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观想白骨与般若的关系
2025-10-03 09:28

南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与《永嘉大师禅宗集》相互的关系如何?何以本学期我们将此两种课程安排在一起研究?常证师:《永嘉禅宗集》依我研读结果,后半段所说以明心见性为主,即是般若的觉照;换句话说,必须先见性后才能起修,方为踏实。南师:这是你的意见,我不加可否。另有其他见解吗?文颢儒(加拿大留华学生):《永嘉大师禅宗集》乃约理而言;《菩提道次第广论》,则约功夫而说。南师:以你身为一个外国人,旅居台湾,透过艰难的文字障碍,竟有此等见解,相当难得。从智法师:此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菩提道次广论》,其中说明上、中、下三士道修持的方法,《永嘉禅宗集》也讲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行持,此为相同部分。不同之处,前者依据《瑜伽师地论》与《菩提道炬论》写成,比较详细诠释止观次第之修法;后者永嘉大师曾学天台,将个人修证体悟,直透体悟的无上门法,处处显露本地风光。南师:宗喀巴大师及阿底峡尊者,从历代传承和行谊中可见一斑,亦是真实修持而成就的,他们著书,并非只是将各种经论的文字兜拢在一块而已。并且,你所谓的本地风光又是什么?从智法师:《禅宗集》是指人心,见性成佛。南师:没这回事,《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禅宗集》,二者莫不如此,然其中亦有极大不同处。在这关键地方应仔细参详。你的看法犯了见取见,偏爱自己中国内地的禅宗佛法,大家对此要仔细研究,不可含糊。法程师:此二书相同点在于提示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引导我们进入各种不同层次的佛法领域。谈到佛法,必然有三乘道的修学次第,此不在话下。但是《永嘉大师禅宗集》,是将他所学的教理融会贯通以后,以其优美的文学修养,大纲提要式的表现佛法和自己体证的境界,如从智法师刚才所言,处处展露本地风光的面貌。至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文章作法采引经据典方式,对于比较微细的渐修过程,描述深刻,《禅宗集》并不如此。南师:都差不多了,慢慢你们都会略有所见,但最终结论还得参究一下,我暂不作答。若是将来对学术界宏扬佛法,或到国外,在西方文化体系下讲佛学,依《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路子最适合,因为学术界和西方文化讲究逻辑,而本书就是依因明理路而架结构,有凭有据,稳当扎实。《永嘉禅宗集》偏向东方文化简洁的习惯,散发文学气质,但亦隐约具有严谨的逻辑观念。现在我们这一代,已经丧失固有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修养,简练性的文学境界都不易体会,问题太严重了!再说,本学期前暑假禅修,我已把红教、白教、花教的大手印、大圆满等等法门,都大略说了一下,现在又配上黄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密法,大概过拢一下,给各位尝尝。究竟现在你们依何法而修?有无仔细研究,再善加利用?常证师:关于老师所示密法,个人只运用了九节佛风和体功,因这二者对静坐助益甚大。至于其他法门,尚未深涉。南师:九节佛风,你们也没有学好,从没有一个学到最标准的,而且学理不明。更没人来作给我看,问我对不对。又密法必须配合教理融会贯通,并检点自己日常言行举止,心念动态,方能得益。此次寒假禅修,希望你们依此原则用功。你们修白骨观,有没有参究《观佛三昧海经》?佛法不论显教、密教,都是活活泼泼的,别以刻板眼光看它,懂得活用,修行才易上路,这就的靠智慧了。比如,一毫端要你现出一个佛世界,智慧不够,想死了也没用;密宗行者刹那间要观成本尊,如果本尊千手千眼,你又如何起观?尽管庙子中千手千眼塑像,看了千百次也无济于事,这又原因何在?《观佛三昧海经》所提到的观法,不只是一个影像,而需清清楚楚,仔仔细细,它与白骨观、不净观关连密切,且显密互通,这一点你们要特别注意。常证师:请问老师,依照禅密要法的指示,要我们谛观此想(白骨),即使明显,然后易观,那么多种的观法,似乎很容易引起散乱?