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身心变化
2025-10-03 10:37

须知心地风光,是活泼泼的,不干枯的。真到啪嗒一下,破了初关的人,颇不容易,真为难得。倘若果能如此,这一关的功用变化来了,现在姑且不说试听看。总之:由破初关而得定的人,渐渐渐渐地,身体如果原有宿疾,便百病丛生了。内部原有病根的话,各种病都给你发出来,头痛的就头痛得更厉害,背痛的背痛得更厉害,有疮的,疮发得更快,有毒的一身发烂、发痒、发酸、发麻。因为这个时候,色身气质变化,剥复之机来了。一张皮被剥了一样。剥与复,两个字是卦名,《易经》上的卦名,剥极了,要坏到极点,反是没有精神,反是枯槁了,反是瘦了,反是

古人到达这个情形,他不在乎的,只管修道不管别的。现在的人医学常识发达,三天没有大便,哎呀!该要大便中毒了;又一样,哎哟,该是有病了。你看现代人修道,对于这个身体看得比什么都贵重,什么叫做生死以之?根本没有这个精神。尤其是医学发达了,半吊子的医学知识大家都会一点点,也不是真医生,多少都看了报纸,懂了一点医学常识,那个报纸有些宣传的理论,他就把它真当医学理论。嗨!他顾虑身体不得了喽!没有那个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其实真正懂医学的常识,这又蛮好,尤其学医的,这个可以帮助他一下。在这个阶段,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或者是大便秘结了,或者是肚子泻了,各种各样,百病丛生,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病报病,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过了这个阶段,剥极则复,剥极了就恢复了。什么恢复?生机,另一个生命机能恢复。阳气勃然而兴了。在女人呢?两乳发胀,春意荡然;男人呢?二月初二龙抬头了,阳气突然而来了。这是比方话喽!身上一身发胀,全身一股气来了。那么普通的人,不知道的呢?在这个时候不是自己想办法,就是天然走漏了。走漏了同你那个三际托空见到那个空的一面不相干,可是色身这一面(其实,这一面也就是那一面。)渐渐又恢复到平常没有修持,没有体会一段空相以前那个身体一样。那么,在一般人,没有经验的,觉得这一下舒服了,所谓发泄得舒服了,在那个充满的境界上当成发胀。、不舒服。把它恢复了那个平日的样子,他习惯性认为这样是舒服。如果有智慧,进一步呢?依然不动,身体上阳能一发动,即刻将心念空了,欲望自然奈何不了你。可惜人没有这个大气魄的呀!没有这个大智慧呀!人能克服性欲这一关的,太少了。多半要照应这个东西去了,照应身体上这一冲动了,不肯不照应的。如果是大气魄、大智慧的人,忘身喽,管你的,什么东西动,你爱动就动。这一下好,气机突发。

那么,道家讲的呀,由尾闾骨透督脉透头顶,前面下来到任脉,又降下,降下以后又打通奇经八脉,动得三花聚顶五炁朝元。什么三花?精炁神。什么五炁?金木水火土。亦即心肝脾肺肾。身体突然笔直正立,端容正坐,自然归元。元并没有一个地方,有个地方就不是元了。在密宗来讲,三脉四轮突然而开,然后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到达了。

这些依我讲起,大概十句话讲完了。可是要知中间微细的过程,说不完喽!各有业力,各有因缘的变化不同,大原则就是我告诉你的。到达这个样子,在道家言,所谓:三花聚顶、五?朝元,浑然无为,寂然一体。在密宗言,所谓:三脉四轮打通了,光明自然显现,无所谓明点不明点了。但这还只是在破初关境界上的功用,慢慢来,切勿得少为足,以为到了家了。有些人不明此理的呢!就在如此定境上过一辈子,也勉强说是证果了。还不是大果,仍然未了分段生死。

如果是大智慧大乘道的菩萨,定久慧明了,身心都起变化,脱胎换骨,内触妙乐。通力智慧渐渐开展,记忆力悟力更加高明,甚至,连宿命通都发起了。什么叫宿命通?就是前生后生,什么事情都知道。(正讲到这里,XX起座为师倒茶,忽把茶杯盖掉在地上了。师便就机转了话锋--编著按)就凭你这个样子不知道哪!倒杯茶把杯盖掉了,眼前的事情都没有定力,记不起来。有定力的人,哪本书假使一看过,眼睛前面一晃,这一篇书就在眼前,不用背了。自己这一想,哪一个字在第几行,自然就会了,一目十行,一目二十行都办得到。

