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
2024-12-22 08:37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五十六章 远峰不近看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止观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

上次根据《宗镜录》的文字,把止讲完了,文字上立刻转到观的部分。老实讲,把止观的作用、修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认识清楚了,不管修显教净土、密宗、禅宗,乃至修外道法门,都有办法了!问题是一般修持者对止观的正见不太容易把握。

我们首先说明止。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观的梵文是毗钵舍那。有些唐代翻译的经典,认为中国文字用止观二字,意义表达不清,因此直接翻译梵音奢摩他、毗钵舍那。不过,这么一翻,大家又更不容易了解!

止,以中文意义而言,就是如何把心念思想静止下来。今天很多同学跟我讨论到这个问题,所以再提出来仔细研究。

大家学佛或做功夫都想得定,如果认为打坐就是修定,基本观念就错误!打坐不过是修止现初步练习修止的一种方法而已!并非打坐就是定。什么是定?不一定打坐能得定,站著讲话、跑步、在空中翻筋斗都可以定。并非打坐心入定。如果把打坐、或者打坐睡觉叫入定,那真是自欺欺人!坦白讲,打坐也不能跟止划等号。

大家打起坐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思想意识停止不了,因此想尽办法停止思想意识。这在基本上就犯了极大的错误!我们要晓得,人的思想意识停止不住的,世界上第一等笨蛋才干这些事,连第二等聪明人都不做,何况第一等聪明者。要把自己思想意识定住在一点,做不到的,这是什么道理。我经常跟大家说,心理作用同力学原理是一样的。譬如捏拳,捏的愈紧愈痛愈难过,就想赶快放松。因为向心力过强,离心力必随之而起。为何一个东西捏紧会爆炸?向心力到达极点,离心力便起而爆炸。所以,想要把念头空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愈阿弥陀佛,陀佛阿弥的事情就跟著多了!一下子想到茶叶没有买、那件衣服没有洗干净、那个人欠我十块钱什么都想起来了!你如果不想把心念压紧,什么都想不起来。然后,你有时候想,认为自己方法很高明,什么都不用,既不念佛也不念咒、也不做什么,只是静坐、空啊!你哪里空得了?愈空,离心力一大,向心力集中,你越想空,越空不了,什么事都想起来。你真空了,一定看得很清楚。譬如大家看房间里的某样东西,被桌椅挡住看不清楚,搬开桌椅,房间一空,什么都看清楚了!哪里有一点脏的、黑的,清清楚楚,那是必然的。

所以,不明白此理,拼命用功压心念,想得止得定,如何静得下来?佛法叫我们莫妄想、不起分别,没有错,但是大家搞错了!以为不想是把念头压下去什么都不想,注解错了。注解错误与佛法没有关系。如果把念头压下去叫不妄想,岂非死人!那何必修佛,修死不就什么都不想,再不然变石头人,石头、木头不会想。

所以,基本上这个道理要弄清楚。佛叫我们不妄想,而我们想求得定、想求静下来、想求空就是个大妄想。因此大家盘腿用功,可以说此人在那里打妄想,想成佛、得定的妄想挡住了一切。

那么,如连这个妄想都不想,我们如何能得止呢?佛经只叫你止,修止入门;至于怎么样修止,查遍了佛经也没有对止多作定义。

这刹那不就是止吗?

中文对止的解释就是停止,其实止很容易达到。譬如大家盘腿打坐,两手放好,这样子就已经是止了嘛!为什么?两条腿不跑步,两只手不再玩花样,嘴巴不讲话,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不随便张望,不要理自己的思想,你感觉一下,已经止了!你要认识这个境界,就在这个情况下就是止!佛骂人头上安头,人本来有个头,头上安头,岂不多余!一个头已经够累,两个头很辛苦耶!你说思想还没有澄清,佛经说譬如一杯浊水,刚开始摆好,水仍然晃动,只有慢慢等它静,泥渣沉底,水干净了!