南师:这种易观的情形,是在必要之时,另外改变一种修持方法,但这必须已达于止的境界才行。比如,你初步观脚趾头,是否能够依此而行?如不,你变个什么?无非是掉举、散乱罢了。纵使此修止修定之时,你思维正法,或者一字不漏背完六百卷《大般若经》,都还在散乱中,这乃由于修止和修观,立场不同之故。何况经中所说,谛观此想即使明显,然后易观。此时观既明显,正是得止之时,亦即止观同时呈现,工夫纯熟,当然可以易观无碍。但是你是否作到了关相的止 明显呈现呢?常证师:我自己身体、精神好一点时,较能得止,有时身心状况差些,就没办法。这是否同生理有关系?南师:是啊!生理、心理都有关系。然而你现在的情况,不能算得真正得止,只是我常用的比喻说的,瞎猫碰到死老鼠而已。并非你一作意,想要得止入定,便能如愿。你目前还做不到。而是有时身体状况颇佳,恰好遇上心理适时放松,念心偶然一空,便得到少分清静,主要还是生理四大的色法,影响了你的心法,二者交互配合,暂时进入得止的初相,莫作胜解,便算进境。常证师:依个人经验,何以在动中,一边讲话,一边留住影像,反而容易;但是正式打坐时,却不易做到。南师:你问的好。你们在座全体都是这种状况,在家再想一想,何以叫你们把《永嘉禅宗集》和《菩提道次第广论》合并研究呢?换句话说,禅与密之理一以贯通,用功自然上路,别说一个月,七天下来就不得了。刚才这个问题,我还是暂不作答,但其实已隐隐约约指出了方向,你们每个人自己去参究参究看。老实说,你们的慧学训练不够,遇到问题不会自己解决。你们在此处学,多年来,仅管讲的多是定学,但是慧学也涵盖在里面了,只是有些人粗心大意而已。常证师:关于上述止的问题,是不是念力不够,所以静中观不起来。南师:不然!你念力加重,反而不能得止,连模糊的影像也难。宏忍师:此是否同于永嘉大师所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的道理?南师:永嘉大师所讲的是大般若,范围广,层次高,你做到了就定慧圆融,大彻大悟。而刚刚提到的问题,还只是一般功夫层面上说,当然也可以包括在此四句之内。宏忍师:可是永嘉大师这句话,看似归类在止的部分。南师:对呀!这就是大般若的大大可贵之处。般若并非没有定,谈般若而不谈定,因为大定早已在其中矣!这正是学佛是基本问题,假如弄透彻了,许你随时都在定慧圆融之中。常证师:我一直认为念力不够,所以一直想培养念力,时时用心去想那个影像,但依然不得力,只是较清明些而已。南师:那你放轻松一点,清不清明?常证师:清明。南师:既然清明,何以更加造作欲使它更清明,以致自生烦恼,反而不明呢?你会木工,会刷漆,你看这浅黄色的门帘好不好看?常证师:好看。南师:好看的话,再涂上一层如何?常证师:不好。南师:那就对了。常证师:那么,这就是舍的境界罗!等于不加作意,抱着若存若亡的态度,假如妄想很强,或者情绪不好,观想那个所缘的影像比较困难,便可比较用力去作意,系心一缘;如果情绪好,妄起少,则不作意,不管他,自然有个影像便好了。南师:这样说快要引起我的兴趣了(一笑),一有兴趣,我就会将有关的问题说个明白。但现在还只有一点点兴趣而已,再参参看!只要有一个半个,走上真正修行之路,也许会使我的兴致更高一点;试试看,你说的话很有意思,但很有意思,并不是就对了。常证师:我摸索白骨已经很久,但一直不得其法而入,现在却发现修止与般若,不知要如何配合?南师:好啊!好啊!你又快要引起我的兴趣了(一笑)!常证师:在修止的过程中,我希望配上般若门法的应用,那就很容易可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南师:当然当然!这个地方就要参,这便是话头。你现在观的是脚趾,还是整具影像?常证师:整具影像。南师:有没有现前?常证师:有。南师:观回上自身来了吗?常证师:没有。南师:没有观回自身,就应赶快回观。常证师:我尝试过,但很困难。南师:结果呢?常证师:有一点。南师:那就差不多了,但是差不多,并不说你成功了。常证师:能观回自身,身心很宁静。南师:不错!这对身心很有益处。常证师:以前我是观脚趾头,但观时,身体很容易空掉。南师:空掉有什么不好?!常证师:好是很好,但所观影像因而不见,因此不再续观。南师:你这个傻孩子,白骨既然空掉,为什么还要白骨呢?《禅密要法》不是告诉你,白骨化光,最后连光也要空掉吗?常证师:但我空掉的那种境界,有产生掉举的现象。南师:你知是掉举,将掉举的现象拿掉就可;不过白骨观回自身应注意营养,要吃得饱、吃得好,甚至进点补药,或服多种维他命。常证师:我观中宫的部位不行,还是观外在影像容易。南师:怎么不行?是胃口增大,或是欲念增强呢?常证师:这个部位的影像很难显现,大概是我观的太用力,一用力便不舒服。