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四生登于宝地,三有托化莲池,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
答:「四生登于宝地」,佛经说这个世间的众生,从出生的形态来说,可以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所以祈愿所有胎卵湿化四种众生,都能够往生到三宝的地方,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三有托化莲池」,什么叫「三有」呢?三有,又称为三界;有,是指生存、存在的意思,三有包括:(一)欲有,欲界的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个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欲界。(二)色有,色界四禅天,虽然没有欲界粗染的身体,但有清净的色身,称为色有、色界。(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天,虽然没有物质的障碍,也同样随他们所作的因受果报,称为无色有、无色界。佛经称这些世间六道轮回的众生,也叫做三有四生;所以这一偈,是祈愿这些三有六道轮回的众生,都能够托胎化生于极乐世界的莲池中。不但如此,「河沙饿鬼证三贤」,也希望恒河沙的一切饿鬼道众生,今天蒙山法会来听闻佛法,都能够发菩提心证入三贤位。三贤是指证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也就是开始发菩提心的菩萨;或是解脱道、缘觉、菩萨道也可以称为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万类有情,就是希望万类的一切有情众生,都登于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就是像地藏王菩萨一样,都成佛了。这个意思是说:希望一切轮回众生,都能够发菩提心,不堕三恶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圣者、成佛的意思。
End
问:有友来问我曰:吾人因情而坠,因堕而不能解脱,佛得以解脱,是为无情耶?是为有情耶?(赖栋梁)李炳南答:情可分情识与爱情两种解释,识是虚妄分别,爱是贪恋缠绵,所以堕落。佛已转爱成无缘慈,转识成大圆镜智
问:植物是否有情?含羞草有知觉,捕蝇草能引诱昆虫消食,似与动物无异,若属有情,则食素与食荤是舍牛食羊远庖厨之意?(何博元)答:含羞捕蝇等草,非有情也。情指心之种种变态,如喜怒哀乐等。含羞捕蝇草,不过植
◎ 东 初无论是五趣或是六趣的有情,要依有情新生长育种种去分别,可分为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如人、牛、羊等畜生,都从母胎生。二、卵生,如鸡、鸭、鸟、雀等,都从卵生。三、湿生,如蚊蚋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虚 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
问: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元音老人答: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一切众生,都是有情。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生活中的佛教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谈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的关系净土宗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一般认为只要认识娑婆之苦,厌离娑婆,再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往生净土。因此,净宗行人往往认
最简单的施食法:六字大明咒施食,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很多大善知识餐前必做上供下施。下施时,念诵观音菩萨心咒数遍,吹气于几粒白饭,然后布施出去即可。任何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
饿鬼道是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众生。又作饿鬼趣。按鬼类中有夜叉、罗刹等具大威力者,故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多称饿鬼,盖鬼类中以饿鬼最多之故。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
怎样快速判断一个人死后的去向?当一个人刚过世时,可以通过他身体各部的温度,测知他将投生什么地方。佛书中有这样一句口诀:“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傍生(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大致意思如下:如果探测
鬼道,亦称鬼趣,六道轮回中的一道,属于三恶道之一,也称为饿鬼道。六道轮回:天;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前三个为三善道,后为三恶道。早期佛教经典常译作饿鬼,是因为鬼道众生确以饿鬼为多,但因鬼道亦有夜
饿鬼道中的鬼会吞噬所有外来灵体,一切外来生物,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饥饿的煎熬。饿鬼大多承受着在黑暗中流连的饥渴不堪的痛苦,同时也被其道中势力大者欺压。它们可被区分为外障鬼、内障鬼及饮食障鬼三大类
“饿鬼道”也就是我们说的死后变成“鬼”,多是因为作下不肯施舍助人、偷盗、贪嫉、欺诳或见难不救等恶业,才投生到鬼道中。据《大乘义章》上讲:所谓饿鬼者,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饿鬼道的众生,
饿鬼道的众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隐住饿鬼,其中又分为:外障饿鬼、内障饿鬼和特障饿鬼;另一种是空中行饿鬼。外障饿鬼受外障之苦,长年居住在荒漠、石滩、荆棘、丛林等贫匮苦难之处,没有水和食物,长时间忍受饥饿与
以恶念害人之饿鬼,多病死、战死或自杀等横死,每隔七天,都要感受当时死亡之剧烈痛苦,为了把痛苦移转给别人,会到处害人,甚至令昔日的亲友们生病、发疯或受不明的折磨,备受煎熬。生前报国尽忠,为敌所杀,或妇女
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众生。又作饿鬼趣。按鬼类中有夜叉、罗刹等具大威力者,故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多称饿鬼,盖鬼类中以饿鬼最多之故。念一些“嗡嘛呢叭美吽”,这些仅是我们凡夫人平时力所
说“鬼道”的话,是指人离去后,呈中阴身状态所存在的空间。我先解释一下中阴身。“中阴身”是指在灵魂状态下,却仍然使用人在身体内的习性而存在,这样的灵魂就会缚在地球层面,会徘徊于他们生前熟悉的空间。也就是
我们世间人常讲胆小鬼,鬼确实胆小。很多人怕鬼,错了,鬼怕人才是对的。谚语常讲“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害怕。你愈是怕他,他愈欺负你。他胆小,你比他还胆小,他瞧不起你、
佛法要义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一、有情的分析佛法以有情为根本。satta萨埵华译有情,就是有情爱的、有情识(vinnana)的、有精神的活动者,与动物相近。有情以情爱情识为本,由于是冲动的、非理性的对于环境
人面蛇身的饿鬼罪行如灰土掩盖火苗5~12恶业不会立刻成熟如牛奶不立刻变酸恶业跟随行恶的人如火苗被灰土掩盖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大目犍连尊者和勒卡那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和勒卡那尊者有一天一起
面对他人的指责怀疑当做成就想,面对他人的不合理对待当做消业想。为成就为往生净土没有障碍,当以忍辱成就自己往生的因缘,这种忍辱不去争辩不是懦弱,而是为往生具足因缘。但是面对他人对破坏佛法和对成就众生因缘
一《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彩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
问:佛法戒杀,但我以为世上万物,必须互相牺牲方能生存。在此互相的牺牲中方能维持其生命。不然一刻也无法生存。如我们人类,必须要行呼吸、饮食,然而在我们的呼吸饮食间,就无法保持无数微细菌的生命了。为了保持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一)因果不虚【1】夫因果者如影随形夫因果者,犹形声与影响耳。未有有形而无影,有声而无响者。(续编下.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序)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回应声。声和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三)生死解脱心非断常染净随缘我人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前无有始,后无有终。若有始终,即落断见。何以非常?性本常然不变,而复有随缘之义。随悟净缘,则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1.两种胜法(1)通别之判通途特别二种不同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一)善观时机理虽如是轮回依旧五蕴本空,谁肯一照。六尘无性,人皆认真。(增广下.永悟和尚公堂序代〔本人作〕)观照未起,焉知五蕴皆空。贪染成性,岂了六尘即觉。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二)人生是苦娑婆之苦无量无边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一)因果不虚【2】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
序言社会多的是色情案件,淫为万恶之首,淫风日盛,人类的灵格,便日趋兽性,于是,形成一股暴戾叛逆的不良习气,今日出版这一本书,就是要大家正视色情与淫欲的问题,不要老是避而不谈,怕引起人格上尊严的损失,而
请解释「四生登于宝地,三有托化莲池,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答:「四生登于宝地」,佛经说这个世间的众生,从出生的形态来说,可以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所以祈愿所有胎卵湿化四种众生,都能够往生