一般人念咒子,或者用现想、念佛求止,往往是自已在扰乱,止不了,这个道理要认清楚。

初步学止,先求身的止,五根不动,而意根未停,慢慢转过来。大家注意!身心不是止得了的,是观,唯有观才能止。不管修密宗或显教哪一宗、哪一派,学佛修道者多,成道者少,是理上不清楚,因此功夫用不上路。大家坐起来都忙得很!忙著与心意争斗,想把心意搞下去,于是越搞越忙,修了六十年,你忙了六十年,看起来很清静,在那里打坐,实际上也够忙了!

注意!念头不是止止得了的,念头是靠观来破的。老实讲,全部佛法就是一条路:止观。

第三个问题来了。

什么叫观呢?观心法门,梵文毗钵舍那,即中文观的意思。据我几十年经验,走了不少路,也接触不少学佛修道的人,大多对观的理论始终搞不清楚,一看到观,瞪起眼睛修观。

修密宗的修观想,不晓得密宗教理,观是观,想是想,两者绝对不同。而密宗的观想与止观,在理论上是一个,但方法两样。

讲到修观,许多学打坐的强调眼观鼻,鼻观心,一般人打坐,除非斗鸡眼可以看到一点鼻尖,则绝看不见整个鼻子。不过,眼观鼻还勉强可以,鼻观心怎么观?鼻子又没有眼,如何看心啊?这种人很多,坐起来像鸡蛋一样。

此外,还有些道家的修法,那厉害了!眼观鼻、鼻现心、心观尾,打坐练功弯头,鼻子差不多要碰到肛门,这叫太极,修道家的称为龟息。在道家龟鹤象征长寿,鹤颈长,立睡,颈子弯曲,鼻子插到屁股,呼吸与肛门相通。鹿也是站著睡觉。因此,有人练习打坐,眼观鼻、鼻现心、心观尾,把身体卷成圆拱状。你们所见有限,我们在大陆湖北宜昌亲眼看到一家人如此修道。外面宣传这一家人都有道,快要拔宅飞升,这还得了!我赶紧亲自去拜访。听说这一家人修的法,千古失传,哟!那更要学啊!管他要多少钱,叩多少头都要学。他们家中没床、没椅,地上铺的全是席子,一家大小两夫妻、儿子、女儿全打坐,快要修到拔宅飞升。汉朝淮南王拔宅飞升,全家成道,鸡犬升天,万一鸡飞到半空中掉下来,至少还可再活一千年。那家人本事真大,从老头子起,到七、八岁的小女孩,打坐慢慢转,头硬对到下部,像个圆球,房间里就看到好几个球在那里滚。我想这一道我大概学不到,没有那么软的身体,可见人体很妙。还有,为什么房间全铺席子?半夜子时阳气一发动,身体内气动,开始滚球,妙的是一家七、八口打坐滚动,怎么也撞不到一块儿,这样滚上一个时辰。

看了这种情形,我说我不修了,我心里有数,这个与大陆一种道家的打神拳一样,站著先学韦驮抱杵,念嗡嘛呢叭咪吽,咒音的力量压久了,全身慢慢抖起来,闭著眼睛就打起拳来,这叫神拳,没有路线,爱打什么拳就打什么拳。如果旁边有人暗示打猴拳,过一会他就像猴子一样打起猴拳;暗示他来段天女散花,他立刻打一段天女散花。一般人学佛对这些很迷信,我们到底见过,也学过一点科学常识,这是心理作用,人体压紧,气一振动,加上神通的弟弟神经的观念,哟!气动了!菩萨、神到我身上,要我这样动、那样动,就抖起来了!

所以,我看了肉球打滚,叫它肉球道,不修了!这个我懂,何必跟你修!道理就是眼观鼻鼻观心,现出来以后,心观尾,而害成这样,可以说是受害者。

远峰不近看

眼观鼻是肉眼观看的观;止观的观是观察之观,观察即是反省,也就是后世禅宗所讲的参,一般用观心,不是用眼睛看,用你的意识观察这个道理。其实一个人随时在止的境界,你一盘腿,一静,要它静下就静下来了嘛!

