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四章)
2024-12-22 08:56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四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六十四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

药法亦尔,或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散。

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法药。医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国医药中一种制药的方法,药制成粉叫散。制药者,中国古话叫药店官,现代话叫药剂师,起码要学会膏、丹、丸、散四种本事。那么,永明寿禅师将丸、散引喻为修持的方法,等于人生病吃药,有时吃药丸,有时吃药粉。他说对治我们心中的无明烦恼,心念不能停止,主要的一味药就是修止,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修定,一般打坐就是练习修定的初步。

如阴阳法,阳则风日,阴则云雨;雨多则烂,日多则焦。阴如定,阳如慧,定慧偏者,皆不见佛性。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与中国原始道家或用阴阳修炼丹法,或用阴阳论理事,是同一道理。在佛学尚未传入中国,大约在汉朝以前,中国文化思想九流十家中,就有阴阳一家。阴阳的思想与《易经》有关系;算命、五行等都是从阴阳家的思想而来。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要把阴阳二字称其为一家呢?家等于现代科学所称的科,这一门学问可以说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种科学观念,由实际运用的科学走入抽象理论科学的一个法门。那么,阴阳家影响中国的文化非常大,甚至到我们这一代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乃至年轻人标榜头脑科学,绝不迷信,到现在也都摆脱不了阴阳家的观念。结婚算八字,虽然嘴里斥之为迷信,心里却早已被这句话一箭中毒,他再说不算,也要偷偷去问一下。这些算命、卜卦、风水都是阴阳家的东西,后世讲《易经》的学问,多半被阴阳家所包含,这一门学问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均有,尤其中国医药,更是采用阴阳辨症。我们经常有个比方,西医理论基础是建筑在科学,而偏重于生理与物理,中医的原理建立在哲学,而偏重于心理与精神,因此学中医最难,难在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医术高明者,必须深通阴阳家,看病人,先了解何时发病,再看他的相,即可断定其病根病源,为何此人会得胃病?是阴阳不调,阴阳不调归诸于气候、生理、心理影响等各种因素非常多。

讲到阴阳,我们顺便提出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固有文化中的一个宝库,必须去探讨,当然也需要与现代科学,甚至未来科学作一个配合。

再顺便一提阴阳与读书的关系。一位朋友花两万元买了一幅古人写的对联,下联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刚就是阳日,柔就是阴日。中国古代用夏历,现在过阴历年正月初一拜拜,也是夏历的规矩。夏历早就用太阳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不过已简化用六十花甲代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西王戌、癸亥等等。譬如天干、地支也有阴阳的分别。

阳日读经,人的情绪有时脾气大,壮志淩云,心里很刚强时,读书应该读古代经典,以调和自己的心性。柔日读史,有时情绪低沉,精神也不好,最好看看小说、历史,引起人的精神、兴趣。读古书的一看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很现成,现在不现成了,日子哪有刚日子、软日子?所谓刚、柔是指天气,阴雨天属柔日;炎阳晴天则属刚日,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情绪都有影响。

我们讲这一段为什么啰嗦了半天?诸位打坐、学佛做功夫,必然受这个气候影响,气候影响调整不好,你的功夫白做。中国有句老话,要到什么时候才算修道成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要是还吃饭的,饮食、农具不能断去,做不到寒暑不侵,气候湿度一高,天气一冷,你那个功夫马上就变成夫功了!功夫完全跑掉,感冒来了,头也发胀,打坐腿也发酸。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并非易事,非得定的人不可,得三禅以上的定,勉勉强强可以做到寒暑不侵,冬天夏天差不多,没有关系。

阳则风日,风大、太阳烈属阳日。阴则云雨,下雨的天气是阴日。雨多则烂,水多食物容易霉烂。像今天天气冷,实际上据气象局报告,十七度左右,不算太冷,为什么感觉比较冷?因为下雨,加上湿度,尤其台北是盆地,湿度更重,再加上大家身体不好,还要加上一个度数感觉温度,怕冷加湿度,倍觉寒冷,又加三度。有些身体好的不在乎,已经去了三度。