后来我放松它,但影像依旧把握不住,常常会有掉举现象,因此我便把它观在外面。南师:不行!如此反而不好。如果要观外在影像,必须做到《禅密要法》所说的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于行者,到了此等地步,自身白骨已经观成,才观外在这么多的白骨形像,对我这白骨人礼拜。如果本身尚未观成白骨,那是不可以的。所以应先转回来观自己,但不能太着力。常证师:对于止与般若,该如何配合,实在不懂。南师:对了!这就对了!我今天要你们问的就是这些问题;此二者你真配合好了,这才真叫常证,随时都在大止大观的境界中。常证师:自从观在外面后,睡眠时间较短,却不是一种好现象。因为我若十二点睡,三点便会醒来,但下意识感觉打坐不行,只能行香,可是这么一来,隔天人便垮了,没有精神。因此我往往不起来,就跪着睡,但跪着睡,也是作梦。南师:外面观久了,神识容易分离,一定得回到自己身上。更何况《禅密要法》并未教你们观外面影像,这是我的方便法门,让你们容易观起,然后回观自身。谁知道你们只记住前面一句话,忘了后面一句,糊涂。常证师:白骨观与不净观,并不好配合,我曾试着去做,但做不好。南师:这就需般若智慧了,你全身都已成为白骨了,不净之物早被鬼吃掉了,还要不净个什么?!常证师:当我修白骨时,精神很旺,男女间的欲念很强,所以才想回想不净观。南师:一点都没错,那欲念是很强。此时不净观也很难有用,因为欲念强至极点时,连不净也可爱。从前大陆有个和尚,我跟他很熟,所以他曾私下对我讲:纵然白骨也风流。我当时还反问他:有这么差劲的事啊?他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笑笑拍着他的背,这是真的。但是这个时候,正好让它欲念来,你不记得火首金刚吗?你将此欲火变为真火,烧空了,那便大大不同了,试过吗?常证师:试过,但没有用,欲念太强了,烧不掉。自从听过密法后,知道快一阳复来时,便以火光三昧法,想将它付之一炬,但没做好。南师:你再试试看,这个一定要化空。同时你要注意,必须起来运动。这时候太极拳都来不及,最好是少林拳,一套打下来。精力化掉,那最后你白骨观修成了,将来留下的是金锁骨,整具黄金色,而且坚固的连在一起,不会拆散。《观佛三昧海经》,便有提到金锁如来.然而修到金锁骨,尚是基本而已,还未到家。以上所讨论的都是切实切身的修行问题。欲念真发动起来,那力量不得了,控制都控制不了。比如,某地有个女修行人,在某山上闭关,闭的还是死关。她对某人说,自己闭关中的过程,某人转而告诉我,她在关中只是念佛,教理都不懂,修到某个阶段起了欲念,当时她想,只要进来一只猫、一只狗,都是好对象,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她几次打破门下山,三次跑到半路,又走回去。你道这是道行吗?不是的!那是因为从山上跑下来,精力无形中转化了。所以我叫你们打拳是有道理的。然而她一回到山上,静下来又不行了,因此又再跑下山,如此反反复复。后来她劝另一个女性,别轻易修行,实在好难哦!现在她认为自己已经破了这一关,某人问我,真的过关了吗?我说那还不算数。还有你刚才说的,化光以后那个是不是真空?那还值得参究一下。就算真化了光,有时想空还空不了。所以说几人到此误平生,因为到这里很容易犯戒,实在没办法,这就叫做根本无明业力,其发动的力量大得很。常证师:这一个月以来,不知是修白骨观到某个阶段,还是其它原因,欲念反而减轻,甚至故意提它,都提不起来。南师:有的,会有这中境界,甚至如《楞严经》所说于横陈时,味同嚼腊,男女两性摆在那里,硬是没有什么滋味,像咀嚼腊油样的干涩。不过,这种现象不是究竟法,你现在尚未得到喜乐,还在枯槁阶段。最近看你脸色更青,同《西游记》上沙悟净(沙僧)的青脸寡神差不多,而且更瘦,所以还差一段路。常证师:最近好几次,好象被电电到似的。南师:这是气机有点发动。你问的问题都很好,以后参学都该这样,必须实际功夫配合教理,才会确实。我知道你很用功,但不要说你脚短,你就翘起来,说你腰细,你就扭起来。这是一句乡下俚语,叫人不要骄傲忘形,但用不着谦虚,用功就是用功,实实在在的便对了。以上讨论的都是实际功夫,若是教理通了,一切修法也会懂,然后二者相辅相成,修行很快可以上路。不是走了这条路,便到不了那条路,法法皆可互通。比如,小乘止观、大乘止观、般若等等,或密或显,都互相关连,彼此为用。有了般若慧力,八万四千法门自然融会,学佛自然成就,这就是我为何一直要你们注重教理的原因。(节自《十方》杂志二卷六期岁暮课考)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