至于有没有得定,是观的作用。譬如这一堂坐得不舒服,心烦意乱,你怎么知道?意识上知道就是观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产生一个矛盾,你禅坐修观,把观的作用冤枉地用力,拼命求达到一个止,全把工具和道理搞反了!永远不会得止观,也得不到好处。譬如大家随处一坐就已经得止了,这个时候不需要起观,不必刻意再进一步去观,止当中就有观。举个例子,不一定打坐,眼睛一闭,就感觉跟普通活动不同了,那个感觉就是观,你那个不同已经来了嘛!观也来了,止也来了,就在那里很现成的,别再钻牛角尖。

然后要它慢慢宁静,进一步宁静,你进一步体会,进一步体会,进一步宁静,这样止观双运,两者同时并进。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空呢?止观中本身就是空的。当我们理解到,一开始盘腿到现在宁静的阶段,所有的动相静相过去,自然就空了!大家打起坐来在止观的境界犯了一个错误,用意识另外求一个空的现象,把自己害了!没有一个另外的空。

这是第一节说的四点。

第二节再说明止观的道理。

那么,照这么说,我们平常都走错了?也不尽然。一般学佛,小乘修法止在一念。我们假定把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拿来当小乘的修法,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头来止住其他所有的念头,一句佛号好比湿的面粉杆,所有杂念好比灰尘纷飞,行住坐卧皆以湿面粉杆沾粘飞尘。唐朝白居易原来修止观、修禅,最后修净土,有一首偈子: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就是忙似箭,还是阿弥陀这个就是小乘修法,一念一念,有些人心念老是提这一念,提久以后睡不著罗!普通人准吓住,糟糕!念佛念得失眠,只要你唉呀这一下,走火入魔。其实本来没有魔,也没有火,没有这句话,因为最近几年小说乱写,写多了走火火魔,哪有魔?哪有火?还不都是自己。这是因为念久、念紧张,自然睡不著;大家习惯睡眠,看到自己睡不著,吓慌了!实际上没有关系!如此止在一个念头上,那一个念头,抵一切念头,以一念粘住杂念,即小乘的一念修止。

止观与开悟

大乘的一念修止不走这个路线,走什么路线?因为本来就止。比方,现在拿一个说话音声止的境界给大家听听春,注意喔!(静默)我没有讲话,你注意个什么?这一段没有讲话不是很宁静吗?这个时候就是止了。你那样止也可以,这样止也可以,不一定打坐,很宁静就止下去了,因为这个念头自己不停留。大乘境界不走特别意念统一的路子,就是自然地摆平,它就止了!

刚才叫大家注意,我不是故意开玩笑,注意我说话,要听到,然后没有讲,你在注意没有讲、很宁静这一段,止当中就是在观嘛!因为你在注意嘛!我们平常所讲的观,就是普通所说的注意,那个注意力就是观的作用。拿现代的观念来说,观就是那个注意力;止就是安详、宁静,非常简单!人只要外界不起作用,自然很安详,也就是止。同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观察自己当时的心理状况就是观,是这么一个作用。

所以,从止观,到最后悟道成佛,不是止的功夫喔!完全是观。在中文,观的作用就叫悟,但是在理论上的悟,而没有止的观,不算开悟,止的功力到了的观,叫开悟。这是一个道理,补充第二节的。

思想的分界

现在补充第三节。

密宗所讲的观想,观是观,想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中的第三个。

学佛要了解思想这两个字。本来这二个字是佛学名词,想是想,思是思。粗的叫想,细的叫思。譬如诸位坐在这里,心里想到楼下或者想到家里。或者另有一件事挂在心上,或欠人家钱、欠人家感情的人,坐在这里,《宗镜录》每一句都听得进,可是跟人家约会,或明天要还五百块钱,身上只有三十元,不晓得怎么办!心里烦得很,佛经也不大听进去,那个念头去不了。打主意怎么样做,那个是想。