我看这个七会讲到这里好不好?大家能够做到这样再打七好不好?重关以后的那个境界,哎!你们要知道的话,你们有一两个庄子很熟的,好好搞一下,记一下就好了。

(此时,有人起座,向师礼拜,请求再开示--编者)这一个阶段,以见地与功用配合来讲,还不算是初关完成,所以说多难!古人见道的,只能在这个阶段中间徘徊徘徊的太多太多了。以此来观察,古人今人很多都只是在这个阶段。但是这个中间有一个重点,有些修外道、修密宗、修道家,这些人等,虽然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但功夫到达这个程度也有,为什么不许可他是见道呢?不许可他是证道呢?因为他不见本性,不明本来,就是《楞严经》上佛说的:不得正觉。有些人,参禅的,晃到空的这一面,见了本性,为什么也不许可他呢?因为功用没有到,慢慢来。见地功用到达了这个剥极而复的时候,所谓百脉皆通,三花聚顶,五?朝元,可是其中有多少艰苦、多少血汗、多少岔途、多少支节哟!岂有那么简单!

第一、你们所讲漏丹的问题,太严重了,阳气愈勃发,精神愈好,无始以来的习气,贪嗔痴,就是淫欲之念跟着来了。英雄可以征服世界,不能征服自己这一点唷,毫无办法。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经》上就说到这个道理。孔子在这里没有办法给人们辩护啊!为什么阳气充沛之间,要严持戒律?因为真正精满才不思淫,菩萨内触妙乐,才能对男女相毫无分别,乃至男女拥抱,完全没有那个欲。可是在充满而还不能化的时候,不会没有欲念的。

不说那么多了,太高了,能有几个人做到呢?做到了这个就是超越欲界的境界,《楞严经》上说:与横陈时,味如嚼蜡。即使说有家室男女,在那个时候,他这个情味情调同凡夫在欲境界情形完全不同。

说到这里,你们一堂人占了半数,心里都在希求了,那么如何不漏呢?现在该要告诉你不漏的了,如何办呢?在那个情况下,哎,说一个办法很彻底很扼要的,其他不说了,其他说了有流弊。这个办法如何呢?自己知道有这个消息时,哪!注意,小和尚更要注意,女人呢,就是春意荡然的时候,就要警醒、警觉,觉了以后干什么呢?拿手摸头,就是那么摸摸头,你看到了吗?(动作无法记--编者)像猴子抓头一样,用这两个大拇指摸后脑,就是刺激脑下垂神经这一部分,掐,掐得舒服得很,你看你现在试试看,由太阳穴一直掐到这儿。掐了包你头脑清醒。平常都可以做,这也是还精补脑第一妙法之一。喏!掐了摇头;(动作--编者)摇了以后转眼睛,眼睛转圈子,转个多少圈随便你,转来转去,这个眼睛近视眼都会好,老花眼也会好的。转了以后眼睛一闭,眼睛回转来看后脑,刺激脑下垂体;鼻子吸气,轻一点了!(时有人跟着老师大声吸气--编者)我是做个样子,我不做得那么响,你们怎么知道我在吸气呢?是不是?你们不可学大声,鼻子轻轻的吸气,小腹内收几下,收了以后就擦后脑,然后打坐空掉,自然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就是那么一个小法子。

不要轻视这个小法子,你晓得我磕了多少头来的?花了多少钱供养来的?嘿!谈何容易啊!小法子,妙得很!以后自然你会慢慢地从督脉尾闾开始,有个东西拱啊!拱啊!慢慢地上来,真正精化?而补脑,到达间脑气通,也可浑然住定。这时候就不要怕妄念。妄想来了容易自去自散。如此定下去,舒服极了。当然,你说有时候用不灵呢?可能的,久而久之就灵了嘛,深信不疑。不相信你们坐在座位上掐掐看,从太阳穴掐起,摸摸头,摸摸后脑,前脑摸摸,后脑摸摸,两个太阳穴一直按摩到后面。喏!平常都可以做啊!身体衰弱,年纪大的人,这个做了好得很啊!清脑的啊!

