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四章)
2024-12-22 08:33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四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五十四章 无花休怨春

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讲就是要求止。止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譬如大家静坐,不管功夫做得多么好,内在的思想、意念能否永远停在某一处呢?做不到!比方拿念佛来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已经是两个念头了,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是四个了。这个念头总归不止。不止的道理何在呢?套个佛学名词乃因为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我们的思想、念头一个一个来,就像波浪似地此起彼落,而且还是不连贯的,中间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念头随时会插进来,这是让人很讨厌的事。

不管哪一宗,哪一派,用哪个方法,当你觉得自己坐得很好时。严格来讲,这个自己觉得坐得好,都是属于生理感受的状态。因为人都是忙乱惯了的,一旦上坐,脑神经及身体的肌肉都休息下来,当然会有一种很轻松、舒服的感觉。很多人却以此种感觉而觉得修道很有用处。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是生理在一个休息状态所得到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即使你不盘腿打坐而是躺在床上稳稳睡上一觉,精神也会很好、很舒服。至于内在的思想、念头不管你功夫做得怎么好、它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世界上学佛修道的人那么多,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意念从来得止的究竟有几个呢?

止不了就空不了

这个止在禅宗而言就是截断众流,因为我们的思想就像一股流水一样永远地流下去,要如何才能把它给截断呢?当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未来的中间,这个念头就是空,止于这个空上面,就把它给截断了。不管修哪个法门,意念若无法做到止于专一,那么所有的工夫都是白费的。想要了生死那是不可能的,想成仙、成佛也不可能,只能说是在玩弄自己。以这个道理来看就不难发现世界上所谓修、做功夫的人往往难免在自欺、欺人,不然就是被这个法门所欺。

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静坐上一点宁静的感觉当作是功夫、是佛道。懂了这个原理之后再来研究如何使意念专一得止。

以我们现代医学的道理来说,意念不能止就是脑波不停地在跳动。假如意念专一的话,脑波跳动的就呈现不一样而变成平静得多。然而对初学静坐的人而言,生理上的障碍会把意念给牵走,如腿痛发胀等感觉,虽然一边在念佛或持咒,但心里头却在叫痛,这都是意念在波动,因此无法专一。

若不能得止,学佛都是空谈。四禅八定都达不到就想著要开悟,大有问题。然而我们大家在道理上却都是悟了的,凡是中国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人生如梦,大家在劝人家时都是如此慰藉对方的。但是当事情真正降临自己头上时,却是半点也空不了。为何空不了呢?只因为意念不能止。因此真正的修行,释迦佛告诉我们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上次我们也曾提到过。今天有位同学问:何谓无事不办?只要心境专一能够做到,要入定就入定、出定就出定。要智慧开发智慧、求神通会发神通。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可以做到,问题就在于我们无法做到制心一处。

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再来看永明寿禅师的原文。

他老人家首先赞叹修定的重要。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苦集得一。则不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唯此为快。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这同我刚刚提到的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是同样的意思。苦集得一,则不轮回,这苦集二字乃四圣谛中苦集灭道的苦集。一切凡夫在未得道前都在痛苦中,如生老病死等苦。佛说一切众生以集苦为乐,就好像我们把吃苦瓜当成是好味道。若不集苦为乐就是灭道,得了道灭一切苦。苦集得一虽然是凡夫,苦能修到意念专一,则不轮回,可以避开生死不入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拿十二因缘来说,无明烦恼若能得到定境,专一了就不会有后面的十二因缘而了生死。

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得了止,意念专一以后不起无明了,因为无明在专一中,因此叫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有许多禅宗祖师悟了以后,他们描述自己的生活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把过去的业力,善、恶的债都还光了,现在连一毛钱的账也不赊欠了。悟了道的人如何能做到只还旧债而不欠新账呢?必须要做到专一。所以说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

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六弊即六根。得止专一以后六根自然不违越,甚至空了,就得道了而登彼岸。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一切经典上,佛用各种善巧方便的方法,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说了那么多教理,无非是让我们认识清楚了,很高兴去修定、修止,这在佛学名词上就叫做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符咒的奥密

我们在这里先插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有画符念咒之事,比如喉咙被鱼骨头刺到了,拿个符这么一画,这杯水喝下去就好了。这是小事情,还有许多大的也很管用。这种咒语画符很容易学,但是多半都不灵,为什么不灵呢?因为精神意念无法专一。尤其是我,学了这些一定不灵,因为我不信嘛!其实不是符与咒语灵到什么程度,而是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就有如此伟大。只要你专一,随便怎么画都灵!学画符念咒的有一句老话:不会画符,为鬼所笑。画符降鬼,符不会画,鬼都笑你。有些符字很多,而且还有上古时代的字,术者都要认得会写,他一枝笔拿来哈一口气,呼吸闭住,一口气就把这符给画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第二个思想,必须全神贯注在这枝笔上来画符,这张符才灵。我们诵经、持咒的道理也一样,所以以止安心有如此的重要。

