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个人、一块钱、一件事、一句话会改变命运,一个念头也会使我们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一念可能是圣贤,也可能是愚夫,这一念上穷碧落下黄泉,百界千如,无所不遍,因此如何摄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十大杰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亦有浅深,譬如今之学制,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层次口念耳听犹之小学,其次心念心听犹之中学,最终神念神听则犹如大学;然吾等程度,小学耳,能够口中念
 
◎ 虚 云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
 
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福主要指我们外在所依存的环境;慧就是我们内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宇宙的认知。整个佛法的体系可以说成是讲修福和修慧的方法。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
 
◎ 蕅 益【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
 
◎ 一 诚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一丝念头不起呢?念头起来了,你去压制它,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重要的是不去追逐念头。一个念头起来了,就让它起来,当它消失时,也不要去挽留,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一诚法师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我点头,道:心多不乱就好。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
 
广钦老和尚寺里某某师到客堂来,吐诉一些人事烦恼,人去后,老和尚便对某某师开示说: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昌臻法师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
 
昌臻法师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
 
自古神仙由人做,道法流传不停歇。从黄帝到老子再到老祖天师,道法自古以来一脉相传,开支散叶,蔓延不绝。如果追述到黄帝之前的过去,道家、道教的踪迹怕是会更加悠久。虽然过往已经遥不可考,但是仙凡一体这种道家
 
人与人之间不总是和谐,但也绝不是永远对立,那么为什么不试着去谋求双赢?人生苦短,每个人都不容易,有交集才会精彩。相逢是前世修来的缘,大家同坐一条船,拥挤总是难免,立足之地不过尺许,让他几分又何妨?纵然
 
一、往生成佛要一心不乱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了生死而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示现各种教化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大小乘、显密教,也都是教
 
换个想法更好郑石岩第一篇当心第一个念头[篇头语]人必须把握第一个念头,它影响我伴随对人、事、物的观感,决定自己眼光投注的重点,当然也左右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我把这个接触人与事物的瞬间直觉,取个名字叫第一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读了2003年第三期《台州佛教》署名隆盎,题为伏惑事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 一文,使我获益匪浅,钦佩不已。对一心不乱鞭辟入理的诠解,扫尽了有关一心不乱念佛往生的种种误解、歧见,诚为近时修学念佛法门的
 
九心住(欲界定)一、内 住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二、等 住  于内所缘相续安住。三、安 住  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四、近 住  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五、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
 
摘自《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
 
如果有人问我:法师,我今年七十几岁了,随时可能会死,已经来不及参禅悟道,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可否告诉我有那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我会告诉他:其实,不只是濒临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
 
喜欢的叫贪的烦恼,不喜欢的叫嗔的烦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烦恼,所以才会造业。你有贪嗔痴,你的身体就会去杀生、吃肉,骂人、骗人。这个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你身、口、意会造业。造业了,你就要受苦了---
 
略论一心不乱净土法门是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千经万论皆赞净土,独讽弥陀。唯此法门,三根普被,圣凡齐收;唯此法门极简极易,至顿至圆;唯此法门应时对机,稳稳当当,今生直趋解脱大道。修净土者,皆以三经作为修持
 
什么是念?念有时也可以代表心。我们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身体上的感觉和思想上的知觉。二者合拢来,就是心,就是念。我们晓得,佛经上经常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什么?我们人坐在这里,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好念头、坏念头好念头、坏念头一般人多半认为心中的想法并不等于行为,要确实做出不当的行为才会造成坏的结果,因此会有人说:「我不做什么,想一想总没有关系吧?」这样的想法,对吗?当
 
问: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可以往生?看到法师念佛时很享受,可是弟子怎么觉得安住在佛号上很难受呀?总是控制不住念头,怎么办呢?大安法师答:怎么叫真信切愿,一定是从自己的真诚心里面
 
现在我们念头很多,为什么呢?信不诚,愿不切,还没有真正信。有人会说:这个老和尚胡说八道,我学佛好多年了,怎么能不信佛呢?我说你信的是现相,不是你的心。要真信,信你自己的本性,信你念佛一定能成佛。
 
问:我的朋友已经皈依了三宝,但是从皈依了三宝之后,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一念经就会发狂,请问长老我应该怎么样处理?答:皈依三宝之后,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一念经就会发狂,业障!他一定有冤亲债主,你从旁边可以帮
 
