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规
2024-11-07 13:13
清 规
◎ 来 果
参禅人,第一要守清规,方能参禅。
清规者,公正清严为模范。公,能除私曲猥弊;正,能除邪谬垢染;清,能除粗浊秽污;严,能除疲惯懈习。故以清规建丛林,以清规治人格,以清规利人世,以清规成佛祖;规矩不清严,则人随之懈怠;规矩不公正,则人易成流鄙。是知公正清严,为丛林本,为佛祖基,作禅人路,为苦海舟。能守清规之人,身能忍苦,心能耐劳,宁死于清规,不存于浊秽。我人素极昏浊,随业迁流,为图适意,稍加规范,则难挨也可乎!每有人住丛林,应知守规矩,是除自己恶习,剪自己业愆,应当严守,不可奔驰,明知规矩,为我成好人之法范。是知人能守清规,业障不肯守清规。
每有人曰:我很苦恼,并想守清规为好人,业障不肯。咦!岂不成为两个人?能回过头来想想,我要向东,业障向西,我要吃饭,业要吃茶,如此方许业不由主。各人细心审问自心,我要看经,即时看经,我要拜佛,即便拜佛,并无一毫挡绊。要叫你守清规,何以冤枉业障不守清规?
业障若能讲话,再听到说业不由主,我业障即喊冤枉,主人委屈我业障啊!遇事不办,明明是他不肯办,老赖我业障不肯办,岂有此理?业不由主!这个主人醒过来了说,哦,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情愿守规矩。从今立大行,发大愿,誓死守清规,决定不随业障转。诚哉是我,不关业障的事。
摘自《参禅普说》
End
清 规◎ 来 果参禅人,第一要守清规,方能参禅。清规者,公正清严为模范。公,能除私曲猥弊;正,能除邪谬垢染;清,能除粗浊秽污;严,能除疲惯懈习。故以清规建丛林,以清规治人格,以清规利人世,以清规成佛
一、怀海及《古清规》中唐时期,安史知乱,藩镇割据日益加强,江西地区的地方官僚又对佛教采取扶植政策,并且使之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这就为道一禅系成为中唐最大的禅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道一门人“亲承弟了八
从佛教传入中土之日起,本土化的问题就伴随而生。在佛教本土化的历程中不仅体现在义理层面与中土固有文化的协调与融合,如沙门跪拜君亲的争论等;在修持仪轨、寺院生活方面也有着重大的生存与发展的范式转换,如乞食
一、何为丛林?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过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据《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系
赵朴初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象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
按百丈禅师,生于唐玄宗九年,寿九十五岁,至宪宗元和九年正月归寂。所著清规,首章即祝厘,次章即报恩,又次章即报本,此种极严重之佛事,若无佛殿,向何处举行乎。自百丈寂后,历二百余年,至宋真宗景德元年,杨亿
问:师父好!佛法里面经常说到空性,说一切都是空的,甚至很多时候一些理论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去理解空的核心道理。那么,如果一切都是空的,那那些约束人的种种清规戒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还有一个问题,比如像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