湿度一高,人的身体都受影响,会中医的一看,此人病了。像我们现在看看,满堂人十分之七以上,面带腊黄之色,不是衣服穿不够,就是伤风,已经不行了,再加上晚上油腻吃多了,包你明天头昏脑胀。就是这个气候,与人的身体、做功夫都有密切的关系。

日多则焦,夏天太阳照久了人会发胀。

那么,永明寿禅师分析气象给我们做指示。

阴如定,打坐、定境界是阴境界。阳如慧,智慧的境界是阳境界。阴阳两者要配合,是这个配合,不要搞错了!所以有功夫得定,没有慧观发不起来,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有些腿子练得很熟,有时也可坐一、两天,你以为对了?统统走入阴境界。走入阴境界后,即使能够做到坐脱立亡,还是在阴界中。

破记录的死法

坐脱立亡是禅宗术语。坐脱,两腿一盘走了;立亡,站著走了,譬如五百罗汉,还有中国祖师,把徒弟召集起来就走。当然,也有人倒立而亡,如唐代邓隐峰祖师。一般有道的人,死时大都是打起坐来走的,站著的也有。他问徒弟有没有倒转的?徒弟答说没有。他就倒转来死,两双手撑在地上,穿个长袍,如此倒转死也没有问题,长袍却也没有翻挂下来,还是顺著身体倒立著,本事很大,就是要特别表演一手。他的姐姐也是出家的比丘尼,悟了道的,听到弟弟倒立死了几天,跑去看他,姐姐打他一下说:你生也调皮,死也调皮,连死了都不正经。弟弟一听这样不正经,反转过来,站著又死了。坐脱立亡不一定得道,当然邓隐峰是得道了,以佛法来讲,证得菩提了。坐脱立亡是修定的功夫,有些人还是在阴境界中,修行中要特别注意!因此历代提倡净土的祖师告诉大家修净土最好,念佛最好,原因何在?你不要考虑定慧,只要念念在佛上,定在其中,慧也在其中,这是给后世非常方便的一个法门,因为后世人般若智慧差了,慧观起不来。慧观起不来,学佛修行都喜欢在定境上做功夫,功夫做得好,走入阴境界的非常多。阴境界当然也有好处,纵然做到坐脱立亡,死了以后也得一个学位,鬼仙而已!然后有人扶乩,他假托济公和尚或其他什么的就来了,这往往都是鬼仙在作怪,在鬼道中他也可以活得很久。

这是定慧、阴阳的分别,特别注意这一段。接下来极重要的一句话:定慧偏者,皆不见佛性,或者偏于修定。修功夫;或者偏于修慧,注重学理的观,两者偏一都不可能明心见性而悟道。所以学佛的一条正道就是定慧等持,二者要平等修持。

心意自在方合道

八番调和,贵在得意。

这八个字很重要,从上次讲到现在,告诉我们如何修定,如何修观,偏重于做功夫的同学特别注意!光做功夫没有慧观是不行的。由上次到这次,其中有八番相对的道理都告诉我们,偏向于观时如何处置;偏向于定时如何对治,我们要自己知道调配。

贵在得意这四个字最为重要。得意不要当成名词解释错误,以为是中了一等奖心理很得意的意思。得意是意识状态,八万四千法门,随便哪一种方法,开始都是从意根著手起修。有许多人说没有妄念,你那个没有妄念正是意识的意根,正是意识清净面的现量状态,并没有脱离意识。

所以,大家对于心意识的理论、学理先要搞清楚。至于如何能够悟道达到成佛之果?如何能够修到定慧?贵在得意,你的意识的应用是不是能够自由、自在?现在流行说自由,佛法比这个名词更好的是自在,观自在。自由是流动的,游来游去;那个自在,我就在这里。

所以,凡夫的意识被无明的烦恼所左右。自己不能自在,真正能够达到观自在这个境界,才是得意,得到意识自在的境界。如果拿世俗的话来讲,人生的自由,这个时候才是真自由,生死也可以自由,由我作主,倒转死也可以,躺下来死也可以,爬起来也可以,这个叫贵在得意。

