患发炎或内外障的病症,夜里看见灯光的照耀,可能就会觉得另外有一个五色重叠的圆圈影子。这种现象是灯光自身所现的形色,还是自性能见的作用所生出来的彩色呢?假若认为是灯光的形色,何以没有眼病的人,不能看见同样的景象,只有患眼病的人,才能看见?如果它是能见的功能所生的形色,这个能见的作用,己经变成形色了。患眼病的人所看见的圆影颜色病象,又叫做什么呢?再说:假若这个病眼看见的圆影与颜色,离开了灯光,仍旧单独存在,那么看别的东西,也应该有圆影与颜色的出现了。如果圆影与颜色,离开了看见的作用,依然单独存在,应该不是眼睛所能见到的,何以病眼的人又能够看见呢?所以应当知道光色的显现,确实由于灯的存在。光外色影,却是眼睛有病才发生的。事实上,光色的圆影与所见的作用,都是自性变态的病象。能够了解那是变态病象的见性,却不是病。所以不应该说这种现象,是灯光的作用,还是眼晴所见的作用。也不能说不是灯光,也不是眼睛所见的作用(因为离开了灯光,即使有病眼,也看不见这种现象,如果没有病根,也看不见这种幻影)。犹如第二个月亮,既不是原有月亮的本身,也不是凭空的影子。为什么呢?例如用手捏住眼睛去看月亮,可以看见两个月亮。这是眼晴受障碍,视线发生分裂的作用,既不是月亮有两个,也不是月亮有影子,这完全是因为用手捏住眼晴,视线分裂所造成的。凡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不会认为这种捏住眼睛,造成视线分裂的作用,便是第二个月亮的来源。但是也不能说捏的作用,不是造成第二个月亮的原因。这个疾病所看见的幻影,怎能说它是灯的作用,或是见的作用呢?更何况再去分别它不是灯的作用,也不是见的作用呢?(人们见到各种不同的现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形成各种不同的主观观念,都是清净自性功能所生的变态病象。自性变态病象所见的一切,当然不正确,自然更不知道哪个是自然界的幻影,哪个是能见的自性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完全受到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觉妄见支使,包括个人的主观观念。在物理世界的现象当中,所看见的光景和色素以及万物形态,它的原本形状,并不一定和我们肉眼所看见的情形一样。我们所看见的情形,都是受光波振动的不同影响,而发生视线感觉的幻觉作用。并不一定是绝对的真实,也不能说所看见的并不真实。在意识思想上,人们的主观观念,都受个别认识观点的支配,经常落在错误的旋涡里,就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了。)

第二,什么是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呢?这个世界除了大海洋,中间的陆地,大约有三千洲。正中央的大洲,在大国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各海洋中,各有国三两百,或一,或二,或至三十、四十、五十不等。如果在某一个小洲中,只有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遭遇到恶缘厄运,这个国家的人便会看见种种不祥的景象。例如看到两个太阳,或是两个月亮,或是彗星。以及天体种种不平常的现象。但是只有这一个国家的人方能看见,另一个国家的人,都看不见这些景象,而且也毫无所闻。(古代天象学的观念,认为天体日月行星的运行变化,与地球人类都有息息相关之处。所以当天象有不平常的出现或变化时,必然影响到地球上人事的大变动。因此由文学而形成一种占星术。现代天文学否认这种学说。天人关系,究竟是否如此?且待科学进一步的证明,大可不必基于这一时代的学说去争论。)

佛又说:现在我把上面所举出的这两种道理,归纳的,演绎的,作一比较说明:例如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像那个眼睛有病的人,看见灯光中所现的圆光影像,虽然也同前面的现象相似,实际是看的人眼睛有病所形成。眼睛的病,就是所见影像的来源。这种影像,并非光色本身所造成。但是必须了解这个病眼人的能见自性,却没有病态。例如人们现在眼前看见的山河国土,与形形色色自然界众生界的各种现象,也都是无始以来自性功能习惯性的变态病象作用(因为自然界各种形形色色的光色现象,本身实相,并不一定和人们眼睛所看见的情形相同)。能见的作用,与现象界接触,才有眼前的的现象发生。这种作用和意识,实际上都是自性正觉光明所起的变态病象。当你感觉能见时,便是病象。但是那个正觉光明的能生感觉所缘的本元,并没有病态。因为自性能觉的功能,既然可以感觉所见的是变态病象,这能觉的自性,并不在变态病象的各种现象当中,这实在就是能见功能见到了自己的本性。诸凡感觉、闻听、知觉、所见的作用,都由这个自性出发,哪里还另外有见闻觉知的存在呢?所以你现在可以看见我同你自己,以及世间各类众生,都是自性能见功能所生的变态病象。没有这些变态病象,便是能见的真精自性,它是没有病态的,所以不称之为妄见。其次,又如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也同于上例。只是将一个病眼人的个别病态,扩充为一国人的共同病态。个人所见的圆光影像,是眼病所形成。一国人共同所见的灾异恶象,所遭遇的天灾人祸,都是共同业力的恶缘所发生,也都是无始以来能见作用所生的变态病象。再如这个世界上的三千洲,和四大洋,乃至日月所照到的太阳系中各个星球国土,以及这些土地上所有含灵的众生,一切见、闻、觉、知,都是自性本体功能,受业力形成的幻有感觉妄见所生的变态病象,互相和合妄生,互相和合妄死。如果能够超越远离一切互相和合的因缘,及不和合的因缘,就可以灭除一切生死的本因,归还到圆满正觉,不生不灭的自性本体。自然得入清净本心,自性常住的本位。

End

宁静当中有宇宙

生命到底要什么人生很精彩,每天都出现很多东西,我们都想抓住。特别是这个时代,选择很多,这颗心很热烈,可能抓的很多。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抓一个掉一个,但都没有抓到主线上,没有抓到你的聚宝盆上。所以要抓就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