(此时,争着问法的有好几位,师皆一一为指点做法。烦屑不录--编者)

刚才讲到这个吸气声是不是?要平常多做,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然精神充满。精神充满,自自然然达到如道家所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自然到达,要自自然然到达,那么有个人问充满了以后,阳还举不举呢?不举就是生机断了。但是阳举又怎么样呢?只要过了这个关口,这个关是什么关?心地一关。虽然用这个法子,可是开初没有充满以前,欲念的力量大得很。所以虽然这个法子是可以降龙伏虎,把这个东西降服下去,收回精的外用。但是身念还是靠你收心呀!还是靠你空呀!参呀!用理参通!不是在身体上摸两下,连你心念欲念也可以空掉了,那不是唯心的法门了,就是唯物论了!就是唯身的喽!不可能的,心也要你去空。不过生理与心理互相影响,真正做到了,精华内敛,欲念自然会空,所以身心两事要互相为用的。所以你说心已是无欲呀,这个自然而来呀!鬼话!须知心念还是根本。

插问:那么心空了时,那阳还举不举呢?

师云:还是举。女的呢,动不动呢?还是动,乳房发胀啊,就是这些,唯女人自知。我不是女人,不大十分内行,我只知道这个大概。不过,真能心空一念时,以后的举就无欲了,没有欲了。举是举,等于那个十岁以内的小孩睡觉一样,虽然阳举,不相干,他没有欲。所以举一回,生理的机能充沛一回。久而久之,就可以返还童真的身心,才好入道。

杨管老:这个无欲而举的是无始以来的劣根性吗?

师云:非也,绝对无欲而举,这不是无始以来的劣根性,是生理自然现象,是生命本能所发作用之一种。无始以来的劣根性是情欲的念头。

杨管老:那么您刚才问我们为什么有动呀?这是不是无始以来的动呢?

师云:刚才周老居士就跟我两个谈了半天,现在你们两个人可以讨论辨别一番呀!

周老居士:这个动呀,是无明,大概是无始以来的业,对不对呀?

杨管老:业也是心造的。

师云:是的,业由心造。

杨管老:它是空的。

师云:对的,业性体空的。如果说业是有的话,佛法就成了问题,因为成佛也是善业,命中注定会成佛,佛法变成宿命论了。可以说宿命论就包括了佛法了。

杨管老连说几个对!对!对!

师云:所以刚才周老居士说过的业,是由心造、念造的。身心这个活动累积久了,薰习久了,就变成业力,一股力量、习惯。可是你们把话扯开了。那个问题呢?你们还要去参。

杨管老:与这个不同啊?

师云:不同!不同!

杨管老:欲念动,业力也动。

师云:是啊!这个便是根本无明了。

杨管老:对!业力动,欲念也动。

师云:为什么它要动?那个要参!同这个不相干。现在是讲这个,又回到这个问题了。如此摸摸头呀!这个方法好得很,久而久之,可以却病延年,还精补脑,好得很。尤其办公做事疲劳极点的,随时可用。久而久之,真正精充满了,化了以后,在男人来讲,两个睾丸缩了上去,阳物缩进去了,可得马阴藏相。

萧居士:那四个字怎么写,何以叫他马阴藏呢?

师云:马的阳具不是很大很长吗?可是它平常贴得很紧,收紧简直看不到一点点。所以愈是体质好的马,壮马、良马,它就是这个样子。佛有三十二相,有一相便是马阴藏相。就是说你修持真正做到了,两个睾丸缩进去,贴紧了,缩得等于没有了一样,小到一点点。

但有些人可以不漏身、不走丹,不能说他无欲念。那是另外一回事。有些单身的人也可以做到,可是他没有得马阴藏相,这个没有缩拢;有人练童子功,也可做得到缩上去的情形,但是他精没有化。这是以凡夫的境界而言,普通人,精不能化,反而有问题。从医学、生理学来说,这也是病态,对生理并无好处,至少现代医学如此说。中国古代医学,也有认为是亢阳的病态。不错,这个医理并没有讲错,在普通人而言,这样生理上并不健康,那么我们这个之所以不同呢?就在能化。所以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就是借用道家这一句话来。能够化,得马阴藏相。到这个时候,自然戒律清净,永不犯戒了。

XX问:在女人呢?

师云:在女的呢?两个乳房不似老年的那么干瘪了,是充沛的、缩紧了,同月经未开始以前那个童女一样。所以这时候说无男女相之分,就是讲这个道理。

这一关过了以后,真正得到无欲、无贪了。因为淫根一化了,心中无欲,进一步,自然无怒无痴,慈悲喜舍。若被淫怒痴(贪嗔痴)这三个字粘到,是很厉害的。所以精?神化了,自然求慧得慧;慧力开了,自然也无痴了。既然无痴,念念正觉、念念清明,那么才是真正到达地大戒,纵然住世在欲,他还是住在戒地,不要用心守戒,戒自精严。如此,戒就是慧,慧就是戒,戒就是定,定就是慧,三位一体,功德圆满。

师云: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鲁居士:在梦里如何做主?

