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七几日了,因病没能进堂,今日勉强供养数语而无气力,恐不能入众位之耳,希望讲经法师再为重说,使之达到目的。讲什么呢?在没启七前,梦中劝人尊重善根,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醒后想想以往讲善根时也有,但没
 
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李中心)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
 
李炳南:佛与圣人的区别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李中心)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
 
对人恭敬是庄严自己◎ 刘江川证严法师说:辞亲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恭敬待人,是最基本的爱,从而也让自己变得庄严。生活中,一个善于欣赏和赞美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欣赏和爱戴;而一个动辄批评和指责他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道证法师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忏公师父更常提示我们:竭诚尽敬,妙妙妙妙!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斋戒学会,有一天晚课打坐止静之后,听师父开示,因为时间
 
问:《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元音老人答:圣人有位次,四圣六凡。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不是有差别吗?除此还有愿、悲、智、方便等缘起差别,方成之为利生
 
◎ 李炳楠  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此两类皆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
 
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赠物品
 
法师为什么只穿布做的布鞋?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法师穿皮鞋的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法师们知道,皮鞋的原料皮革,是从杀生而取得的。所以法师们不穿皮鞋。可以说,法师们是因为有慈悲心而不穿皮鞋的。另外,还有僧服的
 
问:识\居于何处。身外乎。身内乎。其静时之状态如何。其动时之状态又如何。圣人一念之起,起于何处。又灭于何处。范古农答:万法唯识,法处即识处也。识即是动的作用。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念之起灭,如是而已
 
“恶口”,简单来讲就是说恶毒的话语,而它的直接动力则是嗔恨,在佛经中有“牛主尊者”的公案,是这样说的:在舍卫城境内,曾有一头老野牛,它去饮水时陷入淤泥里。舍利子尊者见后将它拽出,用手把它身上的泥擦得干
 
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蔡惠明今年是我的师祖、中国净土宗第13代祖、灵岩山印光大师示寂50周年纪念。我少年时代因家母信佛也常到寺庙里拜佛,当时对佛教尚未建立信仰。13岁那年听说印
 
从随喜功德中发愿求相应求同事,不以羡慕中求欲得求享受。随喜供养利他功德,随喜恭敬礼拜功德。不以名利享受心羡慕赞叹无明,当知福报来自供养忏悔布施恭敬。赞叹修福恭敬的法,随喜供养利他的行。原标题:华平法师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
 
关于恭敬心有不明的人会说佛菩萨既然大慈悲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为什么要恭敬佛菩萨才较易得到其加持?其实佛菩萨是同样地在加持其前面的佛弟子,只是佛弟子们对佛菩萨的信心不同故有不同的加持效果,佛菩萨对我们的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恭敬经书之功德萧德言。为弘文馆学士。晚节学愈苦。每开经。辄祓濯。束带危坐。妻子谏曰。老人何自苦。曰。对先圣之言。何复惮劳。诏以经授晋王。封武阳县侯。卒年九十七。(儒学传)萧德言唐朝人,字文行,精通史学
 
道证法师讲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
 
《普门品》说如果有人爱生气,请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我知道菩萨的名号称呼都一样,不应该分别,但是念的时候是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是要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答:应该都没关系,只要生气的时候,念一声「南无大悲观
 
佛法贵在诚实,贵在恭敬,所以我们印光大师、弘一大师他们身先示范,然后一直这样教导我们:一分恭敬,灭一分罪障,增一分福德。恭敬是三宝门中获取功德,灭除罪障的唯一的方法。我们对三宝的信仰,对往圣前贤的敬重
 
皆当欢喜与恭敬传喜法师不丹行野餐开示(10.10.05)学佛别人也会说你这是厌世心理,说你是逃避现实。那所谓现实是什么,是现实吗?这个很重要的。在这里多好,上次我们在这里野餐的时候彩虹现出来,圆的彩虹
 