止病与观病

一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

现在讲偏执的毛病了。这本书的作者永明寿,是禅宗大师、净土宗祖师,他在这里引用宋朝的实例。中国禅宗到宋朝,几乎走上衰落的途径。他说这个时代有一种禅师,不许人家作观想,也不许人家念佛、念咒,专门叫人家打坐、修定就好。而且这种禅师还引用古偈说:思思徒自思,打坐不要追究佛学的道理,这样用思想参究是不对的,是自找麻烦。思思徒自苦,老是在那里用参究的功夫,是自寻苦恼。息思即是道,只有把思想放下,这个就是道。有思终不睹,假使还有一个思想、念头,就不会明心见性。

这个偈于认为只要打坐、做功夫就是道,这是错误的。可见由宋朝开始,同我们现在一样,早就走上这条莫名其妙的路。

又一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止止徒自止,昏暗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又有一派专门研究佛教经典理论、搞思想的,自己不会打坐,也不许人家学打坐。专在于观,专门注重搞学理,以观慧来修道。他们也引用前辈大师的偈子,止止徒自止,何必在那里打坐熬腿呢?坐了半天可怜兮兮,搞得腿子酸胀发麻,而且越来越没有记忆力,昏暗无所以,越来越昏头,智慧不开。止止即是道,观现得会理.,这个止止不是赞叹止,而是叫你停止修止,不要修定,只要观察自己能观的智慧之性,透那个理,理一透就成道了。

教育的原理

两师各从一门入,以己益教他,学者不见意,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永明寿禅师作了一个公平的论断。他说这两派的主张,各从一门而入,创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对。因为他的性向从一条门路进入,他在这条路上得了好处,遂以己益教他,自己得到了利益,也叫学生非走这条路不可。注意哦!在坐青年同学有在外面当老师的,或者学教育的特别注意!教学生用一个法门,走一条路线是不能成就学生的,有些学生性向不同,教育方法就要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成就,如果用一个呆板的方法,那根本违反教育的原理,好比杀人不用刀。犯了杀戒,应该判死刑,拿佛法来讲是杀人慧命。所以教育方法绝不能呆板、普通教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样,研究对方。怎么样才能使他接受得快。成就得快。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线法门,教人家也依样画葫芦,没有用。

我经常跟同学讲我很生气,到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好学生。同学说:老师,学你学不到。我说:那完了,你学到我又怎么样?充其量同我一样,到老了还在卖嘴巴,一点用也没有。再说,你学到我,已经比我迟到几十年,你跟不上来,老是在屁股后面跟,对吗?一个好学生要超越老师;老师找学生就要找会跳的,当然,乱蹦乱跳、胡闹捣蛋的,那个叫调皮学生,不是超级的。没用。

所以教育的方法。不要以自己得到的利益,教人家依照自己的路线走,这是讲做老师的方面的。那么,做学生方面呢?学者不见意,大部分学生素有崇拜性、尤其小学生最崇拜老师,老师被塑为具有权威性的人。我的经验很多,一生不上此当,你们也可以学学我,人被人家一叫老师,一恭维,你已经入土了。几声老师,看到你那个恭敬的样子,一叫就把你活埋,那是谋杀人不花本钱最好的方法,给你恭维一番,你自己就昏了头,越觉得自己伟大。千万不要受人家恭维礼拜,那是最上当的事。可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也有天性上的缺陷,因为始终找不出自己要走的道路,就是拿老师所教的照样画葫芦,这是当年老师教的,老师教错了;他也辩解是在老师那里听的,那真是没办法!他自己不得意,自己没有思想,不得到意的境界,学者不见意,不见到智慧从自己意识发出来。所谓老师是什么?我经常比喻,是做钥匙的锁匠,老师不过是个匠人。这把钥匙坏了,另外打一把,开门还是要自己来。一开,脑子智慧开发了。锁匠可以为你打造钥匙,智慧之门要你自己套进去开启,如果靠锁匠开,那你是笨蛋一个。

学者,当学生的要见意,要自己见到意识智慧的境界。因为学生自己没有智慧,光是盲目迷信地接受,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等于小孩光吃母亲的奶,母亲营养不良,挤出的奶水如清水,连奶浆都得不到,何况醍醐?从品质最好的牛奶、羊奶中再提炼精华奶油叫醍醐。他说我们同小孩子一样,如果学的人自己没有智慧,光喝妈妈营养不良的奶水,没有用。

吃饭不知粥,呆!

