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葡萄大批上市的季节,看着水果店里肥嘟嘟娇艳艳的葡萄,忍不住就想吃上一大串!你知道吗?这么热的天儿,吃上一点葡萄,不仅美味,而且富含各种营养。下面就来说说葡萄那些事儿。葡萄浑身都是宝别看葡萄个头不
助印经书,在佛弟子来讲是一件无上功德,其实印经是佛教广大佛法的一种方式,参与助印经书的佛弟子能够代表佛菩萨、高僧大德和古来先贤弘扬善道。把他们的般若智慧传播和流通,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如海法藏,行善积德,
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后,就显现出现世性格影响所致的面相了。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丽。性格格外粗暴
很多人一听说佛教,就立马绕路,因为佛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清规戒律,感觉要实施起来太难做到了。很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想,做人只要不越界就行了,虽然做不到最好,但是比差的也要强得多。这种中庸
【十诵律(Sarvāstivāda-vinaya)】Shisonglu 此律初诵至三诵,含有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一百〇七众学、七灭诤等八法。第四诵有受
1、准备好笔、墨、纸、墨碟。摆放抄经纸于毛毡之上。用镇纸压住抄经纸,避免高低不平。2、洁净双手。有条件可用含有植物香料的香水沐手。3、抄经前端身正坐,最好静坐三分钟,收摄身、口、意。关闭手机等设备,
本律传译经过非常曲折。初,罽宾卑摩罗叉专精《十诵》,在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宏扬律藏,鸠摩罗什早年就从他学《十诵律》,西元382年凉州(今甘肃省境内)吕光伐龟兹,携鸠摩罗什东返,而卑摩罗叉
不仅十诵律要看,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解脱律毗尼母经都要看,而且要对比看、深入看。戒律不是佛教产生时就有的,也不是一出现就完备的。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很多时候是由于一般民众对佛教出家人某些行为不满、向僧
1.戒律为基欲找到佛法之精髓,达到寂静证果的目的,必须勤修“戒定慧”三学。而戒律是“戒定慧”的基础。佛陀入灭前,阿难问佛陀道:“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入灭后,佛弟子以谁为师?”佛陀回答阿难道:“以戒
《十诵律》的内容︰初诵(卷一至卷六)、二诵(卷七至卷十三)和三诵(卷十四至卷二十),包括四波罗夷法、十三僧残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七众学法、七灭诤法。四诵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 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
在传来中国的四部广律中,此律翻译弘传最早。晋、宋、齐时,已经盛行,梁、陈、隋之际,南主英匠更是专门弘扬此律。先是鸠摩罗什在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从专精《十诵律》的卑摩罗叉学习,旋卑摩罗叉来华后,在
我们在佛家思想的认识中,经常会有佛学者说,不要光说理论,要得以实践。是的,我们不仅要学习佛学文化,更要把佛学修行得以应用到实践中去。所谓“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句话就是大德净慧长老所推崇的
好处一,学佛可以得到心灵的平和。学佛虽然不能马上去除烦恼,但却可以减轻烦恼的程度,你学佛以后,会发现,有些事情的发生,放在以前,你一定会烦恼好多天,学佛以后你再去看,就会发现,原来那些造成你烦恼的事,
经常有人问:能不能吃家里佛堂供过佛的东西?在藏地,供品已经供给佛了,自己就不能用了,一定要送到清净的地方。在汉地一般都把供品给吃了。其实分析一下各有道理。藏地人认为供品既然已经供养给佛菩萨,自己就不