思,则没有想的成份。譬如身体不舒服,你坐在这里听《宗镜录》,样样听得进,但是,下意识觉得身体不舒服,那个可没有去想,那是思,很细。所以,白天所想,夜里做梦,是思的作用。

想会构成一个东西。譬如写一篇文章、画家构图起画稿,影像一想,意识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是想。所以说观想,想是这么粗的东西。修密法想不起来不谈观,开始想是外层,粗的,慢慢回转到内在,这个时候进入观的情况。

那么,由观的情况进入思的境界呢?想的东西变成一个现实。等于精神病的人说某人要抓他,我们看不见,但在他是真实的,在他的意识状态,的确看到这个境界。所以我常跟大家讲,如果在精神病院住久了,很难下定论,究竟我是精神病,还是他是精神病?两个搞不清楚,我们说他们是精神病;他们看我们绝对不正常。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在精神病状态中,不过那一种病与我们的病两样而已!我们现在这里也是精神病。

这是在继续止观法以前,综合答覆这几天中同学们的研究。

所以止观这个法门要搞得很清楚,才能谈学佛。一般人错认,多走冤枉路而修。顺便再告诉大看到一位道友在这里想起来,一般人学佛做功夫,可怜的是什么?被感觉、感受牵著走。坐了几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天头痛,八天血压高,实际上他真在用功,毛病出在哪里?他跟著感觉状况在跑。

一打坐,腿发麻,唉!空的嘛!空是空,腿还是麻得痛,然后坐不住,背发胀,发胀是什么道理?该不要走火入魔出毛病?那是不是在修止观?那叫凡夫止观。

他是在修止,因为天天打坐,修静下来,万事不管,如果讲那样不算修止,那又冤枉他了!那么他在修什么观呢?我给它一个名词,修感觉痛苦观。他用万年的功夫也没有用,这不是修智慧的慧观(修慧),什么理?他没有反过来想,感觉到痛苦这一点意念作用,怎么把这一点意念作用突破就对了,那就恭喜他了。否则,浪费费时间、浪费米粮,坐在那里玩这个干什么?

接下来看永明寿禅师的话:

止观两帖药,知时并知量

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析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观安心。

文字大家都懂,意思是,善男子啊!一个聪明人认识了害他的冤家,晓得某件事做了会受害而绝不接受,那么冤家就不能害他。一个真正智勇双全,有思想、有才气的大将军,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没有风,如何吹散天上的云、空中的雾?反过来说,没有一片云,烈日当空,又如何遮蔽炎热?所以,有风卷云,令人神清气爽、意态闲适;有云遮日,使人消暑解热。顿觉清凉。

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水能熄火,而火能除暗。每一句话都有正、反两面的说明譬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没有水无法灭火,没有火不能照明、炊饭,这是讲观的道理,破一切恶的念头。为何要两边说明?有两个作用,在止观的道理都告诉你了。人要修定打坐,完全空念头什么都不想,念头空久了不晓得起观,空久了变昏沉,爱睡觉。用定来修止对治散乱心,止是一包药,病好了却还继续吃药,药吃多了不又变成病了吗!所以这个时候得了止定,下去主要起观了,就要拿智慧用心观了。用心观,你说懂了,又乱想想了半天,观久了坐不住,又起散乱。所以止观要平等等持,这就是教我们打坐做功夫修写,与智慧观察必须两者并行。

至于如何并行,又有人问:老师,哪个时候该用止?哪个时候该用观?唉呀!我常为这些问话火冒三丈。释迦牟尼佛比我们本事大,佛在禅定修法的经典上告诉你,自己要知时知量。问我何时用止、何时起观?怎么不来问我吃几碗饭会饱?你肚子晓得嘛!吃了这餐,下一顿什么时候吃?你饿了就吃嘛!饿了就吃,饱了就停。结果我们学佛的人做功夫,禅也好、密也好,既不知时,又不知量;既不起观,又不晓得修止,那样不统统变成盲修瞎练吗?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南怀瑾:《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