看念头华严禅的殊胜重点在看念头,念头在那里?念头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个「根尘相接」时的剎那境中! 对于「根尘相接」剎那中的用心状态,就叫作「看心」或「看念头」!这个根尘相接的剎那,即是念头产生的时
 
问题:南无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净宗法师:这句话是佛门里的一个通则,不管净土法门还是其他各宗各派,基本上都这么说。不过,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解释。像禅宗,圣道
 
禅修应如何下手?内心会有时恐惧的念头,该如何应对?答:你要从人格性的健全开始下手,因为会恐惧表示你在人生的成长历程有受过伤害,你会有这个问题,表示你的触功德已经产生了,你不必害怕。会有恐惧感,就是你埋
 
善士问:请问法师,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净土吗?一个网友的提问。达照法师答:历代净土的祖师都告诉我们,包括佛经也告诉我们,往生净土它所具足的条件是三资粮,就是信、愿、行具足相信极乐世界,发愿求生净
 
师父,我想问在这个时候,你起心动念,意思是不是说在那个时候,假如说我想到我要去偷东西,那还不是心猿意马吗,我不明白,起心动念其实是在想什么东西。(2010.3马来西亚12)答:是这样,当你在这种状况下
 
我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对他人很不恭敬的念头,甚至很卑劣的念头、想法,压也压不住,有时候对佛菩萨都会这样起那些不恭敬的念头,最后不得不逃离现场。我现在都不敢去寺庙,怕会折损自己的福报,造下恶业,
 
在打坐中无法进入喜觉知、乐觉知,是否一直观呼吸就好?也没法进入止观,不知道如何正思维,更没办法去观?答:第一你要得到喜觉知、乐觉知,因为一般人都会有所求,你有所求,你身心就会绷紧;你有期待、有得失心、
 
净土法门是诸佛出世的彻底悲心,是所谓诸佛无尽大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一个法门。《无量寿经》处处讲是佛的惠利,不是我们怎么样,说净土一法是一个报恩的法门、是一个知佛恩的法门、是一个佛摄受的法门,是一切诸佛
 
他念佛数目念得不多,但是他强调一心不乱净界法师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一个公案:宋朝有一个人叫马圩,这个马圩居士是杭州的一个地方官,他的父亲也是做官,他的父亲是拜慈云遵式大师做师父,就是慈云忏主,就是
 
问: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净界法师答: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死亡。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烦恼的势力,你平常都不对治它,临终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房间里面有垃圾,你不去扫它,它不会自己消失掉。这是因缘
 
问:请问师父,忏悔业障是否在向佛表达所做的业障之后更要放下,还是要每天的忏悔直到什么时候?答:他意思就是说忏悔业障,到底是一次性的做完就好了,还是每天要去做。这个忏悔业障,简单的说是这样,你这个忏悔业
 
我们念头一动就会有相状!净界法师我们看智者大师他的十如是。在《法华经》当中,观察内心第一个先观察如是相。我们念头一动就会有相状。这个相状在智者大师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种相状。第一个是一种增上的恶念,这
 
问:禅修中的五种念头明一法师答:《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中记载: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
 
世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教示这段《阿弥陀经》的经文,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作一对照,就会发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得更加详尽。《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
 
从密中密层义来说,前五种夫妻关系是表示实修道路上的乐空双运,慈悲的大乐和智慧的空性双运。理想的婚姻关系,理想的夫妻关系作为修行的功课,修到最后就是三个字爱、自由。爱就是慈悲的大乐,自由就是智慧空性。你
 
【答:《阿弥陀经》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言:闻已思惟,系念不乱。此闻乃闻无量寿佛之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及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净信,其心不乱。心能不乱乃因系念故,系念乃
 
黄念祖居士开示: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这是末后一首,指出了当前修净业行人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看到秦译(罗什大师译)中,一心不乱
 
黄念祖老居士:一切都不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一段,也是非常难理解的一段,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经典就好懂了)底下这一段,是一个很关键的一段,也是非常难理解的一段,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经典就
 
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叫做一心不乱?念和听都清楚,是修净的一个办法,是求一心的正途和前因,一心不乱是修得之果。圣号和念心如果能够针锋相接,不再摇动,就是专一了。要知道功夫浅的人,虽然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