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了凡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
 
深信因果,多修阴德时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报应”,然而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皆不离因果,今先以此开启话题。因果之事,错综复杂;因果之理,深奥难懂;类归之,有善、恶、无记、有漏、无漏等等差别;造
 
文:圆瑛吾人铸形父母,寄迹乾坤,随业受身,依因感果,是身不实,四大假合所成。有病方知五阴幻报为苦,古云有病方知身是苦,斯言信不诬也。然当知病苦与身不相舍离,病是身生,身为苦本,苦乃身受,世人一一皆然。
 
◎ 智 旭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宽运法师说到佛教的安心法门,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二祖慧可的一段公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感人且深具启发性的故事:传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12月,
 
◎ 印 光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亦然。若常大声,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
 
◎ 圆 瑛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
 
炎炎长夏,闷热烦恼。于人事颠倒、无可排解之时,用一断字法:(啪)当下身心,一齐放下!顿如木石相似,一念不起(并此文亦毋著),而又见闻了了。看这是什么?此时善亦不思,恶亦不想,非空非有。如是一分钟,再提
 
道教将遵斋法而不违,谓之“持斋”。道教认为,学道不持斋,就如同夜行不持火烛一样。因此,道教历来把“持斋”作为修道者在其证道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修持法门。道教“斋法”的种类很多,一般有三种常见斋:清心涤念为
 
第四讲 随机方便适宜的六妙门这一讲属於善巧应用六妙门的第一部分。善巧应用六妙门共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随便宜六妙门,适用於智慧型者修习;二是对治六妙门,对治於障碍型者的实际情形;三是相摄六妙门,指示习禅者
 
南宗禅的无法之法蔡惠明一、南宗禅的特质是无法之法六祖慧能(公元六三八——七一三)开始的中国佛教南宗禅,在禅学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完成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改革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北宋。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
 
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人人本具与佛相同的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个个都能作佛。只因迷背不知,枉作众生,受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本妙心,轮回生死。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众生机,说种种法。虽大小权实不同,偏圆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又
 
圆顿之法难思议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
 
问:为什么我不念佛心里还好受些,一念佛反而心烦难受而不想念呢?是不是我的根机不适宜念佛?答:这正是你得到念佛的好处、适宜念佛的证明啊。比如有人喜欢打麻将,有人喜欢看球赛,有人喜欢上网玩游戏,一泡就是一
 
阿弥陀佛有一个非常无上的慈悲之法,他说:你们不懂得怎么努力的,只要你们称我名号,我知道你们想要做极乐世界的人,我给你们机会,我会成就你们。佛自己说: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意思是如果达不到你们的目的,我就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我们来了解“住空、无相、无愿之法”的意义。法藏菩萨的修行,内心是安住在三解脱门。我们凡夫修行,之所以很难解脱,就是我们的心经常住于贪、瞋、痴三毒烦恼。法藏菩萨没有贪、瞋、痴,前面已
 
黄念祖答:劝深信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将来亦不必修。但对此法应珍重,留待有缘人。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所言某君,乃炼丹运气之流。既云皈依三宝,固当置此种工夫于度外。念佛之人,非不静坐。静坐仍是念佛。彼谓静功有效,盖是说运气有效。汝不知彼所说之静功为何事,故令续做。若依正理,既修净业,
 
善导[1]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增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