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说耶?

这里提出假定问题,如果人完全靠自己的智慧,有些人蛮聪明,妄作聪明的又不对了!妄作聪明非真智慧,可是他的鬼名堂特别多,脑子灵光得很,各种事物都会说出道理。我们从小听一句话:世界上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正理一条难找;人走歪理的多,灵光一出来,歪理就出来。假使智慧靠自己生出,那么歪理也是智慧,当然,在智慧立场讲,歪理也叫智慧,不过要加一个姓,叫歪智慧,不能证菩提道果。

如果这些人一向只以一个见解为对,那佛何必用种种方法来说呢?他答覆:

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尚尔,况出世耶?

这个道理很简单,等于天气不会永远晴,也不会永远雨天。你看天地宇宙的变化,你就知道自己用功的方法是不是呆板的。很多同学在这里学了很久修持的方法,常常让我碰到头痛的事,有人会问:老师啊,我要去闭关修持啦!你看我要用那个法子呢?唉呀!我真想讲:最好回到你妈妈那里去吃奶吧!这个修持道理,所有的方法都给你了,你自己要晓得调整变化,天无常晴也无常雨,一切修行的方法,可以说都是调心的法门,都是厨房里的佐料,今天要吃碱一点,酱油、盐都有;明天要吃甜一点,白糖、蜂蜜都可以。

你一定要每天吃某样菜,不但胃口倒了,也把胃吃坏了。修持道理也是这样,所以说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高明的医生不会只开药粉,而且会视病情的发展调配处方。因为假定药吃了有效果,病情减轻,份量就要减,或者病情发展到另一个叉路,发现另一种病症,又必须变换药方对症下药。

譬如有位同学今天来了,我说你事情多,元气不够,稍稍吃一点补药,不过看你有风,吃一点驱风的药。他问这两样合著吃可以吗?可以啊!因为刚刚开始只有现象,风寒在表没有深入,一方面把风寒赶出去,一方面也把元气培养出来。如果风寒进人身体内部,你不先驱风寒,而吃下补药,重病一场,等于土匪进门,你把门锁住,那就完了!

食不恒饭,每天都要饮食,但不一定天天吃饭,有时面食,有时稀饭。世间尚尔,世间法所讲也经常如此。况出世耶,何况我们修出世法的人。这句话特别注意!学了那么多佛法,修出世法.自己要知病调方,晓得因时因地转变。

今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他有六十四。

上面所讲止观的道理,告诉我们在教育时,要随著不同的根器,针对各种不同构毛病,反覆对治指导,乃至自己修行或教化他人,有六十四种法门。我们要晓得转变。

若就三番止观,即三百八十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三悉擅是世间安心。

从前面一直讲下来,都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由止观随著根器转变,综合其差别的方法有那么多。我们随时要晓得调整。悉擅,勉强解释即是各种境界、法门,能成就众生者。佛法讲四悉檀,前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擅、对治悉檀,属世间安心之法,后一悉檀:第一义悉擅,属出世安心方法。

世医所治差已,复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

修行的方法同世间的医生治病一样,修行是医治众生的心病。世医所治差已,世间的心病医好了;复生一悉檀,才能修出世间法。

这一段也要特别注意!佛法通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实际上真正的佛法是讲五乘道,先从人乘修起,譬如十善业道等等。人乘道修好,才修天乘,儒家说天人合一。天人乘道修好,才能进一步谈出世间法,出世阿罗汉、声闻,再翻一个身,可以修更进一步的出世法,超过阿罗汉、声闻,属于缘觉。最后才是菩萨道。所以要谈修持,必须把世间的人道先修好,基础稳固,世间法安心做到了,才能再谈出世间安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提出,我们都晓得学佛最难的是安心法门,能够安心就成佛。世间的安心做不到,一上来就想求出世间的安心,那就是孟子所说的缘木而求鱼。

