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
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
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轨道,在前方建立一个交汇点,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换轨道。不是说停下来,把火车从这个轨道搬上另一条轨道,停下来就代表生命结束了,那怎么还能把它搬向另一个轨道呢?并且你还没有建立另一个轨道,它只是理想,并没有落实。所以我们要齐头并进,在你已有的错误上面先走着,现在还不至于出现问题,因为悬崖不在当下,在很远的地方。
我们人生这列火车的终点站就是悬崖,在没有到达悬崖之前,你还是有希望的,还是有些活动的余地,可以往前走。那么在这条轨道上前进的同时,你要再去造另外一个轨道,如何造呢?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哪怕一个礼拜去禅修,慢慢地认识身心的一些规律,在我们百年的人生没有结束之前,这就是一种预习,一种准备。你要重视实践,不能够只学理论,完全学理论那个不解决问题,只能说明你活在理想当中。不给自己创造一个备胎,那是很危险的,很多人都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当下要认识到危机,但并不是否认现实的生命,对于未来要作筹划,在掉下悬崖之前为我们的生命建立一个港湾,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在错误当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备胎,得到了一份保险,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修行。因为修行本身不是信仰,信仰是一种理想和概念化的东西,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润滑。真实的学佛是为了认知和把控我们这条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也叫做自我创造,而非对未来的危机不闻不问,不是那样的。
你看这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及个人命运的变换都是不可以主宰的,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去主宰,但不是说我们不去生活。我们能够主宰的就是自己的佛性,要有一种信心,我们的佛性早于我们的烦恼,也大于我们的烦恼,它就在我们生命的海洋之中,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你现在在这个生命海洋中寻找什么,未来就会获得什么,所以你现在去寻找佛性,未来就一定会成佛。你的人生不是任何鬼神能够做主的,是你的心、你的认知、你的行动决定的,你明白心就明白了佛性,有了认知就知道实践的重要性,所以要在这些方面不断地去努力,你的路就会走得很稳健,未来的人生就很有把握,很安乐。
那么在自己获得利益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就是把这种健康的、能够给人类真实带来希望的慧命传递出去,分享出去,这比其他任何善行都重要。自我拯救与拯救他人,这当中功德无量。所以要认识到这种行为的稀罕,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我们才能认清真实的佛法,有了真实的人生。换一句话讲,成佛不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佛是你的本体,你本来是佛,而我们成为众生很难,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去造业才能成为众生。我们就是因为不断地造业,生命才不断地成为畜生,成为恶鬼很多人今生还没有脱离人身,可是他的习性已经像某一些动物了,说这个话不是骂人,这是真实的状况。如果你客观冷静地去看,有些人思想的疯狂,可能都超越了一些动物,他的行为也是没有厘头,整个社会当中这种混乱比比皆是,只是我们没有去观察。
人一旦处于恐惧不安的各种情绪之中,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而有些比较低等形式的生命想做也做不来,虽然它们有也烦恼,可是它们没有智能。所以人要是不能够了解自己的生命,自己所做的一些行为只能带给自己伤害。就算拥有一个人身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想享受什么也受用不到,因为人生最主要还是以苦为主题的,苦是没办法避免的。就算你享受到了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弥补不了你心理深层受到的伤害,它是挥之不去的,这就是非常自然客观的事情。
所以放下一切,要解放自己,去追寻佛法,一切就会很简单。佛法本来很简单,我们不能用错误的方式去学佛。把那个《大藏经》背下来,当然这也会积累无量的善根和福报,但是也不如你静坐一须臾啊!一念之间你能够稳定下来,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观照自己的内心,真是功德无量。就像这次禅七有三百人参加,我们没有去为各个旅游景点添堵,没有为这个社会增添负担,而在这里进行善的互动,这就是选择。我们去旅游,如果碰到不满意的事了,或许骂人,或许打人,而我们来到这里就不会有这种现象,这是环境决定的。你追求佛法,就会得到佛法的快乐;你去旅游本来是追求快乐的,但是环境让你不快乐,因为不快乐,所以你要更加地发泄,就更加地不快乐,而且会义无反顾地寻找不快乐,这就是人!所以智者应该明了选择的重要,同样的人放在不一样的地方,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连老鼠都懂得这个道理,它们把自己放在仓库,永远不流落街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流落街头呢?所以我们应该给心灵找一个家,不要让心灵去流浪,过那种自以为是而没有任何实质的生活。虽然来到这里,打坐腿也疼,还总有人提醒我们遵守规矩,可是这些对我们都有帮助,智慧的人就应该欢喜地去接受。
我们要分享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道理都是相通的,但是我们要有机会去静下心来想,这个就很重要。法不是别人给予你的,而是要你自己勇敢地迈出一步,愿意坐下来,尽管腿疼,依然愿意往前走,那么快乐就离你不远了。想要得到真实的快乐,都要依靠一些约束才能产生,如果没有约束,任性地放大我们的贪嗔痴,最后亲人都会变成仇人。所以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自己的心造出来的,一切都在于当下一念的珍惜和选择。当你如此清晰、如此细心地去看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相信一切改变都是可能的,祝福大家早证菩提!
