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念佛具足六度
2024-10-25 08:18

蕅 益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它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译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体、妄心与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生起贪瞋痴三毒烦恼,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较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没有间断与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以妄想心驰逐外境,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被其它修行法门所迷惑,即大智慧。

请常自检查自己:设若幻妄身心及世界犹然未曾放下,贪瞋痴的念头犹自起现行,是非人我犹然挂在心怀,念佛时间断与夹杂犹未能遣除干净,妄想驰逐外境犹未能永远灭除,种种其他法门犹能迷惑心志,具备以上一项或多项,便不能视为真念佛者。

摘自《蕅益大师全集》

End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圆 瑛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

黄念祖: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

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济群法师完美人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完美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方能圆满。通常所说的完美,是具足有利于修行的身份,可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那么,这一身份具有哪些特点?可归纳为八点。以下具体说明这八种圆满。第一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十方无量国土)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么不同?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比丘与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

僧璨大师受具足戒的故事

僧璨(约公元510年~606年)又作僧粲,中国禅宗三祖。江苏徐州人氏,出生年月与俗姓都不明。北齐天平二年,僧璨以白衣之身去拜谒二祖慧可,对二祖说:“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二祖说:“将罪来,与汝忏

菩萨乘: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僧中授具足戒的“遮难”是什么

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遮难”一词,按照字面上的解释, “遮”即遏止、拦住的意思。《说文·走部》:“遮,遏也。” 《篇海类编·

具足戒与菩萨戒的区别

比丘戒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可大别为八种,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是指比丘、比丘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范古农答:云何具足诸禅。

问:云何具足诸禅。范古农答:初二对代数息,三对欲界定。四对未到地定。五对初禅觉观二支,六对破初禅喜支,七对破初禅乐支,八对破初禅一心支,九对二禅内净喜,十对二禅一心支,十一对破三禅乐,十二对破四禅不动

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财源天母丨祈祷保佑大家资粮具足

财源天母心咒ཨོཾ་བ་སུ་དྷཱ་རི་ཎི་སྭཱ་ཧཱ།嗡 跋苏塔里尼 梭哈在佛教传统上,有不少人会依止妙音佛母以增长智慧。修持妙音佛母可迅速得长智慧,可是却会有贫困的缘起。所以,凡是修妙音佛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_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六度之二:持戒波罗蜜介绍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

什么是六度?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赵朴初答:什么叫做六度?

赵朴初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

林清玄:出家、受具足戒之前,要问你是人吗?

从佛陀的时代到现在,每当有人请求出家,或受戒之前,一定要先问:你是人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是,才有资格出家或受戒。我听到这种说法时非常感动,在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只有人才可以出家受戒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卄四 受用具足

(卄四) 受用具足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这是略叹极乐众生三业殊胜)阿难!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人人都具足了如上所说的无比清净的色身、一切微妙的音声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三)

六度集经卷第五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忍辱度无极章第三(此有十三章)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嗔恚处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二)

六度集经卷第三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布施度无极经(此有十二章)(一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昔者有国王号和默。王行仁平。爱民若子。正法治国。民无怨心。其国广大郡县甚多。境界炽盛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四)

六度集经卷第七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禅度无极章第五(此有九章)(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著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一)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卷第一六度集经卷第二六度集经卷第三六度集经卷第四六度集经卷第五六度集经卷第六六度集经卷第七六度集经卷第八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共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

慧律法师:学佛要具足的三个条件

一、亲近善知识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因此,需要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觉悟,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若无师父的教导,就容易以自己的

证严法师:具足人文的教育

具足人文的教育证严法师慈济四大志业,需要众人一起承担。从慈善迈入医疗,并体认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志业的目标就是人性的文化。为什么教育一定要有人文?教育若只是教授谋生的功能或知识,而漠视良能,就不能教育

惟贤法师答:修行讲六度,前五度与般若度的关系?

惟贤法师答:在六度中,般若是主导的。只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只有福报,而且只是人天福报,像达摩祖师批评梁武帝一样,你计较这样功德那样功德,你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能修般若的话,就超过人天的福报,可得解脱

第1189部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 - 乾隆大藏经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三具足经优波提舍翻译记施戒闻三备摄众行。是以如来说名具足。法门深邃浅识未窥。天亲菩萨慈心开示。唯显义弗释章句。是故名为忧波提舍。昔出中国今现魏都。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婆罗门人瞿昙流支。爱

第四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六度集经戒度无极第二凡十五章戒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狂愚凶虐。好残生命。贪余盗窃。淫劮秽浊。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嫉恚痴心。危亲戮圣。谤佛乱贤。取宗庙物。怀凶逆。毁三尊。如斯元恶。宁就脯割。葅醢市

第八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六度集经明度无极第六凡九章(八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万人共坐。第一弟子鹙鹭子。前稽首长跪白言。车匿宿命有何功德。菩萨处家当为飞行皇帝。而劝弃国入山学

第六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六度集经精进度无极第四凡十九章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坐行步。喘息不替。其目仿佛。恒睹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

第一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第一上凡十章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时与五百应仪。菩萨千人共坐。中有菩萨名阿泥察。佛说经道。常靖心恻听。寂然无念。意定在经。众祐知之。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

第五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六度集经忍辱度无极第三凡十三章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嗔恚处外施不觉止。其为狂醉。长处

第二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第一中凡四章(一一)波耶王经昔者波罗奈国王名波耶。治国以仁。干戈废。杖楚灭。囹圄毁。路无呼嗟。群生得所。国丰民炽。诸天叹仁。王城广长四百里。围千六百里。王日饭此中人。皆从其愿

第三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第一下凡十一章(一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昔者有国王号和默。王行仁平。爱民若子。正法治国。民无怨心。其国广大郡县甚多。境界炽盛。五谷丰熟。国无灾毒

第七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六度集经禅度无极第五凡九章(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着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鼻香口味身好。道行之志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