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简单向大家报告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经历_简述佛祖的一生
2025-10-02 13:09

在座诸位都想研究佛学或者佛教,不晓得有没有人研究过它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资讯发达的复杂环境中,想要了解佛学,首先要了解这位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是印度人,他出生的时代,差不多同中国的老子、孔子,及西方的苏格拉底,前后差距一两百年。那个时代,世界上出了很多圣人,不过也有人研究释迦牟尼佛,说佛比孔子还要早百多年。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一个王子,一般人讲他是太子,以中国文化来讲,他是个世子。因为印度那个时候和中国一样,也是封建的国家,整个印度有几百个诸侯林立的小国家,没有统一的。那个时候的印度文化,有六十多种不同的文字、语言。他的出生地尼泊尔是靠近我们西藏这一边,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这样一个国家的王子,天生就要做国王的。现在先说一点神奇古怪的事,这个是顺便研究,本来不想讲的。(按:佛出生时间,一说西元前五五七年,一说前六二二年,佛祖历代通载说是周昭王廿五年即西元前一〇五二年,孔子生卒年是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苏格底拉生卒年是西元前四六九~三九九年)

我们研究佛教的都知道,释迦牟尼刚出生,马上走了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讲了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完就不说话了,变成普通的婴儿。所以塑造释迦牟尼佛的童子像,就是这个形象。现代人研究之后提出怀疑,这怎么可能呢?不过研究东西方文化历史,古人生而能言,生来会讲话、会动作的蛮多,不只他一个人。

他天生是个王子,长大以后,个性很特别,经常一个人孤独地沉思,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照当时的预言家说,他长大之后,不是做一代的转轮圣王,就是会出家成佛。他的国王父亲很担心,因为他是独子,是未来王位的继承人,所以对他很重视。到了十九岁,他半夜三更骑马逃出皇宫,入山修道去了。这是简单明了的报告。

他在年轻的时候,受的是宫廷教育,精通了世上的学问,无论宗教、哲学、科学、数学,甚至于武功,样样都超过第一流的水准。尤其传记上讲他的力气很大,说他把大象的脚一提可以丢出城外。他各方面都超越别人,可是他在皇宫里始终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考虑人生问题,同在座大家一样。他从小就想过,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宇宙万有的起源是怎么来?像我亲身经验,小时候当然也问过妈妈,我怎么生来的?妈妈先是告诉我捡来的。那麻烦了,我就跟妈妈吵,在什么地方捡的?你一定要带我去。她说在垃圾堆,我说那一定要把垃圾桶找来。妈妈才说我是骗你的,你是我生的。那又是怎么生我的?是从这里生的吗(师指着腋窝)?我就每天拉着她问,这里怎么会生出我来?

生命到底怎么样来的?人怎么会生出人来?尤其夜里睡着以后,一片黑暗,什么都不知道,睡着了到哪里去了?既然晓得人生来又会死去,也听过老前辈讲人有前生,那什么是前生呢?前生又是谁啊?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据说他后来在五台山出家,他的儿子就是康熙。他有一首出家的诗,很妙很长,很有意思,其中有未生之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父母未生以前我在哪里?现在生出我来,我究竟又是谁?后面又说我本西方一衲子,他自己有所感悟了,他说我前生是一个和尚,只为当年一念差,当时不晓得,昏了头,黄袍换却紫袈裟,为什么忽然变成穿上黄袍子的皇帝,把和尚穿的紫色袈裟脱下了?所以他很不甘愿,据说他二十多岁就到五台山出家了。这是讲释迦牟尼佛,顺便提到顺治皇帝。

释迦牟尼佛常常思考生命从哪里来、人怎么会睡着了这些问题。我经常跟同学说笑话,你看看自己怎么睡着的,这是对普通人说。可是你不要随便去研究哦,当你躺在枕头上想看自己怎么睡着的,你就睡不着了。要赶快放掉,不然你精神会崩溃的。人怎么睡着的?又是怎么醒来的?人为什么会衰老?生了为何会死亡?死了以后还有生命吗?没有生我以前有生命吗?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出家以前,同样也常常在沉思这些问题。他观察到任何一个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程式。有生命一定会衰老,一定会生病,一定会死掉,这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他晓得自己将来可以当国王,但他也看清楚了,任何一个社会、国家,即使做到统一天下,最多也只有二三十年的太平,太平之后又会乱,乱了以后又闹,闹了以后再来求太平。