一定不可以,否则便不能再受比来丘戒,比丘诵戒的时候,是屏蔽沙弥的,至于有人说南传有不同说法,那个没见到佛经依据,北传的佛法中,沙弥自和白衣都不许盗听比丘说戒。《僧祇》(23,417中)若沙弥盗听说戒,
问:能不能告诉我放生物命死亡更深一层的意义?圆因法师答:我们可以看看《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佛陀昔为流水长者子,不忍上万条鱼干涸死亡,急集二十大象负水济鱼,活鱼性命,并为上万条鱼说法念佛,上万条鱼
第四十五卷 十诵律(第七诵之二)尼律不共三十事中第十九(缺第十八事)佛在王舍城。尔时有助调达比丘尼。多畜钵破坏不用。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多畜钵破坏
第四十九卷 十诵律比丘尼坛文之余佛在王舍城。尔时助调达比丘尼。多畜衣不分别。何者是所受僧伽梨。何者是所受郁多罗僧。何者是所受安陀会。何者是所受覆肩衣。何者所受俱修罗。诸比丘尼问助调达比丘尼。何者是汝所
第四十七卷 十诵律(第七诵之三之余)六法坛文(共十六事)佛在舍卫国。尔时舍卫城有居士妇。名和罗诃。大富多财田宅种种富相成就。是居士妇。以无常因缘故。财物失尽家人分散。唯一身在。是居士妇有娠。以忧愁失亲
第四十八卷 十诵律(第七诵之四)比丘尼坛文佛在舍卫国。尔时有迦毗罗女作比丘尼。名跋陀。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尔时阿难。常为比丘尼差十比丘众。与受大戒。时阿难中前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跋陀比丘尼。遥见阿
第四十六卷 十诵律(第七诵之三)尼律不共单提(共十八事)佛在舍卫国。尔时迦罗比丘尼。本是外道。共诸比丘尼斗诤时。自作法咒泥犁咒。若汝谤我是事者。令汝不得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令汝世世堕
第五十二卷 十诵律增一法第八诵之二一法初说一语竟。名为舍戒。云何说一语。名为舍戒。谓言舍佛。说是一语。名为舍戒。如是法僧和上阿阇梨同和上阿阇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知。我是白衣。我是沙弥。我非
第五十五卷 十诵律增一法第八诵之四后十法中五法初有五事故僧与下意。说佛过法过僧过戒过。作非威仪。复有五事。僧与作下意。骂比丘。道说比丘。出比丘过。处处说他过。使他不得施不得住处。复有五事。僧与下意。骂
第五十一卷 十诵律增一法第八诵之一佛婆伽婆住舍婆提。长老优波离问佛。若男子作女人威仪。女人相女人服作女人形制已。如男子法受戒。得戒不。佛言。得戒。众僧得罪。又问。若女人作男子威仪。男子相男子服。作男子
第十六卷 十诵律(第三诵之三)九十波逸提之八佛在王舍城。尔时瓶沙王。有三种池水。第一池中王及夫人洗。第二池中王子大臣洗。第三池中余人民洗。是王得道深心信佛。问诸大臣。上人洗不。答言亦洗。王言。上人应我
第五十九卷 十诵律(第九诵之四)拘舍弥法第二问若僧众坏为二部。诸比丘尼受半月教授法。应从何部受。答从说如法者受。若无说如法者闼赖吒比丘应出界外教授。问拘舍弥比丘毗耶离比丘舍界。得名舍不。答不得。问毗耶
第五十四卷 十诵律(增一法第八诵之三)初十法中五法之余有五事群党。能于僧中起诤。如是起诤多有恼乱。减损天人。有诤比丘以非法约敕。有群党说。轻读诵修多罗比丘。遮说戒者。助斗诤相言。是名五事。有群党僧中起
第五十八卷 十诵律(第九诵之三)问波夜提事之余问。若比丘求水瓶误取酥油瓶。应破应弃不。答言。不应。有二种触食。食无罪。一清净持戒比丘。误触。二破戒比丘无惭愧触。是二俱净。若比丘。为沙弥为白衣故。担食于
第五十卷 十诵律(第七诵之五)尼律不共之余佛在俱舍弥国。尔时迦留罗提舍比丘命终。有姊妹比丘尼七人。名偷兰难陀尼。周那难陀尼。提舍尼。忧波提舍尼。提舍域多尼。提舍婆罗那尼。提舍叉多尼。是诸比丘尼有大势力
第五十七卷 十诵律(第九诵之二)问二不定法优波离问佛。若信语优婆夷。见比丘于初犯四波罗夷中随所破戒。语诸比丘。应随信语优婆夷语治不。佛言。应随语治。应与实罪相羯磨不。佛言。应与。又问。若二信语优婆夷。
第六十五卷 十诵律杀戒初之余佛在毗耶离婆求沫河边。佛与婆求沫河诸比丘结戒言。先作无罪。是诸比丘作是念。我等多时空无过人法妄语。不知何者是先何者非先。心生疑悔。是事白佛。佛言。未结戒前婆求沫诸比丘一切时
第六十一卷 十诵律善诵第十诵之二僧上座法者。上座法。若僧唱时。若打揵椎时。应疾到坐。坐已看上中下座。莫令失次。教令相近坐。应示相。若不觉。应弹指向。若弹指不觉。应语比坐。应徐徐软语。若饮食时。上座应教