如何开发记忆力与智慧

又善男子。如天元旱。河池意干。万卉焦枯。百谷零落。婆伽罗王。七日构云。四方淫雨。大地沾洽。一切种子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一切枝叶皆郁茂。一切华果皆敷荣。

这里说明修止是学佛的第一步,等于夏天大旱到处一点水都没有,得了止以后就好像天上有甘露降下来,干枯了的百草都会重生。婆伽罗王,就是佛经上的大龙王,以七天的时间兴云施雨。得了止后有什么好处呢?下面就是它的形容:一切种子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不但此生的记忆恢复,就是很多劫以前的事你也都会清楚。假如过去读过书的,得了定以后智慧开发了,诗也会作,文也会写了。因为在阿赖耶识田中,我们过去的种子还在。我们过去的种子不起作用,那是因为我们不在定中,因此无法发生作用。

一切枝叶皆郁茂,一切华果皆敷荣,譬如大家学佛都想得神通,其实神通是修道的枝叶,悟道才是根本。

无花休怨春

人亦如是,以散逸故。应生善不复生。已生善还退失。禅定河干。道品树灭。万善焦枯。百福残悴。因华道果。不复成熟。

我们一般人为何变成普通人而不能得道,因为自己散逸,散是散乱,逸是放逸。所以应该生的善根没有发起。不能说我们全都是坏人,我们前生也曾做过好事,可是我们没有定力,以致于前生的善报发不起来。而且人因为散乱、放逸而严重到已生善还退失,这一生一些善根刚刚萌芽的,因为你散乱、放选,这点善根也退失掉了。禅定河干,道品树灭,禅定之河也干了,得道也没希望了。万善焦枯、百福残悴,放逸、散乱的果报会使得我们的万善焦枯那么严重,而且所有福报因为没有得定也都憔悴了、凋零了。因华道果,不复成熟,修定是因,成道是果,因为不修定,所以不复成就。

若能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静云兴也。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功德丛林。暖顶方便。眼智明觉。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

若能闲林一意,我们打坐做功夫,不管念佛或是空观也好,假使能做到只有这一念,就叫做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我们的念头不向外攀缘想东想西,外面的境界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做功夫。静云兴也;这就是初步达到静的境界。

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静的境界不是定,而是定的前兆。他比方说,我们修定的人若是意念专一了,而内不出、外不入时,就好像在下雨前天上起云了,这个形容得非常好。明白一点地说,各位学静坐的,一上坐两腿一盘、手一摆准备静的时候,此时最静,你把握这一刻就对了,再过一下子就不静了。真的是不静吗?其实不然!虽然坐到后来腿胀脚麻腰酸,其实正是静云兴也。就好像天之所以会下雨是由于地上的水气经过蒸发上升,碰到冷气团就凝结成云雾。

其实只要心理静到极点,念头一定,生理的变化就是静云兴也。只要这一点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慢慢做功夫了,而一般人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三脉七轮,其实在教理上都是属于静云兴也。

然而一般我们做功夫,由平静使生理起变化而里面的念头就跟著跑出来了,而觉得这里酸、那里胀,因此无法做到内不出、外不入,往往功夫就到此为止而无法再进步。

假如你能认识这些现象不过是定的前兆,静云兴也。进一步才可以谈到如何发诸禅定,到了这个定境界就转入意念的境界了,不要被生理转著走。一转入这个境界即是降雨也,头顶上慢慢清凉而有甘露水下来,也有一个名词叫醍醐灌顶。甘露下降,头顶清凉是开发定的境界的前兆。在教理上还未到初禅而是轻安,轻是身体变得轻巧,走起路像树叶在空中一样地舒服;安是安详,所有的病痛都没有了。所以叫轻字,而且一定是从头顶上发起。跟著下面得到定了以后,功德丛林,佛教育我们要修功德,到了定的境界一切功德才能成就,就像原始森林一样的茂盛。暖顶方便,暖以密宗而言,就是发起拙火,得暖的话打坐腿就不会麻了,慢慢地全身发暖,暖了以后就柔软了,不管是九十几或一百几,得暖以后原本硬化的老骨头都会变成像婴儿般。顶,是开顶,到达了顶,气脉就全通了,有一天身体机能坏了,就可以很潇洒向亲朋好友道别而来去自如,只有很轻微的不适而不痛苦。若功夫只到暖位想生死来去自如是做不到的,腿还发麻的就差得更远。方便,就是方法,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同的程度要用不同的方法,到了四加行的暖顶位后,所有修行的方法才会清楚。

眼智明觉,智慧的眼睛打开了,一打开书就知道这是正法或是邪法;或是明了它是讲哪一种渐次所用的方法。明觉,是自己悟了。信忍,因为对于佛法有了真正的体悟,因此生起坚定的信心得以安住,而不会被自己心理上偶尔现起的烦恼所干扰。顺忍,乃至于有人无理地打骂也不会动气,而是自然地宽宏大量及无限的慈悲。无生寂灭忍,万缘不起,一念不生。这是讲到由静到定的初步就能生起那么大的功德力量。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