End
◎ 理 海大家每天都会洁面洗漱,力求让自己的外表光鲜靓丽。殊不知,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不断地清洗,以远离垢染,时刻保持清净庄严。《增一阿含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自净其意是佛
◎ 首 愚有一位道友问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业障?我们佛法是智慧之学。过去南师打了许多次禅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来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乐乎时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干二净
很多信众信仰佛教已经很多年了,暂且不论你修了多少法,诵了多少经,先观待一下你自己的家庭是否比往昔更加和睦,心态是否更加端正,若要是的话,那就说明,即便你平常念诵很少,打坐时间很少,实际当中也已经在打坐
智谕法师 一心可现十法界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现。一心可现十法界。心有善念,则入三善道;心有恶念,则现三恶道境;心念声闻,便现声闻境界;心念缘觉,变现缘觉境界;心念菩萨,变现菩萨境界;心念佛,自然变现佛境
◎ 衍 慈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1)脸上无瞋真供养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
黄檗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
◎憨 山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
如孝法师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
要懂得收摄自心◎ 一 诚念头多不要紧 不乱就好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
欲空万法 先净自心◎ 宗 杲一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二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
很多疾病都来自于积存在我们心中的怨恨。身体不舒服时,想想你最恨谁?找出这个人后,尝试着宽恕他。如果感到很难宽恕,恰恰证明这个人是最需要你去宽恕的。你不必忧愁不知道怎样去宽恕,只要你肯放下心头的积怨,佛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四卷 第三十八章 如来顶咒 功德无量之一内容提要:世尊详细宣说了如来顶神咒十二种功德。原文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
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 如来顶咒功德无量之一内容提要:世尊详细宣说了如来顶神咒十二种功德。原文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十方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四卷 第三十八章 如来顶咒 功德无量之二原文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
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 如来顶咒功德无量之二原文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
如来顶神咒功德:一、原文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论文】二?一○四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疏翼】第二破执法有二,第一破计五文科中,第五解彼法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述记?卷十一】自下第五、解上法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二障三住过
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十劫坐在那里修行,也没能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
相信师兄们是听说过财源天母的,财源天母属于密咒部作密,系瑜珈密续佛部尊,于六道中专司人道,掌世间之财富,并为五路财神之佛母。而且财源天母的财源天母心咒是非常值得我们念诵修行的。天母本生愿力,以财施、法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慧能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自菩提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给已流传百余年的禅法带来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菩提达摩本以《楞伽经》为印证,到道信时开始采用《金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神秀禅师在五祖弘忍圆寂之后,到江陵县当阳山弘法,又被武后诏至宫中供养,成为国师。唐中宗即位之后,对神秀更加礼敬,众大臣也常常向他请教禅法。有一次,大臣张说问禅法
禅法是认真生活之法起时不骄,落时不躁,忙时不怨,闲时不郁,任凭外界风吹雨打,心中自是如如不动,安稳如初。要领悟禅法,首先要有颗清净的心。修行人须知,有禅意的环境固然能短暂地让人心绪平静,但若心被烦恼所
人食五谷杂粮,不可避免会有烦恼,所以树立正知正见很重要。修行人应时时刻刻观照自心,即时修正恶念妄念,端正心念和行为,做到不随境转,保持内心的祥和平静。所有烦恼皆是虚妄,唯有认清自我,降伏自心,才能将烦
一、痴的来源众生原本处于「理佛」的状态,这是法身或空如来藏,它具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含众生与佛)的智种子,是一切法的「体性」。理佛不会自行「起用」,但当「无始无明」遮覆理佛时,理佛就起用而妄现一个具有
观察自心与内观药师山紫虚居士观察自心与内观二者都要在定中或清净心状况下进行。前者是意识心的层次,主要是要了知问题的真相(亦属意识心)。后者是要悟入「空性」(或如来藏、法身……),这是不可言说、意识心不
诸法缘生之用于转化自心药师山紫虚居士我们认知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意识心,这是麈、根、识诸条件凑和所生,其相是不实、如梦幻。其与如来藏(空性)是「非一非异」,不是空无不是实有。进一步可知一切法是自心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