恭敬三宝 无上福田——台湾树林菩提讲堂2012.10.22昨天我们去参加法会的路上,我们买花,拿五十块给她,哇,她就合掌:师父师父。她说:您要买多少?我说五十块能买多少?她说买四串。我说三串就可以了。
 
对三宝形象千万不要生邪见,一定要恭敬,否则你业障重了。印光大师说的只看好样子,莫看坏样子,只管自家,不要管别人。印光大师很慈悲的,我师父也强调只管自己,不要东打听西打听的,烦恼从中生哦,很重要的。所以
 
现在佛教刚刚兴盛一点,很多人还不了解佛教,误解佛教,修行上也不太懂。甚至还有人说:我就皈依阿弥陀佛,我就皈依净土法门,我不皈依僧宝,我是二宝弟子。所以他就念阿弥陀佛,其他什么佛都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也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印光大师讲过:佛法需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则得十分利益,如果不恭敬,则一分利益也没有。△大行普贤菩萨,能够十大愿望导归极乐,十大愿望的第一个就是一者礼敬诸佛。
 
尼师:师父,我行般舟时候的发愿,就是为众生念佛,都快速地得到三昧。慈法法师:你好,请坐下,我听懂了,打着念佛为众生的旗号,自己想得三昧。为众生是幌子,得三昧,自己想有点光明,这是目的。这叫什么呢?披着
 
我们平时对别人的恭敬和关照,为什么常常起不到好效果,反而给自他带来烦恼呢?因为我们的发心, 所谓的为他好、为他着想,自己牺牲、让步等等,是建立在推测别人的基础上的,并不见得是对方真正的需要。实际这个恭
 
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净界法师龙树菩萨说,一个人成功跟失败,重点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时机。而听闻佛法,上课的时候是最佳的时机,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罢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
 
问:一莲友让我代问师父.我对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并无疑惑,问题是:弘愿寺早晚课诵中不礼拜称念十方常住三宝和本师释迦牟尼佛.可善导大师在请证时,也是南无皈命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众菩
 
李炳南居士答:阿弥陀佛圣号是无量佛的意思,又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古代的大德都说:念阿弥陀佛一尊佛的名号就是念所有世界无量诸佛的名号。再说功课后面的回向常常要念诵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句子,
 
诸佛菩萨,愿力宏深,名号很多,如果一一念诵,就觉得太杂乱,好像是多神教,如果专念一二尊佛名,就恐怕失去念其他佛的功德,并且对其他佛是否有失恭敬?阿弥陀佛圣号是无量佛的意思,又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古代
 
揖深圆 拜恭敬钟茂森博士“揖深圆,拜恭敬。”这是讲对人行礼,古代一般是作揖,这么作揖,或者是拜。那么拜,像学佛的人拜佛、拜老师,不管你做这种礼节是什么样的形式,关键在于有恭敬之心。如果人有恭敬心的时候
 
见人有恶,不批评,因为我们一味的批评只会让他情绪化,闹得都不愉快。当初我们在正法团体当中绝对不是要来搞破坏的、要来跟人起冲突的,这不是我们的初发心。所以人要保持冷静,要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初心。我们到僧团
 
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增广文钞卷一〈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复恒惭法师书
 
所可憾者,虽有其书不看,则与无同。看而不能依之修持,则与不看同。善书贵于流通,然须其人稍有信心,通达文理,然后可以送彼。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若或亵渎,必有罪咎。此种书,皆为入圣超凡之前导。不得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划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
 
念佛如何注意恭敬?印光法师答:念佛如何注意恭敬?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
 
善恭敬经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在如来本所行处宝庄严殿。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及诸菩萨摩诃萨等。并余无量百千万亿四部大众。左右围绕共会说法。尔时长老阿难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右膝着地。以十指
 
佛说正恭敬经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声闻比丘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五百人皆是如来种子。权行六道助佛扬化。知众生根威德自在。显发如来方便密教。其名曰生疑菩萨。宝德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