第五十六卷 十诵律(第九诵之一)四波罗夷法中问淫事第一佛在毗耶离国。长老优波离。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问佛言。若比丘咒术自作畜生形行淫。得波罗夷不。佛言。若自忆念我是比丘。得波罗夷。若不忆念偷兰
第五十三卷 十诵律五法初佛婆伽婆住释迦国。大爱道比丘尼。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立白佛言。善哉世尊。愿略说法非法毗尼非毗尼。令我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法。佛言。瞿昙弥。若知是法。随欲不随无欲。随过不随无过。
第六十二卷 十诵律毗尼相三事决定知比尼相。一本起。二结戒。三随结。复有二种比尼。诤比尼犯比尼。复有二种比尼。净比尼烦恼比尼。复有二种比尼。比丘比尼比丘尼比尼。复有二种比尼。遍比尼不遍比尼。诤比尼者。相
第六十三卷 十诵律善诵第十诵之三诸比丘自相语言。共作贼去来。答言。随意。是比丘发去。中道心悔生惭愧。我等云何于善佛法中以信出家。而作贼耶。作是念已便不复去。心疑。我等将无得波罗夷耶。是事白佛。佛言。不
第六十卷 十诵律善诵第十诵之一佛在王舍城。语诸比丘。十种明具足戒。何等十。佛世尊自然无师得具足戒。五比丘得道即得具足戒。长老摩诃迦葉自誓即得具足戒。苏陀随顺答佛论故得具足戒。边地持律第五得受具足戒。摩
第十卷 十诵律(第二诵之四)九十波逸提之二佛在维耶离国。夏安居时。与大比丘僧俱。时世饥俭乞食难得。诸人妻子自乏饮食。况与乞人。佛以是因缘故集比丘僧。语诸比丘。汝等知不。此间饥俭乞食难得。诸人妻子自乏饮
第六十四卷 十诵律善诵第十诵之三余舍卫城有估客。庄严船入大海。入已龙来捉船。诸估客各自求所事神天。礼拜求愿犹不蒙恩。不蒙得脱。中有一估客。是目连弟子。目连常出入其舍。此人即作此念。若目连见念者。必得免
第十七卷 十诵律(第三诵之四)九十波逸提之九佛在释氏国。尔时摩诃男释。四月请佛及僧。所须药一切自恣皆从我取。尔时六群比丘过夏四月不病。到摩诃男释所言。我等须酥。答言。先所有酥僧中用[歹*斯]。但有余药
第九卷 十诵律(第二诵之三)九十波夜提之初佛在舍卫国。尔时南天竺有论议师。以铜鍱鍱腹头上然火来入舍卫国。时人问言。汝何因缘尔。答言。我智慧多。恐腹裂故。汝头上何以着火。欲照闇故。语言。痴婆罗门。日照天
第十九卷 十诵律(第三诵之六)四波罗提提舍尼佛在舍卫国。时世饥俭。华色比丘尼有德。多知多识能多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诸所须物。是比丘尼晨朝早起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见诸比丘众舍卫城乞食不得愁恼不乐。是比
第二十一卷 十诵律(第四诵之一)七法中受具足戒法第一佛婆伽婆王舍城外住。尔时未听比丘作和尚阿阇梨。未有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时诸比丘以初未有和尚阿阇梨故。作袈裟衣不如法。着衣亦不如法。及身威仪皆不如法。又
第十八卷 十诵律(第三诵之五)九十波逸提之十佛在舍卫国。尔时波斯匿王作是法。若佛在祇洹。我当日日自往奉见。尔时波斯匿王。闻佛在祇洹。即敕人民扫除祇洹。皆令净洁我欲见佛。受敕扫洒除却众人。唯有一人。着故
第二十六卷 十诵律(第四诵之六)七法中医药法第六佛在王舍城。秋时诸比丘冷热发癖癊患动。食不能饱羸瘦少色力。佛见诸比丘羸瘦少色力佛知故问阿难。诸比丘何以羸瘦少色力。阿难白佛言。世尊。诸比丘秋时冷热发癖癊
第十一卷 十诵律(第二诵之五)九十波逸提之三佛在舍卫国。尔时有二客比丘向暮来。次第得一房共住。一人得床一人得草敷。二人夜宿已。不举便去。时草敷中生虫。啖是草。啖床脚床梐床档床绳。啖被褥枕。啖已入壁中住
第十二卷 十诵律(第二诵之六)九十波逸提之四佛在王舍城。尔时六群比丘。与助提婆达多比丘尼。共载一船调戏大笑。作粗恶语种种不清净业。是中有白衣在两岸上。见已共相谓言。汝等看是。为是妇耶。为是私通。必共作
第十三卷 十诵律(第二诵之七)九十波逸提之五佛在舍卫国。尔时有一婆罗门。有女睐眼。即名睐眼。夫家遣使来迎。时女父母婆罗门言。小待。作煎饼竟送。时世饥俭。是婆罗门勤苦求煎饼具作饼。跋难陀释子常出入其家。
第二十三卷 十诵律(第四诵之三)七法中自恣法第三佛在舍卫国。诸比丘夏安居时。先作如是制限。长老。我等不共语言不相问讯。是诸比丘作是制已。一处夏安居。先作如是法。若有初乞食还敷独坐床。安洗足水洗足机拭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