止观能开佛秘藏

如来所治毕竟不发,世出世法互相成显,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若离止观无安心法。

强调天台宗的道理。所治,不是政治的治,而是刚才所说的调心,有时候讲修养也叫治心,此心最难治,人人能把自己的心治理好,就是儒家《大学》的道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从诚意下手,先修自己的意识。心念如何安?治心非常难,所以说佛所讲的治心法门毕竟不发,这是个秘密的迷语,佛所用至高无上的治心法门是哪一种?般若吗?还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这个治心吗?还是念佛?听呼吸?都是佛说出的法门。那么,如来、一切成佛的人,他自己顿悟的那一下,是个什么方法?毕竟不发,是个大秘密,毕竟没有讲出来。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他没有说一个字。那么这个秘密什么人揭发过呢?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揭发过一次,当他得了衣钵逃回广东的路上,后面追来一位军人出家的惠明和尚,六祖将衣钵放在岩石上,惠明欲取衣钵而不动,他是个大将军,武功很高,一件衣服、一个钵拿不动,是何道理?这下,他放下了,向六祖求道。悟道以后还问六祖,师父传给我的法还有秘诀没有?六祖说有啊!在哪里?在你那里啊!不在我这里,你问的那个就是。就是我有一宝,秘在形山,就在你身心上。所以佛到最后说不可说,不可说,无话可说;维摩诘居土最后堵口,把嘴巴一闭,文殊菩萨说:这是真说。

因此说如来所治毕竟不发。那么又如何去进行佛的教育法呢?

世出世法互相成显,要想学佛成功,应该先从做人学起,人都没有做好,所成之佛不晓得是什么佛?那当然非人佛,佛本来非人,那是超人。佛法再三告诉我们,学佛从学做人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没有做好而能做好佛,那很奇怪!无此理,无此事。世法、出世法互相成显,两者互为因果。换句话说,人做好了,不要修道,本来就是修道。中国话修行两个字,以现代话解释,先从修正心理行为做起,人事都没有处好而妄谈学佛?那正如明朝末年一位名土龚自珍所讲的一句话:人生三件事,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那就不是学佛,是学自欺法。

诸位学佛的青年朋友特别注意这八个字:世出世法,互相成显世间法与出世法是互相完成、互相显露的。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这八个字强调天台宗,天台宗的三止三观也叫三谛观,即空、假(有)、中。初步修持先求妄想清净,不能说妄想没有,仿佛证到空的一面,这个空,况且大家没有做到,假定做到有一点空的境界,那也不是空,是假的,是你意识上的空,所以呈现这个空。当你证到空的境界,一念不生。有时候少数同学有几回经验,但这个经验不是修持到达,我经常说这是瞎猫撞到死老鼠,碰上的,有时身心都空了,但是那个空还是意识境界。而且光守空,在空里住久了以后会变成昏沉,无明的阴境界,这时要赶快修有(假)观。或者先从假观来,譬如大家闭起眼睛妄念不停,这个妄念是假的,本来空,不要你去空它,想留、想追也追不到,比男女青年同学谈恋爱还难追,不相信你追追自己的妄念看!

随便提一个问题,你昨天早上第一个念头想什么?影子都跑了!刚才你进这个门以前念头想什么?早没有了!妄念本身是假的,它自性是空的,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念一句佛,一句咒,或有个境界光明,这些执有都不是道;落空也不是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观才对。天台宗讲三止三观,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一切都扫,不扫也扫,无可扫处,所以不扫,那么可以勉强说四段。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若离三谛无安心处,天台宗强调,我们修安心法门,只有走三止三观的路线,才能够到达。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南怀瑾:《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