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念佛到底要不要计数?
2024-11-26 09:12

有人问大安法师:法师曾开示说,每天至少念佛三万声,但蕅益大师开示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浅深。我理解的持名之浅深是指信愿的浅深,不是指持名的多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大安法师答:蕅益大师这个话是非常正确的,能不能往生就看有不有信愿。为什么呢?由于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愿早已成就,如果以我们的信愿一感通到,弥陀的愿力就在我们身上体现,我们就能往生。但是念佛的功夫,在信愿感通之后仍然有作用。你念佛的功夫深,品位就会高;你念得浅,品位就会低。这里面主要是指持名的功夫,但这个持名的功夫里面当然也包括信愿的深浅。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执持这个名号要有一个心态,是要以信愿来庄严的。这个信愿就等于发菩提心。以菩提心去念佛,这个佛号感通佛愿力的力量就更大。就好像面对浩瀚的大海,你要舀海水,你拿的是一个很大的容器,一舀就能舀很多水一样,这是广大之心。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建立信愿之后,还是要谈功夫。这里不能偏废,信、愿、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会形成良性互动。

由此,我们凡夫众生实实在在用功夫,还是要用笨拙的方式--计数为好。蕅益大师自己就是提倡计数的,他在一个开示说:我们计数,每天或三万,或五万,或七万,或十万。古人修行真的是为生死心切,是动真格的,不是来作秀的。三万是蕅益大师提倡的底线,本人鉴于现代忙碌的社会,最后提了个一万的底线。但对于出家众和退休的人,可能我会提的多一点:三万。如果没有什么事,多多益善,多念为好。三万声只要六小时,试问,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六小时只占到了四分之一。如果你真是生死心切的话,把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作轮回之业,四分之一的时间作点出离之道都不能保证的话,怎么能够证明你是深信切愿呢?所以大家还是要从计数念佛下手。

你能够一天念上三万、五万、七万,尽形寿你都能坚持,这就证明了你有信愿。如果你没有信愿,你不可能念这么多,也不可能不间断的去念。理上的东西要靠事相上的东西来表达,理事要双备,理事要圆融。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在计数念佛上不要放弃。

念佛之人要有智慧

我就常常听到一些居士,包括出家众讲大话,哎呀,我念佛,不念自念,念而无念。你能达到这个水平吗?祖师都在给我们说每天掐珠,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宗赜禅师建立莲池胜会也是让大家划十字,念了一万划一横,念一万划一竖,都得要计数,而且最好有一个功课册。

End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念佛到底要不要计数?

有人问大安法师:法师曾开示说,每天至少念佛三万声,但蕅益大师开示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浅深。我理解的持名之浅深是指信愿的浅深,不是指持名的多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大安法师答:蕅益

挥之不去的耳鸣吵死了!这儿有五个秘方,要不要?

看过电影《大话西游》的人一定对于孙悟空吐槽唐僧的片段印象深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然没有啰嗦的唐僧在身边,但却很有可能体会到和孙悟空一样的困扰,罪魁祸首就是耳鸣。耳鸣其实并不好治,不过小编倒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