他也了解到整个宇宙、整个地球,都同人的生命一样靠不住。我们人有生老病死,整个世界、宇宙,也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一个世界形成以后,会衰老变去吗?会衰老,随时变去,这是物理的变化。成了以后住,住就是存在,这个世界能存在多少年,科学家、哲学家都有个假设的统计,不过一般人没有太留意这个,就不知道了。最后地球、天地也会坏,坏了以后是空,重新形成一个世界。

二千多年前,年轻的释迦牟尼佛都在考虑这些问题,所以他想:即使我做了统一印度的转轮圣王,二、三十年以后,社会还是变乱,还是不能太平,这不究竟。那什么是究竟呢?人的社会为什么那么不究竟呢?是人性的问题。他是最聪明的人,十九岁就逃走了,去追寻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想追寻的一个问题。

他在夜里骑马逃跑,把须发剪掉,变成一个出家人。经过六年求学,学遍很多宗教、很多修行方法,但他对世界上这些宗教,这些修行的方法,都否定了,因为他知道那不究竟,不是生命的真谛。最后他自己一个人跑到尼泊尔北面的喜马拉雅山雪山的山脚,在那里打坐、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这样修苦行修了六年,须发当然不剪,他才刚过三十岁,看起来已经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了,骨瘦如柴。

佛的这段经历代表了什么?你看世界上,现在印度、中国都一样,很多人为了追寻生命的究竟而修道,或者吃素啊,或者修苦行啊,或者练气功不吃饭啊,花样多得很。这些他都玩了,他用六年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苦行非道。他从十九岁出家,十一、二年这么辛苦修行,各种各样的宗教都摸过了,最后他觉得无路可走了,便离开雪山。此时他人很衰老,在路上跌跌撞撞的走着,碰到一位农场的小姐。她看到这个老头子那么可怜,好像没有东西吃,就拿乳糜供养他,乳糜就是用牛奶或酥酪调制的稀饭。他吃了乳糜,体力慢慢恢复了,历史记载他向南走,到恒河边上,在一棵树下铺上草,在那里打坐。这种草叫做吉祥草,就是香茅草。香茅草可以驱避蚊虫之类,是做香料的重要原料。

前面不是讲过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也在打坐吗?各种气功、方法都经历过啊!在雪山修行之前,他也修证过各种法门;可是这个时候他把一切都放弃了,自己一个人铺起了草,开始静坐思惟。由于农场小姐的供养,帮忙他把身体恢复了,他铺草打起坐来,发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什么叫菩提呢?这是翻译梵文的音,中文叫开悟,觉悟的意思。大彻大悟,找到了宇宙最初的来源,以及个人生命的来源,叫证得菩提。他说这一次我坐在这位置上,如果不大彻大悟,不得道成佛,就死在这里。佛是梵音佛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这一棵树后来叫菩提树。历史上记载他在这里坐了七天,是他自己的觉悟,无师自通。因为他前面经过很多老师,各种宗教都研究过,但都知非即舍了。

详细研究这七天的经过,佛经历很多境界的变化,还有魔王带领魔军来干扰,但都被佛降服了。佛当然也证得各种神通,如天眼通,能很清楚的看到宇宙的一切。天耳通,一切宇宙大小的声音都听清楚了;他心通,所有人的思想、情绪、感觉,他都知道了。宿命通,晓得生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因缘,自己已经做了几次人,做过什么事,直到现在变成释迦牟尼,他都知道。神足通,可以离开座位,在空中走路。但是他不去用这些神通,因为那都不是道。任何一个人的精神,经过合理的修养,都可以发起这样的功能。现在有些人接触了一点皮毛,自己夸张叫做特异功能,其实神通也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一种功能,是很平常的事,但即使得了神通也还没有悟道,不算数的。因此佛把这些神通都舍弃了。到了第七天,天快要亮的时候,佛很疲惫了,一放松,忽然抬眼一看,看到明星,他悟道了!所以说佛睹明星而悟道,证得菩提。

这是简单向大家报告佛的一生经历,大要是如此。因为我们要研究佛学,所以我先抽出来简单明了的讲,如要详细讲就很多了。

本文摘录自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End

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寂静法师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德就是功德,物就是物质,德厚了,

佛祖长舌相

据《法华经》第六卷--大千世界如微尘无极,菩萨摩诃萨等一齐飞腾虚空,合掌抬头仰观佛的尊容,并对佛说:佛祖,您如寂灭,我等一定在您灭度的国土上发扬光大您的业绩,世世代代传扬您的恩德,广扬经典,遍及亿亿万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