师云:梦中做主,要锻炼心念啊!见道以后,就要注意昨天所讲的行履啊!念念正心诚意,念念觉知呀,要把这个习气转得过来,梦境自然也做主了,清净了。所以平常清醒明白时强制压抑,贪嗔痴可以使它不起,一到梦中就不行了,这就证明自己修行不得力。若是你所有的佛法在梦中都用不出来,那么一到中阴身--死的时候,中阴身同梦境一样,你不能做主,佛法你不是白学了吗?这是一大考验,有些人性情好的,在梦中相反,非常暴躁。有些讲理学的人,平常道德仁义,在梦中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就是修行不得力,心的业识没有转,在梦中没有办法做主。至于在梦中万一遗精呢?马上要警觉起来。此其一。第二、夜里晓得阳举呀,乃至冬天最好不怕冷,被子围了起来打坐,一定把它化了。乃至坐了下来走走呀,活动一下。用刚才讲的这个方法把它化了。

杨管老:遗精以后也要打坐,也可以打坐吗?

师云:遗精以后要休息一下。如果没有那么严重,那就不打坐,不做有为法,一切空下去,可以的,没有问题的,稍稍休息一下,梦中遗精后更须要如此的。有的人一遗精醒来,但醒来已经漏精了。如果一警觉马上起来的话,那刚好。不过真说当时起来做不到。换一句话说,漏后起来也很懒的。

一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初生婴儿必须睡到二十一二个钟头;少年人需要睡十二个钟头才满足的,中年人要睡到八个钟头,七个钟头才行。普通人愈老年愈减少,这个减少是不好的现象,老年还是爱睡贪睡才是好现象。那么,容易漏丹,都是在将醒未醒之际。比如说这个人睡八个钟头才睡够的,多半睡到六七个钟头或七个多钟头时,这个时候走漏的。真正睡着,乃至无梦时,倒不一定走漏。所以佛门丛林都要五更起床。

真正把这一套搞到了,守戒到达了精关坚固,能够还精补脑时,你自己会觉得由尾闾骨尾闾穴到背脊骨三十三个骨节,真的有一股力量,通背脊骨更要上冒。不管男女,尤其到了腰部时,硬要腰酸背痛。你看你们有时候就要腰酸背痛起来,不一定是坏现象,有些中年人打坐腰酸背痛,是身体要恢复的前兆。所以这个时候摸摸腰子,掐掐烫啊,帮助它活动。背脊骨就是你的命门命根。一个破漏之身,亏损过度,所以在要恢复以前,还是有病报病,就会腰酸背痛。过了这一关,要恢复,你自己觉得两个腰子这里胀满了,充满了。然后,下一步最难过的是夹脊了,夹脊就是背脊骨这边,这个地方活动活动它,这样搞搞它,帮助它。千万不要着相,否则就是外道法;但是不能不留意,否则搞不成功。那么慢慢使它搞通,再不通,乃至按按它、刺激它。西医叫刺激治疗,中医叫按摩,摩摩它帮助它。等到真正有一个力量冲到它顶上的时候,自然就有一番小小定境了,身心都定了。我能帮忙你们的只有到此为止了,这个法子就只能报告如此了。

有些人来了,每来一次就讲又做了什么梦,每来一次就讲他那个美妙梦境,都是学佛的梦境,后来我被他们搞烦了,我说你们到底是痴人说梦,还是在梦说痴人啊!哪怕你学佛做了很美妙的梦境,甚至梦中可以完全做主,知道自己正在修法,还是一个大梦未醒哩!然则如何办呢?你们怎么不问这一句呢?鲁和尚,你怎么不问这一句呢?光做噩梦,如何办呢?拜佛、忏悔、反省,非要把意念坚固,痛彻忏悔反省不可。佛家的忏悔就是儒家痛彻的反省,检察自己言语思想的过错,这是正念。学佛不从心地基础开始,统是自欺(此时鲁和尚被师骂得涕泪交流)。

---聚散云师兄录入

End

身心和谐当戒嗔

◎ 理 海《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危害之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人为人和善,修行也不错,但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或者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忽然之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